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公司的品格2>
看到標題大家會猜我是想來賣書吧? 其實不然!
談到了我的書,其實每個知道我有出書的朋友,大都會很含蓄地問一個問題: 到底你的書賣了幾本? 坦白說我一直沒有認真去記,直到約2個月前同時我收到來自出版社的二張付款通知,分別是第一本書<公司的品格>第15刷和<公司的品格2>(以下就叫公1和公2,省得打字)第5刷,這下子我就記住了。
看到這裡你一定想一個問題,這樣可以賺多少錢? 算了啦,談錢傷感情(真的,會傷了我的感情),就轉一下談這樣到底是賣了幾本? 以我的書來說,首刷是5000本,之後每一刷是1000本,所以15刷=5000+14000=19,000本, 同理5刷=9,000本. 當然,印的書一定是比賣得多,不過這二本書我應該先後也拿過2~3次電子書的稿費,雖然我搞不太清楚電子書的計酬方式,反正就是當作第一本賣了19,000本,第二本賣了9,000本.
從以上數字你可能看到一個驚人的差距,沒錯,很明顯地作為有點名氣的第二本書作者,銷量卻遠遠輸給了不知名的第一本書作者,這似乎是個不太合理的結果。從市場機制來說,除非這意味著很多買第一本書的人覺得被騙了,不想再被騙第二次,否則這應該代表著大家覺得第二本書寫得實在沒有第一本好…..
為什麼會這樣? 這其實也是我一直想知道的答案
首先,我可以猜測一下有二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因為我一開始根本沒打算要寫公2,所以公1出版之後發生的一些時事我就直接在本blog上發表意見,所以等公2出版後,一些blog讀者可能發現裡面的一些案例或論點,其實在本blog都約略看過了,沒有太大的新鮮感。
還有另一種可能是,有些讀者可能會發現有一些論點是公1就有,公2又講了一次的,例如內線交易或是家族接班人…等,而且在公2時少了很多公1式的批判精神。簡單地說,就是公2看起來就是沒有公1那麼爽快。
Anyway, 做為二本書的作者,基本上我只有在書要上市時,各寫個一篇文章請大家幫忙,反而從來沒有去闡述過我在寫這二本書時不同的心境。閒來無事,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寫這二本書的不同背景和想法。
先講一下公1的成形: 會有這本書,最早原是一位老師想出公司治理的教科書,原因無它,因為台灣現有的教科書都很….X,所以他找上我合作想寫一個台灣版的教科書。而當時的我其實連什麼是公司治理都不知道,當然不可能寫教科書,於是我負責的部份就是寫教科書後的小故事,主要用來印證前面章節的論點。
照道理說,既然我不懂公司治理,又負責寫各章節後的附錄小故事,應該是由
老師告訴我這本書有多少章以及各章節的主題,然後我再依這個主題去找故事,不過事實上並沒有,於是我就用了一個很笨的方法,我去中和的台灣圖書館把過去6~7年的天下、商周和今周刊都搬出來,把目錄先瀏覽一遍,如果看起來可能有關的故事先記下來,然後再印出來回家慢慢看。
就這樣,我寫出了第一個教案,也因為這個教案原本如我前面說的,是當教科書的附錄故事,所以最早的版本只有A4的一頁半左右 (有興趣的可以去猜看看是哪一個,暗示一下,名字很像碩士論文的就是)。
接下來的時間,我就開始埋頭寫教案。如同一開始說的,我根本不知道我看上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公司治理,所以我每看完一個故事後就先打電話和老師討論,他的回答幾乎都是”是啊”,然後我就開始寫背景故事,最後再補上公司治理意涵,這個工作維持了多久呢? 前後超過二年,而我寫一個教案的時間也從一開始2~3週就一個,變到後來是1~2月才完成一個。(所以如果你看公1的頁數就知道哪些是早期寫的,那些是後期寫的)
這其中也出現過很大的突破,就是我在ptt-stock版上看到的一個”蠢問題”─”公司經營不善 為什麼董事長不必下台?”,讓我想到了與其高談理論,其實更多人只想知道一些直率的蠢問題答案,於是我新增了”鄉民提問”這個專欄 (鄉民是指ptt的使用者),於是書中就出現了一堆直率的蠢問題,例如像”要如何去掏空一家公司?”)
