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台北太冷還是全球氣候異常, 最近台灣財政史上, (就我個人所知),居然第一次出現”反聖嬰現象”─立委要求要加稅, 財金官員卻反對加稅!, 這個稅指的是金融營業稅, 要從現行的2%向上調高. 大家都知道台灣一般企業的營業稅都是5%. 但在扁政府時代為了協助金融業打掉呆帳, 因此讓把金融業適用稅率從5%暫時調降到2%. 自此之後, 即便過了近十年, 金融業早就今非昔比了, 但是這個稅就像”瑞凡”一樣, “再也回不去了”, 造成的結果就如我在”康熙大帝在台灣”裡說的, 你開家公司開個發票或是在7-11買個東西都要繳5%的稅, 結果你家樓下那個一個月花十幾萬租分行的銀行卻告訴大家, 他們沒有競爭力, 所以只能繳2%.
立委為什麼會提這個案我真的不知道, 不知道是天氣太冷凍傷了頭腦, 還是真的是良心發現, 不過至少是很值得稱讚的事, 但財政部長居然會反對, 那就真的讓我百思不解. 特別是部長大人開示大家, 每調高1%稅率”只會”貢獻國庫95億, 但對金融業競爭力傷害巨大. 看起來我們財政部長真的很會從大局著想. 說真的, 這種話如果出自金管會主委之口一點都不讓人意外, 因為如同經濟部長一定反對加稅一樣, 這本來就是金管會主委的工作, 但管帳的財政部長, 特別是管理虧空連連, 國庫近似破產的財政部長居然反對, 讓我不禁懷疑我們部長大人是不是把自己當行政院長了?
很多人或許不了解財政部長的工作. 在切割金管會之前, 財政部同時管金融機構和國家財政收入, 但自從金管會獨立後, 財政部就如同一家公司的財務處一樣, 主要的工作就是平衡財政收支, 並因應需求進行國庫調度(簡單地說, 就是賣財產和發債券啦). 所以在蔣經國時代, 大家常會看到財政部長和經濟部長為了某個政策而吵的不可開交, 因為經濟部長的工作在增進經濟發展, 所以他自然會主張減稅和擴大政府投資, 但是財政部長的工作在平衡收支、量入為出, 所以他自然反對減稅和過度無效率的投資, 以達到財政平衡. 這就像公司內部吵最兇的一定是業務部門和生產部門一樣, 因為二邊的利益本來就是相衝突, 所謂的爭吵不過就是各司其職罷了, 而也就是因為一個踩油門一個踩剎車, 才能確保國家的營運不會偏離. 可是從馬政府上任以來的財政部長, 大家卻看到了另一個詭異的現象, 財政部長反而更像是經濟部長, 不但對於各項減稅要求來者不拒, 甚至還經常加碼演出. 最出名的就是李述德. 在李部長任內, 不但營所稅從25%調到17%, 舉凡汽車賣不好, 職棒沒人看, 統一端出來的解決方案就是減稅. 而且經常是要五毛給一塊, 部長主動提減稅, 令人傻眼. 李部長最自詡的是他的”肥鵝理論”, 減稅養肥鵝才能拔到更多鵝毛,
結果呢? 幾年下來, 台灣的稅收完全和經濟成長脫勾, 就算馬政府執政期間曾經出現過10%的經濟成長率. So What? 台灣政府稅收成長遠遠追不上支出成長. 惟一高速成長的是台灣政府驚人的債務. 台灣成為了全世界租稅負擔最低的地區之一 (台灣排第七, 前六個都是產油國), 但經濟卻長期不振, 原本政府提供租稅和融資上優惠來提升企業競爭力, 但這這些優惠卻被企業挪用在不動產的炒作上, 造成台灣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回過來看現任的張盛和部長. 為什麼張部長要反對調高金融營業稅? 從某個角度來說, 或許是為了表現出內閣的團結,
所有閣員都能對外口徑一致. 但這其實也凸顯出了江內閣的缺乏自信. 因為如我上面說的, 各部會職掌不同, 各代表不同的立場, 本來就不應該也不可能口徑一致. 至少蔣經國或李登輝時代就沒有過財經官員立場要完全相同的想法(P.S 經建會最初的成立目的, 主要就是由副院長主持, 來協調財經二部會立場的不同). 事實上, 財政部長反對金融加稅或許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公開祕密─近年來歷任財政部長下台後多半的歸屬就是金融機構. 他得罪了金融機構對他未來會有影響. 所以他當然要為自己的後路著想. 那麼, 反過來說. 如果一個部長決策的思維不是站在國家利益的最大化著想, 而是站在個人退路, 那他還是一個稱職的部長嗎?
