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寫給50歲的自己

 

寫給50歲的自己

 

是的, 我上個月剛滿50. 生日那天我一樣去上班,下午趕著去演講,以致下午4點半左右才吃午餐。

 

之所以寫這篇,是因為前幾天早上看到ptt-stock版有人PO文,自己40歲了,年收入300萬,該怎麼做讓自己能在50歲退休?

這問題對我來說很有意思,因為我是大概在38歲左右退出職場,過著無所事事的人生大概10~11年,卻在今年又想不開地邁入了職場。

 

1.      先談談大家可能最關心的錢吧

 

有個場景幾乎每隔幾年就會突然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那是在我22~23歲的某個凌晨1點多的夜晚,我一個人在金門部隊的垃圾場站衛兵。怎麼會有一個人半夜站哨垃圾場呢? 這是因為幾天前垃圾場莫名其妙地在半夜起火,被金防部盯上,所以連長就叫人去輪流站衛兵。

 

當時的我,生理很冷(金門的冬天)、心裡很怕(一人站衛兵)、感覺很幹(菜鳥被凹),所以只好想一些事分心好讓時間快一點,望著滿天的星星我幻想著自己的未來,雖然當時大學剛畢業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會做什麼? 但我夢想著自己能在30歲有100萬、40歲有1000萬,50歲有….

 

30歲的夢想大概在26~27歲左右就達成了,原因是我隔年投資了一家公司,而非常幸運地這家公司再隔一年就賺了大錢,之後有20多年幾乎每年都有分紅(雪球理論),這也成為我後來創業(X)亂搞(O)的本錢。另一個機遇是在34~35歲左右,讓我達到了40歲的目標,最後在43~44歲左右達到50歲目標。

所以不要再說我們這種抨擊制度的,都是群一事無成只會抱怨的魯蛇。相對於那一堆告訴你找到獨門心法,早已累積了幾千萬資產,結果還要招會員收會費的,我應該過得比他們好一些。

 

2.      38~48歲這10年左右我在做什麼?

我出了二本書,這是最多人認識我的原因,也是表面收益最低的工作。但卻是收獲最豐富的工作,我因此認識了很多人,有機會到不同的場合去演講。我應該在別的文章提過我當初為何會出書(sorry, 懶得去找了),這是個100%的無心之做,事實上我在寫第一本書時,我甚至連公司治理是三小都不知道。但這就是人生奇妙之處,無心之做卻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差不多的時間,我開始投資房地產。十幾年前台灣的房地產自然不是現在這樣熱絡,之所以投入也不是預知了什麼,單純就是想印證我的猜測。總而言之,我交易了幾筆的房地產,且 收獲頗豐。坦白說,房地產是我年輕時不太看重的東西,總覺得這個東西投資金額高、交易成本過高,萬一碰上不可抗力因素(壞鄰居)又難脫身,所以即便是自己的第一個房子都是35歲左右,老婆背著我買的。但我還是做了而且還賺的不少。

 

這段期間也遭逢了父逝(所以才決定寫第二本書),繼承了一筆不大不小的資產,之後我搬到國外住了幾年,重新體驗一次在異鄉重頭開始的滋味,也開拓了自己的視野。

 

3.      50歲的自己

我在去年底買了一家公司過半的股權,在今年股權的交接清楚,大概確認公司也沒有什麼未顯現在財報的負債和或有事項後,我請了當中一直協助我的朋友到公司坐坐,在回家塞車的路上,他刻意很輕描淡寫地說:

 

做為財務顧問,說真的,我無法理解你為什麼要搞這個?”

 

因為從數字的角度,這家公司並不賺錢甚至是賠多賺少,反而有近20個員工要養。對一個已經爽了10年而且不太缺錢的人應該沒有必要淌混水。而且他也很清楚,我這個人不太重視排場或面子,不可能是為了有個董事長頭銜去冒風險。

 

猶記得當時我的回答是,我的答案如果告訴別人,他一定覺得我是在虎爛,但我想你知道我是什麼樣的人 

我是基於責任,因為如果我不接,我很清楚老闆會做的事就是把公司清算關了,那10幾個員工會全部失業

 

聽起來很詭異是吧? 一個一輩子多數時間都精打細算、想盡辦法賺錢的人最後卻選了個可能賠錢的事?

 

對,因為我很清楚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後,都會愈來愈喜歡輕鬆、一成不變的事,但我想做的就是逼迫自己不要這樣,這大概就是天生犯賤吧。同樣的,今年開始我要走進課堂教書,需要重做ppt、重新備課、去構思一堂課如何進行,這些都是我人生從來沒做過的。

 

這就是給我50歲的我

期望自己能對這個社會有更多的幫助、期望能給下一代不同的啟發和逼迫自己脫離舒適圈。我希望因為有了我,這個社會變得好一點點。

 

2022年的第一篇就送給我自己,也期望大家在新的一年能找到自己的目標!

