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歐巴馬的幕後操縱者會讓世界更危險

相信不少看過"貨幣戰爭"一書的人, 都會有一個疑問?裡面講的事情是真的嗎? 這到倒是一本小說還是事實的描述? 事實上, 類似陰謀論的情節在中國大陸所在多有, 以下就是一篇同樣來自大陸的文章, 情節類似貨幣戰爭一書中, 描寫國際金融家們, 如何利用創造大蕭條來"剪羊毛"以及把羅斯福總統推上寶座. 作者以同樣的思維, 來描繪歐巴馬的成功以及其幕後的推手─茲比格紐·布里辛斯基。

 

或許大家對布里辛斯基並不熟悉, 大家可以試著Google一下, 這位正是促成美國和台灣斷交, 改和中共建交的最大推手. 近年來, 他也鼓勵台灣和中共對抗¸主張台灣應該在台灣海峽佈滿水雷, 阻止中國發展. 當然, 他的論點和文章也是不少主張台獨人士喜歡引用的標的。

 

就個人的看法, 布氏其實就是標準的美國主義者, 一切均以"美國利益"為最大优先的考量者. 只要美國能在世界獨霸即可, 至於其他世界利益, 則不在其考量範圍內.

 

至於台灣的部份, 我仍和之前的看法一樣(談兩岸近期之發展), 台灣向中國大陸傾斜, 有利於台灣避免成為中共和美國爭鬥的犧牲品.

============================================

原文出處(簡体):

http://bbs.chnqiang.com/viewthread.php?tid=91461

 

歐巴馬的幕後操縱者會讓世界更危險

剛剛過去的2008年對美國和世界來講都是動蕩的一年。布希政府8年的統治留下的遺産是:經濟方面,世界面臨著一場可能較1929-33年大蕭條還要嚴重的經濟、金融危機,全球高通貨膨脹以及隨時可能捲土重來的高油價、高糧價更將雪上加霜;社會方面,全球經濟危機不斷深化的衝擊下,西方發達國家貧富懸殊日益擴大,民衆不滿情緒擡頭;發展中國家興起工廠倒閉風潮、失業率大幅提高,威脅社會穩定;經濟欠發達國家在通貨膨脹、油價高企、糧食危機等多重因素衝擊下有可能産生新的人道主義危機。軍事上,以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爲中心的全球反恐戰爭看不到盡頭,而地區衝突愈演愈烈。政治、外交上,"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正日暮西山,美國獨霸世界的夢想將成昨日黃花,世界形勢和格局正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在此多事之秋,世界將眼光轉向美國新當選總統歐巴馬,許多人期待這個過去名不見經傳,但熱情、朝氣蓬勃的政治人物會如他在大選期間所許諾的那樣帶來希望,帶來變革,對內能挽狂瀾於既倒,重振美國經濟;對外能抛棄布希單邊主義傾向,加強與世界各國溝通與協調。 

 

在歐巴馬高調組建被媒體譽爲"夢之隊"、"豪華陣容"的經濟和國家安全團隊時,一個讓人熟悉的身影在台前幕後時不時出現卻讓我對美國新政府外交政策的走向産生種種疑慮,這個人就是布里辛斯基。  

 

茲比格紐·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被譽爲當今美國外交界的領軍人物,其聲名可與季辛吉媲美。他曾任卡特政府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對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世界格局的變化産生過重要影響。他雖早已離開政壇,但因與政、學、商等各界往來甚密,依然對美國政治、外交政策發揮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現年80歲布里辛斯基4歲時隨父母從波蘭移居北美,後取得美國國籍。他先後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俄國問題研究中心和國際問題中心、國際動態研究所、俄國問題研究學院,當代中國問題研究聯合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喬治敦大學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迪安-威特-雷諾茲公司,華盛頓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問題研究學院,美國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等大學或研究機構執教或從事研究。他在國際政治研究領域著述頗豐,曾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他所著的《大抉擇:美國站在十字路口》、《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大失控與大混亂: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等書確立他在美國外交界無可辯駁的權威,無論是美國的外交決策部門還是世界各國外交研究部門均將他的著述作爲案頭必備的參考書。  

 

布里辛斯基有豐富的從政經歷。他曾充任美國務院政策計劃委員會委員、甘乃迪總統的外交政策顧問、詹森總統的科學顧問。他政治生涯的頂峰是出任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是70年代末美國外交政策的實際操控者。布里辛斯基因在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影響而在中國也十分知名。

 

