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轉錄-汽車電子









本文取自於電子時報, 討論車用電子的分類. 車用電子曾為列為3C產品以外的第4C,  也讓久苦於3C代工高競爭低毛利的台灣電子業視為未來看好的前景之一. 但近二年發展下來, 卻不如預期, 這多少和汽車業本身不景氣, 此領域標準化認証一直無法確立有關, 這對於適於大量生量的台商並不利. 不過汽車電子從中期來看, 早晚會是電子業一項重要的發展.原因無它, 因為現代人無論是在工作或休閒, 花在車子上的時間愈來愈多了. 我在 blog中收錄本文, 主要作為自己未來投資的參考之用.

==============================

名人講堂-Cartronics道路難行 台廠飆風不再
大陸內需市場仍是最大靠山 多媒體系統是鑰匙
2008/08/19 - 觀點






汽車電子(Cartronics)市場曾經是台灣電子產業幾年前相當熱門的話題之一,大家可以輕易舉出進軍汽車電子市場的好處,如全球性的銷售基礎、較高的產業進入門檻、投資回收期(ROI)長、較高的產品毛利率表現等。但這樣的好處,需要長久的投資金額及投資期間,向來好大喜功的台灣電子產業似乎跟以往一樣,對於汽車電子市場,總只有3分鐘熱度。

其實台灣電子產業仍有極好的機會可以切入全球汽車電子市場,其中,多媒體車用資通娛樂系統,就是台系科技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產品設計及研發優勢,迅速搶進汽車電子市場的第一目標,多媒體車用資通娛樂系統包括DVD、CD、MP3和數位電視、廣播等多媒體設備,另外,行動通訊和GPS定位導航裝置等,也屬於多媒體車用資通娛樂系統。

在取得穩定的客戶基礎及通路實力後,配合自身汽車電子產品良率及品質的增長,台灣汽車電子產業的發展才能再進一步往更高階的車體(Car Body)、安全系統(Safety)、及傳統系統(Power Train)等產品應用市場來發展,並同時擴大整個台灣汽車電子產業鏈的發展。但總歸一句話,量變才能質變,本土業者的齊心投入並擴大投資,才有助於台灣汽車電子產業的持續興盛。

汽車電子成顯學 4大應用系統搶入門

汽車電子,人稱新興的第4C產品市場,與其他3C產品相同,擁有全球性市場的銷售基礎,但卻具備與其他3C產品很不一樣的市場特質:首先,這個市場的生命週期很長,從新車、二手車,再運送到第三世界國家重覆使用,一台車的壽命至少有10~15年;只要車子還在開,就需要有該款車型的零件可以替換。此外,汽車市場不論是在技術、資本與行銷通路等各項條件上,都形成很高的進入門檻,讓全球車廠數量向來屈指可數。
也因此,只要能切入全球汽車電子市場的廠商,往往能享有穩定的收益成長,原因無他,由於車子的設計中安全絕對是第1考量,所以不會對價格太過於斤斤計較,這也讓投入廠商有更高的利潤可圖。正因汽車電子是一門穩定、可預期的好生意,因此,即便它的初期投資金額雖高,但在投資回收效益(ROI)極佳下,相關汽車電子產業公司多有較佳的獲利能力。
面對新世代車款仍不斷推陳出新,而推動今日車子改頭換面的關鍵所在,正是數位化的電子晶片,預估汽車電子佔一台汽車總成本的比重,將從目前的20%逐年提升,到了2010年時將可望佔到40%,而2012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整體規模將提升到逾250億美元規模。以1台汽車的架構來看,可以分為4大部分,分別是1、車體,包括燈控、電動窗、後照鏡、儀表板、倒車雷達系統等。2、傳動系統,包括適應性定速系統(Adaptive Cruise Control;ACC)、引擎控制、噴射系統(injection)、充電(Charging)、GDI等;3、安全系統則包括雷達碰撞預防系統(Pre-crash)、安全氣囊(Airbag)、防鎖死剎車系統(ABS)、電子助力轉向系統(EPS)等等;4、多媒體車用資通娛樂系統,包括DVD、CD、MP3、DTV,及GPS。

