2010年6月8日 星期二

美國債務上限爭議-個人心得篇

美國債務上限-個人心得



這幾天毫不意外的, 美國國債上限問題每每成為新聞的焦點, 分析倒債後結果的專家也一個一個出現. 在此之前, 我就很意外, 一個號稱可能造成二次經濟衰退這麼大的事件, 為什麼大家都不當一回事? 但此時, 我又覺得大家似乎又太當一回事了.



前天的財經報紙刊登了瑞士信貸的分析, 說如果美國國債出現違約, 可能造成美國股市下修30%, 美國經濟萎縮5%.



看到這則新聞真是讓人莫名其妙. 我不知道是台灣媒體斷章取義, 還是這位分析師想嘩眾取寵. 這樣說好了, 如果美國未能在8/2 達成預算上限, 造成違約, 結果在8/8號達成共識修改了上限, 那你認為美國經濟會萎縮5%嗎? 如果是9/2 或是明年才達成協議呢? 難道以上的結果都會是一樣?



基本上, 這種協議並不是一刀斃命. 不是8/2沒過, 美國就此完蛋, 更何況, 我前一篇文章就提過,8月2日根本沒有什麼意義, 原定的上限到期日是今年的6月15日, 大家之所以在意8/2, 是因為當初美國財政部告訴大家, 經過精算後會在8/2這天達到流動性問題. 那如果最後財政部告訴大家…”SORRY, 我們忘了放進一個參數, 其實真正的最終日應該是8月10號!”, 那麼今天各家媒體的爭相關注, 搞得像世界末日的言論不就白費了? 順便一提, 8月10號不是我亂講的, 是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真的找了專家去推估出來的日期, 不管是真的或是只是先幫財政部留伏筆, 基本上, 這種以特定日期當作什麼世界末日D-Day的報導, 基本上只是媒體眾多腦殘手法的展現.根本沒有必要.



說了這麼多, 只是想告訴大家:

  1. 美債上限最後一定會過, 只是到底是哪一天的問題

  2. 就算8/2沒過, 這個世界也沒有你想的危險



當然這並不表示, 這個世界就此高枕無憂. 因為真正的問題不是在8/2會不會達成共識, 而是發生在美債調高上限之後. : 在更進一步闡述我的想法前, 請先看一下下表, 這是我從維基百科查來的美國歷年國債變化




從這個圖大家可以看到, 從2002到2008年, 美國國債以每年5000多億美元的數字在增加. 而從2008年之後, 一年以1~1.5兆的數字在增加. 在過去五十年來, 如果撇開一些特定事件, 如戰爭, 這個數字正常的數字應該是一年增加500多億美元左右.

換句話說, 美國國債正以史無前例, 極為驚人的速度在增加. 在美國之所以有辦法發行這麼多國債, 而不必提高利率, 自然和這個世界生產過剩, 於是很多國家被迫買美債來維持自家貨幣弱勢, 以增加出口競爭力以及Fed推行的QE政策有關.



這也是我認為就算美債失去Aaa也不會出太大問題的原因. 套句台灣央行副總裁周阿定的話, “不買美債 我們還能買什麼?”. 在中國一堆學者抨擊中國人行應該停止買美債的同時, 大家認為中國人行或是日本央行這些人不知道美國債務的情況嗎? 在沒有更好機制前, 如果不買美債, 首當其衝的, 就是本國出口會受影響. 其次, 還有什麼商品可以吸納這麼龐大的資金? 而且如果美債崩盤, 那麼這一堆各國央行原本持有的部位, 馬上出事. 這就是中國古諺” 債多不愁”的真正意義. 換言之, 如果美債真的失去Aaa等級, 各國央行只會更用力買進美債, 再佐以Fed的QE3, 很快地, 利率又回重回低標了. 真正的問題, 只是一堆金融機構要被迫修改規則, 同意將不是Aaa 的美債仍然視同現金, 不免引發一陣混亂罷了.



順便提一件不相關的事, 大家可以重回上表, 為什麼我在1990年劃了黃色底線? 因為可以明顯看到, 從1980到1990十年間, 美債一下子從9000多億變成了3兆多. 這是拜美國歷年最受歡迎的美國總統之一, 雷根所賜. 雷根任內大減稅和發展星戰計劃…等, 成立了所謂”雷根經濟學”. 最後的結果是, 國家債務為史無前例的高. 我之所以提到這段, 大家應該還記得二年前, 有某一個工業團體, 在電視/報紙大買廣告, 暢談”拉弗爾曲線”. 告訴大家, 只要減稅, 經濟就會成長, 到時政府的稅收可以從經濟成長的增加中再賺回來. (基本上這就是雷根經濟學的要義之一). 這個理論長期以來也一直受到不少經濟學家的吹捧. 用這個表就是告訴大家, 要靠減稅救經濟的結果, 就是政府債台高築.



這樣說來, 似乎就算美債8/2無法調高上限, 這個世界經濟也不會有多大的傷害囉?



對, 但是也錯. 錯的原因是, 我個人認為, 當兩黨達成修改債務上限時, 才是問題的開始. 大家不妨回頭看看上篇文章. 兩黨對於要調高債務上限是有共識的(除茶黨外), 對於刪減政府開支也是有共識的, 差別只在要不要加稅而已. 換言之, 未來的結論不脫二種可能:

1.刪減政府支出, 但不加稅

2. 刪減政府支出, 小幅加稅

這個才是真正的重點.



