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 星期三

小心下一個連鎖反應

 小心下一個連鎖反應

 

眾所皆知,一般的經濟衰退就像汽車沒油一樣,是會慢慢減速終至停下來, 會真正對經濟形成衝擊式的風暴往往來自金融,因為金融業本身有二個特性,一個是高度槓桿,就是10元本錢做50元的生意;第二個是有密集的交易對手,因此如果一家出事,很容易形成骨牌效應。

 

對於這種情況,從2008年金融風暴後,美國政府有了很深的體悟. 所以不管是金融業的桿杆倍數限制,表外操作(off-balance sheet operation)…都有很多限制,甚至如雷曼時期,為了清查資產,凍結所有資產交易,導致交易對手也跟著出事,或是靜待事情發展,再見招拆招這些問題,美國政府都有了更好更有效率的處理之道. 如這次SVB銀行事件,大概不到二天就做出結論,不再是之前那種清算資產,等待其他銀行接手等耗時工作,再任由市場猜疑引發更多的火源, 這是要為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喝采的。

 

這也是你會看到很多分析師告訴你,美國的銀行和2008年不一樣,大家不必過度恐慌的原因。But, 沒錯就是這個But, 這也不代表問題就此高枕無憂. 除了檯面上的銀行外,美國還有很多影子銀行(Shadow bank), 也就是沒有銀行之名,但做和銀行差不多的事,這些的監管就不見得有標準銀行的這麼嚴格了,而他們有可能是下一個未爆彈。

 

而且誠如我上一篇說的,商業銀行有個大風險,那就是不管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只要大家相信這個銀行快倒了,紛紛把錢領出來,只要沒有外力來救,再大的銀行都會倒。因此,很多時候作為投資者,你要看的不見得是事實,而是大家會怎麼想。接下來要講的企業就有可能是這種情況。

 

  請回想或回看一下上一篇告訴你,SVB銀行出事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並不是台灣媒體說的壓了太多錢在國債,造成帳面上的鉅額虧損。而是當安全性AAA級的美國國債都給你5%以上的回報率時,銀行存款利率顯的微不足道,於是企業(存戶)紛紛把錢從銀行存款轉到了國債,造成了SVB這種以企業用戶為主的銀行流動性出了問題,最終只能賠售國債融資,沒想到反而引發了恐慌,造成擠兌。

 

所以,會不會有一種商品也和美國國債一樣,前期已經購入的固定票面利率低,因此當國債利益不斷升高時,該商品帳面上會出現虧損,或是原本它的投報率和無風險國債有一定的利差,但隨著無風險的國債利率不斷升高,二者利差不停縮小,以致大量資金流出?

 

有,這個東西就是MB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而最有可能受影響的公司,就是透過大量槓杆化投資於此的mREITs公司.

 

什麼是mREITs? 我以前的文章寫過 (一場可能的風暴)

 

這種公司主要是透過從資本市場融資(發行新股、債券、特別股..)和從市場借入短期利率資金,再將錢投入長期的MBS中賺取長短期利差。而為了達到利潤的最大化,這些公司通常會將買入的MBS 再抵押融資去買更多的MBS形成桿杆化。

 

在這種模式下,首先,短期利率上揚幅度高於長期利率幅度,本身就造成mREITs運作模式的失靈. 另一個是MBS的形態很多是固定利益,基本上和公債的意義差不多(特別是Agency-MBS),雖然持有到期基本上風險不高,但中間不免受到評價而會有未實現損失。第三個是,和國債一樣,MBS是很多投資機構第二大的持有部位(台灣央行第二大外匯部位,就是Agency-MBS), 如果銀行/機構發現自己的流動性不足,很有可能拋售MBS來獲取資金。

 

但誠如前面說的,事實不重要,大家怎麼想才重要. 在這一波SVB風波中,不少分析師/市場開始關注這些金融機構的未實現損失,以及帳面現金的比率. 如果一般存戶持續擔憂中小型銀行的穩定性,而提出資金,那很快會有銀行必須賣出持有公債和MBS來兌現,這麼一來,高度桿杆的mREITs公司可能首當其衝,而如果問題蔓延到MBS,那麼產生的威力可能不下於核彈。

 

不過目前幸運的是: Fed已經看到了這個問題,在新提出的BTFP(Bank Term Funding Program)方案,重點就在允許金融機構可以用原持有(3/12日前)的債券和MBS以面額以Fed融資,來避免金融機構為了籌現只能折價賣出這些有價證券,近而造成市場價格的狂跌。

 

我看到台灣有分析師說,這代表Fed另類的QE. 坦白說我不以為然. 首先這計劃目前只有一年,金額只有250億,很明顯是用來穩定市場的救命錢. 我不相信JPMorgan, BoA這類沒事的銀行敢利用這個機會把錢貸出來滾錢。

 

Anyway, 東扯西扯就是要告訴你。此時除了大家看到的中小型銀行風險外,也要特別注意那些高桿杆的影子銀行. 這些公司由於過往都支付超高股利,因此也得到不少投資人的青睞。但別忘了,當市場波動愈大,往往也是那些高桿杆公司出事的時候。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