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對近期中國經濟看法


 

之前有答應過二位讀者(一位來自馬來西亞)要討論今年或1~2年中國經濟的分析.俗話說, 欠債不過年. 雖然我欠的文章真的還不少, 我還是年前努力還點債.

 

中國經濟和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最大的不同是, 第一是政治力有非常大的主導力. 另一個特色是, 官方統計數字不太具有可信度, 但大家卻不得不信. 這是因為中國太大而且未完整建立制度, 很多來自地方政府的數據一般研究單位很難全面取得或徵信, 另一個還是第一個因素, 就算有中國的研究單位拿到真正的數字, 也沒有人敢拿來和官方公告數字相抗衡.

 

也因為如此, 所以主事者的風格就會影響經濟的發展.談到主事者的風格, 現任的習近平和李克強目前執政不到一年, 卻展現出驚人的動力. 這和過去幾任就任初期要忙著平衡派系利益, 通常要到第3~4年後才看出風格有很大不同. 特別是習近平, 一方面透過打貪腐來收攏民心, 另一方面透過黨內的太上組織(如國家安全小組, 深化改革小組)把權力更為集中在自己手上, 讓習被稱為中共自毛鄧以來最有實權的領導人(現代中國基本上是採集體領導制). 為什麼要這麼作? 除了領袖本身就具有的高度權力欲外, 習近平一定知道, 中國再不改革, 在他任內的未來8~9年內一定會出事, 而支持習近平取得權力的中共元老們勢必也看出了同樣的問題. 所以毫無疑問地, 習執政的重點就在改革. 那要改革什麼?

1.     將中國由外貿為主, 改為內需導向. 這句話聽來很簡單, 但內容很複雜. 這可能包括降低人民在購房、醫療和就學(請參見中國人的三座大山)負擔, 提高一般人民的可支配所得. 減少出口補貼, 相對鼓勵本土品牌, 淘汰一些低效率或是只為美化數字的投資.

2.     調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力, 要求地方政府負擔更大的責任. 這會包括地方財政的自主. 這會包括推廣地產稅這類地方財源, 也會希望逐步化去地方城投債這類檯面下的金融.

3.     調整資源配置, 如銀行放貸, 讓資金和資源能合理進入企業發展手中.

4.     其他: (因為太多寫不完)

 

簡單地說, 面對中國積弊已久的問題, 習李的作法是, 先慢慢擠掉一些水份, 讓表面數字接近真實, 另一方面實驗式地逐步開放一些政策(如獨生子女第二胎, 或是農地買賣)來填補經濟缺口. 這也是中國政府最大的優勢, 習李不必像歐巴馬或馬英九必須要推一些短時間可以見效的政策, 他們大可像中醫一樣慢慢調體質. 所以這1~2年的中國經濟我的感覺就是調體質. 所以中國會逐步揚棄那種追求數字高速成長的興奮, 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愈來愈多的減速和不太好的消息. 而且就如同中醫一樣, 他們會密切注意數字下滑的速度, 每到一個臨界點, 就加一點葯(開放)調整, 讓經濟能在一定區間內波動, 速度不會太快下滑.

 

那麼很多人提的影子銀行壞帳呢? 坦白說我不擔心. 其實從金融風暴起各國政府就學到了, 不能任由問題自己發生讓市場自行修復. 所以基本上只要是大家都知道的問題, 政府都會嚴格以對. 更遑論中國這種中央集權又控制媒體的國家. 我相信不久後, 大家會看到一些新政策的出爐, 像是允許地方政府舉債, 設立部份稅源, 或是由人行加大流動性來幫地方政府渡過難關. 當然, 我也相信中國政府可能在可控制範圍內, 允許部份違約, 來對市場和民眾進行警示.

 

聽起來中國沒問題了! 其實也不見得, 除了經濟調控本身就可能出現無可預期的風險外, 我覺得有二個變數是大家要注意的.

 

第一個是中國政府權力的鬥爭. 有可能另一派人馬不惜以玉石具焚的方式來鬥垮習李政權. 特別是改革中可能不穩定的中國經濟. 第二個是我覺得很少媒體提的, 新興的影子銀行”! 來自網路公司如阿里巴巴或是百度結合基金公司所發行的貨幣型基金. 大家或許都看到了, 結合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和基金公司合作的餘額寶已經突破2500億人民幣了, 也讓這家基金公司天弘, 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基金公司. 事實上, 阿里巴巴的成功也推動了百度、騰訊這些公司的紛紛搶進同一市場, 而且利率一個比一個還高. 你不妨想看看, 這些模式的成功, 受害的是誰? 傳統的銀行. 我不知道這種開放是否有政治的算計在裡面, 但如果這樣的模式繼續下去, 勢必會對中國緊縮的資金市場更加大影響.

