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康熙大帝在台灣

康熙大帝在台灣



看到這個標題很多人應該以為跑錯了地方. 事實上這是篇寫政府財政的文章. 這也是很罕見我在這個blog有連四篇寫同一類型議題. 這對一個討厭一成不變生活的人是很難得的.



還記得很多年前台灣曾經流行過一部大陸劇叫”雍正王朝”. 你可能看過, 也可能沒看過. 不過就算看過你應該也忘了. 就讓我帶大家回顧一下劇情.



這部劇第一集一開始就是滂沱大雨. 黃河決堤了, 康熙緊急召集了所有臣工討論要如何處理. 很多人說要趕快開倉放糧, 還要從國庫裡調撥銀子去救濟災民. 討論正熱絡時, 履傳不到的四皇子終於趕到了, 帶來了一個震驚全場的消息.經過他的計算,  “京師附近的糧倉已空, 國庫早就無銀可調”. 聽到這個消息的康熙帝著實不敢相信. 直呼”堂堂的大清國怎麼會無糧可用, 不是都說是康熙盛世嗎? 怎麼會國庫裡沒有銀子”. 接下來的劇情就是皇四子和十三子下江南去向富商徵銀和後來追討國庫欠銀的故事了.



這是個發生在快300年前的故事了, 和台灣有什麼關係?



前一陣子大家都知道菲律賓海岸巡防打死了一個台灣漁民, 引發台灣舉國憤慨. 馬總統也宣佈要動用軍艦去護漁. 大家都從報上看到了, 漁民因此多抓了很多魚, 覺得政府終於”有在做事了”. 不過大家可能很少讀到一個小小新聞. 軍方表示護漁一次就要耗費一百多萬的油錢, 軍方根本沒有這個預算. 我不知道在新聞熱度散去的今天軍方到底還有沒有在護漁, 但是大家要慶幸的是, 菲律賓政府沒有注意到這則新聞, 否則他們會抓到台灣政府根本是在吹牛. 因為台灣政府根本沒有錢可以護漁.



和這則新聞相關的是, 馬總統要求在太平島上建機場. 結果媒體很快也追蹤到總統大人其實幾年前就說過了. 那為什麼不做? 因為政府沒錢啊!



(驚!) 我們政府怎麼會沒錢? 中華民國是全世界第四大外匯存底國不是嗎? 現在你應該可以感受到康熙皇帝當年的感受了吧!



很抱歉, 外匯存底這種事基本上就和一些銀行宣稱他們管理上兆元資產般. 只是件聽起來很爽的事, 當然, 這位銀行老闆也有很大權力可以調動這麼多錢. 但現實是這一兆元裡至少有85%以上都不是這家銀行的錢. 只要這家銀行傳言有財務問題發生擠兌, 基本上只要政府不救, 除了共產國家外, 這世界上再大的銀行都會在數週內倒閉.

所以相信我, 中華民國是世界第四大外匯存底國這件事, 除了可以幫政府一年多賺2~3千億新台幣利匯差收益外, 基本上只能拿來自嗨用. 一旦出了事, 這些外匯持有者會跑的比飛的還快.



回到雍正王朝, 為什麼康熙朝國庫會出現這麼大的問題呢? 根據劇情, 答案一個是因為士紳不當差不納糧, 另一個是大臣們爭相從國庫內借款而不還.



士紳不當差不納糧是怎麼回事? 傳統上中國最標準歷史也最悠久的稅有三個. 一個是人頭稅, 也就是一個人固定繳多少稅. 一個是田賦. 以今天來看就是土地稅. 還有一個就是力役, 就是秋冬農忙結束時政府徵調百姓去服勞役. 古代因為中國唸書的人不多, 所以政府為了鼓勵大家多唸書, 只要你取得秀才資格(縣內考試合格)就可以不用繳稅服勞役, 看到青天大老爺也不用下跪. 可是這麼一來就無形成為了一種租稅漏洞, 很多農民人頭稅逃不掉, 就乾脆把地送給這些免稅戶, 自動甘心作佃農. 最終的結果就是土地兼併愈來愈嚴重, 有錢的人因為不用繳稅愈來愈有錢, 但國庫卻愈來愈窮. 用今天專業的話說, 稅基(課稅的標的)大幅被縮減了.

至於另一個國庫欠款, 我想就不必解釋了. 用今天的話很簡單, 就叫掏空國庫.



那麼我們回過頭來看今天的台灣. 目前的台灣102年的政府總預算收入是約1兆7千億. 一年的總支出是1兆9千億. 一年約要舉債近2千億. (別被這個數字愚弄了, 因為這是預算數, 實質上每年都會追加預算, 過去幾年台灣政府一年真正舉債數字都超過4千億). 我們政府一年每一百元的收入, 超過20元是用來還債的. 而且這個數字在急速增加中. 你或許不相信, 不過20年前, 當年的財政部長郭婉容(就是劉憶如的媽媽)還在課堂上告訴我們, 我們政府太有錢了, 每年政府單位拼命花錢都花不完. 這成為美國壓迫新台幣升值的原因. 20年過去了, 你很清楚, 我們的政府仍然拼命的亂花錢, 惟一的差別就是變成是負債不停上升. 而美國政府再也沒有太大興趣管新台幣要不要升值.



台灣為什麼變成這樣? 和康熙朝一樣, 我們的稅基不斷地被侵蝕, 而另一批人則是不停地在掏空.



稅基是怎麼被侵蝕的? 當然是因為我國歷位聖君都把減稅當作自己重要的政績, 而完全不顧政府財政情況. 我來”簡單列舉”一下台灣歷任總統的減稅豐功偉業

  1. 李登輝: 二稅合一. 這個是什麼呢? 二稅指的就是公司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 這個東西在學術上一直有一個爭議是說, 當公司賺錢時就課了一次公司所得稅, 等到同樣的錢分配到股東身上時要再課一次個人所得稅, 等於一隻牛被扒了二層皮非常不合理,. 就基於這個理由, 在李登輝就任民選總統後, 大刀一揮變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 如果你買進股票時, 每年公司都會給你一張通知單上面載明抵稅率和抵稅金額. 也因此每年台股在除權息旺季時就會出現了所謂的抵稅概念股. 只因此, 很多人可以一年因此少付幾佰元到幾千元的稅. 但也因為如此, 大老闆們一年可以少付幾百萬到幾千萬的稅. 最終的結果, 台灣國庫一年少掉了一千多億的稅收.



談到這裡, 我突然想起之前大法官決議, 家庭所得稅夫妻所得要合併計算是違憲. 台灣未來可能因此少掉1百多億的稅收. 是啊, 我真為我們大法官的真知灼見感到敬佩. 只是很好奇, 人權觀念領先台灣數十年的歐洲和美國的大法官怎麼都笨到不知道這件事? (煩請我們大法官們投書一下紐約時報或金融時報訓斥一些這些”同業”的無知!) , 另外啊, 歐美現在也在檢討二稅合一, 打算回歸重覆課稅. 鑑請大法官,  如果下次那些歐洲國會議員再膽敢拿台灣處決死刑犯批評台灣時, 請務必拿出二稅合一反擊回去, 羞辱他們的野蠻!

除此之外, 小人在感佩之餘也想順便提醒一下大法官和立委們, 台灣還有一堆東西都被重覆課稅, 像你買汽油已經付了貨物稅, 又要付5%的消費營業稅真的不合理. 台灣多數公司都繳過所得稅了, 為什麼還要付營業稅? 煩請大法官一併把這些稅都解釋違憲了吧. 我也希望大法官大人們,  當你看到你每個月數十萬入帳的薪水時, 請不要忘了這些錢是怎麼來的. 不是你想的稅收, 而是我們全國老百姓一起借錢來付給你的!

2. 陳水扁: 調降金融業營業稅 從5%到2%. 阿扁就任不久就碰上台灣金融業在1998年本土型金融風暴後重傷. 逾放比高升. 所以有了二次的金改. 其中一項就是把金融業適用的營業稅調降來幫助金融業調整體質. 這個影響的稅收約是一年400億. 很有趣的是, 金融風暴過去都十幾年了, 台灣的銀行老闆碰到這個議題都還在哭窮. 說什麼對銀行體質還欠佳或是正值轉型, 如果稅課下去台灣金融的競爭力會完蛋. 你不妨想想, 你隨便開家公司不管你有沒有賺錢, 只要有營業交易5%營業稅一毛都跑不掉.  而你樓下那家一個月可能花十幾萬租店面的銀行分行, 他只繳2%的營業稅, 然而告訴你他沒有競爭力?

3. 馬英九: 當今聖上減了很多稅. 而且是莫名其妙地在減稅. 這應該是有人告訴他前任任內台灣經濟之所以不活絡就是因為管制和鎖國. 所以要活絡經濟就要學香港. 所以聖上即位不久就把台灣經濟最大的絆腳石, 遺產贈與稅從最高50%降到10%, 還且還大幅調高起徵點. 這部份, 如果沒有大咖死的話, 台灣一年損失的稅收約是60億. 接下來, 因應2008年金融風暴, 所有個人所得稅都減1%, 又把公司所得稅從最高25%全部都降到和新加坡一樣的17% (台灣號稱的最大競爭對手─南韓是22%). 這個部份個人所得稅部份約一年損失240億, 公司所得稅部份一年損失約750億, 除此之外, 還有調高個人標準扣除額、薪資扣除額影響約200億.



除了以上之外, 從扁政府開始, 因為進口物價上漲我們政府推行了一堆減免貨物稅政策, 而和金融業的營業稅減免一樣過了十幾年了, 這些稅都還在減免. 更不要講當今聖上特愛亂開支票. 職棒玩不下去了(減稅, 投資抵稅)、車子賣不好(減稅), 更不要講那些萬年獎勵投資條例, 前幾天天下雜誌發佈了一篇專題點名有六家集團公司去年適用的所得稅率連5%都不到, 引發嘩然. 可是過了幾天之後? “今天公祭 明天忘記”. 所以這些公司何必去鳥你? 而且你會發現有意思的是, 這六家只有一家緯創出來澄清是因為去年大虧所以今年不用繳.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其他五家不出來澄清? 很簡單嘛, 你回頭看了一下台塑寄給你的股利單就知道台塑一年繳1.x%的所得稅有多少年了.