接下來教科書一直沒有成型,反倒是教案愈寫愈多,於是教案反而成為了主角。最後決定要把這些教案集結成一本書後,我開始面臨的一個沒碰過的問題,那就是到底要寫多少頁才夠出一本書? 最後的結果是,從來沒有出過書的我犯了一個非常愚蠢的錯誤,我去市面上看了一下商業書籍都差不多是200~300頁,於是我就很認真地寫了250頁後,慶祝終於大功告成。
再過來的事可能有些人知道了,我和老師抱著250頁的稿子被商業出版社婉轉地要我們去找教科書出版社,教科書出版社婉轉地要求我必須取得所有教案裡公司的授權,最後不得已只好po 上本blog請求協助,而意外地得到不少回應和協助,最後順利和圓神集團下的先覺合作。
然後呢? 先覺的編輯初步看完我的稿子後給了我一個驚訝的數字,”不好意思~我算了一下,大哥你寫了超過20萬個字,如果編成一本書大概有500多頁,請指示一下這要怎麼辦? ”.
“啥米~ 可是我明明給妳250頁啊”
“嗯~ 請問您是很久沒買過書了嗎? 你不知道書頁呎吋和你寫的A4大小差很多,好嗎?”
“哇咧~ 靠….右邊走哩. 早知道我就不要寫這麼多”
OK,整個事情大概就是這樣, 接下來就是刪掉幾個教案和鄉民提問後,一本連出版社老版都認為是”不期待賺錢 只祈求能促進社會進歩”的書上市了。這就是公1的寫作背景,你可能聽過了也可能沒聽過,不過反正就是這樣。
接下來呢? 到了公2的時代,要是再說我不知道什麼是公司治理那就太扯了! 所以在寫公2的時候,我的思考方向只有2個,第一就是不要重覆公1談過的主題,也就是從讀者的角度,你們可能看到的是一個一個的獨立教案,但從我的角度是不管公1和公2 背後都在談個別不同的主題。(p.s 這也是我說不出第3本原因,因為我覺得公司治理的議題大概這2本書都涵蓋了)。
第二個思維就是,不要只想著點出問題然後批判,應該想看看怎麼改進。第三個思維就是,不要只想著防弊,同時也要重興利。(奇怪,前面好像講只有2個方向)
一個明顯的例子,像在公1裡,我會告訴你大家都認為台灣內線交易嚴重,可是絕大多數都是判無罪,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法官的養成不見得有足夠的財經知識。可是到公2你會發現到,同樣的問題卻是從法官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反而變成討論”是不是因為我們把內線交易罪定得太重,反而讓法官判不下去? 只好判緩刑?”,如果要提高內線交易的定罪率進而產生嚇阻的效果,到底是應該把罪定的更重還是應該反過來,把罪定輕一點讓法官很容易定罪?
類似的情況你也會看到在公2中,我主張要打破現有制度,例如我認為股東年會根本沒有必要通過財報、台灣與其討論除權息要不要扣股價,為什麼不把現行一年只能發一次股利限制取消? 為什麼股東會要寄這麼多通知,不能電子化? 以前的年代官股銀行有其必要性,這年頭還需要這麼多官股銀行嗎?
除此之外,公2還提出了一個當時比較少人討論,現在算是被主管機關注意到的事,那就是財團法人(醫院、學校、基金會)由於原本具有公益屬性和財務不透明性,結果反而變成不少集團控股中心甚至是假公益(正經點講 叫”企業社會責任”)但行控股之實甚至是利益輸送的問題。
而很讓我高興的是,以過了一年多後的今天回過頭來看,一些書中呼籲的議題也的確得到了主管機關和立法機關的回應(不見得是我的功勞),例如像:
1.
加強財團法人財報資訊透明化
2.
限制財團法人回購捐贈者公司股票及限制投票權
3.
加強要求上市櫃公司在財務空窗期召開法說會
4.
上市櫃公司股東會全面電子化投票
5.
廢除上市櫃公司一年只能配息一次限制
然而,就如同當初亞洲公司治理協會對台灣的評價一樣,”In progress, but
too slow”,在你看到似乎有很多的進步的同時,其實還有很多的不夠進步,例如 :
1.
公司年度股東會為何必須通過年度財報?
2.
上市櫃公司股東會為什麼不能全面網路直播
3.
加速電子化,減少股東通知書等書面文件寄發
4.
加重媒體挾新聞自由為名擾亂股市責任
5.
大股東股票質押投票權限定 (三陽)
6.
