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事件的想法
最近熱門的商業事件,除了郭董的鴻夏戀外,應該就屬長榮的遺產分家事件。
這個事件簡單地說,就是長榮集團的大家長─張榮發過逝了,遺言要將所有名下財產都給小兒子─張國緯,並指定他作為集團總裁。只是形勢比人強,到頭來大家發現,由於長榮集團主要是以一家私有公司─長榮國際和二個基金會─張榮發基金會及張榮發慈善基金會來擔任控股中心,再加上張榮發生前已經作過一次分家,從長榮國際的股權結構上來看,大房的三子一婿持有的股權遠超過二房現有加上繼承而來的股權,更遑言我國民法上還有特留份的規定,也就是張雖然遺言全部財產給第四子,但依民法張榮發配偶(張國緯母親)和其他子女仍可以要求其遺產的一半。也因此有一些律師和名嘴假康熙傳位的四爺(雍正)的例子,半嘲諷地指稱張榮發不懂法律。
現實中,張國緯也只當了一天半的總裁,因為遺囑宣佈不久後,大房就以其掌控的長榮國際為名,發佈廢除總管理處和總裁的職位,讓各公司回歸到既有體制,四位顧命大臣不是選邊站就是退休,雙方開始進入集團控制權爭奪戰,這種事當然是喜歡愈亂愈好的媒體注目焦點,所以晚上的名嘴評論就出現了很多專家預言,有人說張國緯可能搞到海運空運職位雙失,也有人說張只要把遺產全部捐出來,就可以保住長榮航空的董座…等等。
以上就是整件事的大致情況,基於我經常不太認同台灣媒體和名嘴的論點,我想談一點我自己對這件事的想法。
先從公司治理面來談好了,長榮的例子告訴了大家二件事:
1.
如同我新書要講的,財團法人(基金會)已經成為台灣許多大財團假公益之名,行控股之實的工具了。在長榮的例子中,大家可以發現雖然是以張榮發基金會和長榮國際同時擔任控股中心, 但張榮發基金會同時也是長榮國際的單一最大股東. 換言之,如果不是大房三子聯合,誰能控制張榮發基金會,誰就是長榮集團真正最大控制者。同樣的情況,從台塑集團與長庚醫院的關係也可以看到。如果再以之前傳言的張榮發遺產全數要捐作公益(捐給張榮發基金會)來看,台灣所謂的公益財團法人真的只有公益的意義嗎? 這些打著公益為名的財團法人(基金會、學校、醫院)除了享有政府租稅上的優惠外,多數財務還不透明,甚至成為私人中飽私囊的工具. 在新國會成立,立委們一再打出要讓人喚然一新的感受,卻成天提一些狗皮倒灶的提案,在立法院擱置超過10年的財團法人法又何時才能脫離”財團”的控制呢?
2.
在長榮裁撤總裁位置,認為”爸爸是長榮集團惟一的總裁”, 以及裁掉總管理處,讓各公司回歸公司治理時。請問一下名義上的總裁張國緯可以幹嘛? Nothing!
為什麼? 除了股權不如人,搞了半天大家才知道原來總管理處和總裁都是個”黑機構”和”黑職稱”,因為台灣的公司法中,公司最高負責人和代表人都是董事長,根本沒有什麼總裁這個名稱。可是你想看看,總裁或是其他名稱如會長、總監在台灣是不是個普遍的名詞和現象? 王文淵的頭銜是什麼? 台塑集團總裁,徐旭東的頭銜是什麼? 遠東集團總裁. 連台灣一堆上市櫃公司旗下沒幾家公司的頭頭都叫總裁。所以呢? 是啊,台灣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是台灣的法律居然沒有規範! 靠~原來台灣很多大老闆都是做黑的哦! 這個事告訴了你什麼? 沒錯,我們的立法委員什麼狗屁不通的事都管,惟一不做的就是立法和修法。
3.
張榮發不懂法律? 這是長榮爭產風波不少名嘴和專業法律人提出的論點,順便教訓一下大家遺囑的正確方式。張榮發懂不懂法律我不知道,但是張榮發的身旁一定有懂法律的人,否則張榮發的遺囑不會是他自己親筆書寫而且有見證人(見證人之一就是長榮的法務長)。除非是法務人員騙了張榮發或是張榮發根本不聽法務人員的建議,否則張榮發在定立遺囑時本來就知道會有特留份這件事了, 這時,除非張榮發立遺囑時把名下財產全部計算一次,然而精算出大家的分配比例和特留份一致,否則只要是比例偏離特留份,最終子女還是會要求回歸法律要求啊,而且別忘了張的大部份財產主要來自股票,隨著股價波動這本來就很難計算,倒不如依自己意願全部歸最小兒子,再由法律屆時去分配,這也可以表達張對於傳位給幼子的決心。
關於第二點:
回覆刪除>連台灣一堆上市櫃公司旗下沒幾家公司的頭頭都叫總裁。所以呢? 是啊,台灣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但是台灣的法律居然沒有規範! 靠~原來台灣很多大老闆都是做黑的哦! 這個事告訴了你什麼? 沒錯,我們的立法委員什麼狗屁不通的事都管,惟一不做的就是立法和修法。
http://www.ly.gov.tw/02_introduce/0201_intro/introView.action?id=9&itemno=02010900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47348/
我想要說明的是一個法案的提起或修改,必須要有 "動機"。對於龐大的官僚機構(行政院)及"利益" 導向的民意代表,只能罵一罵。回到公司治理,權、責相符是個理想。
Hi 行天下:
刪除如果以在立法院躺了超過10年的財團法人法來看就知道. 一些法案並非民意代表不知覺, 而是民代常以"有爭議"而被擱置. 至於所謂的爭議是什麼? 還是抵觸了部份人的利益...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