這裡有公平稅改聯盟作出的清單:

http://www.palakuan.org/profiles/blogs/ju-zhai-zao-fu-zi-sun-jian



在這一連串的減稅下, 我們的稅基減少了多少, 簡單加總一下, 至少是2500~3000億. 不要忘了. 這是一年2500~3000 億. 而且這還是針對主要減稅. 而沒有加一堆莫名其妙的租稅優惠. 這些錢可以幹麼? 可以讓我們國家每年即使在亂花錢下, 每年可以不用再舉債. 可以讓你的兒女從國小吃到大學免費營養午餐, 讓你從此不用繳健保費, 讓老人年金一個月多領一萬元…這個說法很虎爛對不對. 對, 但是這也是我們政治人物最愛的宣傳手法. 我決定仿造姑蘇慕容”以彼之道 還施彼身”. 以後會不停告訴大家. 只要加稅, 我們以後都可以不用繳錢.



現在請你回頭想想很多企業家和經濟學者一再告訴你的事, “稅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稅愈低 經濟愈發展”. 這個邏輯如果成立, 從當今聖上即位至今, 應該是經濟蒸蒸日上, 萬民歡騰才對. 就算不是, 至少也是國家雖窮 但藏富於民. 可是你很清楚今天的台灣並不是這樣, 總體經濟不佳就算了, 多數一般百姓覺得自己愈來愈窮了, 惟一的差別是那些成天喊著台灣要多減稅, 政府要多刺激經濟, 一副憂國憂民 但肚子愈來愈大的大老闆們.

“減稅帶動經濟?” 我不敢相信還會有人白痴到相信這種鬼話! 而且居然還有人認為台灣目前的困局就是因為稅減的不夠.



接下來, 上面提到康熙朝大臣服爭相借款是造成掏空國庫原因之一. 為什麼呢? 其實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給官員的薪水是很低的. 可是要當個官花費是很大的, 舉凡官場上的應酬, 出入總要有人抬抬轎子, 買幾件像樣的官服, 這些都不是官員正常薪資能支應的. 檯面上, 官員們很喜歡講一些聖人之道, 但現實生活裡更要顧好腸胃之道. 那要怎麼辦? 從國庫裡借錢是一種辦法. 但事實上更多人作的是從百姓身上撈錢. 明朝中業後最有名的就是火耗.



什麼叫火耗. 過去中國百姓繳稅都是繳實物. 例如你是種稻的, 你就繳米.  你是砍柴的, 你就繳柴. 到了明朝張居正時代, 宣佈改為全部折算繳銀子. 為什麼? 很簡單, 你繳米的地方, 通常全部人都是種田的, 如果要把米送往缺米的地方運輸很麻煩, 如果要變賣, 當地米不值錢常換不了錢. 更別忘了還有種蘋果的, 養魚的這些有腐爛的問題. 換句話說, 納稅的人很麻煩, 收稅的人也很麻煩. 就連貪污都很麻煩. 乾脆全部改為銀子. 這叫做”一條鞭法”.

在以前繳實物的年代官員要貪污的辦法就是嫌你的東西不合格, 要你多拿東西過來, 再把這些佔為己有. 等到了繳銀子的年代就有了新的手法. 火耗顧名思義就是和火有關的耗損. 原因是, 百姓繳銀子一定是碎銀, 但是地方政府上繳依規定要熔成50兩一錠的官銀. 那麼在這個熔解的過程的損耗怎麼辦? 當然不會叫官員出. 於是就要百姓繳稅時多付20~30%. 而這筆錢就成了官員的私房錢. 所以大家在雍正王朝裡會看到一個政策叫”火耗歸公”. 也就是政府把這筆錢當作正式稅收收歸國有, 然後政府再以補助方式(養廉錢)給官員. 順便一提, 這個制度後來被新加坡採用, 成為官員以高薪養廉的基礎.



那麼在台灣呢? 不管是官員或民代當然不會笨到去向老百姓索賄. 現代的人有更聰明的辦法那就是”建設”. 開條路, 建個紀念館, 再把工程由庒腳公司承包,  然後再以政治獻金或其他模式進自己口袋. 反正台灣的百姓還是都停留在縣長有在做一些看得到建設才是有”做事”的思維, 工程做的愈多的, 活動辦愈多支持率愈高. 至於節節高升的債務怎麼辦? 縣市長最多做8年. 任內先把問題推給”歷史共業”. 只要安全下莊, 那是後任接棒者的事. 最重要的是把庒腳顧好, 鞏固自己的選舉實力, 那麼不管誰哪一黨上台只要來這裡就要看我臉色. 就這樣, 在台灣很多縣市下面鄉鎮連路灯電費都付不起了, 辦起活動卻是一個都不能少. 結果是, 我們的中央政府不負責任, 地方政府也有樣學樣.  最後就是你看到的今日台灣. 從中央到地方大家都是龜笑鱉無尾.



很可笑, 300年前的大清國發生的國庫吃緊問題同樣發生在300年後的中華民國. 大清國吃虧的是, 大清國用的是真金白銀外加銅錢. 如果政府想用正規方法污人民的錢, 頂多只能在銅錢鑄造上讓成色不足, 佔點小便宜. 但中華民國卻可以用一張進口的紙, 印上數字告訴你這就是它的價值, 還可以用記帳的模式把國家負債化為一長串數字讓你一點感受都沒有.就因為如此, 所以我們的政府一直在肆無忌憚地舉債, 而且每年愈借愈多. 但請不要忘了, 這些數字從來沒有消失, 而你很清楚中華民國和康熙時代的大清國國力也相去甚遠.



台灣的媒體總是喜歡引導你這一切都是因為公務員領太多, 18%..等這些議題, 好讓你移轉台灣稅制根本有問題和他們浪費錢的焦點. 台灣政府開支太多, 還特別喜歡用一些像5年5000億這種擴大政府支出政策來刺激經濟. 這些絕對是問題, 但請別忘了, 在支出面的另一頭同時存在著台灣稅基大量流失和官員掏空的收入面問題.



所以麻煩從今天起好好認清一個事實, 中華民國是一個窮國, 而且是窮到靠北. 當今天台灣因為沒錢無法派船去護漁時, 也會有一天政府會沒錢請警察幫你抓小偷. 不要以為這種事是下一世代人的事, 台灣債務上升的速度比你想的快多了. 在目前的情況不變下, 如果你今年35歲, 我保證70歲之前一定會碰到. 而且更慘的是, 當你幫前面的人付了大輩子的費用和退休金時, 等你最需要時政府破產了. 如果你無法想像, 讓我告訴你. 這就像你買了25年的人壽險, 以為人生退休就此無虞, 結果你退休不到三年保險公司就倒了是一樣的.不要聽信媒體講的什麼這是”全民共同承受”這種鬼話. 誰要和你共同承受啊? 以英國健保破產來看. 你以為健保倒了對有錢人會有影響嗎? 台灣警力再怎麼不足, 會影響到台北市大安區嗎 ?



反對加稅? 你不妨看看上面的減稅有幾條是和你有關的. 為什麼減稅時, 有錢人受利較多, 結果負債時大家要平等承受?



歷史劇"雍正王朝"試圖想幫中國歷史最飽受批評的皇帝之一翻案. 現實上的雍正當然不可能是劇中演的這麼偉大. 但從真實的歷史回顧, 雍正毫無疑問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 而他的租稅改革和對官員嚴峻也是讓清代可以承先啟後持續壯大的主因之一. 每位領導都希望自己是明君, 也希望自己能在歷史上留得美名. 但綜觀中國史,  歷代的昏君身旁必然環繞著小人. 我們總是嘲弄著這些君主如何被蒙蔽而不自知, 疏不知小人之所以得寵, 除了擅於逢君之惡. 也包括懂得如何包裝其論點使一切看來合理化.
"減稅救台灣經濟"到底對不對. 經濟學教科書告訴你是對的. 常識告訴你也是的對的. 但是台灣大幅減稅超過了十年, 台灣成為全世界租稅負擔最低的國家之一, 台灣的經濟並沒有起色. 國家變窮了, 而老百姓也沒有比十年前或二十年前過的更好. 反而是社會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投機風氣愈來愈盛. 用租稅政策或公共建設來刺激經濟到底有沒有用? 這或許是當今聖上和立委諸公你們這些掌握國家機器的人該好好思考的.

下一集 "雍正大帝在台灣"

p.s  我的高中同學今天在FB上貼了一則讓他氣憤的事. 他申請政府補助十幾萬讓他帶幾個美國教授來台灣指導台灣音樂發展的計劃被文化部否決了. 我同學在美國某大學擔任教授, 本身也是個美國著名音樂家. 我不知道確切情況是什麼, 但我猜對他來說, 這些教授都是賣他面子才來台灣, 只是要請補助一下機票錢應該不為過. 

當然一如正常, 留言下方有一連串回覆, 有的罵政府不重視文化, 有的人說台灣把錢亂花. 但我想說的是, 台灣政府真的沒錢了. 很多人還像我上面說的, 還以為台灣是個很富有的國家.  我不知道這篇對各位讀者的意義是什麼? 一如網路上許多謾罵的文章一樣, 讓你發洩對當局或某個人的不滿? 或是讓你再一次確定前途無望? NO! 我是要告訴這個真實的情況. 並希望大家真的能正視這個問題. 如果你不敢積極的表態. 未來的我們(除非你今年都65歲了)只會愈來愈糟糕!!





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台灣房地產的三個故事

台灣房地產的三個故事

 

分享幾個在我週邊的房地產故事.

 

第一個故事, 前一陣子一位朋友介紹我去A市買房子. 因為他的弟弟在那裡蓋房子可以給我們特惠價. 坦白說, 一聽到A市那麼遠, 我的興趣就不大. 除了受訓時去過這個城市, 我和這個城市一直沒有太大的淵源. “那裡市價約一坪27~28萬, 可以賣你21萬/坪”. 聽到這裡我眼睛馬上一亮, 立刻改口, 我專程南下去看看.

 

對A市不熟, 我特地找了在地老同學陪我去看. 這個建案位置離高速公路交流道不到5分鐘, 位於該市目前最夯的x期重劃區內,走路到最知名大百貨公司也差不多5~6分鐘. 除了位於繁忙的大馬路上有點吵外, 對我這個外地客來說, 一切看來都很好. 特別是銷售小姐知道我是從台北下來的, 更是眉開眼笑, “我們這裡很多都是台北來的, 你們台北一間房間的錢, 我們這裡可以買三間”, 介紹完, 還拿出一大本厚厚的介紹書, 告訴我週邊高樓成交價已經到了多高和一些新聞剪貼描繪這個地區未來的前景, 簡單地說, 未來增值空間可期, 絕對是投資的好標的. 仲介小姐不知道我是喬好價格的, 我試探性問了一下她價格, “哦~我們本來是30~33萬/坪, 不過因為賣太好了, 上個月剛提高到33~36萬, 當然啦, 這是開價, 您看喜歡哪一戶我一定努力幫您爭取最好價格!”.