中國有句老話說, “由儉入奢易 由奢入儉難”. 近年來美國債務高速增加, 理由不外是, 減稅, 戰爭和社會福利支出的大幅增加. 其中社會福利支出增加的原因, 除了因為嬰兒潮退休人口激增外, 另一大部份主要是因為政府為了避免經濟惡性循環, 因此花了重金在失業救濟、房地產補助..  等這些社會救助上. 很明顯地, 一旦政府被迫砍預算, 很多補助都會被迫縮減或喊停. 這些會隨著聯邦政府對地方政府補助的減少, 一層一層傳遞到最底層. 再由底層一層一層反應到總體經濟. 另外, 別以為美國要從阿富汗撤軍, 所以軍費會縮減, 就如同公司重組, 必然要在初期產生大量費用一樣, 這些阿兵哥從前退下來, 撤離和後續的安置都會是一大筆費用.



以加州政府為例, 這二年由於加州政府瀕臨破產, 結果是州政府只好大砍費用,最後是很多州政府雇員被迫離職. 州立機構(包括學校)被迫縮減或關閉, 州立大學只好調高學費和減少獎學金, 連州立監獄為了節省成本也只好部份外包, 或是把一些犯人提前放出來…(我不是開玩笑的!!). ..這些事, 未來不難理解, 會隨著聯邦政府的刪減預算, 散佈到全美國, 進而連累一些依賴政府合約的公司業績也大受影響…最終失業率會再次升高, 而美國這二年辛苦扶植的經濟幼苗重回原點. 這件事或許不會馬上發生, 但只是早晚的事, 目前美國政府每花100元, 其中超過40元是借來的(好像是42元), 這個比例在快速上升中. 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終究會有一天, 美國政府要迫砍掉很多開支來減緩債務上升的速度.



回顧美國過去二年的經濟表現, 某種程度像是個原本送入急診的病人, 主治醫師予以施打強心針. 每打一次病人就好轉一點, 好到連續二個療程後, 醫師說要觀查一下沒有必要馬上打強心針, 病人還急著催醫師趕快再進行第三次強心針療程. 不過病人似乎忘了一件事, 打了這麼多強心針是要錢的!! 而今天, 病人家屬已經了解到了這些療程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當未來, 這些強心針可能改為一週打一次, 甚至是無法再打, 此時才是真正可以看出病人真正問題的時候了.



也因此, 當未來政府走向減少支出時, 特別是大幅刪減支出時, 大家可以想像發生什麼事.





Anyway, 最後講一點個人的想法

  1. 舉債不可怕, 問題是當大家發覺不能再浪費而必須要節約時, 才是問題的開始. 目前美國兩黨都只著重於債務上限如果調高和相關支出的縮減, 未來一旦支出縮減落實, 勢必再次造成經濟的走弱.

  2. 上週五和朋友聊起此事時, 朋友直接就問, 那你告訴我如果過了什麼股會漲, 什麼會跌, 沒過又會是如何?

這應該是最多人最想知道的問題. 其實就如同我前二篇(經濟寓言二)中所提的蟋蟀與螞蟻的故事一樣. 過去, 我們只要去預估經濟前景走強或走弱對投資的影響, 這些年來, 由於政府的強勢介入, 我們還要猜政府的對應策略會是什麼. 舉例來說, 以前只要預估經濟前景不好, 那很明顯要賣出股票或是商品, 但是現在景氣不好, 大家反而要推估是不是政府會推出QE3或是什麼莫名其妙的刺激方案.

簡單地說, 未來會怎樣我是不知道. 但是可以確定的一件事. 在未來, 只要美國還有主宰世界經濟的力量, 那很肯定地低利率會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因為在債台高築的情況下, 高利率等於變相把美國政府自己推向火坑. 而長期的低利率, 自然也會是市場投機的溫床. 換言之, 未來會仍有一段和現在差不多, 持有資產要遠优於持有現金的情況. 當然, 這是指美國政府仍有能力操控的前題下.



p.s 這篇是一邊看著英國女子高爾夫公開賽一邊寫完成的. 所以可能有些前後不連貫之處. 由於明天早上要早起, 無法馬上校閱, 敬請見諒.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美國銀行倒閉風雲

美國銀行倒閉風雲

撇開最近因歐債引發的下挫不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從去年初到現在, 既使美國公告的經濟數據愈來愈好, 股市也一直大漲, 但是幾乎每隔個2~3週, 報紙上總會出現美國銀行倒閉或被FDIC(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管的消息.

是的, 從今年1/1迄今, 美國一共有78家銀行被接管, 去年同期是36家, 而2008年一共有140家銀行被接管或倒閉.前幾名的分佈分別是喬治亞州, 伊利諾州, 佛羅里達州和加州.

為什麼明明景氣在復甦, 卻會有大量的銀行倒閉? 其實這牽涉到幾項

  1. 銀行的規模

  2. 銀行的體質 (當然, 這和上面是相呼應的)

  3. 美國房地產的復甦緩慢

  4. 美國的高失業率


一.  銀行的規模:這些多數被接管的銀行, 資產總值都在5億美元以內. 在性質也都屬於區域型的銀行, 據點多固定在一個州, 甚至應該說, 多數都只在幾個城市. 單一化和集中化的結果, 能夠因應風險的能力自然有限.