 

Happy New Year 2022!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獨董與萊豬

 獨董與萊豬

 

這禮拜就要公投了,其中一案是允不允許含有萊客多巴胺方豬肉進口(俗稱萊豬”)。說真的,這是四案中我惟一有興趣的,因為我堅信就算答案是否決(不同意進口),我們政府還是會照進,我就想等著看屆時的理由會是什麼。到時大家又可以搬椅子看那些台大法律系的人是怎麼翻雲覆雨地胡扯出另一套說法。

 

Anyway, 看到標題,你能聯想出獨董和萊豬有什麼共同之處嗎?

 

答案是,他們都是美國基於自己需求所設計出來的東西,卻被其他國家不明究理的直接採用,所以就出現了似是而非的結果。

 

以萊豬來說,你會最常聽到的辯護理由是,賣給台灣的豬肉和美國人自己吃的是一模一樣的東西,難道你要告訴美國人,我們台灣人人命比較值錢還是台灣食品安全標準比美國高? 又或是xxx你當年也在美國唸書,一定吃過美國豬肉,你有什麼資格說美國豬肉有問題?

 

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出在美國人不吃的東西上,也就是骨頭和內臟。簡單地說,當美國人在研究發明瘦肉精時,他們知道多數美國人(或者說白人)是不吃骨頭和內臟的,所以讓肉的含量低到可以代謝的,但累積在美國人不吃的部位就無所謂了。問題是台灣人吃內臟和喜歡用骨頭熬湯啊,所以這個案子其實不應該討論要或不要同意進口,真正該禁止的是除了肉以外的部位進口。

而因為這件事被操弄為政治對決,反對者就一直告訴你別的國家都可以禁,為什麼台灣不行? 或是多少人吃了出事,所以多數人觀念也被停留在YES/NO. 我們想和美國做生意,只有YES一個選項,最後真正該被阻止的,反而可以搭順風車進來。

 

同樣的道理,為什麼美國會有獨董制?

這是因為美國商業歷史悠久,再加上美國自儲的退休金制度,除了少數如Amazon.com 或Tesla 這種第一代創業者公司外,多數美國的大企業主要股東都是大型資產管理公司,如Blackrock, Fidelity, Vanguard…(你可以試著去google “ Major shareholders of IBM…或任何公司). 這些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持有公司這麼多股份,一方面和你我一樣,希望公司成長股價上漲,但另一方面更怕公司出事,因為它持有幾千萬股,如果出了事它要怎麼跑? 所以自然會去支持一些人去公司董事會幫它看著公司。而這位()董事心裡很清楚,我之所以能坐在董事會,是因為Blackrock 支持我的結果,自然講話就大聲。他想去調查公司的交易或帳冊也自然理所當然。

 

反觀台灣,因為商業史不久,公司多數經營者就是大股東,沒有人比老闆更懂自己的公司,硬從外面找一些不相干的人來當董事,而且和老闆平起平坐(董事會每席董事的投票權理論上是一樣的),姑且不論老闆是不是想幹壞事,光想到什麼事都要和這些不懂的人解釋再解釋,你就知道有多煩了而多沒效率了,我猜這就是當年大立光死也不想引進獨董的原因。於是退而求其次,很多老闆乾脆找好配合的人,結果就是在亞洲,獨董常被批評,既不獨也不懂。

最終你會感覺到台灣的獨董是無三小路用,惟一的功能就是像礦坑口的金絲雀,公司要出事時先跳船。

 

獨董真的是無用的嗎? 或許你該想的是,那些成天高談闊論公司治理那些人,為什麼不先去想看看,台灣和美國公司本質的差別在哪裡? 如果台灣公司生的是台灣病,美國葯就一定是仙丹嗎?

 

萊豬和獨董有什麼共同之處? 你現在知道了吧.  