 

當然, 這是很標準式的說法. 但當下在我心裡其實有二段截然不同的口白:

  1. “靠~ 開價33萬/坪, 就算打八折成交, 我買21萬/坪, 一坪也現賺5萬, 80坪就賺了400萬”

  2. “靠~ 能用21萬/坪賣給我, 他至少還賺10%, 敢賣到33萬/坪, 真他媽的暴利!”


 

和台灣很多”熱炒”的重劃區一樣, 從高樓遠望過去, 這裡至少蓋了數千戶的住宅, 晚上去看, 多數的燈都是暗的. “我們這區塊都是高級住宅啊, 買的人都是像您這樣, 可能在台北或上海工作, 有空才回來. 或者, 你知道大老闆們都很忙的, 都要忙到晚上才回家. 千萬不要懷疑,  這區塊的房子都賣完了!”.

不知道這個故事告訴了你什麼, 但對我來說, 至少化解了我一個疑慮, 為什麼這麼多房子都可以一下子就賣完了.

 

第二個故事比較簡短一點, 有一位朋友的朋友最近不太爽, 原因是銀行通知他投資的額度用完了, 這個額度是多少我不知, 但依他的身價肯定是以億元為單位.後來透過另一位大老闆的協調, 銀行再給了他數億元的額度進場買房. 這一位大老闆. 我和他見過幾次面, 不過當然他眼中不可能看得起我們這種小咖. 最深的印象是10幾年前, 他的元配指著買給兒子但小孩不喜歡想賣掉的跑車告訴我, “這個車很適合你, 但是可惜你買不起!” . Anyway, 這位大老早就不作原來相關行業了, 幾年前就努力投資房地產, 還開了公司專作房地產. “玩這麼大你不怕出事嗎? “ “管他的, 反正出了事全部都丟給銀行就好了!”

 

哦~順便再加碼談第三個故事, 來自我60多歲的鄰居. (台語發音)

“我18歲就從台南佳里上來台北, 那時候也沒唸什麼書, 只聽人家說台北不錯就上來台北, 看到很多台北人都騎偉士牌(摩托車), 我就想要拼一台, 我把偉士牌剪報貼在床頭, 每天辛苦工作把每分錢都存下來, 就是為了這個夢想, 等錢一存夠了馬上去買一台, 我從台北一路騎回佳里, 結果全村的人都出來看, 大家拍著我的肩, “x仔, 在台北賺大錢哦!”, 心中感到無比驕傲, 後來我的人生目標想換汽車, 我一樣努力工作, 只為了存夠錢把偉士牌賣了換二手車……後來, 認識了我老婆, 我知道有一天要結婚, 我要讓我老婆有面子, 所以早上也工作, 晚上也兼差, 就是為了拼一棟房子還有買一台偉士牌給她爸當聘金, 就這樣拼了三年, 拼出了房子的頭期款, 再和朋友標會買了台偉士牌, 二個人一起拿著房地契, 騎著偉士牌回去提親”

“現在的年輕人啊, 你要怪他們什麼草莓族也不對, 我們年輕時人生一直有目標, 而且只要拼, 不要亂搞就會有, 可是現在的年輕人他們人生沒有目標, 很多東西怎麼拼也拼不到, 所以乾脆把錢花在手機, 電腦這種馬上可以用到看到的東西”

 

再分享二個我個人小小的觀察:

  1. 如果你是高爾夫的愛好者, 你或許有和我一樣的觀察, 在約3~4年前平常日去北部的高爾夫球場幾乎人是很少的. 但是近1~2年你去看, 幾乎停車場都是滿的.

  2. 週遭一些企業界朋友愈來愈多討論的主題是, 去哪裡投資買房子, 要不要一起合買來殺價, 而不再是全球經濟景氣、匯率或是美國、日本和中國的客戶有多難搞


 

為什麼這樣? 經營環境愈來愈差, 公司經營愈來愈辛苦, 相形之下不動產投資輕鬆簡單, 本小利大, 為什麼不做? 所以我認識的人, 年紀大一點的, 直接把公司關了或賣了, 專心作不動產. 有些大一點公司, 直接把公司交給專業經理人, 自己每天打球參加社團好探聽些投資機會, 而有些人是只要把公司維持在最低規範, 最好不賠, 否則少賠就是賺, 因為老闆本業是房地產.

 

這樣的結果就是你看到的, 台灣的GDP一直在下修, 主因是民間消費大幅下降, 出口數字不佳, 惟一一枝獨秀的只有營建相關支出還在一直成長, 房地產是產業的火車頭, 帶動了台灣經濟發展. 所以” 懇請政府不要再重蹈證所稅覆轍打壓房地產了!”, “這是台灣目前經濟惟一僅存的命脈!” .我相信這個論點在不久你會在愈來愈多媒體上看到.

 

可是如果反過來想,

  1. 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是建構在很虛的泡沫經濟上, 這樣健康嗎? 在台灣, 除了屈指可數的城市真正住房需求大於供給外, 多數城市其實是存在著人口不足的. 如果房子都只是”投資”用途, 而不是居住用途, 這樣的數字有意義嗎?

  2. 當媒體把內需消費下降指向油電雙漲、公務人員退撫制修改影響支出, 我不知道媒體是故意不提還是真的忘了,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 房價的高漲同時也吃掉了和排擠掉了許多年輕家庭的支出, 不管是為了儲蓄頭期款或是後續的房貸. 在我之前的文章曾提過, 房地產的泡沫其實是一種很可怕的東西, 因為就算有一天當你買進的房價跌到剩一半時, 其實你還是在付高點買進時的房貸, 而且這可能排擠掉的是你10~20年的消費. 我覺得政府不應把這件事當閒視之

  3. 社會的掏空: 除非台灣有志向香港看齊, 作作中國大陸的洗錢中心 (sorry, 發展金融中心)或是賣賣化妝品、金飾和一樓一鳳給大陸觀光客. 否則再這樣下去, 台灣過去引以為傲的製造業早晚會完蛋. 而且不要忘了, 這種製造業一旦退出, 你就很難再回頭了.

  4. 社會對立: 當你(或你父母)在繁華區有一筆(以上)的房地產就註定了你一生要勝過那些來自窮鄉僻壤苦學出身的人. 書唸得好不如投胎投得好, 這已經是台灣目前的寫照了. 當一部人發現他這輩子再怎麼努力也趕不上時, 要嘛他選擇認清事實委曲自己, 要嘛, 他會擺爛, 不管如何, 這些人心裡一定永遠不平. 貧與富的差距, 會讓我們社會愈來愈對立, 也愈來愈不安. 事實上, 這已經是目前開始出現的問題.

  5. 當年輕人失去希望: 中年的我常喜歡告訴年輕人, “加油, 勇敢表達你的意見, 因為這個國家早晚是你們的”. 這不是口號而是必然如此, 不管你喜不喜歡, 這些20, 30歲的人, 他們早晚會是40, 50, 60進而控制了這個國家. 而我們會變成60, 70, 80要仰賴他們的人. 就如同報紙上三不五時有明星父母控訴子女遺棄一般. 如果我們從今天就開始剝削他們, 你又要怎麼期待晚年他們不會清算你? 如果我們任由這代年輕人繼續擺爛, 我們又怎麼能期待他們到時能肩起這個國家的責任?


 

如果真的要再寫下去, 房地產泡沫問題至少還有3頁可以寫. 所以就此打住. 但你心裡很清楚, 問題絕對不止是以上這些.

 

有人說, 台灣房地產泡沫源自全球性低利率和熱錢, 其實台灣政府無力可為. 這種論點其實是有點似是而非的. 如果說美國或中國這種SIZE國家, 還是像香港新加坡這種以金融自由為號召的政府無能為力我還相信. 像台灣這種政府對金融、外匯乃至利率有高度控制的地方, 再加上國際投資人根本多數對台灣沒有興趣(對台灣惟一有興趣的”國際”, 只有中國大陸和香港), 政府絕對有能力控制房市, 真正的問題只在房地產的利益太大, 政府單位沒有膽子去對抗這些背後的利益團體. 也不會有人相信政府的政策是玩真的.

 

對執政者來說, 你可以選擇繼續維持表面的榮景, 然而等到有一天泡沫破了, 在你任期末期或繼任者身上來承受. 或者是, 你可以選擇把膿包擠破, 經濟再次下修所有人都罵你, 但是在你任期末或繼任者身上慢慢恢復元氣. 抑或是, 乾脆把所有阻礙全部拿掉, 加速泡沫, 說不定因為房地產泡沬還可以帶動台灣經濟的全面復甦, 徹底改造台灣. 最後一點, 我猜正是很多"政治家"和"財經專家"正試圖告訴大家的.

Hi, 我把原本最後一句"政客看的是下一次選舉 政治家考慮的是下一代"拿掉了. 和本站多數文章一樣. 我不希望有過多政治的批判 而讓你誤導了這篇文章想帶給你的東西.

另外, 這篇文章要告訴你的也不是xx 城市的房價正處泡沬, 或是這個泡沫快要破掉. 而是當愈來愈多人把炒房當作正業而捨去了原本的行業(這些人多半是老闆), 當我們的年輕人愈來愈不可能買起房子, 愈來愈沒有夢想. 當經濟愈來愈倚靠房地產, 這對一個國家來說都不會是好事.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我對證所稅的建議

我對證所稅的建議

 

上一篇”從頭錯到尾 政府欠人民一個道歉”原本只是我個人一時的心得文, 沒想到引起很大的迴響.(不然我就不會在文中用了這麼多F-word). 往好處想, 或許我們的社會很多人都知道國家財政和租稅政策出了問題, 但很少有人具體告訴大家關鍵點在哪? 抑或只是裡面部份觀點, 如我們被媒體綁架或是立法委員失職這樣論述獲得認同. 不管怎樣, 只要有人關心我們國家的現況問題或是國家財政問題, 都是件值得高興的事. 只是對我來說, 如果對一件事只有批評沒有建設, 那都是空話. 所以這一篇我想提一下, 我個人”認為的”證所稅應該是怎樣.