布里辛斯基之所以能"學而優則仕",關鍵的原因是他和金融壟斷資本密不可分的關係。在英、美等國,國際壟斷資本通過資助的秘密精英社團來操控國內政治已是不爭的事實。從19世紀末英國的羅德·塞西爾圓桌會議、到一戰後由美國威爾遜總統的"精神教父"豪斯創建的外交協會,再到1954年成立的彙聚歐美精英的彼爾德伯格俱樂部,秘密精英社團不斷發展,對政府的影響力不斷增強。70年代初,爲了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以金融寡頭大衛·洛克菲勒爲首的國際金融資本找到布里辛斯基作代表,在外交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三邊委員會,吸收美國、西歐、日本的大銀行家、工業資本家、政府要人和學界精英參加,定期開會,協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立場,同時通過由委員會構築的關係網,向各國政府輸送他們的代理人,以達到控制各國政府,爲壟斷資本的利益服務的目的。  

 

正是布里辛斯基於70年代中期發現了當時任喬治亞州州長,原爲花生種植場主的吉米·卡特,推薦給大衛·洛克菲勒等寡頭。在國際金融資本的操縱下,本默默無聞的卡特在1976年的總統大選中一舉擊敗民主黨內衆多候選人和共和黨在職總統福特,成爲美國第39 屆總統,而布里辛斯基則被任命爲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實際操控美國的對外政策。 

 

卡特被認爲是戰後最無能的一位總統,在內憂外患的重重壓力下,只任滿一屆,便黯然下臺。但布里辛斯基所掌舵的美國外交卻對改變當時的世界格局産生重大影響。布一反季辛吉主張的均勢戰略,在世界各地挑起衝突和對抗。他指派中情局滲入阿富汗,企圖顛覆親蘇政權,引起蘇聯入侵;他發動、資助伊斯蘭極端勢力來對抗蘇聯,播下伊斯蘭恐怖主義之苗;他抛棄伊朗巴列維國王,扶植霍梅尼政權上臺,人爲在中東製造緊張局勢,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從而維護和鞏固了搖搖欲墜的美元霸權地位;爲遏止蘇聯全球擴張態勢,將其注意力引起其周邊地區,他引誘伊拉克和伊朗交惡,引發兩國間長達8年的戰爭,人爲製造出從阿富汗到西亞的"弧形危機帶",也爲日後波灣戰爭埋下伏筆;他在西歐部署導彈,與蘇聯直接對抗,使世界面臨熱核戰爭的威脅,但此舉也將蘇聯拖入軍備競賽的軌道,耗盡有限的資源造成最後崩潰。  

 

在備受詬責的卡特政府中,布是最得不到民衆好感的閣員。因此,他離開政壇後保持低調,但一直沒有放棄試圖在幕後操縱美國政治的企圖。  

  

 

在歐巴馬從政經歷有著諸多疑團,引起美國一些獨立分析家的注意:  

一、歐巴馬的從學經歷頗爲曲折

他在洛杉磯的西方學院就學兩年後於1981-83年進入在哥倫比亞大學。他在的自傳和他的擁護者爲他所寫的傳記中,對此經歷卻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以他在普通大學大一、大二期間相當一般的成績能跨入屬於頂尖大學的哥倫比亞大學深造,已屬奇迹,但他在長達450頁的自傳《父親的夢想》中僅用短短數行描述此經歷,讓人費解。而布里辛斯基離開政壇後重新回到哥大掌管俄國問題研究學院,歐巴馬當時主修政治和國際關係,畢業論文題目是蘇聯裁軍問題,正是布氏的理論專長。據稱,70年代末,同爲三邊委員會成員的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等人出版了《民主的危機》,稱美國將於2010-2030期間産生巨大的民主危機,會走向專制政府,布里辛斯基和亨廷頓之流一直在物色能帶領美國渡過危機的未來領袖,歐巴馬在哥大的經歷不能只稱爲是一個巧合。

  

歐巴馬的成長似受到由大財團操控的非政府組織的"特別照顧"。歐巴馬的母親一直服務于福特基金會,歐巴馬離開大學後先後在一些福特基金會下屬的基金會從事社區工作,他以此積累政治資本,一步步走向政壇。此次美國總統大選,我們注意到,福特基金會、索羅斯"開放社會"、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學院以及其他幾個基金會,這些前幾年熱衷於在海外輸出民主、通過"顔色革命"來顛覆他國政權的非政府組織又衝上美國政治的前臺,爲歐巴馬競選成功搖旗呐喊。  

