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買下一個國家,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是嗎? 如果十年前有人提出這樣的想法, 一定會被人議為異想天開或是天方夜譚, 不過時至今日看來, 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會有這樣的想法, 源自於今天看到的二則新聞, 一個是富邦金控的老闆批評”小小的金管會卻什麼都要管” (蔡老闆可能忘了金管會雖小,卻是蔡家銀行本業的主管機構), 另外一則是鴻海認為高雄市政府不夠積極, 可能放棄高雄軟体園區計畫, 改往台中或高雄縣的永安發展雲端中心. 如果你有興趣回顧一下歷史, 可以Google一下, 被鴻海郭董指稱不夠積極的, 還有n年前的台北縣長蘇貞昌, 最後的結果是鴻海頂埔的”全球總部”不但最後獲得租金三免五減半, 在蘇擔任行政院長任內並核定多花76億將板南線延伸2KM到頂埔.
以上是特例嗎? 當然不是, 在最近幾年, 你最見到的工商新聞就是, 如果政府有意增加某項費用/稅收, 馬上就會看到多位工商大老們帶著半威脅的口氣, 指責政府這樣的措施會影響台灣的競爭力, 不利台灣產業發展, 語畢也往往再加上一句, 如果政府堅持要這麼作, 他們不惜出走外地, 到時可能會造成本地經濟活動的再下降.
就這樣, 企業抓準了執政者或地方首長苦於高失業率所帶來對執政的威脅, 開始對政府予取予求.甚至是一手棍子一手蘿蔔, 一邊透過媒體形成壓力, 另一邊則是不吝習金錢對政治人物進行收買, 不當的減稅和獎勵政策, 再加上全球化大者恆大的泰勢, 企業老闆們不再是隨時要擔心長官臉色要見風轉舵的商人, 相對的, 他們可以和總總院長級人物平起平坐, 或是坐地討價, 自然對於下一層的官員看不在眼裡了.
這樣的事, 台灣是特例嗎? 當然不是, 伴隨著全球自由化的腳步, 許多企業已經大到”富可敵國”的地步. 如台灣的故事一樣, 這些大企業們或是透過選舉支援特定候選人, 或是透過金錢收買政治人物, 讓國家政策可以配合企業發展方向前進, 例如愈來愈多人相信美國出兵伊拉克, 主要在配合其背後的石油集團炒作原油, 美國最近二任財政部長和目前紐約聯準會主席都出身於高盛. 當然, 也如同陳水扁的故事一樣, 小布希 柯林頓和前幾任的法國總統, 德國總理都被傳言任內收取企業高額的”政治獻金”.
你或許好奇, 這些企業到底有多大? 閒來無事, 我利用Fortune 雜誌每年編製的Global Fortune 500 (全球500大企業)的營收和IMF的世界各國GDP作了一下比較. (當然事實上這二個數字並不能作比較, 因為GDP代表著一個國家在一個年度內所有經濟活動的總和, 如果企業要用這樣算的話, 那不只是營收, 員工出差和中午買便當的數字都要算了, 在此只是為了方便, 純粹用數字作一下比較.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 IMF公告的2009年GDP是確認的, 可是FORTUNE GLOBAL 500 2009年版其實代表的是2008年的數字, 但由於FORTUNE 2010年還沒出來, 所以只好用現有數字作比較). 利用這二項的比較, 我作出了含括了國家和企業的全球前100大經濟體如下表.
看到這個表, 相信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 驚訝地看到愈到後面愈多黃底標示的企業, 就讓我告訴大家一些數據:
- 全球100大經濟體中 國家和企業比是56:44, 到了第112名, 國家和企業數額比剛好是56:56, 之後開始企業數開始佔上風
- 依據IMF統計, 全球共有181個經濟體, 而被列入全球100大經濟體最後一位是哈薩克, 在IMF的國家GDP排名是55, 換言之, 第100名IBM還勝過這個世界上126個國家經濟體.
- 以台灣來說, 是世界第28大經濟體, 但是Royal Dutch Shell, Exxon Mobil 和Wal-Mart 三家企業全年營收超過台灣GDP
- 如果再排下去, 第101~110名仍是企業, 分別是credit-agricole, Assicurazioni Generali, Nestle, J.P Morgan Chase, Metro, .Honda Motor, Hitachi, GDF Suez, Deutsch Post, Verizon Communication. 這些企業同樣贏過這個世界上126個國家經濟體.
- 前幾大的都是跨國石油公司, 而同樣是石油為主體, BP(英國石油)營收和沙烏地阿拉伯GDP也相差不多
相關的數字, 大家可以自行參考這裡
- 維基百科的國家GDP排名: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nominal)
- Fortune Global 500 :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global500/2009/full_list/
- 最新 Fortune US 500 (2010) :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500/2010/full_list/
這些說明了什麼? 在過去幾年歐美各國大力推行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下, 我們讓一些企業成了超級巨獸, 而這些酷斯拉挾著跨國界的能力, 不但可能吞食掉許多的競爭者, 甚至可能大到無法控制. 今天, 或許這些企業只能靠著收買政治人物去影響政策, 但是如果有一天, 你聽到了有一家企業決定”借殻上市”, 透過購入大量債券, 進而入主/控制某個國家, 我想可能也不讓人意外了.
ps. 昨天一個朋友告訴我, 他的Toyota突然爆衝, 送到Toyota原廠檢修, 告訴他是因為腳踏墊設計不良卡住所致, 我很驚訝, 因為媒体上都告訴我, 這種爆衝的事只有限於北美的車種, 台灣沒有啊. 是啊, 他也揚言去媒體揭露, 有意思的是, 居然沒有一個媒體願意, 理由是Toyota台灣是廣告的大戶, 大家都不願意得罪大客戶.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我朋友身上, 他擔任某科技園區的管委會主委, 由於園區大樓設計有問題, 和原建商協調不成, 本來大家講好了要花錢登報, 向此知名建商抗議, 最後同樣是沒有報社肯接, 理由一樣, 這家建商是廣告大戶.
如果政府再不懂好好去規範政商規則, 很快, 台灣會不只是現今的企業家天堂. 而會成為企業家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