二.  銀行的體質: 美國是一個把資本主義發揮到極致的地方. 我相信早幾年到美國唸書的人都知道, 如果你想到花旗(Citi)或大通(Chase)去開戶, 可不是你拿著錢和証件就可以開戶的, 這些銀行往往訂有, 你的帳戶必須維持如1500元的餘額, 否則要收帳戶管理費. 開戶都如此了, 更遑論要辦信用卡或是借貸了. 也因此,很多留學生往往有個經驗, 就是學長姊會帶你去某個不知名的銀行開戶, 然後支票帳戶, 信用卡緊接而來.

是的, 也因為美國銀行的”分級化”, 很多手頭不是那麼富裕的人不容易和這些大銀行打交道, 於是就產生了很多區域型的小銀行.也如同”次貸”的道理一樣, 這些銀行接手的, 很多是條件比較差的借貸以及屬於所屬區域內的案子, 因此一旦景氣逆轉, 再加上這些銀行沒有像大銀行般有投資或其他多角化的部門, 自然受沖擊最大.

三.  美國房地產: 最近似乎美國房地產有開始復甦的景象, 不過根據美國最權威的房地產指標 Case-Shiller index, 目前的指數約略比2007年高點還下跌35%(這個指數追蹤美國20大都會區, 當然各地不同). 不過別忘了:

  1. 以上是都會區, 其實很多都會區週邊的小城市跌的更慘, 而這些才正是這些小銀行的主力

  2. 美國住宅型房地產看似復甦, 但是另一項, 商用不動產卻一直在     苦苦掙扎. 特別是當初在泡沫經濟時代開發了很多購物中心現在卻乏人問津, 這也是這些區域銀行的痛.


四.  高失業率: 這和項次三一樣, 由於美國經濟復甦目前有集中在特定區域, 特定行業的泰勢, 對許多藍領工人而言, 景氣仍沒有恢復. 而這些人多半就是這些銀行的主力客戶, 高失業率自然會影響各項貸款的正常還款.

目前在FDIC 監看中可能會發生問題的銀行還有775家, 特別是如果今年景氣恢復的力道不如預期, 那完全不意外, 大家可以在報上再看到這些消息被接管或倒閉的消息會層出不窮. 而對我個人來看, 我認為銀行被監管的頻率, 比一大堆美國政府公告的經濟數據, 其實才真正反應出多數美國人的真實情況.

這篇文章有點短, 再補充二個小事:

  1. 大家不要小看這些美國地方型的小銀行. 這些銀行在中華民國歷史上扮演了不少”特殊”的角色. 例如中華民國政府曾經把一大筆的錢存在加州一家叫”廣東銀行”的.這些錢功能不明, 但不難猜測. 在李登輝時代, 也曾預先將百億美元存在某家小銀行(好像也是廣東銀行), 原本是作為未來支付武器採購之用, 後來軍購拖了很多年, 利息居然又多了數十億美元, 這個密帳一直到立委質疑, 為何當時郝伯村每次出訪都不編預算, 才揭開這個神祕面紗. 到了陳水扁時代, 這個帳戶成了加州的萬通銀行(GBC Bancorp. , General Bank), 甚至有意把外匯存底一部份轉存這家銀行, 被彭淮南嚴拒再加上消息外露才打消, 不過這家銀行在扁政府時代一直扮演神祕的角色.

  2. 最近西班牙也在鬧銀行合併或政府接管, 如果你注意, 這些”銀行”都叫”Caja de….” 或”Caixa de…”, 其實這些不太算是銀行(Banco), 反而類似台灣的信用合作社, 他們的情況也和本文講的美國區域型小銀行或是和台灣之前的信用合作社一樣, 多半是區域型而且單作存放款. 西班牙的情況就和美國的房地產泡沬一樣, 在經濟鼎盛之時, 西班牙因為陽光充沛, 吸引了大量的西歐和英國有錢人到西班牙投資買房, 造成房地產大漲. 如今房地產破了, 自然和美國一樣, 小型銀行會出現大量的壞帳.從美國的經驗來看, 西班牙的”銀行”應該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歐元僵局

歐元僵局

記得有位朋友告訴我, 中文是一種很傳神的文字。

“怎麼說?”
“你看官司纏身, 病魔纏身, 二個不同的事, 同時用上了”纏”這個字, 就是一種甩不掉, 又一直糾纏不清的感覺”

是啊, 我記得我媽的一個朋友被控告貪瀆, 官司進行7年多最後宣告定讞, 判處入獄五年, 聆聽最後判決時, 他已經是坐在輪椅上吊著尿袋. 他激動的告訴法官, 如果你一開始就判我五年, 我早就出來了。

如果你有過類似的經驗, 你就會了解, 有時候不知道未來結果的那種心靈上的糾結, 還不如一刀了結來的痛快。

回頭來看, 歐元的故事似乎也正如同這般, 如果事情發生初期, 歐洲央行就讓希臘退出歐元區, 也許事情就解決了, 世界上會多一個冰島, 除了網路上很多搜尋國家破產會怎樣和一個告知後人花大錢辦奥運的下場外, 幾乎和你我都不會有太大關聯(當然啦, 也很有可能避險基金會轉向攻擊下一個國家).