歐巴馬從政經歷也有許多值得推敲的地方。他競選伊利諾伊州的參議員和競選聯邦參議員過程中均有許多疑點。1995年,在競選伊利諾伊州參議員期間,歐巴馬靠司法訴訟贏得了強勁對手帕爾默;2004年,歐參加聯邦參議員競選時,無論是歐在民主黨內的大對手赫爾還是共和黨的競選對手瑞恩,均在選舉最關鍵時被捲入司法訴訟而敗下陣來,而且法官有很明顯的違背司法程式的現象。歐巴馬神奇的政壇上升經歷,連歐的媒體"吹鼓手們"也只能尷尬地歸結爲"神助"。在今年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期間,希拉蕊·克林頓一直與歐巴馬不分伯仲,而民主黨預選的"超級星期二"前後,美國各大媒體突然轉向,對希拉蕊口誅筆伐,要求其退出大選,成爲迫使其最終退出總統大選的最關鍵因素,爲歐巴馬走向白宮掃清障礙。     

 

非政府組織、司法部門、媒體對歐巴馬的"特別關照"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錢在起推動作用。  

 

早在歐巴馬宣佈參加大選之初,布里辛斯基就已從幕後走向台前。2007年8月,他出版了《第二次機會:三位總統與超級大國美國的危機》,抨擊老布希、克林頓和小布希三位總統錯過了歷史給予美國成爲世界霸主的機會,呼籲美國新的領導人把握歷史機會,維護美國永久霸權。此書在美國引起轟動,打擊了與三屆政府有關聯的希拉蕊、麥肯等總統候選人的聲望,爲一個與三屆政府沒有淵源的新人執掌美國政權造了聲勢。隨後,布里辛斯基以首席外交顧問的身份率全家加入歐巴馬的競選團隊,被稱爲歐巴馬的"外交教主"。他的大兒子馬克曾任克林頓時期國家安全委員會俄羅斯和歐亞局局長,也成爲歐巴馬團隊中的外交顧問。女兒米卡就職于全美知名的有線電視網MSNBC,此電視網對歐巴馬"造星運動"特別不惜餘力,甚至被指有違新聞的公正原則。他的另一個兒子楊雖沒有明顯加入歐巴馬團隊,但同樣在美國外交領域十分活躍,揚爲國防部東歐和北約事務的副部長助理,是2007年美在波蘭等東歐國家部署導彈的積極策劃者,此舉導致美俄交惡。   

 

歐巴馬競選成功後,美國金融危機進一步深化,已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發展,對世界各國經濟也産生巨大的影響。世界的目光關注在歐新團隊的經濟政策上。外交退於次席。6月18日,歐巴馬宣佈了由13名民主黨前任官員和議員組成的外交政策顧問團隊,其中並無布的大名,歐還竭力撇清與布的關係,據稱是顧慮布在卡特政府中的不好名聲和猶太社團對其的反感;12月1日,歐宣佈選擇希拉蕊擔任國務卿,詹姆斯·瓊斯出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布里辛斯基仿彿又淡出人們視角。但是,揭開歐巴馬神奇的政治神話包裹,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一無政績、二無接受真正民意選舉洗禮的經驗、三無明確政綱的"跛腳鴨總統"。在此背景下,歐很難做到獨立執政,極有可能會淪爲各種幕後勢力影響、利用甚至操縱的工具。從布作爲金融壟斷資本的一貫代表,其從政、治學不甘寂寞的本性以及他全家對歐競選過程狂熱的支援來分析,他一定不會功成名就、寄情山水。而歐面臨危機重重的國際環境,也需要布這樣一個"精神教父"給他規劃、制訂外交政策。最大可能只是布從台前隱到幕後,由此贏得對歐外交政策施加影響的更大空間。我們對布里辛斯基可能給歐巴馬外交政策帶來的危險影響一定不要輕視。對美國新政府外交政策可能給世界帶來的不利影響要預作防範。  

 

要分析布里辛斯基通過對美外交政策施加影響從而給世界帶來的哪些方面的危險,可從其從政經歷及著述中尋找線索。

  

1、爲維護美元霸權地位,在西亞製造緊張局勢 

歐巴馬的從政軌迹、他與布里辛斯基及其所代表的壟斷資本的可能聯繫、美國目前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外交危機均與三十年前就任總統的吉米·卡特有很大的相似性。  

 