再回到事實面, 到底調高金融營業稅會不會影響台灣金融競爭力? (事實上只是把稅率回歸到正常的5%而已). 最近出現了很多可笑的文章. 基本的論點是說, 如果調高金融營業稅, 金融業勢必會將這部份轉嫁給企業民眾, 最後造成利率上揚, 受苦的還是民眾和拖累經濟成長. 這種是近年來台灣政府和財團最喜歡拿來恐嚇人民的文章. 但也是100%腦殘人士才寫得出來的論點. 你要知道, 很多東西不是說你要轉嫁就可以轉嫁的, 就像油電材料大漲了很多, 一些小店家只能部份調高價格一樣. 新增成本是否能完全轉嫁看的還是市場的供需. 那台灣金融業能不能轉嫁呢? 先不論台灣金融界放款最大的都是官股銀行, 這些銀行基本上只求配合政策作第一考量, 你看一下台灣各家銀行裡多到滿出來的爛頭寸, 我可以告訴你, 如果台灣銀行有辦法因此調高利率那才是台灣的利多, 這代表著景氣真的出現好轉.
現在是一月, 台灣不少金控紛紛公告去年的盈餘, 我印象中富邦、國泰都賺了300億以上, 中信金創新高. 再一次, 你們是不是要告訴我們, 如果調高了金融營業稅, 這些金控會因而賠錢或”失去競爭力”?
再回頭看一下財政部反對的理由是, 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金融營業稅率是零, 所以換句話說, 我誤會了, 部長講的是國際競爭力. “咦~台灣銀行有過國際競爭力嗎?”. 至少在20年前台灣的金融業就在談國際競爭力, 20年過去了, 我看到的除了各家銀行爭相去大陸開分行, 打著服務台商為名, 其實是把台灣低成本資金拿去大陸套利差, 或是在一些越南開分行外, 你看過台灣金融業有過什麼國際化嗎? 有啦, 賣一些連本國理專也搞不懂的國際投銀設計的連動型商品. 在本blog中我寫過1~2篇從銀行的作業模式來看台灣銀行的競爭力. 以我來看, 台灣銀行的競爭力基本上和台灣的電子業沒什麼差別, 只能靠政府的壓低成本, 各式補貼和剝削員工(環境)來生存. 報告部長, 如果您真想提高台灣銀行的競爭力, 你真的該作的是把台灣那些官股銀行的董事長、總經理和總稽核全部換掉.
最後, 整個事件我有二個感想:
1.
近幾年台灣政壇烏煙瘴氣, 很多人把目前很多檯面上主導的政治人物都出身於台大法律系, 而認為台大法律系應該向全體國人謝罪. 其實法律人執政之所以受批評, 不外是因為他們所受教育讓他們往往只重邏輯合理性而經常罔顧現實. 只要不違法就是合法, 而把自己陷於法律的框架之中. 台大法律系主導台灣政治不過近15年的事. 但政大財稅幫至少主導台灣政府財政25年以上或更久. 早年的政大財稅系充滿著理想, 老師勇於上書表達對政策的不滿, 在課堂上告訴學生租稅公平正義是件多了不起的事. 而現在呢? 有些老師手握實權, 卻屈服於權力, 把當年自己在課堂上講的那套如今看來像是笑話, 更多老師則是忙著拿國科會預算, 當官股董事, 學生忙著考高考, 當公務員. 如果一個系搞成這樣, 還有資格稱為國家財稅最高學府嗎? 如果台大法律系是台灣政治亂源, 那政大財政系呢?
2.
我媽媽多年來一直有個習慣, 在路上看到拾荒的老人總忍不住停下車塞點錢給人家. 她總覺自己過得還不錯, 所以有機會就幫幫需要的人.