偏偏歐洲央行一開始態度遊移不定, 一下子不救, 要希臘先自我反省, 一下子又急著救, 推出了史上最大7500億歐元解救方案 (比美國救雷曼時的7000億美元還大), 結果是如Paul Krugman說的, 其實加州破產不管就金額或影響力都要比希臘大的多, 可是加州背後是美國, 而希臘背後是個鬆散而意見不一致的歐盟, 讓避險基金看出了可乘之機, 所以不但沒有一口氣化解,  反而讓這件事被賦與了想像空間, 到今天成為了僵局. 當然是否如此仍未可知, 但如果最後演變真是如此, 我覺得才是整件事最可怕的地方. (請參見"印度破產了")

姑且不論歐元是否最後會瓦解, 如果局勢就保持現在的情況三個月, 會是怎樣的情況? 以下是我個人的想法:

  1. 縮減開支: 這包括政府和私人二方面, 在政府方面 .為了怕自己成為下一個目標, 會縮減政府支出, 這個對現今的倚靠政府扶植和資產升值所創造的經濟復甦會是件很不利的事, 而這件事目前在希臘, 葡萄牙, 西班牙和英國正要進行, 再一陣子, 應該也會有其他國家跟進. 其次, 民間也會縮減支出, 特別是前波金融風暴才離去不遠, 大家記憶猶新, 因此很多中大額的投資或採購可能會暫時觀望, 這會讓這個以消費為主體, 早就生產過剩的世界, 造成更大的緊縮問題, 而且別忘了, 歐元區是僅次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加計英國, 歐盟區是世界最大), 如果歐元區消費或公共支出緊縮, 全世界主要出口國都會受影響 (P.S 5/25新聞, 德國和義大利也要跟進進行政府預算大刪減)

  2. 連帶效應: 由於目前全球化的影響, 目前全球的經濟體都是一個牽動著另一個, 除了歐元區是美國前幾大貿易夥伴, 在出口上, 美國也是歐元區的主要競爭者. 歐元對美元的貶值, 將會使美國出口競爭力大減, 同時, 美國跨國企業在歐洲的盈餘換算成美元後也會減少, 這將會使美國2Q或之後的財報數字惡化, 影響美國股市表現和經濟復甦力道. 相對的, 對亞洲國家而言, 歐元則是主要出口區域, 特別歐元區是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 而因為人民幣緊釘美元的綠故, CNY對EUR升值了17%, 這對中國出口是莫大的打擊, 對其他國家如日本, 韓國, 台灣…等, 我相信不是在前三名也是前五名, 在過去一年的快速復甦期中, 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問題, 除了投機風氣更盛之外, 由於金融風暴期間大家不敢有庫存, 造成風暴後大量缺貨, 造就了更多的工廠增加了產能或投資新廠, 讓原本就有點供過於求的情況, 可能在這一波中再次浮現並惡化, 這是對生產方很不利的情況, 也會對以生產為主的亞洲出口國造成很大的影響

  3. 龐大資金無處去, 不難理解, 過去一年多的資產快速升值, 很多要來自這些透過低利率應孕而生的避險基金, 他們炒石油, 炒房地產, 炒原物料, 炒貨幣, 無所不炒, 而如同之前另一篇文章講的, 現在他們挑戰了國家, 可能引發眾怒, 開始有愈來愈多的國家會想辦法限制這些避險基金, 可是偏偏這些國家又不敢調升利率, 再加上這一波因為股票基金贖回釋出的錢, 因此,除非這些資金肯停留在債券, 否則這些資金的走向會成為一個讓人好奇的地方

  4. 獲利者: 毫無疑問德國, 法國..等歐元區的出口者, 會因為歐元的貶值而出口競爭力大增, 而同樣的, 歐洲的跨國企業也會因為匯兌利益而出現的漂亮財報, 我想他們應該也是這場歹戲拖棚下的最大獲利者.


那麼, 有一位網友問到, 那如果歐元消失了會怎樣? 我的答案是, “應該也不會怎樣”, 因為歐元的產生不過11年, 大多數的歐洲人原本就習慣使用馬克, 法郎…, 最差的情況, 就是回到歐元產生前, 去歐洲一趟要換一堆各式不同的貨幣罷了, 雖然初期免不了一些混亂, 但是不致於引發動亂. 不過我猜他想問的是, 如果歐元消失的可能影響吧? 其實這個也很簡單, 就把歐元"產生"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倒過來, 就是歐元"消失"的好處和壞處了.

那麼歐元產生有什麼好處呢?

  1. 促進歐洲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的產生, 成為和美國相抗衡的勢力.

  2. 增加貿易便利, 減少匯兌風險和交易成本(歐元區互匯算國內匯款, 或者是國際貿易不再需要用美元了)

  3. 增加歐元區內觀光旅遊, 人員和貨物的流通, 同時也有助於區域內各地區的均衡(因為貨物人員自由流動, 貨物就會從低物價流向高物價區)


那麼歐元成立, 誰最不爽呢?

