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邏輯的錯思


邏輯的錯思

請你想一想, 如果一個地方某項商業犯罪很昌獗, 例如掏空或內線交易,請問該怎麼處理? 很多的人答案應該都是把處罰加重,讓這些人心生警愓! 是嗎? 讓我來講一個實際的例子。

如果你有一定年紀, 可能還記得台灣很多年前有一項著名的法律叫票據法,簡單地說,當年如果你開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是要被抓去關的,最長可以關一年。結果呢? 當時台灣刑事一審審理的案子中超過50%都是票據犯。政府一看情況不對,非抑止不可,於是把刑期提高到二年(1973),希望能威嚇亂開支票的歪風,結果你猜發生什麼事? 4年後票據犯佔一審刑事案到將近70%,哇靠~這怎麼行? 不意外的,票據犯刑期被再調高到3(1977),然後哩? 沒錯,票據犯比例愈來愈高,到了1980年代中期台灣的票據犯有18萬人,是1960年代最初立法的8倍。

為什麼會這樣? 理由很簡單,政府把空頭支票刑期定愈高,民眾就愈相信政府,因而也就愈敢收支票。因為大家都敢收,所以大家就愈敢亂開。政府單位或立法者邏輯的錯思,反而扭曲了市場。這個故事的結局出人意料之外,有鑑於票據法造就太多誤罰(當時很多人都用老婆名義開票,造成女子監獄人滿為患,甚至不少是帶小孩在裡面服刑的),從1987年起台灣廢除了票據法刑罰,也就是開空頭支票不再有刑責(只有民事責任),改以教育民眾徵信的重要性。結果你猜發生什麼事? 沒錯,雖然銀行支票交換數字仍在上升,但支票退票率大幅下降,因為沒有了刑罰,大家都不再敢亂收來路不明的支票了(當然,另一個原因是銀行大幅開放,銀行匯款變成很便利)

這就是個邏輯錯思的例子,會造成這樣邏輯的錯思,一種來自過去經驗的累積,例如我小時候老師用威權對待學生,大家都乖乖聽話,所以我現在也覺得可以用同樣的方式管教學生。另一種來自對問題本身的誤解,例如重刑對貪污或殺人有抑制的效果,所以大家都覺得所有的罪都可以比照辦理,只要加重其刑就可以同樣達到抑制犯罪的效果。

為什麼要提這件事? 因為現行不少央行推行的負利率就是件讓人擔心是否犯了邏輯錯思。

負利率是指央行將銀行存放在央行的錢給予負的利息。銀行會放在央行的錢有二部份,一個是基於金融穩定,各國央行都要求銀行在收取各項存款後都必須提撥一定比率(即存款準備率)存放央行,也就是所謂的法定準備金,此外,銀行為了因應清算、調頭寸、短期資金停泊也會把錢存央行,這叫超額準備金。針對這些錢央行會付利息(或是僅針對超額準備金付息),但在負利率下,銀行存在央行的錢不但沒利息,還要收錢。很明顯地,負利率的政策用意在於減少銀行放在央行的超額準備,期待銀行能將手上的資金作更有效的運用或放貸出來。

p.s 部份文章指出負利率是指存戶放在銀行的錢以後不但沒利息而且要收管理費這是錯誤的。除非是利率管制的國家,否則央行只能管整體的利率水準。銀行和客戶之間利率視銀行自己情況調整(當然偏離過多,央行還是會查的).
 

不難理解,央行會祭出這種非典型的作法,除了各項傳統工具都已經用盡外,也是基於傳統的經濟學理論,當利率愈低、投資意願會愈高。以日本來說,在長期零利率再加上QE後,原本期望可以因而讓市場資產上漲,帶動民眾通膨預期,進而增進消費及投資,不過事後看來,除了安倍三隻箭初期有達成一定效果外,其實後來發現日本實質的經濟並沒有太大的改善,甚至因為害怕物價上漲(或資產價格下跌),愈來愈多人反而把錢存著不消費。而日本商銀心態上也差不多,由於長期的經濟不振,讓日本銀行在放款上偏向保守,造成和台灣現在差不多的情況,信用好經營穩定的公司大家拼命想借錢給他們,可是偏偏這些企業就是不太缺錢,即便借錢,利率也是低到不可思議。相反的,真的缺錢的企業和個人,只能用超高利率向地下金融借款。也基於同樣的邏輯,在滿手現金下,銀行寧可把錢拿去買利率低到不行的政府債券。