 

所以對於1~2年內的中國, 我認為會是基本安全的地方. 為了維持政權和經濟的穩定, 人民幣仍會持續升值, 類似錢荒的情況可能會不時出現, 甚至也會出現一些中型企業破產或是金融商品的違約, 作為政府對市場的警示. 但除非有重大事故, 中國不會有太大變化. 相對要注意的反而是中國週邊的國家. 特別是過去的地方債或影子銀行, 這些東西的存在另一層意義就是地方政府拿來作為投資/開發的金援. 當然也形成了中國各地浮濫投資和開發的武器. 影子銀行不見得造成中國金融的崩盤, 但因為緊縮影子銀行對中國各地投資的縮減, 卻可能造成周邊國家的陰影.

 

央行總裁彭淮南曾舉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 “航空母艦要轉向 旁邊的小船難免要受波及”. 這原本是拿來講美國QE退場. 拿來講中國也同樣適用. 先不管中國減少公共投資造成原物料下跌, 對原物料出口國家的傷害. 以近年和中國連結愈來愈深的台灣來說. 不管政治上怎麼批評中國, 台灣近20年來大量企業的財富創造歸功於中國是不可諱言的. 憑藉著中國低廉的成本和充沛的勞動力讓台灣從勞力密集產業到高科技產業紛紛找到了春天, 而近年來這些連結更進一步到金融業和其他服務業身上. 但當中國政策要轉向了, 台灣當然會受到不少影響.

 

 首先, 中國進行的產業淘汰其實在過去幾年來早就發生了, 不少傳統產業開始轉向東南亞(包括中國企業). 真的要擔心的是中國針對一些重要性產業的扶植政策, 例如我作LED的朋友就提過, 透過政府補貼, 他中國競爭對手的售價居然比他的成本更低, 而且那家公司毛利率居然還有70%, 未來我相信台灣更多的電子業, 除非具有獨特性, 在中國會遇到同樣的挑戰, 簡單地說, 就製造業而言, 台灣對中國的貢獻度已經愈來愈低, 在中國的環保和高生產成本下, 台商如果不轉型, 基本上就是外移或是被中國同業取代. 這些事從2013年台灣對中國出口僅增加1.5%遠低於中國經濟成長率或是進口成長率(都在7.5%左右)就可以看出來, 而且別忘了, 這還是在ECFA早收清單下部份產業免關稅的結果. 我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這個數字, 但對我來說這比台灣經濟成長率下修更值得警訊. 取而代之的, 中國會希望台灣的服務業能如同20~30年前的製造業般進入中國提升中國的水準, 所以單就投資來看, 這類企業會比製造業更具有中國概念.

 

最後, 我很擔心的會是金融業. 對金融業來說最大的利基就是二岸的利差. 當台灣放款還在討論是1.9%還是2.1%, 中國光定存利率就有3.5~4%, 房貸至少都有5~6%, 企業放款更高, 更遑論地下經濟的放貸. 所以不意外, 在沒有大問題出來(中國出事或台灣房地產崩盤), 未來幾年台灣銀行的表現都會不錯. 因為大量的資金會透過不同管道進入中國套利. 我相信和開放服務業般, 這都是中國政府的大戰略目標. 可是不要忘了一件事, 中國太大, 台灣太小. 台灣最大的國泰金控拿去中國也頂多只是個中型銀行. 兩岸連動性過高, 輕則讓台灣利率連動被拉高, 重則中央銀行逐步失去貨幣控制權.

 

上面這一段我知道很容易被解讀為對馬政府中國政策的反對或是中國陰謀論. 事實上就如同老美總愛公開地告訴你, “這不符合美國利益!”一樣. 一個國家的政策本來就是以自己的最大利益作主要考量, 中國政府會這麼作完全合理而且非常聰明, 在過去幾次和台灣的談判中也都能看出中國經過精密計算的結果. 針對這樣的事, 台灣該作的不是把門關起來當作世界上沒有這個國家, 或是期待這個政權會崩潰, 而是該好好作作功課, 予取的同時如何達到我求”, 不要以為開放服務業只是幫台灣服務業找出路, 而是要知道中國對台灣的需求”, 透過談判為台灣製造業作出路. 航空母艦要轉向, 台灣夾在二座航母中間, 或許有更多要認真的思考的.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