 

 

 

 

2021年11月22日 星期一

PTT是個好媒體

 

PTT是個好媒體

 

近期因為工作關係更新Blog的次數愈來愈少,另一個原因也是找不到什麼題目,畢竟我不是寫股票分析,有上千隻股票可以隨時分析。剛好前陣子有人問了一個問題: 我平時都看什麼媒體? 我直接回答ptt 股票和八卦版。

 

我猜有些人看到這個回答,直覺會認為我是在搞笑,但其實這是真的。以台灣的電視新聞來說,我一個月加起來看的時數應該不會超過2小時,理由不難猜,現在的新聞大概因為沒人看,中間的廣告是重覆再重覆,看了容易讓人有燥鬱症。另一個更直接的原因是─不演了,以前新聞還會裝中立,只有政論節目會有強烈政黨色彩,現在是連新聞都不演了。

 

猶記得檯面上某位主播當年還在新聞系教書時,課堂上言之諄諄地告誡學生新聞中立性和客觀性的重要,結果現在直接在電視上以新聞主播身份批論時政,何只是噁心,簡直就是噁心。這麼荒謬的事NCC卻視之不理,只因為主播立場偏向執政黨。NCC看似獨立,其實很會做官,難怪人家會看不起NCC

 

報紙呢? ~ 要去哪裡看? 7-11 ? 我每天會上中時和聯合的網站,不過基本上只看財經和產業欄,目的只是為了知道有什麼事,因為現在報紙基本上只剩轉載的功能,大多數報導只是把別的媒體的新聞直接轉載或重組一次(我指財經部份),知識性大概10%,娛樂性30%,還有60%是用來讓人炒風向的。

 

那麼專業的財經雜誌呢? ~ 我一直有訂閱如商周、今週刊或財訊的電子版(Zinio)至少有8~10年了,原因是這些媒體不只是報新聞,還可以提供一些深入的分析。我以前會定期到便利商店站在書報架看這些雜誌,每週四和五也是我最期待一期新雜誌寄到的時間,但我現在差不多是一個月才會把4~5期快速翻一次。

 

我以前都覺得是接受太多訊息以致變得沒耐心,但前陣子真的靜心來看,這些財經媒體真的和報紙差不多,報導新聞功能要遠大於分析評論,除了業配式行銷,更多的只是配合上面老闆想要帶風向,一份雜誌真的值得看的東西大概只有10~15%,所以我已經打算到期就不要續訂了。

 

那麼我真的只看PTT? 不只啦. 我每天午餐固定看YouTube上的CNBC Nightly News。文章則會看Yahoo Finance, Seeking AlphaThe Motley Fool。這些文章多數都和股票有關,不過也能從中了解一些產業動態,甚至是了解一個產業是如何運作的。

 

 

回到正題,PTT是個好媒體嗎? 我的答案很明確: YES.

 

我認為ptt有幾個特色是足以屌打現有媒體的:

 

1.      多元性的論點: 如同我在上一篇單純思維裡提的,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希望很快的有一個標準答案來解決疑問,但事實上現實世界裡,一個結果的形成或是一位領導者在進行決策時,其實是大大小小很多不同因素形成的。例如近期的超商殺人事件,難道只是因為店員提醒? 精神患者的控管、超商應有的防衛機制等是不是也該被考量的?

 

而這正是ptt最大的好處,任何人都可以發言,特別是受爭議的新聞,利用手機的分類功能,經常都可以看到十幾個不同論點的回應。這正是我想看到的,也是現今台灣媒體該做卻不太做的─正方、反方各自的論點是什麼? 除了看到了你支持的論點,也可以反思你反對的論點是否合理?

 

2.      特定操弄: PTT幾乎任何時間都有10萬人在線,自然也成為有心人故意操弄的對象。特別是近期追IPSEARCH的技術愈來愈精進,大家開始發現有特定族群用假身份先假扮對方陣營發佈一些沒人性的論點,如死的好”XX就是該死,然後再截圖到自家陣營說,你看對手就是這麼沒人性。

以前我都覺得這種手法很噁爛,但是我慢慢也從中學到了,這就是網路,不是只有黑和白,黑的有可能反串白的再去操弄特定人。所以以前看到這評論我會很生氣,但現在反而平心以對,這不也是個很好的思考?

 

3.      抗壓性: 或者鄉民愛說的壓力測試。我有段時間不太敢看我的發文,因為你講的東西可能不精準,或是被特定人認為傷害了他的股票,下面就會噓字一片,而且大多是無情的嘲諷。什麼財經作家 XX也不懂,又或你明明寫的是A,一堆人拿B來幹譙你。以前我看到這個都很生氣或很鬱卒,覺得這些人,他媽的有本事就寫一篇反駁,平白留個作家就是這種水準或是不知所云, 這算什麼!