 

談到”稅”你會想到什麼? 政府要建設, 公務人員要薪水, 不時還有些非洲朋友來吃吃喝喝這些都要錢, 所以只好巧立各項名目向老百姓要錢. 當然沒錯, 要是沒有稅收, 連公務人員和民意代表想貪污都沒辦法. 所以稅是一個國家”必要之惡”, 也因此, 大家都想盡量不要繳稅就盡量逃,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好了, 就因為大家都不想繳稅於是造就了租稅的第二個功能, “引導”. 也就是政府不希望你去做A, 於是就對A課稅, 像最近要增加香煙附加稅 或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你常加的汽油其實被課了很高的貨物稅就是一例. 相反的, 如果政府要鼓勵B, 那就對B減稅甚至是補貼, 像台灣有一大堆毛利只有3%還號稱高科技的公司就是這樣.

 

所以總結來說, 政府要課證所稅有以下三個目的:

  1. 要錢

  2. 要錢(因為很多人利用證所稅免稅這件事來逃漏遺產贈與稅, 請參見證所稅-補洞篇)

  3. 要錢(從證券交易上賺錢的人基本上屬於不勞而獲卻免稅, 辛苦上班領薪水的人卻要被課稅, 不合理. 這是郭婉容時代的想法)


 

為什麼我以上三點都寫”要錢”? 因為這正是很多人的想法. 你們這些人成天打著公平正義的幌子, 其實說穿了就是要錢嘛. 結果搞半天不但要拿的沒拿到, 本來該拿的也只剩一半. 不過對一部份人來說, 不爽的可能是對上面寫的股票交易是不勞而獲的說法. 不過請先靜下心來, 在郭婉容時代台灣政府還真的不缺錢. 那個時代課證所稅真正目的就真的為了抑制投機風氣 (證所稅-歷史篇). 所以我綜合一下, 政府要課證所稅目的就是三個, 增加國庫收入, 維護租稅公平和改善社會風氣(這句話不是開玩笑的, 我們希望你不要再玩股票了, 好好的找個22k的工作去賣肝吧!).

 

那麼被課稅的人是什麼想法呢? 其實也是三個: 不要, 不好, 不爽! (能不要課就不要課, 什麼稅不好課, 課到證券所得來, 恁爸就是不爽付啦!)

這就是我上面提的, 租稅的宿命. 在大家都不想付的情況下, 要加稅的就是壞人, 幫大家減稅的就是聖君. 可是在你全盤否決之前, 或許你可以想一想, 其實好好善用租稅的特性, 對社會不全然會是減分, 有時候可能是加分效果的.

 

你覺得股票市場裡的人想的都一樣嗎? 我覺得證券市場裡面投資者應該主要分為二種, 一種是每天殺進殺出的人. 另一種人是買了股票和基金, 基本上每天都會看, 但如果沒有大事基本上較少密集交易.  這不只是個人, 也包括很多法人也是分這二種.

 

那你猜課證所稅對哪種人影響最大? 坦白說, 我不知道. 但是誰是叫最大聲的? 肯定是第一種人. 我相信你一定見過這種人, 他們多半坐在號子裡或是交易時間坐在電腦前, 股票交易是他們生活的重心甚至可能是主要經濟來源. 因此即便證所稅可能和他們從頭到尾沒有關係, 但因為成交量下跌,  市場波動減少或是股價下挫, 會讓他失去目標不知所措. 因此對於相關議題往往大聲反對. 因為突出, 他們也多半是媒體喜歡訪問的人, 像常見的xx伯就是這類.

可是你認真去想一想, 他們反對的其實不是證所稅, 而是所有會讓股市下跌因素, 他們的發言也多半就是媒體上寫的那些. 但如果拋開這一切, 只要認真想想, 他們會知道對自己荷包真正有影響, 根本不是證所稅而是證交稅. 我常想如果我是這些人, 我應該要求的是廢止證交稅改課證所稅才對.

 

另一種人心態上是偏好長期投資, 但實際上不一定. 因為我就是這種人, 每次買進股票都想要長期投資, 但是一旦苗頭不對, 馬上忘了初衷趕快落跑. 這種人交易頻率可能不如第一種人, 但交易量應該會大於他們, 要繳的稅也會比較多. 對這種人來說, 更重要的應該是投資公司的本質, 也就是我現在在弄的公司治理. 基本上, 我們會期望公司穩步成長, 不需要大漲, 但更不要大跌. 因此從政府的立場, 應該是鼓勵這些人和資金投向績優公司並長期持有.

 

最後, 牽涉到證所稅的還有上市櫃公司的大老闆們. 他們對股市的心態其實是很矛盾的. 首先, 他們的財富多半和持有公司股票股價漲跌有很大關係. 很多人以為這些老闆都希望自家公司股價大漲, 但其實股價大漲往往引來的, 不是外來者的爭相投入這個市場, 不然就是公司高層經理人賣一賣股票想退休了或出去自己做. 同樣的, 因為他們持有股份多, 一旦有了證所稅很容易讓他賣股票要繳很多稅. 這也是我們常看到大老闆出面反對證所稅的原因. 可是老闆們不妨想一想, 如果證所稅制可以幫助公司股東趨於長期持有, 可以降低公司短期股價的巨幅波動, 甚至是抑制高階經理人一次性賣股票出走或籌資. 對大老闆不見得都是壞事. 當然啦, 以上指的都是正派的老闆而言.

 

基於以上, 我建議的證所稅應該是這樣

  1. 證交稅與證所稅二者擇一: 這裡講的不是讓投資人自己選. 而是基本上國內交易全部停課證交稅, 只課證所稅. 那誰要被課證交稅呢 ? 外國法人.


事實上這是財政部上個版本中最常被人攻擊的地方, 就是外國法人免課證所稅, 但本國人要課. 雖然財政部一直解釋免課的外國法人是指從來沒有在台灣設有辦公室或代表人的外國法人 (如加州教師退休基金), 如果是像摩根大通, 美林這種一樣要課證所稅. 但是在媒體的曲解下, 常被解釋為所有外國人都不課, 只有本國人要課. 或是內資會化身外資逃到海外去. 我的想法是, 原本財政部設定不課稅的外國法人, 就維持繳證交稅. 其他要繳的外國法人和本國人就不再付證交稅, 只課證所稅. 至於可能外資可能因此移往海外, 我認為二個稅, 一個是只要交易就要課, 另一個是只有賺錢才要課, 而且盈虧可以互抵. 這讓這些大戶們自己去選吧. 而且我說過很多次了, 任何投資第一優先考慮的是投資報酬率而不是稅率, 稅率只是成本考量之一, 如果只因為稅就沒人要投資, 那歐洲和美國股市早就崩盤了, 而且一個外資如果只因這樣就撤資, 全部不再投資台灣, 我只能說這種外資也只是”無路用的卡小”.

至於對本國人而言, 說真的, 我一直認為証交稅是一種不公平的稅. 他的形式上像是規費, 但事實上政府並沒有提供你任何服務. 而且不管你是賺錢還是賠錢全部都要被課. 從稅的角度來看, 證交稅存在是因為政府不希望你買賣股票, 這才是影響市場交易的真正阻礙. 所以應該要拿掉. 當然, 會有人說這是政府重要的財源, 算了啦,政府的漏洞和所做的傻事多的是, 不差這一個.

2. 所有證券所得都要課稅, 沒有起徵點. 就是賺一元也要課. 而且證券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用現有稅率計算. 這個應該不用解釋了!

3. 對於持有三年以上股票賣出視為長期, 予以減半併入所得. 鼓勵投資人長期持有

4. 股票虧損允許三年內抵財產交易所得, 但不得抵其他所得

  • 5. IPO初次股票上市, 這其實也是本次爭議之處. 主要是公司初期上市老闆會因為釋股造成財富大增. 我覺得很簡單嘛, 就比照#3, 長期持股減半併入所得就好了.最多再加個允許分三年報稅就好了. 訂得嚴一點也可以讓大老闆們不要隨便賣股票, 多花點心思去經營公司.


 

至於有人可能擔心, 如果經常性買賣, 怎麼認定哪些超過三年? 不要怕啦, 券商的電腦會幫你搞定的. 就算沒有, 台灣有全世界最強的金資中心和財稅資料中心, 一樣會幫你搞定的.

 

以上就是我想的Rus版證所稅. 我個人認為有三個优點:

  1. 便宜: 這是我今天下午從三點寫到五點, 花二個小時想到的版本. 版上有很多專家或許可以指出本版的漏洞. 但至少有件事是可以確定, 相對於財政部花了上百萬元外包學者研究和可能吃過上千個便當和會議結論. 我的版本只花了我一罐綠茶.

  2. 清楚、簡單、易懂:  相較於原有財政部版一堆”如果”和”設算”, 我的版本基本上每個人只有一條路. 沒有複雜的if和各種試算可能. 如果你是一個外國人在台灣沒有辦公室的, 你要付的就是證交稅. 除此之外的人, 像一般台灣本地人和公司(含外國法人公司), 就是股票賺的錢, 持有超過三年的只要報一半, 沒有三年的報全部. 然後再抵之前的虧損, 併入所得稅一起申報. 如果你是大老闆公司IPO, 算了啦, 找個會計師幫你算一算, 反正一個人一輩子會IPO的機會也沒幾次. 給點錢讓會計師賺., 至於一般投資人, 以現行的電子報稅, 財政部甚至都可以先幫你算好, 大家也不用煩惱怎麼計稅和逃稅.

  3. 提高長期投資意願: 在這個版本的另一個特性, 就是我說的善用租稅特色, 鼓勵大家作長期投資並投資在好的公司(沒有人笨到買快倒的公司作長期投資吧). 台灣散戶佔成交很高, 大家都只想乘轎短進短出. 這也是台灣公司治理不彰的原因之一. 如果因為租稅誘因可以讓投資者走向長期投資, 這其實不管對公司經營階層或是投資客本身都有好處. 甚至可能因此讓好的公司更出頭, 進而影響其他公司改變的意願, 讓整個台股都朝正面發展.