  1. 美國: 因為過去美元是世界貨幣, 國際儲備, 貿易清算和報價的基準, 在沒有其他競爭者的情況下, 美國愛怎麼印就怎麼印鈔票, 歐元產生後, 成為了美元的最大競爭者, 如果美元印過頭, 馬上會反映在對歐元的匯率上或是一些國家央行對美元的儲備調節, 同時歐元區之間的貿易, 或是歐洲和一些同盟國間報價也多使用歐元, 減少了對美元的需求

  2. 銀行業: 本來可以收匯兌手續費, 收跨國手續費….一堆有的沒的, 現在統一貨幣後都不能收了

  3. 歐元區小型成員國: 歐元成立後, 各國央行統一把”貨幣政策”這項利器交給歐洲央行, 造成遇上國內問題時, 各國央行無力再利用如”利率”或”匯率”這樣的工具來調節


所以歐元如果消失了, 只不過又重回美國一家獨大, 歐洲又是一堆國家的局面罷了, 最怕的就是如同開頭說, 既不是一些國家被踢出去, 讓他們自生自滅(其實看至冰島的例子就知道, 或許這些國家匯率會大貶, 進口物價居高不下, 可是有利於出口和觀光反而會讓這些國家慢慢恢復), 或者讓歐元直接消滅, 重回百花齊放的年代, 或者乾脆直接宣佈歐洲合眾國成立(不過坦白說, 後二者短時間內根本不可能), 而最有可能的情況, 反而是本文說的僵局. 或許股票不會再急跌, 但卻逐步吃掉現有的經濟復甦.

最後, 和過去一樣, 任何這類事件背後都被牽涉到各種不同的陰謀論, 這次也不例外, 目前聽到的包括:

  1. 避險基金對金融管制或政府有意提高利率的反擊

  2. 美國政府企圖破壞歐元的陰謀

  3. 德國勢力的陰謀(別忘了德國也算是部份受惠者)


不過, 基本上不管實情如何, 大概也只有後人才能從歷史上得知了.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因應下一波風暴

因應下一波風暴

最近歐洲主權債務事件愈演愈烈, 甚至已經開始有人高唱可能造成二次經濟衰退的可能.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整件事應該還不致於造成二次經濟衰退, 畢竟PIIGS這幾個國家雖然赤字驚人, 但債務到期的時間主要還在未來二年(2011 和 2012), 更何況, 除非像這次被人家點出來, 特別受到關注, 否則國家債務一般要舉新債償舊債一向都不是大問題, 美國政府不就是這樣玩了很多年? 我還是認為這次的股市的下跌, 一方面除了是修正前一段時間的超漲之外, 另一方面還是來自避險基金的暗中操弄。 故且不論這些基金是否真的從放空歐元中撈了一筆, 至少前一陣子各國政府都喊的調升利率, 現在看到的計劃幾乎都延期了, 而低利率正是避險基金賴以維生的最大奶水. 像索羅斯這些人, 他們也不過想從歐元各國的不均衡中賺一筆, 如果真的把全球經濟弄的崩盤了, 對他們也沒有好處 (別忘了, 他們除了作空部位, 還有一大堆的股票現貨部位). 相反的, 我擔心的是歐洲政府和歐洲央行不理智的舉動,可能把事情愈搞愈麻煩.

無論如何, 還是來漫談一下, 如果這次主權債信風暴真的最後演變成全球性危機, 那會是個怎樣的情況.

首先, 如果真的發生了, 就像我之前某篇文寫的, 在現代人愈來愈無法忍受經濟衰退和民主選舉制的推波助瀾下, 各國政府一定馬上會以”愛民如子”的心態介入解決. 可是問題來了, 要怎麼解決?

傳統上, 政府要解決這種大蕭條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就是”等死”, 這不是我說的, 這是經濟學古典學派說, 股票就讓他跌到跌無可跌, 自然就是有人接手, 或是失業低到大家一萬五的薪水也搶著作, 或是一堆人自殺, 供給減少了(sorry, 我只是就理論講), 那失業率自然就降低. 不過一方面, 上面說過了, 我們的政府都是”愛民如子”的, 更重要的是, 雷曼兄弟破產案帶給大家最大的”啟示”, 其實並不是不要去做高風險的事, 而是相反的, 如果有人出事了, 千萬不要舉著公平正義的大旗, 笑他是糾由自取, 任由他自生自滅,  因為現在的經濟是一個串著一個, 而且每一家檯面下的爛洞都很多, 一旦一個破了, 馬上就是一連串的破洞. 所以基本上這個方法在現在政治下是不會發生的.(雖然我認為才是真正恢復經濟體質的長久之道)

第二個方法就是”擴大公共支出”, 看名字你可能不一定知道這是什麼, 讓我帶你回憶一下過去歷任行政院長的口號, ”8100 (唸作八夭洞洞) 台灣啟動”, “五年5000億”, “大投資 大溫暖”一直到目前的”愛台十二項建設”就是這個, 這是源自經濟學大師凱因斯的論點, 由政府來創造需求, 提供就業機會, 才能讓市場不致於惡性循環. 可以想像, 這套理論深受政治人物和民意代表的”喜愛”, 目前在台日施行的結果是, 除了共同都有一堆蚊子館之外, 日本成為全世界僅次於辛巴威, 政府赤字佔GDP比第二高的國家, 台灣更厲害, 採用了一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會計系統, 所以看起來政府赤字並不高. 無論如何, 因為本文談的是假設下一次的風暴始於政府赤字, 想當然爾, 到時很多國家應該都不敢再來這一招了, 因為不管是當初攻入北京的八國(俄德法英奥義美日)還是其他絕大多數你能想到已開發國家, 這個數字都不會比希臘好到哪裡去, 所以這一招我想大家都會收斂許多.