也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透過負利率政府希望銀行把錢撤離央行去做更有效的運用,在日本國債有央行(BOJ)競爭購買所剩不多下,這些錢多半會流向海外,資金流出一方向會讓日元貶值,有利於日本企業出口競爭力以及美化日本企業財報(海外投資部份),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日本企業對外購併的銀彈,當然更好的情況是增加國內的放貸,不過仔細想想這些結果應該只是理論上

在本站我提過好幾次的QE的副作用,其中之一就是原本大家以為利率愈低,民眾會把存款移去作投資,或是廠商會因為低成本而增加投資,但事實上這個效果很有限,結果反而是銀行因為傳統賺存放款利差的獲利來源大幅縮水,為了維持獲利水準,銀行只好轉向投資銀行業務,這也是德意志銀行或其他歐洲銀行現在滿手金融衍生商品尾大不掉的主因(請參見 濟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危險)。甚至你可以想像,原本銀行可以靠投資來補足利差失去利潤,可是當投資的利潤也不在了呢 ? 除了破產/虧損,是否有一種可能是銀行會轉向存款戶也進行負利率”? 如果經濟依然不振,也就是賺錢的投資機會很少,而銀行又要向存戶收手續費時,會不會讓民眾反而去買保險箱把錢存自己家裡,反而更進一步打擊銀行的功能? 或者是從另一個角度想,銀行只好調高利率來反應自己的成本? 如果真是如此, 央行一邊寛鬆貨幣引導利率下降,可是民眾借款利率卻反向走高. 豈不是和央行原本預期的結果剛好相反?

我記得很多年前寫過一篇文章提到專家才是最大的風險,理由是很多目前決策高位者,他們通常自幼聰明才智過人,學經歷也高人一等,所以雖然嘴巴不說,但心裡就是我就是比你優秀 我才會在今天這個位子,也因為如此,在事情的結果和原本預估的不同時,他們往往的想法是,我的邏輯是對的,是因為葯下得不夠重(多),所以結果才會不如預期。 這些人經常拘泥於所學的理論和自己認定的邏輯推理,卻經常忘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同之處,在於社會科學沒有標準答案

"戰國策"中有一個"南轅北轍"的故事,大略是有個人在路上遇到老朋友,一問之下朋友要去楚國作生意,

可是楚國在南邊 你怎麼會往北走?”

~沒關係, 我有三匹最好的馬, 他們可以不停的奔跑帶我去任何地方

可是你的方向錯了啊?”

看到了嗎? 我有很多的錢 可以讓我旅行很長時間

可是方向不對也沒用啊

沒關係 我駕車的技術很好 不用擔心!”

除非要解釋為這位大哥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就懂地球是圓的道理,或者是我個人見識淺薄,未能深層看到各國央行真正看到的問題(這是很有可能的),否則少數人邏輯的錯思可能就像南轅北轍一樣,帶著大家愈走愈遠。

p.s 上述 票據法部份取材自陳冲 "樓梯間的檻杆"一文

 

3 則留言:

  1. 應該只是政治問題而不是專業問題。
    本小島的水母幕僚都知道灑錢給一般民眾(消費券)是增加內需刺激消費的方法,美日等國專家豈有不知之理?
    但是灑錢等同抽鑄幣稅,資產愈多的人抽愈重,這是超級政治不正確的事,官員又不是犯傻,這也解釋了為什麼8年前的消費券只要3千6而不是36萬(消費券的貨幣乘數只有一倍,金額要夠大才有製造通膨的效果)

    回覆刪除
  2.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3. 感謝分享, 又是一篇值得收藏的好文.

    個人覺得, 所謂的經濟學者與專家常犯的錯誤,
    便是將市場當成"機械體"來思考, 認為輸入A 就會得到B,
    嚴重一點的, 會認為模型沒錯, 而是全市場都錯了.

    問題是 市場由人組成, 由情緒推動, 比較像是"生物體",
    今天有用的方法, 搞不好明天就沒用, 甚至還反效果,
    就像打牌一樣, 你的牌很好 拿到鐵支,
    但對手拿同花順, 你還是會輸.

    多閱讀 吸收歷史經驗 反省自己 習慣獨立思考,
    然後 保守應對 隨機應變 不拘泥於固定的方式.

    水因地而制行 兵因敵而制勝
    兵無成勢 無恒形 能與敵化 之謂神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