 

很多媒體都喜歡把外資對台灣的興趣牽扯到證所稅去. 事實上我覺得對外資來說, 台灣股市就和台灣的觀光業一樣陌生. 台灣企業缺乏國際化和資訊透明化, 台灣本身有許多金融管制, 相關金融避險衍生商品不足, 這才是讓外資裹足不前偏好像香港或新加坡這些地方的主因. 台灣如果真的有心要發展金融市場, 應該還是要朝向企業國際化和強化公司治理方向努力, 否則連台灣人自己都不想玩了, 外資又不是傻瓜, 何必淌這個混水?

 

最後, 這個版本只是純寫來好玩的.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心中的證所稅. 如果真的送進立法院,  我猜最後的結果多半是廢了證交稅, 然而證所稅課了一個形同虛設的天價門檻.

 

最後的最後, 提一個動動腦的問題, 根據財訊雜誌作的民調, 台灣有67%的民眾主張廢除或修正證所稅. 如果你是財政部長你要怎麼提高支持率?

 

 

 

我的想法: 如果我是財政部長, 我會拿500萬給汪笨湖或是一些電台主持人, 叫他們編一個鄉土劇告訴大家證所稅就像廖添丁, 是拿有錢人的錢來救窮人的, 反對證所稅的都是一些貪官污吏, 要把這些給百姓的錢污進自己口袋. 然後花一個月的時間在各廟口和電台放送, 我保證六個月內 全台灣支持證所稅的民調會超過50%.

 

我在開玩笑嗎? 當然不是, 一個和50%民眾根本不相干的議題, 居然有67%的人反對, 那才叫開玩笑.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從頭錯到尾 政府欠人民一個道歉



聲明: 這篇是反反證所稅, 也就是支持開徵證所稅的文章. 如果標題誤導了你. 你可以不必浪費時間再看下去!

"從頭錯到尾 政府欠人民一個道歉!"

這是我今天在報紙上看到評論新證所稅版本的標題. 證所稅議題吵了一年政府一毛錢也沒課到, 反而造成證券交易量大幅下降, 不但台灣股市表現遠遠落後國際, 連帶原本證交稅也下滑, “因為政府財政困窘想從老百姓身上多撈點錢, 結果搞得偷雞不著蝕把米”. 弄了半天 , 又拉不下臉廢掉證所稅, 只好讓證所稅名存實亡, 搞了半天一切又回到原點, 從頭錯到尾, 政府應欠人民一個道歉, 這樣的論點你最近一定很常看到.



如果你還有興趣google一下, 你還會看到更多把證所稅牽涉到18%, 政府官員貪污…等這些莫名其妙的議題. 如同我常說的, “健忘”一直是台灣民眾最大的特色之一, 請容我回到二年多前告訴大家證所稅的背景.



當時的台灣, 民眾對於房地產的飆漲憤恨不平, 認為這些有錢人靠著買賣價差發大財但卻不用付多少稅, 相反的, 升斗小民的薪資所得卻一毛錢都跑不掉, 社會上要求公平正義的呼聲四起. 也因此, 迫於人民的壓力, 立法院急速地通過了”奢侈稅”, 針對不動產交易二年內買賣和一些一定金額以上的消費品加徵奢侈稅. 接下來是證券交易稅, 和傳言可能要課的”不動產實價課稅”.



但為什麼不過一年多, 整個民心完全倒向? 很簡單, 老百姓是很單純的, 大家本來以為只要這些稅一課下去, 房價會跌, 有錢人要多繳點稅, 心理上會平衡一點. 但實際上是, 房價一點都沒有跌, 反而自己辛苦買的一點股票和基金都跌了, 大家自然不爽到了極點. 這時候有錢人操控的媒體又推波助瀾, 告訴大家這種稅對有錢人一點都沒有影響. 他們可以透過海外帳戶, 可以透過人頭戶來避險, 而且就是因為有了證所稅, 大家都不願意投資股市了, 只好把錢移向其他地方, 才會造成不動產高漲和海外基金大賣. 配合上執政黨作的一些蠢事, 結果民眾的心理完全倒向, “幹, 就是有這種無能政府, 才會推出這種無能政策”.



證所稅應不應該課, 不課的後遺症是什麼, 這個blog已經寫過很多篇了, 大家可以自己看, 我也不想再陳腔濫調地一再重覆.

-給資本代言人的信

-向左走 向右走

-証所稅應不應該開徵?補洞篇



你或許不相信, 小小證所稅其實反映出來的, 正是台灣整個社會的大問題:

  1. 缺乏專業而迷戀民意的政府: 從李登輝起, 台灣走向民選總統. 但民主來看, 這絕對是一大成就, 但相對的, 自此之後, 如何懂得討好民眾, 就成為每一位總統和所屬政黨最重要的事, 今天即便有一個政策是所謂的” 短空長多”, 也不會有任何一位領導者願意作, 因為”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凱因斯名言), 下次選舉都不知道能不能選上了, 誰還管長期. 除此之外, 長期以來法律/政治系背景取代了工程/財經背景, 這些人的訓練讓他們重視”民意”和”邏輯推理”遠重於”後續影響”和”數據分析”. 也因此只要媒體創造出來的民意一面倒反對, 我們執政者馬上退縮起來,  而無視所有先期的研討與分析自然就不意外了.



  1. 立委失職: 在台灣, 那怕是你買一包有蟲的泡麵還是被警察多開了500元罰單, 你都可以找立委開記者會, 每天打開新聞都是立委罵這個罵那個. 我常搞不清楚立委和監察委員的差別.(我猜他們也搞不清楚) 立法委員利用質詢時機大談監督政府時, 似乎他們一直忘了自己真正的職責, “立法”. 當我前幾天看到立法院三讀通過以後一元也可以要求退稅, 這種超高效率(這個議題不過幾個月前才被提出)相對公司法中投票制的全額連記法可以躺超過4 年(請參見上一篇遊牧救援董事)真是讓我想哭. 我們的立委屬於民意代表, 所以專不專業不重要, 懂得討好選民更重要. 事實上, 專不專業其實也無所謂, 因為你會發現台灣很多為財團護航的法案恰恰正是一些”財經立委”所提出來的, 像把內線交易從”知悉”修改為”實質知悉”, 就是我們費鴻泰立委的大作. 證所稅定出8500點起徵點的腦殘版本的主導者之一, 就是本人恩師曾巨威立委. 簡單地說, 台灣的立法程序其實是很可笑的, 先是行政院提出版本送到立法院, 只要不渉及個人和所屬區域利益, 多數立委其實都是沒有意見的(可能也不知道要怎麼有意見), 然後就有幾個專業立委站出來, 這件事交給我們來搞定, 然後行政和立法就像菜市場買菜一樣這裡砍一點那裡降一點. 你或許想全世界的民主協商都是這樣, 但是從過去幾個法案你可以看到我們的立委們”砍價”的模式真的是菜市場買菜.証所稅的8500點就是這樣來的, 立委們希望有假證所稅之名, 但無證所稅之實, 因此喊出了台股一萬點才開徵, 但行政部門不同意, 最後大概是某位腦殘人士拍板, 不然一人一半8500點. 幹~這就是台灣的立法水準, 把立法當兒戲, 也修出了這種全世界獨一無二的8500點證所稅.



  1. 新聞媒體控制了你我: 請你先靜心想一想什麼叫新聞媒體? 媒體的工作其實是在搜集並整理相關的資訊, 然後透過媒體告訴你和我. 簡單地說, 就是個事情的報導者. 但是在台灣, 你會發現新聞媒體早就逾越界限, 他們開始想主宰你我的思想. 你知道嗎 ? 這就像你走進一家餐廳, 點了菜單上的肉燥飯, 結果老闆跑來告訴你肉燥多麼不健康, 你應該另點老闆建議的鯖魚定食. 或許一次二次我還會接受, 要是每次都來這套, 我會想, “幹, 恁爸想吃什麼還要你決定嗎?”. 沒錯, 這就是我們的新聞媒體想作的事, 只是他控制的不是你的嘴而是你的腦. 台灣有一堆新聞台, 幾乎沒有一家是賺錢, 那為什麼大家還爭先想開新聞台? 很簡單, 只要你有了新聞台你就成為這場遊戲的玩家之一. 任何執政當局和立法委員都要討好你, 更遑論你可以透過自家媒體釋出你想要的言論, 這也是從賣米果的, 到台塑中信大家都想進這個市場的原因. 從這次證所稅事件你就可以清楚看到, 新聞不是最愛說平衡報導嗎? 如果台灣有80%的人都反對證所稅, 為什麼媒體上連20%的聲音都看不到? 事實上, 以證所稅來說, 我可以自信地告訴大家, 台灣至少有50%的人是無感的, 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股票. 但由於我們媒體的推波助瀾, 卻塑造出全民反對的形象.等著看吧, 也許有一天各家媒體都會報導吃屎有益健康, 進而造成台灣人吃屎的風潮也說不定.



  1. 對專業的缺乏信賴: 受到新聞媒體+名嘴的影響, 台灣人在遇到什麼政府重大決策, 每個人都可以化身名嘴講出一套理論. 在核四事件中我曾投稿工商時報, 提出30年前的課文, “生病要看醫生不要吃香灰”. 現在人都知道生病要看醫生不要吃香灰. 那為什麼核能這樣的事, 你居然會去相信一些唸新聞, 歷史或是心理醫生告訴你的話. 類似的例子, 在前一陣子高鐵因訊號異常停駛, 台灣媒體不意外地大幅報導所謂的民怨, “明明重開機十分鐘就可以解決的事, 為什麼高鐵公司要花了4~5小時?”. 是啊, 最好重開機就可以解決, 這位仁兄可能以為台灣高鐵的控制系統跑得是windows Vista. 在大家一片`幹譙聲中, 可能沒人想過1年前大陸溫州動車事件, 也是系統訊號出現異常但查無異狀, 大陸鐵道部考慮不要擔誤乘客時間, 因此改成手動最後出事. 我真的很難理解, 台灣怎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一些油嘴滑舌的人憑藉著媒體而掌控了這個國家, 大家不願意相信真正的專業人士, 而去相信那些只花了半小時google就可以講出一篇大道理的人?



最後, 寫了這一大堆, 我只想僅以本文向我的老師致敬. 我大學時代只崇拜二位老師. 一位是台大的林華德, 另一位是本系的曾巨威. 前者啟發了我, 盡信書不如無書, 人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後者則是讓我相信租稅的公平正義.