第三種方式, 叫貨幣政策,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利率政策”, 也就是降低利率, 讓大家願意借錢消費和投資..(慢! 現在的利率還能再降嗎?) 如果此時你心裡這樣想, 恭喜你, 這表示你的確不是個只會打GAME和看A片的宅男, 或是只是看看儂儂這類時尚雜誌的公主. 是的, 這要”歸功於”美國聯準會的天才們, 我們目前的利率還停留下史無前例的最低利率之中, 目前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從2008年12月到現在一直沒動過, 是0-0.25%.(X, 這也是我的錢存在美國銀行的利率), 換句話說, 以目前來說, 世界除了像印度, 中國, 澳洲這些國家, 絕大多數的已開發國家都沒有可以降低利率的空間.

第四種方式….嗯…SORRY, 沒有第四種方法了…….戰爭嗎?

請放心, 我們一開始就講”傳統上”有三種方法, 窮則變 變則通, 在最近一次的金融風暴中, 當利率降到幾乎是零, 但經濟仍不見起色時, 大家終於共同採用了一種新方法, 叫”量化寛鬆” (Quantitative Easing, QE), 用最白話的方式講, 就是大家聯手印鈔票啦, 利用國家的債信, 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大量的金錢注入到市場裡, 像這一次歐元各國聯手IMF提出的近一兆美元的擔保方案就是一例. 如果再發生經濟危機, 在傳統三種方法都無法再進行時, 不難理解, 各國政府會不吝惜再把這套手法再玩一次.

你可能想, 這麼多錢一下子流入市場, 不是會引發巨額的通貨膨脹嗎? 是的, 如果你觀察過去一年發生的事你就不難理解. 原本很多政府向市場注入了大量的資金, 目的就是在解決市場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更大的問題是, 這個市場上有一堆聰明人, 他們認為, 與其把錢拿去放款買房子或是企業, 不如直接把錢拿去炒房地產, 股票, 石油黃金..更好賺, 因此這些資金並沒有用於解決美國本身的信貸問題, 反而大量流入了亞洲和新興市場, 炒高了當地的資產, 造成這些地方的人民哀聲載道.

所以不難想像, 除非這段期間各國政府能有效對這些避險基金達到有效控制(在全球化下其實很難啦), 否則, 如果再有一波金融風暴, 大扺各國政府作法會和上一波一樣, 然後大家會再迎接一次比一次更大的通貨膨脹.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 大家開始痛定思痛, 百姓自動願意減少福利並同意政府加稅來解決赤字問題, 政府也痛下決心縮減開支, 大家攜手同心共渡難關….不過這種可能性對我來說, 比中大樂透頭獎更不可能。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感謝啟事

感謝啟事

我知道不少人用RSS或GOOGLE READER追蹤本BLOG, 很抱歉這一篇不是談投資也不是談政府財政, 我只想利用這一篇短文, 感謝幾位在台北縣中和市的善心人士.

今天下午從品酒會結束後, 我急忙在菜市場買了晚餐, 等到回到家門口準備要刷卡時才驚然發現我的皮匣不見了, 皮匣裡有今天剛收到的酒錢8千多元和大家都可以理解的最大麻煩.........一堆的各式証件和卡片.

把晚餐寄放在大廳櫃檯, 我急忙再往回沿路尋找, 可惜一路得到的回應都是沒有看到…可以想像, 我心中充滿了挫折….開始盤算要列出那些報遺失的清單以及生活可能要多不方便一時間.

剛進門, 大廳小姐很高興告訴我, 你的皮夾找到了, 我離開不久, 警察就上門了, 我急忙趕去派出所, 意外的, 我還沒開口, 警察已經認出我了, 並把皮夾和一張記有二位把皮夾送到派出所的善心人士連絡方式的小紙條交給我, 我在第一時間打了電話給這二位女士, 感謝她們的善心之舉. 我皮夾裡的錢和証件一件都沒有少.

我常在想, 雖然我們常抱怨我們的週遭, 但是我們身旁也都總是有著這麼多善心人士, 在我們遇到挫折時, 帶給我們希望, 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感謝.

僅以本文感謝中和市林雪仙小姐和一位住復興路的李媽媽, 謝謝你們的拾金不眛,也讓我對台灣更充滿了信心. 也謝謝中和市中正路派出所的警員們.你們快速和立即的行動, 讓了一個原本焦慮不安的人, 在最短的時間內平息了急燥.

還記得去年到西雅圖投宿在一個台灣人開的民宿時, 有一位投宿在同一家的台灣人的智慧手機掉在公車上, 後來打電話到公車處, 有人撿到手機交給司機, 司機再把手機交到公車處.當時, 民宿老闆娘就很驕傲地告訴我, 這種事要是發生台灣一定不可能. 現在, 如果再有機會, 我可以確定地反駁那位老闆娘, 妳錯了, 同樣的事發生在台灣, 台灣人一樣會把手機交給警察.