卡特上臺之時的美國,政治上尚未從水門事件的陰影中恢復,軍事上越南戰爭失敗的後遺症正重,經濟上尚未從1975年世界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出,陷入長期滯脹僵局。特別讓美國壟斷資本害怕的是維護霸權的重要支柱--美元的地位岌岌可危機。爲維持強勢美元,一方面,金融壟斷資本將保羅·沃爾克推上美聯儲主席寶座,將銀行利率推高到20%以上,使美國經濟出現急拐彎,危機被轉嫁到普通美國民衆和發展中國家身上 (如今,保羅·沃爾克再次加入歐巴馬經濟團隊,這是另一個危險的徵兆)。另一方面,由他們的代理人-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里辛斯基,繞開知名政客萬斯領導的國務院,在中情局的協助下,在伊朗製造緊急情勢,不惜抛棄一直親美的巴列維國王,暗中資助伊斯蘭極端勢力的霍梅尼奪取政權,又誘使伊朗扣押美國人質,造成美伊對抗和西亞地區局勢緊張,從而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石油價格翻了兩倍,由於石油交易以美元計價,美元霸主地位得以維持。如今,金融危機再度引起美元信任危機,歐巴馬新政府有可能會再使用石油危機,來達到維持美元地位的目的。由於美國已成功達到分治伊拉克的目的,可能新的衝突地點在伊朗、沙特或是其他鄰近石油運輸戰略通道的國家。對此,我們應保持足夠的警惕。

  

2、加劇與俄羅斯的對抗  

在許多波蘭人的性格中,對俄羅斯的敵視是普遍特徵,因爲歷史上參與三次瓜分波蘭的列強隊伍中均有俄羅斯,而1939年,德蘇簽訂密約,共同瓜分波蘭,蘇聯軍隊更在卡廷森林槍殺了兩萬五千多名波蘭軍官,使喪失國家的波蘭人又增加"滅種"的恐懼。布里辛斯基把仇俄情緒貫穿他治學、從政生涯的始終。  

布里辛斯基一改尼克森、福特政府所奉行的外交均勢戰略,採取在西歐部署中程導彈,與蘇聯直接對抗,使世界面臨熱核戰爭的威脅,也將蘇聯拖入加速軍備競賽的軌道。1979年,布指使中情局滲入阿富汗,企圖顛覆親蘇政權,引起蘇聯軍事干預。爲將蘇聯深陷戰爭泥潭,布資助伊斯蘭極端勢力來對抗蘇聯軍事入侵。也就是在阿富汗戰場上,賓·拉登的基地組織得到發展壯大,埋下了9.11的禍根。離開政壇後,布在《大失控與大混亂: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大棋局》等書中鼓吹要繼續肢解俄羅斯。  

 

布里辛斯基認爲正是他的對蘇聯採取對抗的政策爲十年後蘇東集團的瓦解埋下鋪路石,爲此備感自豪,他在1998年接受法國《新觀察家》雜誌採訪時,當被問起作爲資助伊斯蘭極端勢力的始作俑者,是否會因恐怖主主義造成大量無辜平民生命的損失而感到後悔時,他憤而斥到,"是什麽在歷史上更重要,是塔利班還是蘇聯垮臺?是穆斯林鬧事還是解放中歐和結束冷戰?"充分暴露了一個其作爲危險的地緣戰略主義者的冷酷。  

 

近幾年,由於美國濫發美元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推動油價高漲,使產油國充分享受到高油價紅利,原本就不滿美國霸權主義的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國力顯著增長,反單極主義、強權政治的呼聲越發高漲,使得美國覺得如芒刺在背。特別是今年,俄羅斯與喬治亞交惡,並與北約艦隊在黑海對峙,使美政權對俄勢力上升更爲恐慌。根據布所提出"弧形危機帶"理論,美在新世紀之初先後在前南斯拉夫、喬治亞、烏克蘭、吉爾吉斯等國所搞的"顔色革命"成功,大大擠壓了俄羅斯生存空間。雖然"顔色革命"後止步于白俄羅斯等國,但美國不會放棄這種"有效"的非武力手段來試圖顛覆其他"遠美近俄"的政權,在俄羅斯周邊繼續製造緊張局勢的。2007年巴基斯坦發生一系列政治事件,大規模民運、貝·布托被刺、人民黨上臺、穆沙拉夫辭職,引發政局動蕩,這些事件的發生與"顔色革命"特別是發生在黎巴嫩"雪松革命"在手法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不排除未來美國將用搞亂巴基斯坦來達到制衡俄羅斯和中國的"一石二鳥"的目的。   

 