在年過40後, 二位老師給了我更大的啟示, 人的腦袋是會隨著時間和位置改變的. 林華德因為SOGO案被關, 曾巨威則是在擔任立委前, 大談不合我意, 老子不幹了. 在帶著眾人期望(至少是我)下, 修出了証所稅這種案子.



對於林華德老師, 我仍願意尊稱他一聲老師. 因為獨立思考, 不隨波逐流影響了我一生. 而且如果我站在他的位子, 我想也會作一樣的事. 但對於曾巨威. 我很想講一些”吾愛吾師 但吾更愛真理”這樣的檯面話, 但是說真的, 對於曾立委這種話我說出不來. 我想說的是” 你真的不配當我的老師, 我也沒有你這樣的老師”. 我很難想像一位當立委前滿懷理想的人何以淪落至此.



至於證所稅停課後的效果, 我就請大家拭目以待吧. 我們期待著台股就此直上雲霄, 成交量日破千億吧. 相信我, 如果台灣企業不痛下決心調整體質, 大家都還停留在只想玩金錢遊戲, 除了陸資, 不會有人對台股有興趣的. 證所稅被翻盤了, 即使這個法從來沒被實施過. 台灣人的公平正義再次被財團和自己打了一巴掌, 接下來不動產實價課稅更不可能實施了, 當這些反證所稅沾沾自喜, 一年可以少繳500元稅或是多從股市賺1萬元時, 等著多付出500~1000萬買房子吧.

註: 我想補充說明二點

1.證所稅和房地產飆漲不存在直接的關係, 不表示開徵證所稅房地產就會下跌. 但台灣房地產上揚, 除了低利率環境和熱錢找不到更好投資標的外,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台灣持有房地產成本非常低. 原本證所稅開徵成功, 很有可能下一步就是不動產實價課稅. 但今天證所稅完蛋, 這個"範例"永遠會被資本家用來反駁所有相關資本稅的主要理由. 如果不意外, 我猜下一個會被檢討而棄守的就是"奢侈稅". 這也是我認為從此房地產會直線上升的原因.

2. 不要以為支持政府加稅的都是些loser, 我和我的朋友就數字上來看都絕對不是一般所得, 甚至我個人還持有不少不動產和股票. 但我們都支持加稅. 因為我們認為只有一個更公平的環境, 才能鼓勵更多人投入真正的工作, 才能讓國家更為長治久安.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遊牧救援董事

遊牧救援董事

 

在中國的北方有一群民族, 他們居無定所, 哪裡水草肥美就往哪裡去. 這些人被通稱為遊牧民族. 因為沒有人知道下一次再到同一個地方會是什麼時候, 或者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會再來, 因此遊牧民族的策略就是在最短時間內擷取最多資源,然後一走了之.

 

在棒球場上有一種投手, 他們專門在所屬球隊領先時最後1~2局上場, 目的只在為球隊守住勝利果實. 因為只被設定投1~2局. 因此他們投球時不必刻意去保留力氣, 只求能在最短時間內賺得出局數取得勝利. 這樣的投手被稱為”救援投手”.

 

遊牧民族和救援投手, 這二個原本不相干的名詞, 在台灣卻有了巧妙的結合. 在台灣的上市櫃的公司中同樣有一批人遊走其中, 哪裡有需要, 他們就往哪裡去. 他們多半在公司經營層有需求時(多半是經營權之爭)跳下來擔任公司的董監事, 除了運用專業知識為大老闆們運籌惟握外, 他們也如同救援投手般, 但求在最短時間內解決對方(多半是股東會), 一旦任務結束, 不管結局勝是敗, 他們就像美國西部牛仔電影般, 任憑美女如何呼喚, 頭也不回的帥氣離去, 因為真正的大餅是在下一個戰場. 由於學術上並沒有類似的專有名詞. 於是我結合了這二個名詞, 稱他們為” 遊牧救援董事“!

 

就如同不少理財顧問和會計師運用專業知識為有錢人”避稅”般. 遊牧救援董事們的特色多半在於熟知公司法, 甚至還有不少人就是原主管機關的官員出身, 近年來還有前國會議員或前政府官員參與其中, 他們有的具有高度的專業知識, 知道如何從現有公司法的漏洞中, 為他們的”老闆”們找出解套或是克敵致勝的要方. 有的則是媒體寵兒, 知道如何透過驚聳的言論博取媒體版面, 也等同為雇主們奪得發言的機會. 抑或是具有豐沛的人脈, 能夠直達主管機關高層,  為代表公司爭取權益. 由於戰功彪炳, 在過去幾年幾乎大大小小涉及經營權之爭的股東會都可以看到同一批人, 有時候這場戰役中A代表公司派, B代表市場派, 幾個月過後的下一役中, 你可能又看到原班人馬的A代表市場派而B代表公司派. 只要有需要而且能出得起好價錢, 他們樂於為各家公司效命.

 

過去幾年這些遊牧救援董事的豐功偉業包括:

 

  1. 2007/8月, 國巨企圖惡意購併大毅, 大毅董事會在最後一刻祭出修改董監事選舉辦法, 改原本”強制累積制”為”全額連記法”. 最後, 即便國巨持有大毅近44%股權, 仍然一席董監次都拿不到, 鎩羽而歸. 同樣的模式也被運用在黑松對抗微風入侵(2010年)、台航對抗中航(2009)和東南水泥家族經營權之爭(2011).

  2. 2011/6月, 中石化對抗力麗力鵬集團. 採取戰略為股務突然收回為自辦, 以利公司派掌握股東名冊以徵求委託書. 並在股東會當日, 以安全為由, 把非公司派股東阻隔在外, 拒絕其進入會場, 再由場內公司派股東變更議程, 在市場派無法完成報到前先行改選董監事, 幫公司派守住董監席次. (也因為本案, 台灣很光榮地被亞洲公司治理協會點名, 居然發生這麼詭異的事, 主管機關卻可以視而不見, 台灣公司治理亞洲排名被調降二名)

  3. 2011/1月, 透過向經濟部陳情, 由市場派取得許可函得抄錄股東名冊並召開臨時股東會, 協助市場派─炎洲順利入主亞洲化學

  4. 2009/6月, 金鼎證券不顧法院裁決, 逕行以公司法178條, “股東對於會議之事項,有自身利害關係致有害於公司利益之虞時,不得加入表決”由主席宣佈開發金持有的42.9%投票進行封存. 公司派得以宣稱董監選舉大獲全勝.


 

平心而論, 這些遊牧救援董事們之所以存在, 凸顯的不外是台灣公司治理相關的法律的不夠完備, 甚至是漏洞百出, 而且這些問題大家都知道, 但立委諸公們就是視而不見, 寧可每天去談一些台灣主權這種無關痛癢的議題, 否則持有超過四成的大股東居然連一席董事都拿不到的荒謬把戲(全額連記法)不致於可以從2007年一路玩到2011年還在用. 另一個主因, 當然歸因於台灣獨一無二的法人董事代表制, 好讓大老闆們換董事可以就像換衣服一樣, 隨著不同的需求和心情, 隨時更換想要的人上場.

 

相對於這些遊牧救援董事們所扮演的角色與影響力, 其實還有另一個議題是更讓人好奇的. 那就是這些人的酬勞到底是怎麼算的? 眾所皆知, 我們公開發行公司的董監事酬勞, 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規定, 否則主要都是在年度財報提出時, 合併董監酬勞一併由股東會議定.(公司法196條). 但是僅擔任1至數個月的這些臨時董事們當然不可能只領這些酬勞, 特別是不少都是以整個團隊, 十幾位或更多律師進駐協助, 如果僅僅只是數十萬或是上百萬的酬勞, 恐怕很難餵飽這些大魚. 更何況是牽涉到經營權之爭, 動輒數億到數百億的利益, 我猜就算是上千萬新台幣的酬勞應該都不為過. 那, 這些錢到底是誰付的?

坦白說我不知道, 我想了想大致不外是以下四種可能.

 

  1. 老闆從自己口袋掏錢, 因為老闆認為這是自己的事, 所以應該自己買單. 有可能嗎? 當然有. 特別是我最近看多了中時旺報大陸同胞對台灣的觀感. 我開始相信台灣應該是一個充滿著誠實與正直善良的社會.

  2. 這些遊牧救援董事其實真的只收幾十萬. 理由同上. 或者說他們純粹是抱著救世作功德的心態來幫助公司派打敗非法惡勢力(或是幫正義的市場派打倒邪惡的萬年公司派)

  3. 公司從帳面上真的支付了上千萬給這些遊牧救援董事, 換句話說, 不管你願不願意, 這家公司的每位股東都出了錢幫公司派鞏固了經營權. 如果我是股東之一, 我只想說四個字, “關我屁事”, 為什麼我要出錢.

  4. 帳面上公司只付了數十萬, 但實際上付了上千萬…如果真是如此, 那就真的有趣了. 如果一家公司老闆可以隨時透過其他帳戶或關係企業子公司等支付上千萬給任何他想付的人. 那不就也等於, 如果他想要他也可以隨時匯款給自己上千萬?


 

答案是什麼, 我不知道, 但我猜你和我一樣心裡很清楚最有可能的答案是什麼.

 

2013年4月22日 星期一

美國行心得兼談日本QE

美國行心得兼談日本QE

 

剛從美國結果近三週的行程. 和往例一樣, 和大家分享一下美國心得.也和往例一樣, 預告大家我的活動僅限於洛杉磯北邊, LA不代表全加州. 加州不代表全美國.

 

我有三個觀察可以和大家分享:

  1. 美國的銀行開始更願意借貸了: 還記得不過半年前, 如果你和美國的銀行談借錢, 不管是房貸或是信用卡, 不管你只是房貸借10%, 或是你銀行存款有多少.他們惟一願意看的東西就是你的收入, 而且要拿報稅表來談. 但在這一次, 如我上篇文章說的, 我順利拿到我的信用卡, 而且銀行行員一直推銷我去借錢. 我相信美國銀行信用放寛對於美國經濟的復甦和我下一項要談的房地產復甦有重大的影響.