 

但不知是被打臉多了,臉皮變厚了,還是年紀老了,心態也成熟了,我現在反而能笑臉看待。而且不只在網路上,以前要是有人對我講話稍不客氣,我的個性是馬上反諷回去,或幹譙回去,我現在真的覺得自己抗壓性變大了。

 

4.      專業性和精確性: 雖然PTT上文章7成是喇豬屎或情緒性發言,但不能否認還是有1~2成的文章是真的專業。而且因為這些論點是寫給鄉民看的,不但用語的通俗易懂,而且清楚知道如何用精簡文字直接切入重點,這些都不是一些媒體訪問學者,東扯西扯根本不知道重點是什麼可以比擬的。(其實大家看到的已經是記者消化後簡化的,很多學者真的是雲端高手,講的不知所云)

 

5.      趣味性和即時性: 這應該不用多說了,同一則新聞不論是惡搞性或嘲諷性,鄉民的水準都要比媒體有意思多了。

 

PTT真的是個好媒體嗎? 對我來說,是的。或者你該想想,為什麼集合一些學有專精的編輯、主播,並採訪一堆教授/專家弄出來的媒體,評價會這麼地低?

 

公司關係人倚賴財報來了解一家公司,財報造假誤導投資者,公司要揹負刑責,那麼人民倚賴媒體來取得資訊,結果這些資訊都是被人為操弄過的,難道媒體沒責任嗎? 台灣媒體的沒落值得同情嗎? 我倒覺得就是3+1好的結果。

2021年11月5日 星期五

單純思維

單純思維

 

這是篇很早就想寫的文章,起因於幾週前各家媒體一直轉載的為什麼不全聯不上市?” 文章內容寫了一堆,但結論只有一個,就是全聯不缺錢!

 

全聯不上市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為不缺錢嗎? 或者反過來說,一家公司申請上市的目的就是只是為了融資嗎? 應該沒有這麼簡單吧? 一個公司掛牌上市的確有許多好處,但一般人忽略的是維持上市或是上市過程都有著不低的顯性和隱性成本。選擇不上市,可不只是不缺錢,好賺自己賺這麼簡單,老闆要考量的可能還有承銷成本、上千或數千萬元每年維持掛牌成本、資訊揭露、政府監管、市場壓力、員工/股東可能心有旁騖等很多因素。

 

這也是你會看到很多公司如奇美實業、長春石化、義美等選擇不上市的原因。總而言之,不應該只是用一個答案就含括一切。

 

既然如此,為什麼媒體都這樣報呢? 很簡單,因為我們自幼所受的教育就不訓練大家去思考,只希望學生能背住一個標準答案,或是在四個選項中選一個最接近的答案即可。也因此,在面對多重的可能時,或是多個成因時,大家都習慣或期望,你直接告訴我一個答案即可。如果你告訴大家,這個答案可能是A,也可能是B,還有可能是CDE..F,…G,你反而會被嘲諷….說了跟沒說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看到如謝金河這樣的人會成為權威,因為他直接告訴你,不用想了,答案就是C,因此即便很多時候事後看來謝根本是錯的,但多數人仍是相信他,因為他讓多數人不用去思考就直接接受他的答案。

 

同樣的,我今天看到了一則新聞,來自我過去很愛看的工商時報,是有關遠東競標家樂福的。https://ctee.com.tw/news/industry/543130.html

 

裡面提到如果遠東出高價,統一順勢倒貨,網友直呼高招。我只能說,會這樣想的人,就跟今年初一堆專家說巴菲特賣掉航空股,是為了利用影響力故意把航空股壓更低,自己再趁機買更多一樣,有這種想法的人肯定是魯蛇,因為魯蛇才會這麼認為。

 

假設統一的40%家樂福股權賣了100億好了,你認為羅智先會高興的在家裡開Party? 不會的。在統一集團這種滿手現金的公司,除非內部有更大的投資計劃,否則拿了100億要做什麼?

 

我還記得我國高中時,多數人買牛奶和果汁的第一品牌是味全,大家普遍認為統一的飲料不好,可是如今統一的很多飲料都是居第一、第二,為什麼? 我知道你想到魏應充的事,不過真正的原因其實是通路的威力顯現,多數人走進7-11,裡面什麼擺在最顯眼,或是在促銷就買什麼。而當你在7-11買了一項統一的產品,受惠不只是統一企業,可能還包括更上游的工廠和配送等。

 

同樣的道理,家樂福對統一的意義不只是營收和獲利,還有集團產品的加乘,所以統一的董事長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時,絕對不會只是想著賣了可以賺多少,而會是二個思維:

 

1.      用多少錢買,可以在可以接受的年限內創造效益回補? 這個效益會分為直接受益,以及未來綜效

2.      如果被對手拿走了,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這個傷害有沒有可能透過其他方式填補?