我不敢期望林小姐和李媽媽會有機會看到這一篇, 但你們就如同大眾銀行的廣告一樣, 都是最不平凡的台灣人. 謝謝.

2010年5月8日 星期六

美股錯單, 把”M”打成”B”?

美股錯單, 把”M”打成”B”?

週四美股在收盤前二小時, 道瓊工業指數(DJIA)突然急殺, 最低跌到近1000點, 引發媒體議論紛紛, 隔天幾乎台灣的媒體都指稱是一位花旗的交易員誤打賣出100萬股(Million)的寶橋(P&G)單, 成十億股(Billion)造成市場恐慌所致.

台灣媒體會這麼說, 當然是美國媒體這樣說, 可是說真的, 全世界從事金融業這麼多的人, 居然沒有人出來指稱這種事”幾乎不可能”之處, 未免也太”不可能”了吧. 更何況如果真的是單一一筆的錯單, 基本上收盤三小時內紐約証交所就可以查出來了, 何以到目前仍然原因不明? 以下是我昨天在台大ptt股票版提出的疑問, 供大家作參考:

疑問一: 怎麼可能Million 打成 Billion? 除非你相信交易員在打單時, 賣出一百萬股, 真的是打 Sell One Million Shares 而不是 Sell 1,000,000 shares.

疑問二, 所有交易員都有當日下單額度的權限, 如果有特定交易也一定要主管授權才能下的了單, 否則你想看看, 如果沒有權限, 萬一有一個交易員對公司不爽, 隨便打個10億股, 不是市場一天到晚大亂, 公司也要破產了嗎?

疑問三, 就算如原先新聞報導的, 該交易員受託賣出100萬股的P&G, 試問有哪一位交易員接到這個委託後會一筆把100萬股全部掛出?(一般而言, 交易員的目的就是分批在最好的價位把全部的單子出掉)

疑問四, 如同你自己下單一樣, 如果是融券賣出, 系統會檢查你的錢夠不夠, 如果是現股賣出, 系統會檢查你有沒有這麼多股票, 除非你相信這個委託人真的有十億股的P&G部份, 否則根本這個單子是下不出去的. (P.S P&G流通股數一共是28.8億股, 如果這位佔有10億股, 那已經是大老闆了)

那麼答案是什麼? 坦白說, 我也不知道. 目前美國其實調查方向指向演算法交易 (Algo Trading or Algorithmic trading), 什麼是Algo Trading? 其實這是程式交易的一種, 主要的目的是, 當交易員接到一筆大單委託時, 如上所言, 由於市場上很多人都緊盯著某些特定交易員的下單動向來判斷市場走向, 因為這些交易員大多都是幫特定大型保險公司或基金下單, 因此, 這些交易員也擔心, 別人跟單會影響他大單的買進或賣出, 於是有人設計了這種程式交易, 你把單子輸入, 如100萬股賣出, 系統會主動幫你拆成小單, 在讓市場沒有查覺情況下順利賣出這100萬股.

目前可能的情況是:

  1. 電腦程式出錯 (因為這個牽涉到複雜的演算法), 進而引發其他程式交易(觸價型)的錯殺. 這是我個人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 我印象中當天CNN有報導一位華爾街交易員走出來時, 大嘆”Computers have taken over everything!”我想指的就是如此.

  2. 陰謀論, 避險基金們刻意要修理市場. 一方面讓華府知道高盛幫等這些避險基金的威力, 另一方面, 讓新興市場國家升息步調減慢 (這一點是基本上呼應我上一篇的超完美風暴中提的, 國家和避險基金間的戰爭)


答案是什麼? 我真的不知道, 就算公佈答案了, 我猜就和南韓的天安艦事件一樣, 永遠留給後人很多想像的空間.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超完美風暴

超完美風暴

一位朋友msn上告訴我, “你的blog不是叫Rusrule Financial Broadcasting 嗎?”

怎麼每篇都淨只寫一些政府財政的事?

先澄清一下, 叫Rusrule 是申請網域名時系統自動建議的,倒不是我想建立什麼規則, 至於叫Financial Broadcasting, 是我的好友-老夏取的. 講這一些倒不是要去幫自己開脫, 不寫一些金融方面的事, 最主要的原因是, 最近金融投資方面的事, 投資面在現實上的表現, 和我自己預期呈現南轅北轍的走勢.我可不希望因為有人看了我的文章,影響到自己原本的投資策略, 反而造成損失. 不過無論如何, 我在昨天加碼買進放空二倍S&P 500指數的ETF, 還是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在開始前, 先讓我帶大家回顧一下過去這段”復甦”的歷史. 這一波的股市大漲約略是從去年1Q花旗銀行的財報開始, 傳言花旗可能會轉虧為盈, 股市開始起漲, 接下來的一整年, 全球股市在美國的帶動下, 幾乎是頭也不回的硬是漲了一整年. 漲幅幾乎都要到90%~100%. S&P 500指數, 在金融風暴前最高點是1561, 到金融風暴時最低點是683點, 而目前已經達了1200點左右, 換言之, 現在差不多是金融風暴前, 也是史上最高點的70%左右.不少分析師認為, 未來還有高點可期, 主要是還不斷有公司傳來超過預期的財報以及一些經濟數據仍在不斷的復甦.