增加財金專業法庭與加強速審速決制 (萬泰)
7.
背信罪為什麼必須要有實質受害人 (萬泰)
8.
董監事判刑解任 (不必等到三審定讞才解任) (大同)
9.
減少公股銀行(彰銀)
10. 把現行交易單位從張(1000股)改為1股 (這個書沒有)
我應該再加上…….等,因為還有不少!
最後,我今年初有個機會和某財經雜誌社長吃飯,他一直告訴我,有什麼好的建議,他可以直通金管會主委讓它落實,很明顯地,他期待著我講出更多的管制措施好杜絕弊端。說真的,加強管制可能是我在公1時代的想法,但到了公2或今天,這已經不是我認同的作法了。
一直以來,公司治理就如同台灣許多政策,官員們或是受到了媒體或民代的壓力,很喜歡展現自己愛民如子的心態,而這個心態具體的表現方法就是定一大堆規則,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仿佛把什麼風險都限定了,小孩子就不會有危險,另一種作法就是減稅,成交量不夠,減稅,股市不振,減交易稅或股利減稅,這就只要小孩一哭就餵糖一樣。但這些都是快速有效卻不能治本的辦法。
真正好的辦法是應該是建立企業”更有彈性的制度”和讓人民”願意長期投資”、”安心長期投資”,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並不是讓政府跳下來扮慈母,事事幫人民把關,而是應該建立一個更透明化的資訊環境,同時對於違反的人予以”即時”和”強而有力”的處罰,才是最簡單且更有效的辦法。
好啦,說真的回頭重看,我也不知道這篇重點是什麼,只是看到當初的提議被落實為法律,一時有感而已。(不過我的建議還是,就算放寛到4次,說真的,政府根本不應該去管公司一年要發幾次股利) 反正是週末 沒事閒聊一下過去.
當然,如果你有認為公2為何不如公1的想法,也歡迎分享!
RUS大 你好
回覆刪除我的確兩本書都有買,
也有一直持續關注你的BLOG
對我而言,公1的確比較專注在公司治理這個面向,
就如文中所述
所以當我看到公2的時候覺得比起公1,
公2的議題比較注重在財團法人部份,
但全書所要討論的觀念比起公1的確顯得紛雜。
不過我個人認為公2並沒有因此不如公1
因為在公2中一些與公1不同的立場,
倒是仍讓人透過不同角度來看待類似的問題。
雖然在某些議題可能討論深度不若公1
但是的確讓人瞭解到該議題現行問題之所在
Hi HF:
刪除謝謝你的意見回饋!
如果沒記錯,在換到blogger之前,rus大最有名的文章
回覆刪除叫做打電話給你的立委,那是2013年
然後過兩天部落格就停機了
相信很多人都是因為那篇文章開始追蹤你的部落格
然後2014年,公1就出版了
我是事後諸葛啦
公1的出版跟當年部落格造訪人數爆表可能有點關係
公2我反而比較喜歡
因為鄉民提問有確切問到我好奇的地方
至於銷量,我個人公2買的是電子版
或許電子版rus大可以再問問有沒有更精確的銷量數字
我記得google play books
我當年好像花不到100元就買到電子書(遮臉)
那google抽成後,出版社拿的少,回饋到你身上自然就更少
hi dsliver:
刪除多謝忠實的讀者...說真的,賣書是成就感高於收益的工作. 我其實不在乎收入多少了啦.
不過的確公1出版前,blog的每日讀者比出版後,公2出版前多很多是真的
Rus大好,
回覆刪除我也記得那時Blog無限停播時的難過,
好險現在還是可以欣賞好文,
真的, 一直覺得金管, 財政, 經濟若是由你來管該有多好
Hi floyd:
刪除謝謝你的恭維,實在是太"大看"我了. (雖然聽起來真的有點暗爽)
有位主管過台灣金管的長官是我的朋友,說真的,就聰明才智和經驗豐富這個人都要遠勝過我,可是在他主政期間,最多的批評就是無感.
我想說的是,一個政策或是一個政府的成功與否,靠的不是1~2個的帶領,而是應該建立在執行的公務員和一般老百姓都有同樣的認知,這樣才不會像今天這樣,只是任由一些媒體和名嘴帶風向.
這當然很難,所以我能做的就是利用這個平台或出書,希望能把我個人的一些淺見灌輸給大家,希望大家都能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