 

而且以我來看,2對集團發展的重要性更大於1,這也是你會看到美國很多公司會高價買下一家新創公司的原因之一。重點不是那家新創公司價格合不合理,重點是一、不能讓這家公司產品未來可能挑戰自家公司,二、不能讓對手先下手,而變成自己最強對手。這也是為什麼統一會告訴你家樂福是自家事的原因。

 

反過來講,徐旭東是來亂的嗎? 當然不是。台灣有能力買下家樂福而且還要有能力經營的人屈指可數。(台積電當然有能力買下家樂福,問題是台積電不見得知道怎麼經營批發零售)。徐董是其中一個,統一自然知道這是個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你猜羅智先知道這個消息後會怎麼做?

A.      和徐董硬幹,他出100億,我就出110

B.      找中間人約徐董談合作

 

如果你的答案是A,二個人直接硬碰硬,那很明顯的,你是電視上腦殘的商業劇看太多了。現實世界的答案會是B,而這也是徐董想要的答案,除了可以少花很多冤枉錢給法國人,遠東集團底下事業多的是和統一不強碰的,電信、零售、土地開發只要有個2~3項可以得到羅董的配合,徐董就夠了。

 

簡單地說,徐董公開放話的結果,可能是假劇真做,最後真的買下家樂福,為遠百再下一城,也有可能假劇假做,賺到了和統一集團的合作。當然也有可能真戲真做,輸給了統一的超高價,卻造成統一內傷。但基本上對徐董的傷害都不會太大。

 

這才是大老闆的思維。一般人想的是賺或賠,對和錯,但他們思維的是大賺和小賺。

 

ANYWAY, 坐在高鐵一時無聊寫了這篇,倒不是想分析家樂福出售中遠東和統一的考慮點,而是想告訴你,商業的世界比你想的複雜多了,不會只是一個因素就決定了一切。

高雄快到了,   這篇到此!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沒用的知識 2─為什麼公司要改名?

 沒用的知識─為什麼公司要改名?

 

202110Facebook宣佈把公司名稱改為”Meta”引發討論,也掀起一波元宇宙(Metaverse)熱。

 

一家公司要改名,就像一個人要改名一樣,不是改個名就結束了,背後牽扯到一堆文件、銀行帳戶甚至企業logo…等都要跟著修改,不但花費不貲,麻煩也一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是有些公司要改名呢?

 

第一種常見的原因是購併(M&A):

精確來說,購併分為合併(Merge)和收購(Acquisition)。合併是二家以上的公司合意併成一家公司,這種情況下經常會為新公司取個新名字以彰新氣象和平等合併,例如友達光電,就是從聯友光電和達碁科技合併而來。另一種改名則常見於反向收購(借殻上市”),一家未上市公司併入一家上市櫃公司,再把本業業績注入到該上市櫃公司之中,由於未上市公司在原本行業知名度較高,因此經常入主成功後的最後一步,就是把原上市公司的名字改成原本的未上市的公司,例如2021年上櫃的亞銳士科技就改名為大城地產。

 

第二種常見的原因是為了重新定位公司未來的形象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原名蘋果電腦(Apple Computer, Inc.)2007改名為蘋果公司(Apple Inc.),展現公司不再只是電腦公司,而是一家綜合型公司,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以搜尋引擎起家的Google2015年成立母公司Alphabet,展現公司不再只有搜尋引擎,而是一家多元的公司。在台灣著名的例子則有遠東紡織在2009年改名遠東新世紀,宣示自己不再只是家紡織公司,而是遠東集團的多元控股公司。

 

第三種是希望揮別公司過去的壞形象

例如以炸雞著名的Kentucky Fried Chicken 改名為KFC,除了後者原本就廣為人知,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美國人普遍認為油炸(Fried)代表著不健康,透過改名希能提高消費者購買意願。類似的還有1990年代的美國航空公司ValuJet因為常出事,形象很差,於是透過買下另一家航空公司AirTran後,直接改名為AirTran Airways希望能抹去消費者傳統印象。

 

第四種原因是消費者其實更記得新名字

和上述的KFC類似,很多消費者其實更記得公司縮寫而非全名,於是公司索性把名字改為縮寫,例如原名為 American Telephone & Telegraph 的美國電話及電報公司,就直接改名為大家熟知的AT&T

 

最後一個原因是政治力介入

如亞洲某島國,因歷史因素很多國營企業都是CN開頭,搞得真正的CN百億元的國營企業只能用別的名字,後來島國政治人物以正名為由強制把原名有CN的國營企業改名為TW,讓CN國暗自竊喜,平白撈到名字不說,還可以名正言順的把改名後的TW公司直接和各省並列,視為地方企業。

 

怎麼樣? 又學到一個沒用的知識了吧!

 

 

 

 

沒有的知識:  投票應該是單數還是雙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