為什麼這個號稱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金融海嘯,得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幾乎重回到幾乎最興盛的時期? 答案是, 世界各國政府史無前例的, 聯手把私有債務公有化。因為政府知道, 在當時的氛圍下, 企業很容易破產, 但國家不容易, 於是透過購入或融資方式, 取得了多數的債權或股權, 美其名為”增加流動性”. 於是在國家資產負債表, 一端多了很多這些不良債權, 如MBS, 或是公司股權(如花旗銀行), 另一端則是多了很多流通的鈔票, 然後再佐以超低利率, 鼓勵這些投資公司再想辦法把資產炒高, 以重建泡沫方式來蓋掉破掉的泡沫.

這樣的手法很快產生效果, 但也很快產生反效果. 首先, 由於本次歐美地區受創嚴重, 而亞洲地區受創較低, 於是大量熱錢, 並未能如預期帶動歐美本地的房地產和生產事業, 反而因為全球化下資本的快速和自由流動, 大量流入了新興市場, 這些熱錢造成當地股市和房市急速的上漲, 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出手鎮壓, 而這些國家提高利率, 卻可能反過來壓迫歐美必須提高利率以對.而一旦歐美把利率高到3~5%以上(目前大概都是0.25%), 很快地, 目前因為低利率造成的泡沫假象都將一一破裂.

其次, 國家的高負債, 造成部份體質較弱的國家成為熱錢攻擊的對象, 特別是歐元體系國家, 熱錢看準了歐洲央行為了維持歐元, 必然出手,也不得不出手解救歐元成員國, 利用歐元區各國發展不一,本身又沒有向美國一樣的中央管制力, 再加上歐元國家愛面子, 不敢把一些問題國家直接踢出去, 大肆對如希臘, 葡萄牙…等國發動攻擊. 泰勢就如同當年索羅斯對英鎊一戰一樣.一旦歐元棄守, 同樣歐元區可能面臨過去英鎊的情況一樣,歐元重貶, 經濟元氣大傷, 而歐元的重貶, 馬上會連帶影響到同等級競爭者─美國出口品的全球競爭力.

這也是你會聽到一些學者如魯比尼, 認為歐元國不應該救希臘的原因, 因為即使像希臘這樣的國家, 要求歐元的救援金, 也會從原本講的250億”美元”, 後來變成400億”歐元”, 一直到最新的1200億”歐元”, 何況是後來還在排隊的葡萄牙, 以及再接下來的西班牙呢? 這些避險基金早就虎視眈眈地等著, 你解決了希臘之後, 還有多少能力解決葡萄牙, 後面的問題都比前一個大上一倍.

其實這一切真正原因是什麼? 史無前例的超低利率和無法可管的國際熱錢, 而後者又是因為前者奶水所孳生的巨獸. 這些避險基金大到甚至足以顛倒一個(以上)國家, 但是偏偏這些熱錢基金背後主要又是歐美國家, 他們利用收買或游說, 創造出了對他們有利的環境, 甚至是一個跨國界的虛擬王國.

在過去幾年中, 這些熱錢什麼都炒, 利用國際商品的期貨價格, 大肆拉抬價格, 石油, 黃金, 糧食, 原物料…無一不漲到人類歷史天價, 他們賺到了巨額的財富, 而付出代價的卻是全世界的百姓, 為此要初迫降低生活水準. (請參見石油為什麼上漲?)

就如同金融風暴前, 這些避險基金炒高了糧價和油價, 造成了各國的反彈, 我認為, 這一次, 這些熱錢挑戰國家, 也勢必造成一次全球性的大轉變. 如果避險基金大勝, 歐元區的潰散如前所提, 會連帶拖累全球經濟. 反之, 如果國家政權大勝, 現行許多的資產泡沫都會被要求平倉. 許多資產價值會大幅下降, 全球經濟會面臨短期修正.我認為美國SEC超訴Goldman Sachs 就多少有點這種意味. 當然, 還有第三種可能, 政府和避險基金達成協議, 各退一步, 避險基金不再繼續攻擊後面的國家, 歐元將現有出問題的希臘以及可能葡萄牙,逐出歐元區讓他們自生自滅.依我看, 這是維持目前經濟假象最好的策略, 但也是最不容易達成的可能.

 總而言之¸我目前的想法還是維持我在去年底寫的”我對2010年景氣看法”一樣, 從今年下半年起, 我想大家會看到愈來愈好的景氣訊號, 和愈來愈不漲的投資市場.理由如下:

  1. 基期愈來愈高, 經濟大幅成長可能性愈來愈低 

    2.      投資市場的表現和歐美經濟實體面差異愈來愈大

    3.      利率可能從谷底翻升

    4.      民主政府選舉壓力將迫使政府對炒高的原物料下重手或是改變對如希臘等的援助政策

    最後, 請容我再提醒大家, 成立本blog的最初目的, 在於紀錄我自己的想法, 供自己作為回顧和反省之用, 並無意去向大眾提供投資建議. 如果你因為我的文章去改變你的投資, 請自行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