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

什麼是 SIV (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什麼是SIV ?


分類:美股相關事宜 2007/12/05 09:51

繼次級房貸風暴後, 美國金融市場再度興起了對另一項金融商品SIV的隐憂

SIV (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 中文有人翻成"結構式投資工具"或"投資結構實体", 其實他主要的意義在於運用長短期利率的不同的利差來賺取價差(一般長期利率高 短期利率低)

在實際操作上, 和之前次級房貸的MBS(Morgage-backed Securities)一樣, 發行或管理的多是國際知名的大銀行, 但是在開始為了考量風險, 他們多是另外成立公司再成立管理基金的方式, 再由銀行利用本身良好的信用背書, 讓這些公司得以在市場上發行"商業本票"(CP, Commercial Papers)以銀行間融通的利率(一般多是以LIBOR利率)來取得低利率的成本資金, 再把這些資金投入到較高利率而且"他們認為"較安全的中長期債券之中, 來賺取長短期的利差.

這樣的作法其實和一般固定收益部門 買入長期債券再分割和市場作"債券附買回"(RP, Re-Purchase)融通資金的道理相差不同. 主要的最大差異在 RP等同於你是買進債券再去"借"給人家 而SIV卻是你去借錢 再期望你買的債券會上漲. 二者方向不同, 也造成了市場風險的南轅北轍.



由於SIV是借短期去投資在長期, 換言之, 借款部份會比投資部位先到期, 因此, 本身從一開始設計時這項商品就肩負了"流動性的風險", 一般的CP多是從十天到一個月就到期了, 而債券則是從1年到10年以上都有, 也就是, 如果一家SIV管理公司利用發行一個月的CP的籌資去買進一年期的債券, 那麼這家公司要確保至少12次的CP都能順利的籌資, 否則馬上就出問題了. 這種情況會發生嗎? 事實上過去幾年市場上一直是資金過剩 我相信這也是為什麼這明明是很簡單的風險問題 但是銀行們仍勇於前撲後繼投入的原因.

對SIV而言, 另一個風險則是倒帳(default)的風險, 也就是購入的債券如果到期無法清償的風險.事實上 這一點才是造成這一次SIV受人注目的成因. 如果今天SIV只是乖乖的買進高安全性的美國政府債, 問題應該不大 (不過這樣就沒什麼搞頭了 因為利差不大) 主要的成因還是他們運用這些資金投資於和房貸息息相關的MBS之中.原本SIV 有要求只能投資於AAA級的債券, 但是 如同我之前談"次級房貸"的成因之中所提到一樣, 這些MBS也很巧妙的把MBS包裹成AAA級的CDO. 讓這些SIV可以順利投資. 因此, 當市場對MBS吵的沸沸揚揚時, 自然SIV就被拖下水了

其實說穿了, 不管是SIV 或是MBS, CDO...背後都是同一批華爾街的銀行, 他們只不過用不同名義向市場摹資再用一層又一層的桿槓和包裝 好讓自己賺得更高的手續費和管理費罷了.

以下是一項發行或管理SIV的金融機構:(以2007年統計 約有30家. 部位約為3千億美元)

Bank Sponsors

 

            相關閱讀: 五分鐘了解金融風暴(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