  2. 房地產飆漲: 或許大家已從新聞上看到美國房價指數較去年同期成長5~6% 這類的消息. 事實上我感受到的是, 和六個月前比較來漲30%以上. 我指同一個社區裡的房子. 當然, 二者還是有點不同. 六個月前還有一些Short Sell(類似法拍, 但不是法拍屋), 現在看到的都是一般出售. 而且這是開價並不是成交價. 我的朋友告訴目前LA的房價約略又回到2004~2005年開始飆漲前夕的水準.但不管如何, 房地產的飆漲對我來說, 已經失去了租金收益的投資價值了. 我想後續應該會持續上漲, 但我不認為在美國經濟真的重回活力, 目前應該只是和美國股市差不多, 一切歸因於寛鬆貨幣下的產物. 另進一步, 未來會有一段時間, 大家會看到新屋開工率節節升高. 畢竟美國房地產市場目前惜售心態很高, 在市場價格高升下, 會很有利於建商蓋房子, 應該也會連動失業率的下降.

  3. 消費活動有些冷卻: 這其實是我乾媽告訴我的, 我們所在的城市關了好幾間開了十年以上的店, 但不久又開了新的店. 當然這不足以作為經濟冷卻的訊號. 但我聽過的幾個美國朋友告訴我, 他們已經減少到餐廳或百貨公司的消費, 因為他們很擔心未來. 而讓我有點意外的是, 這次在我所住的城市路口看到了不少在紅綠燈乞討的人. 個人猜想吧, 這一波的經濟熱潮其實受惠的多半還是擁有股票和不動產的富人, 對許多上班族的美國人不見得有太多影響, 甚至可能要面臨租金和生活費用的調高. 再加上之前金融風暴陰影仍在, 這讓不少人先選擇保守.


 

以上就是我個人所見, 我想應該和很多人想的相去不遠. 美國資本市場狂飆, 但實質經濟上升速度還沒這麼快. 而過快的資本市場已經讓不少人心生卻步不知要不要再投入. 接下來, 我認為不管是股市或不動產, 能再漲的幅度會很有限, 甚至是向下或持平的可能性還高一點. 至於一些經濟數據, 我猜和建築相關的數字肯定會持續向上, 但消費數據上應該會持平或偏低.

 

再談一下最近流行的日本QE和日元貶值. 昨天回來就看了商週. 基本內容是日本正在重覆美國的路子, 結論是”不要怕~勇敢買進日本吧!”. 可是如果你是熟悉財經新聞的人,大家可能也同時看到不少大師級人物唱衰日本政策, 甚至認為日本會因而崩盤. 就此我想提供一點個人想法.

 

為什麼日本議題會成為近期顯學? 當然和日本現任首相安倍上台後, 強而有力的引導日元貶值以及不惜要求原央行總裁白川方明辭職, 更換更符合其政策的黑田東彥. 黑田就任推動更為強而有力的量化寛鬆不惜一切要拉抬日本經濟.政策強而有力的介入, 造成的效應是日本股市從原來的奄奄一息, 在三個月內大漲了18%. 日元對美元則是從85:1左右貶到近100:1. 很多人都看好, 原本無聊到不行的日本, 可能就此翻身.

 

先談一下日元對美元強力貶值和QE政策對日本的正面效益

  1. 會非常有利於日本的出口, 特別是日本較有優勢的汽車業和過去被韓國打到沒力的電子業, 進而拉抬日本整個經濟

  2. 在日本的QE政策包括把錢直接灌進股市(購買指數ETF)和房地產(REITs), 希望仿造美國, 透過資產的飆漲, 一方面提高日本人的消費信心, 抵消過去通縮現象. 另一方面進而拉高國內經濟活動(如增加建商開工率或金融投資業收入..), 帶動整體經濟

  3. 透過QE壓低長期利率, 有助於緩解日本政府的財政壓力. 並可以幫金融機構大量持有的政府債券創造收益.


 

簡單地說, 日本希望透過QE及日元貶值一舉解決日本國內經濟消費不彰、資產長期一蹶不振, 以及出口飽受競爭對手威脅而走下坡的問題. 日本這麼作不是沒有原因的, 從金融風暴以來, 美國、歐盟, 乃至是中國大陸, 無不是印鈔和貶值來刺激自身經濟. 先進經濟體中的日本由於相對較為穩定, 於是成為了貨幣強勢升值的對象(貨幣本身沒有升貶值, 只有相對應另一個貨幣才有升貶), 這讓日本吃了悶虧. 特別是韓國, 在央行助益下更是貨幣貶值的高手, 讓韓國不管是汽車或電子產品在全球市場都呈現出鯨吞日本產品市場的特性. 貨幣的升值迫使日本必需選擇產業外移來削減成本和規避風險, 但如此一來又削弱了本國的經濟力和就業市場.

 

如果這些事這麼簡單,  那為什麼日本不早點做?

  1. 日本是個高負債的國家, 債務佔GDP比重超過200%. 是全世界負債比率第二高的國家. 所有你聽過的希臘、葡萄牙這些債務危機國家拿到日本面前都只是小朋友而已. 日本不像這些國家引發債務危機主要原因就在日本國債和台灣差不多, 絕大多數都是本國人和本國金融機構持有. 以前因為日元強勢, 這些錢跑向國外比例較不大. 因為未來要換回日元可能賺了價差卻賠了匯率. 但如果日元走向貶值, 特別是對投資人存在著預期日元走貶時, 很有可能會迫使這些資金流向海外(反正只要賺匯差就夠了), 如果速度夠快, 金額夠大, 可能引爆日本國債的信心危機. 這也是不少大師們看壞日本的主要原因. 不過看起來日本央行也有了準備, 推出巨額的國債收購計劃, 大概就是打算用央行的錢去抵銷這些外流的資金.

  2. 以鄰為壑(beggar-thy-neighbor effect): 這其實是一個經濟學名詞, 指一個國家採取有利於自己卻可能傷害週邊國家的政策. 貨幣貶值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家或許想, 為什麼美國印鈔美元貶值沒事, 歐盟印鈔歐元貶值沒事, 日本作同樣的事就會有事? 首先, 剛提過貨幣自身沒有貶值問題(惟的貶值都是通貨膨脹), 舉凡我們說的日元升值或貶值, 指的都是對某一貨幣而言. 以前這個”貨幣”叫黃金, 近年叫美元.美元貶值其實就像老師把每個學生成績都扣三分, 大家都很不爽. 但至少沒有公平問題. 歐元的貶值, 一方面是真的成員國出事了.第二是全球經濟正在回溫中, 這讓日本只能淚水往肚裡吞. 可是日本的情況有點特殊, 日本是建立在刺激經濟上, 也就是由政府刻意創造的貶值. 這不免讓人有所質疑. 而更讓人擔心的是, 這麼一來可能引爆亞洲貨幣的競相貶值, 最後形成一種貨幣大戰.(韓圜可能跟進, 接下來是新台幣, 再引發到東南亞貨幣)

  3. 資金外溢: 在現今金融國際化的環境裡, 資金要外流是相當容易的事.現代的人也較過去十年前的人更具國際金融知識和相關工具. 簡單地說, 日本政府必須馬上拉高國內的投資報酬, 不管是股市也好或是房市也好, 否則一旦國外報酬和風險相對低於國內, 日本的政策馬上會大打折扣, 而這些大量的錢馬上會漫向世界各國, 更進一步推高現有的資產泡沫.

  4. 拉高國內社會對立: 日本雖然歷經失落20年. 但憑藉的其良好的社會福利和穩定的生活成本. 日本人只是沒有以前威風, 但其實並沒有像大家想的這麼差. 但如果政策真的發揮效果, 一方面, 貨幣貶值必然造成進口物價上升生活成本提高, 這對日本這樣大量仰賴進口的國家會愈益明顯. 另一方面, 如果資產價格快速上升, 很有可能如美國或是現在的台灣一樣, 擁有資產的人財富暴增, 相對的, 不擁有資產的,特別是一些必要性資產如房子的, 財富馬上縮水. 這都會讓社會的對立會更加嚴重.


 

接下來, 我想有幾件事是可以觀察的:

  1. 日元貶值基本上已經到了某個臨界點(100JPY:1 USD), 如果日元再貶值預期下降, 是否帶動更多投資熱錢進入日本?

  2. 亞洲國家會如何對應日元貶值和熱錢的流入?

  3. 日元貶值會很明顯對三個國家造成衝擊, 德國和南韓(出口)及中國(熱錢流入). 這些國家如何作出回應(擊)?

  4. 原物料價格是否會再次推升, 造成各國人民生活的緊縮(目前看來是沒有!)?

  5. 如果美國開始結束QE, 全球泡沫榮景是否還可以持續?


 

Anyway, 我看了一些人看好日本可望因為QE政策而復甦. 就短期而言, 我相信不管是股市或是一些投資性資產必然會有所反應. 但是是否能真的如美國般帶動日本經濟, 個人是很存疑的. 別忘了, 現任日本央行(BOJ)總裁並不是第一個在日本實施QE的人. 早在前一任或是更早前就有QE了.目前市場上反射的只是不管是安倍首相或是黑田所表達的強烈決心和氣勢, 是否真的能救日本經濟仍在未定之數.

同樣的, 如我前面說的, 美國可以透過貶值救經濟不代表著日本也可以. 目前世界各國對日元的急貶僅表達不希望有貨幣戰爭的立場. 但當日元貶值效應開始逐步反映在本國出口數字(一般而言, 貶值會有幾個月時間才會充份反應, 經濟學名稱叫”J-Curve效應”)再加上以目前經濟似乎有點走緩, 我很懷疑其他國家可以容忍多久. 到時日本政府有多大能力去平息這些爭議?  甚至如果反過來, 日元朝向升值修正, 日本又要怎麼限制這些熱錢的流出?

 

我之前的文章有提過, QE這項”劃時代”的工具, 看似為人類過去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的經濟蕭條找到了萬靈丹. 但也就如同很多新上市剛開發出來的葯品一樣, 沒有人知道它的後遺症會是什麼. 也讓貨幣工具可能成為政治人物或是央行任意操弄不受限制的工具.

日本這波強而有力的QE(日本應該是全世界第一個推QE的國家, 只是以往沒有這次這麼強烈), 如果失敗, 可能頂多就像以前的政策般雷聲雨點小, 怕的就是日本政府不惜一切的決心, 加碼再加碼地一定要把日本拖出泥沼, 而忽視日本本身存在的經濟結構問題(人口老化、產品與國際接軌不足…等), 最後導致無法挽回的地步. 如果日本成功了, 那QE勢必成為各國政治人物解救經濟的仙丹, 未來韓國、阿拉伯大家都來推QE可能也不讓人意外了. 只是在此之前, 日本的出口競爭國是否真能如G20宣言般坐視不管, 那就不得而知了.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不是太多 而是太差

不是太多 而是太差

 

我出發到美國前, 馬政府拋出了一個議題, 要求官股銀行能合併. 合併的原因不難理解, 希望解決台灣銀行過多的問題, 提高銀行的競爭力. 再加上當今聖上一向廉潔自持, 深怕重蹈前朝國有財產私有化的惡名, 因此由官股銀行來先行合併.  為什麼台灣的銀行需要提高競爭力? 很簡單的理由, 因為在其他國家銀行多半是大賺錢的肥羊, 惟獨在台灣, 金融業就像電子代工業般, 不管是EPS或是ROE, ROA都低的可憐.