意法半導體(ST)由於切入市場較早,加上公司看好全球汽車半導體產業的長期成長,因此,ST目前已是檯面上少數能同時提供車體、傳動系統、安全系統及多媒體車用資通娛樂系統等晶片解決方案的領導廠商,全球主要汽車製造商也都與ST維持良好的長期夥伴關係,並成為穩定的客戶基礎。

產品規格標準高 高進入門檻保障獲利

雖然全球汽車電子市場的商機相當誘人,不過,一直以來,相關零組件供應商的數量都不高,這與市場進入的高門檻及通路關係不易建立有關。對台灣的電子產業來說,由於內需市場及本地車廠有限,要發展汽車電子的先天條件較不足。不過,過去多年來有些廠商在傳統的車體、音響等售後市場已做得不錯,而隨著資通娛樂需求的持續看漲,台灣在3C產品上的設計能力正足以勝任。

然而,要取得"Automotive Qualified"的資格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汽車電子的設計上,從機械性、電路板到組裝,都與3C產品有很大的不同。車廠對於汽車半導體元件的品質要求非常嚴苛,必須要能承受極大的高低溫落差以及嚴重的震動環境;汽車供電的範圍極廣,可以從12~41V,因此汽車IC也得具備中、高壓的承受能力。

而在車體結構中的系統,長時間處於灰塵環繞的惡劣環境中,在此條件下還要能提供長期的穩定效能,也是供應商的一大挑戰。此外,汽車零組件還需滿足ISO/TS 16949、美國汽車工業標準(QS9000)、日本汽車工業標準(JIS)與ISO 14000、RoHS環保規章等認證外,還得針對不同車廠內部的規格需求進行客製化,供貨之後,更要承諾提供長期且可靠的貨源。玩票性質的供應商,根本無法切入市場。

而就上述4大部分車載零件來說,傳動與安全系統涉及車廠設計的核心技術,是台灣業者較難切入的領域,在車體與資通系統方面,尤其是售後的市場,台灣仍有很大的進入機會。至於在台廠開拓汽車電子市場的業務模式,有3條可行的路:一是做好傳統的電子零件及模組市場;二是提升專業代工能力,多接OEM的訂單;最後則是角逐大陸的汽車市場。

台廠高良率製造能力佳 大陸汽車市場作靠山

由於大陸的汽車供需市場日益龐大,近年來更是成長快速,已成了全球第3大的市場(3年內可望躍升為第2大,僅次於美國)。但對大陸車廠來說,他們在尋求汽車零組件的支援上,雖然可以直接採用來自國際大廠的模組化產品,但一方面成本偏高,支援性又不佳;至於在大陸當然也有很多的系統供應商,但他們的產品設計能力仍不強,雖然成本低,但使用後的品質難以保證。

而台灣業者的設計能力則處於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品質保證與市場形象,未來若再加上高良率的量產製造能力優勢,要贏得大陸市場的機會不小。由於汽車電子的產業鏈涵蓋汽車製造商、系統製造商和晶片製造商等3大環節,其中,汽車製造商是觀念發明的啟動者,同時要對系統規格進行定義,並做好市場的分析;系統製造商必須將安全性的觀念落實到機構的建置與電機性的規劃上;至於最上層的晶片製造商,則要做好系統整合、架構規劃、技術發明與品質保證的工作。

隨著全球汽車電子市場需求的起飛,車廠、系統商和元件業者必須更緊密的結合,除了持續在材料、整合度及速度上升級,以及導入故障安全概念和對環境衝擊的用心外,也需要發展出更通用的平台與產業標準,才能加速整體產業的成長速度。對台灣汽車電子產業來說,先求量變才行質變的策略,應是現階段整個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