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News-兩岸CEPA 經濟利多政治難題

兩岸CEPA 經濟利多政治難題

  • 2008-09-10

  • 【鄭漢良/專題報導】


共商務部日前提出兩岸之間應該簽訂類似CEPA的協議,對於台灣來說,這置台灣與香港同樣的地位,政治上很難令人接受,但是對經濟上,卻可能是強心劑,究竟香港CEPA經驗是如何?

香港與大陸今年七月底簽署了CEPA第五份補充協議,進一步擴大服務貿易開放和經貿合作,大陸內地將在十七個服務領域推行二十九項開放措施,包括現有的會議和展覽、銀行、建築及相關工程、社會服務、旅遊、會計和醫療及牙醫等服務領域,和兩個新增的服務領域,分別是採礦和勘探。

這份將在二零零九年一月一日生效的補充協議,是自從二零零三年香港與大陸首次簽署CEPA協議後的第五份補充文件,顯示CEPA是隨著客觀條件和時間逐步充實的協議。例如最早的CEPA協議只准許廣東省一些城市開辦訪港「自由行」,時至今日,到香港無需跟隨旅行團的自由行旅客,已幾乎包括大陸各省市居民。

香港經濟衰退 中國祭出良方

CEPA全名是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s,即《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從二零零四年一月一日開始,香港與大陸之間的CEPA已經生效。根據雙方在二零零三年六月簽署的法律文本,CEPA將逐步減少或取消雙方間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服務業自由化,減少或取消雙方之間實質上所有歧視性措施、以及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從而達到加強內地與香港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合作。

催生CEPA的背景,是香港自回歸後承受了一連串的經濟打擊,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導致香港經濟患上大感冒,二零零三年春的SARS肆虐,香港失業率達到百分之八點三的空前高峰,間接地考驗了「一國兩制」的成效。

為此,北京中央決定出手援救這顆剛回歸就黯然失色的東方之珠。SARS疫情剛過不久,同年六月,中共商貿部副部長安民與當時的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簽署了第一份CEPA協議。

毋庸置疑,CEPA的作用對病入膏肓的香港,等同起死回生的萬靈丹。文件簽署了才一個月,廣東省的中山、佛山 、東筦和江門四個城市頭一天辦理個人到香港自由行的簽證申請,都出現排隊人龍。當天香港股市更是因為CEPA因素而全面上揚,一些相信將受惠於旅遊及金融開放措施的公司受到追捧,特別是一些零售股和酒店股,例如化妝品專賣店,更創單日股價上升百分之十七的紀錄。

蕭萬長去年以副總統候選人身分,在接受大陸媒體訪問時就直接指出,CEPA對香港的確是歷史性重大轉折點,受惠於CEPA的帶動,香港充分利用大陸經濟崛起帶來的新機遇,再加上地緣之便,以及香港原有的各種優勢,香港經濟於是漸漸復甦,尤其金融、運輸、旅遊的發展,帶動了其它產業。

根據特區政府去年完成的CEPA經濟影響評估,CEPA實施首三年,已為香港吸引五十一億港元額外資本投資,為港人創造三萬六千個新工作機會。

不過,隨著時間的變遷以及加上產業轉型,CEPA從開始時明顯向香港傾斜,已逐步成為了一條相互受惠的雙行道。香港著名的電視財經評論員趙善真說,最近的第五份補充協議,已清楚顯示廣東省目前處於產業轉型,極需香港較為優質的服務行業加入,人才是關鍵,資金方面反而不是主要問題,這是何以協議中將多個專業行業進入廣東的門檻大幅降低的原因。

自從兩岸開展了周末包機以及開放大陸人民到台觀光旅遊之後,不少人都憧憬台灣或與香港一樣,與大陸達成某種程度的CEPA協議。不過雖然CEPA基本上是一項經貿上的安排,實際層面上卻包含了「統一」或「一國兩制」的精神。

一國兩制前提 政治上難接受

根據大陸方面的解釋,CEPA協議明確規定了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作為一個WTO的單獨關稅區與另外一個WTO成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稅區之間的關係。換言之,CEPA是「一國兩制」在經貿領域的落實。

在香港與大陸的CEPA法律文本第二條的原則說明的第一項,就開宗明義指出CEPA是要遵循「一國兩制」的方針。當年是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的陳佐洱接受訪問時更明白指出:「內地與港澳」的簽訂,是中國經濟一體化的重要一步,也必將在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方面產生示範作用。」因此,有人視CEPA是大陸送給台灣的特洛伊木馬。

台灣不論是藍是綠,都不願意接受香港式的「一國兩制」,台灣如何能夠在避免一國兩制的框架,與大陸達成有CEPA之實而無CEPA之名的協議,將是對兩岸領導人智慧的一個考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