俄羅斯現任領導人對布將對美國內政、外交的帶來的危險影響十分警惕。2007年6月4日,普京對外國記者表示,"說到民意,在俄羅斯,民意是要增強俄國家安全。你們是從何得出結論,俄民意要求解除我們的武裝力量,甚至像一些理論家,如布里辛斯基所稱的那樣,要肢解俄羅斯?那麽此種所謂的民意,我是全力反對的。

"  

3、各種手段遏制中國的崛起  

布里辛斯基是中美建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這麽做不是出於對中國的熱愛,而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通過打"中國牌"來達到牽制蘇聯的目的。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美國和西方已普遍將中國視作一個會向美國霸權發起挑戰的重要對手,試圖採取各種手段加以遏制。在中美經濟關係相互高度依存的今天,採取武力等直接對抗的方式已不足取,最可能採取的辦法是針對中國經濟的"軟肋"-能源入手。  

 

2007年11月30日,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布里辛斯基稱要採取一切手段來遏制中國從非洲獲取石油、能源和其他戰略性資源。在歐競選過程中,他的外交團隊曾明確主張轟炸蘇丹、巴基斯坦。未來,美國很可能通過加大對非洲、中亞國家內政的干預,甚至有可能在重要能源通道上製造緊張局勢,干擾中國能源輸入和對外資源、能源合作,逼迫中國將眼光放到人煙稀少但資源豐富的西伯利亞,從而達到挑撥中俄相鬥,美國漁利的目的。對此,我們要高度戒備。

  

4、借"人類尊嚴"的旗號加大對廣大發展中國的分化、瓦解和控制  

布里辛斯基2007年出版的《第二次機會:三位總統與超級大國美國的危機》被許多評論家視作是歐巴馬未來外交政策的指導書。在書中,布里辛斯基提出"人類尊嚴"的理念。他寫道,"到了21世紀,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國民處於政治活躍期。這部分人口意識到史無前例的社會不公正,對其權益遭到剝奪以及缺乏個人尊嚴的現狀深表痛恨。由於能普遍接觸到廣播、電視以及互聯網,他們形成了一個共同仇視和嫉妒的共同體,正跨越主權界限,對現存國家...以及全球等級體系構成挑戰。" 

 

布提到"政治活躍期"會對中國、印度以及中東、東南亞、北非、拉美等地産生影響。他總結道,"美國只有認同的人類尊嚴的理念-其基本要求是尊重源於政治、社會和宗教的文化多元-才能克服將由全球政治覺醒帶來的風險。人類尊嚴涵蓋自由和民主,並超越兩者,它還包括社會正義、性別平等,以及最重要的,對世界範圍內的文化和宗教多樣化的尊重。" 

 

在這些華麗的詞藻後面掩蓋不住的是布里辛斯基希望借助他所謂的"全球政治覺醒",用維護"人類尊嚴"藉口來動搖乃至顛覆他國的企圖。美民主黨總統的對外政策從來不乏誘人的口號,但實際上卻在這些幌子掩護下進行著擴張霸權的行徑。如卡特倡導"人權"外交,但實際上卻實行與蘇聯全面對抗的戰略,將世界拖向戰爭邊緣。克林頓總統爲與法國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爭奪勢力範圍,在非洲推行民主化、多黨制,引發非洲大陸持續動蕩,在盧安達、剛果(金)、塞爾維亞等國造成人道主義災難,流毒至今尚未肅清;爲擠壓俄羅斯和打擊歐洲貨幣一體化努力,克林頓還在"民族自決"旗號下發動科索沃戰爭,公然挑戰國際法準則,爲以後小布希實行單邊主義墊下鋪路石。 

 

按照布的邏輯,美國可以借"維護對文化和宗教多樣化的尊重"爲旗號,不僅在西藏問題上對中國、車臣問題上將對俄羅斯指手劃腳;更可以用同一旗號,加大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干涉,挑動不同文化、宗教、種族甚至部族之間的對抗,衝擊現有的國家疆域,削弱國家主權,造成現有國際關係的大洗盤,使發展中國家更加"巴爾幹化"甚至"碎片化",從而爲壟斷資本更好地控制各國掃清障礙。美國已在其對外政策實踐中試行了上述方案,前南斯拉夫一分爲六,伊拉克一分爲三,美國的頻頻得手必然會加強歐巴馬新政府外交政策的冒險性,會乘非洲、中亞以及其他廣大發展中國家遭受經濟危機衝擊之危加大對他們的分化、瓦解和控制,從而進一步達到扼制中國等新興國家在這些地區獲取資源、能源之路,阻斷他們的崛起態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