 

為什麼台灣銀行業的報酬率這麼低? 很多學者說這都是因為銀行過多(Overbanking)所致, 甚至很多人指向當年的財政部長王建煊一口氣開放了16家銀行的後遺症. 可是如果你的年紀和我差不多, 你就知道當初台灣銀行只有少數幾家的年代, 去銀行辦事, 銀行行員根本是一臉大便, 銀行經理每天坐到後面泡茶等人家送禮好決定放貸. 今天我們可以得到親切的服務, 超低的手續費不正是因為競爭的好處嗎? 難道大家是希望回到當初那種看銀行臉色的年代才是有競爭力嗎? 說真的, 從經濟學的角度, 我只聽過競爭對消費者帶來的福利, 還很少聽過政府主張要減少競爭的. 但你或許想, 台灣銀行業競爭力不彰總是事實啊. 特別是國際化自由化下要求開放的力量愈來愈大, 不合併台灣銀行要怎麼有競爭力? 其實你只要仔細想想就知道, 台灣銀行業的問題並不出在銀行過多, 而是銀行的素質太差. 更精準地說, 台灣銀行業的人員基本素質都很好, 但高層多半是一些豬頭三.

 

大家可以看一下這篇我三年前寫的文章 “台灣銀行業的競爭力”.

你可以比對一下裡面寫的台灣銀行作業流程. 三年來你覺得有多大的改變? 我的答案是沒有. 我到銀行去依然要找我的存摺, 我往來的銀行依然每次修改些什麼就要影印一份身分證複本(我固定往來分行應該有超過100份我的身份証影本了, 而且別忘了分行還要找一個倉庫專門去儲存這些文件). 為什麼?因為我們和主管機關及至銀行的高層長期以來一直都是那些人.

 

分享一下這次在美國二個和銀行打交道的經驗:

 

第一個是我主要往來的銀行 JP Morgan Chase. 在我去美國之前, 我的理專發了一封email給我. 內容主要是介紹他自己和希望未來能有良好合作這類的客套信. 我告訴他我想要辦信用卡, 我是Chase的貴賓戶但因為我在美國一直沒有信用資料, 所以過去申請了幾次都被拒絕. 到分行所得到的答案都是, 很抱歉, 信用卡部門是獨立的, 他們無法干預.

這位理專看了我的信後, 要我先上網填申請表然後說一切包他身上. 五天後我拿到了我的信用卡, 額度3千美元. 後來我去分行找他(在此之前我們從未見過面)要謝謝他. 他說本來信用卡部門仍然不准,  後來主要是他們分行的主管寫一封信作為擔保, 信用卡部門才同意. 是不是真是如此我不知道, 但至少這位理專幫我解決了二年多我都申請不到信用卡的頭痛問題.

這個事還沒結束. 開卡後三天, 我和這位理專提及我有一筆超過一萬美元的單筆支出. 可否先存進現金的方式來讓我到時刷卡能通過. 理專說, “幹嘛這麼麻煩, 直接打電話要他調高額度不是更好”, 於是他打電話到客服要求調高, 客服和我確認並問了一些問題後, 告訴我可能無法提高, 因為我完全沒有信用資料可提供.(我才開卡三天), 客服要求我最好等半年後再申請. 結果我的理專把電話接過去, 和對方講了快10分鐘, 大意是我這個客戶對銀行有多重要(哈~), 講到我自己都覺得算了啦(標準台灣人心態). 最後客服答應再檢視一次, 把額度調高到5千美元.

掛掉電話後, 理專還一直覺得抱歉無法達成任務. “我們一個禮拜再打一次”. “沒關係, 你已經盡最大努力了”.

“Keep you happy is our responsibility”. 這是這次我在美國聽到最感人的一句話. 很多人都說美國人言語和動作都過度浮誇. 可是就這件事上, 至少你看到的是一位行員真的很努力想幫客戶達到他的目的.

順便一提, 最後我的信用卡額度調高到超過1萬美元, 二週之內從一個拿不到信用卡的人最後拿到了我需要的額度, 當然也解決了我的問題.

 

這個故事我想分享的並不是行員的熱忱, 因為這些事台灣的銀行行員也作的很好, 真正的差別是在”彈性”. 在台灣很多時候你聽到的是”對不起, 我們銀行的規定就是這樣”, “上面不同意, 我們也沒辦法”. 最主要的原因是, 在台灣的思維都是以防弊為优先考量. 因為上面的人不相信底下的人都會以團體最大利益作為首要準則, 所以訂了多如牛毛的法令、規則,  最終的結果是大家都被綁手綁腳. 不只是銀行是如此, 國家亦復如此. 最後, 為了解開這些法令的規範, 我們只好再去成立一些”特區”重新定義規則, 好提高我們的”競爭力”. 你不覺得很愚蠢嗎?

 

第二個故事我想分享的是花旗銀行開戶經驗.

和Chase不太一樣. 花旗銀行的特色是提供了客戶一大堆點數. 信用卡、匯款都各有紅利點數. 我開的是Citi Gold. 只要存入5萬美元, 外加開戶後二個月各有一筆direct deposit 和 recurring payment, Citi 會送給我4萬點(100點=USD$1).

 

什麼叫Direct Deposit 和 Recurring payment? 簡單地, 就是每個月固定的收入和支出. 例如固定的薪資存入或是支付固定的月電瓦斯. 看到這裡我就打退堂鼓了, 因為我在美國沒有固定收入也沒有固定支出. 400美元很誘人, 但是我還是算了(又是標準台灣人心態). No~No~ 我的理專告訴我, 為什麼要浪費, 反正花旗系統又不管金額, 你就從你的chase 設定一下每個月固定轉$1 進來就好, 支出部份你就固定設定系統寄一張$1支票給你自己就好, 算一算一個月這樣可以拿到1300點($13), 比利息還好賺.

理專小姐怕我不知道怎麼弄, 先是在網路上教我. 等我回去後還打電話來確定我弄好了. 再三叮嚀我不要浪費.

開完戶後, 理專小姐又拿出一份資料上面寫著如果我可以介紹一個人到花旗開戶, 依帳戶不同我和被介紹人都可以拿到一筆錢(Citi Gold 是各自$100), 我一聽直覺就是那我這個開戶不是有點白費了? 她聽我這麼說, 馬上問我是否有認識的人在Citi Bank裡有開戶. 我說不知道. 她說不然這樣吧, 給我三天如果我可以找到人她一樣給我同樣的优惠.結果我隔天就找到我乾媽作為我的介紹人, 我們各自拿到$100.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的是當年的”卡神” 楊蕙如事件. 確切情況我不確定, 大致上是楊發現了用中國信託東森聯名卡可以打折, 他拿卡刷東森購物禮券後再拿去網拍. 最後等於是無風險套利. 因為太好賺了, 她用媽媽姊姊都去申請再由她來處理. 結果事情傳開後, 中國信託以人頭帳戶名義要脅要告她. 事情結局是什麼我不知道. 但如果比照我上面故事, 你會發現中國信託真是莫名其妙. 既然提供了這樣的优惠, 本來就應該鼓勵卡友去享用. 我完全不能理解去告客戶這件事.

你可以看出來二者的差別嗎? 美國思維就像開了一家吃到飽的Buffet, 單獨1~2個大食客賠錢無所謂, 他只要確認剩下的人是賺錢的而且整體是賺的就好. 而且他會不顧一切的促銷, 讓每一個進來的客人都認為自己賺到了.最終是他的來客數大增也進而壓低進貨成本, 最後是顧客和餐廳雙贏. 台灣人看到美國人Buffet 賺錢, 由於也想比照. 但是只要中有1~2個是大吃客或是專挑高檔食材下手心裡就慌了, 心想要是大家都像他們一樣, 我們餐廳不是就要倒了, 於是急忙訂出一些規則, 限制體重不可以過重啦, 生蠔限吃三個…最終來客數下降, 只好用降價來吸引客人, 然而再回過頭來壓低員工薪資或是用次等材料來保持盈利. 這其實就是台灣整個產業的生態寫照, 不是嗎?

 

回到一開始的標題. 如果我一直強調的, 個人認為, 台灣銀行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太多. 而是每一家銀行都在作一樣的事. 新銀行開放時, 大家都在衝存放款, 等金控爭相成立後, 一段時間大家都在衝信用卡發卡量, 後來是現金卡, 現在則是都在賣基金. 而且賣的基金也都差不多就是那幾家. 在這種情況下, 不overbanking 才是奇怪. 那為什麼銀行會都一樣? 就是我三年前寫的, 因為台灣的銀行高層基本上都同一批人, 這些人多半是公務人員出身, 在公職服務20年以後轉入官股行庫. 保守、配合政府政策成為他們經營的最大特色. 以年紀來說, 他們的年齡也多半在65~70歲之間. 也是人生追求安穩的時代.你能期望他們能夠大刀闊斧的改革嗎?

西方有句諺語說, “把兩隻火雞摻在一起也不會變成老鷹”.

在美國, 銀行的合併勢必是把重覆分行、人員的裁併再加上銀行系統的整合, 在台灣, 你真的相信把彰銀和華銀合併後, 他們敢裁掉一半的分行和員工嗎? 抑或是只是掛個金控名字, 然後員工上上街頭抗議後, 政府再祭出個不裁員不減薪的保證? 最後由下而上所有人大家依然”外甥打燈籠”照舊? 惟一可能爽到一些企管顧問公司可以再收一筆數千萬到上億元的顧問費?

 

再說一次我的結論, 台灣銀行的問題不是銀行太多, 但是銀行高層的素質太差. 這也是為什麼你看到台灣基層行員每個都作得要死, 七八點才下班, 但是台灣的銀行績效卻遠不如別人. 官股合併可以提高台灣銀行競爭力? 不管你相不相信, 反正我是不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