受她影響我每年都有固定的捐款, 只是我很難像她專門停下車來塞錢給人家. 有一年過年前, 我看到有個人蹲在路邊討錢, 剛好是騎機車, 所以我就停了下來塞了100元給那個人. 結果那個人抬頭看我一下說,
“100元是能衝三小? ”. 我慚愧地多掏了二百給他. 但從此我再也不想直接掏錢給這種人. 離去騎車時, 我心裡一直想著一句話, “XD, 一百元嫌太少, 難怪你會當乞丐!”
http://yuyulaw.info/?p=1412
回覆刪除版主您好,貴部落格我一直都有在收看,上面這一個部落格也是我長期閱讀之一,他提出的觀點似乎和格主不同,可以勞煩說說差異嗎?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刪除Hi JiaJia:
刪除剛起床 馬上頭腦就要投入運轉.
這篇文章的邏輯 讓我想到1~2年前談證所稅時, 有些名嘴喜歡在電視拿出一張圖表 上面寫著高所得者佔總所得稅繳稅比例. 這個數字是逐年上升的. 然後結論是, "不要再說有錢人沒有或是繳很少的稅了". 這種表格很明顯有一個盲點, 他只告訴你有錢人佔的比例高, 卻沒告訴你這是窮人繳的下降了, 或是有錢人其實應該繳更多.
以附件的表一, 首先, 這個表只有2004之後, 他應該列更長的時間的(sorry, 我還沒空去找). 而上面告訴你台灣稅收佔GDP長期維持12~13%. 這本來就是個問題, 多數的"正常"國家基本上都在20%以上. 台灣過度偏低.
表二, 企業繳稅佔總稅收比.上面寫一直維持在50~53%, 和GDP成長相若, 並不因李述德減稅有所改變. 問題是我們在討論的是企業所得稅和營業稅, 但是這個作者卻是把關稅, 貨物稅...這些都加進來一併討論. 事實上去年天下雜誌有一期討論有五家大企業適用所得稅率是0~2%時(有台塑, 緯創..)裡有就有提過, 台灣企業有效稅率只有11%左右 比一般百姓低. 企業所得稅佔總稅收比例是3.6% 遠低於亞洲各國(更不要說歐美了). 所以這位作者僅以企業總稅收說沒有大幅流失是有問題的.
至於該作者其他論點, 除了政府開支太大這點我認同外, 其他的描述坦白說我非常不認同.
SORRY, 剛起床, 今天天氣很好. 吃完早餐出門去了. 上面我提的數字是憑印象, 不會是100%精準. 但應該相去不遠. 謝謝
營業稅是間接稅!企業只是代收代付!實質負擔者還是消費者!像你去小七買東西 上面的營業稅是你個人負擔 小七一年繳一拖拉庫營業稅 能說小七貢獻良多嘛?貨物稅 關稅也差不多如此! 元毓的邏輯很清楚 但此篇 是他少見的敗筆之作 不過中華民國政府真的花太多了~ 個人也支持稅負公平~ 不過台灣個人綜所稅的稅制設計也是頗有討論空間! 像累進的分級間距 股利所得應採分離而非併入粽合所得!
刪除Hi Keynes LI:
刪除這篇文章的論點對我來說並不陌生, 完全就是美國共和黨在講的事. 要從縮減政府開支和社會福利著手. 但其實想一想就不難理解. 今天所有的問題, 或者說長期累績的大問題, 都不可能是單一成因或單一方法就可以解決的. 必須同時從開源和節流下手.
而台灣呢? 不管從任何統計數據都告訴大家, 台灣的稅真的太低了, 而且是愈富有, 愈擁有資產者, 企業愈大者所"應該負擔"的稅太低了., 這也是我認為完全把美國那套理論套進台灣不合理之處.
---------------------------資方宣傳與洗腦-----------------------------------
回覆刪除加稅只會增加企業負擔!企業不賺錢怎有錢給員工?
你沒當過老闆不懂成本控制啦,視野這麼小難怪你只能當員工
企業又不是慈善機構,這麼厲害自己去開公司啊
員工的貢獻老闆都看在眼裡,該給多少錢一切依市場機制調整~
---------------------------資方宣傳與洗腦-----------------------------------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