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未完成的合併案
昨天的財金版有一則重要的新聞, 就是盤前傳出彰銀反向要購併台新金控. 這讓台新金盤中漲停, 不少分析師這是以退為進的策略. 即便後來財政部否認有這件事, 盤後台新金仍然發佈正式消息董事會決議敦請財政部同意彰銀購併台新金, 即便是放棄未來主導權都可以.
台新金是彰銀最大的股東, 佔有22.5%股權, 結果本來要買人家的, 卻變成了要求別人買下自己. 是不是背後有什麼計算我不知道. 但是這也正凸顯出台灣二次金改但求最快速度下達成金融業整合的荒謬之處. 這篇不是教案, 但用這篇帶大家回顧一下二次金改的歷史.
先講一下彰銀, 大家都知道就是傳統的三商銀. 在早期台灣銀行被壟斷的年代, 靠著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累積了大量的財富和資產. 能進三商銀工作是當時人人稱羨的金飯碗. 1990年台灣新銀行開放, 一口氣多了十六家銀行, 大家都在爭放款的大餅. 嚴重競爭的結果讓很多品質不佳放款依然放行. 三商銀也被迫跳下去跟著衝. 埋下了後來高逾放的陰影.
緊接著到了偉大的宋神掌年代, 三商銀成為了神掌攏絡人心的工具, 大量官員(在職和退休)進入三商銀不說, 不管是省議員關說還是借貸, 抑或是省政府所需建設, 省屬的三商銀大門永遠敞開. 讓神掌在省府短短執政期間不管是在省議會或地方都博得了勤政愛民的美名. 惟一的變化是三商銀節節高升的逾放率.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散去了, 風暴時台灣政府以安定金融為由要求銀行不得任意抽銀根, 這讓台灣成為金融風暴中亞洲受害最輕的國家之一. 但當大家以為風暴過去了, 台灣開始爆發金融危機, 東帝士、大裕、廣三、安鋒、國產…等一個個集團之前憑著高度槓杆運用的財團一個接著一個倒下, 由於這些財團多半靠著關說超貸, 省屬三商銀的呆帳達到史上高峰.
2000年大家知道阿扁當選了, 台灣第一次反對黨當上總統. 或許有人告訴他台灣銀行業陷入的困局, 或許他知道金融業一直是國民黨的金脈. 不管如何, 在2001年台灣啟動了第一次金改. 第一次金改的重點在打消呆帳, 提高銀行適足資本率, 因此政府以調降銀行營業稅的方式, 讓這些銀行來打呆帳. 接下來就是調整體質, 第一銀花了上億元找Accenture 來組織改造, 搞的亂七八糟. 彰銀則是找上了ING 三年花了六億.
接下來呢? 在當時財政部長林全的主導下, 第一銀和彰銀同時想引進外資來改造. 同時以發行鉅額GDR方式希望引進專業機構. 結果呢? 這些銀行在台灣被當作是寶貝, 認為股價為低估應該溢價發行. 但是拿到國際市場上, 一方面知名度很低. 一方面當時台灣的銀行根本透明度很低. 到底呆帳是否都被合理提列了外資根本不相信. 結果根本賣不掉. 甚至外資紛紛要求從溢價發行改成折價(也是發行價低於台灣本地上市成交價), 於是有人天才的建議了我們阿扁大總統或是財政部官員, 外資不肯買是因為買GDR有三個月閉銷期太久了. 政治天才經濟低能又很努力拼經濟的阿扁大總統於是很阿沙力的宣佈, 以後台灣發行的GDR不必再受限於三個月的閉鎖期了. 消息一出, 當時正在發行的第一銀GDR馬上從乏人問津變成二倍超額認購. 當我們政府官員從下而上紛紛大贊當今聖上英明時, 不久後大家就發現這從頭到尾都是一場騙局. (請參見”第一金GDR疑雲”).
大張旗鼓打頭陣的第一金出了事, 彰銀的海外發行只好低調. 當時財政部長說有3~4家國際機構對彰銀有高度興趣, 結果實地查核後, 本來訂價約新台幣20元一股的特別股乏人問津. 大家都出十元左右. 訂價太高賣不出去, 訂的太低又是賤賣國家資產. 特別是當年國民黨掌控了國會多數, 當年自己搞了一堆狗皮倒灶的事不知檢討, 但要檢討別人倒是很厲害. 所以在立委整天砲轟下, 於是整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海外GDR發行失敗, 但彰銀的問題仍在啊, 壞帳很高, 銀行適足資本率不足的問題還是要解決啊. 問題是定價太低立法委員又罵. 怎麼辦?
2004年阿扁大總統連任成功. 在他的經濟顧問建議下決定推動二次金改. 相較於一次金改主要用來打消呆帳, 二次金改主要目的用來撈錢, 說錯了, 是提高台灣金融競爭力, 提出了四大目標. 簡單的說, 就是要透過合併一方面讓台灣過多的銀行減半, 並提高銀行的競爭力, 並能進軍國際. 此方向一出, 後來的發展大家都很清楚, 台灣金融業走向效法對岸的國有資產私有化, 合併風起雲湧, 國壽併了世華銀, 富邦併了北市銀. 拋開後面的政治獻金不談, 以上二案最大的爭議就是這二家都用了自家保險公司的資金來達成自己合併的目的. 當然再扯下去就太遠了, 大家可以等我未來的中壽護航辜家併開發金的故事再提.
Anyway, 二次金改給了彰銀另一個機會. 於是財政部又提了一個發行可轉換優先股計劃. 以國內私募型式, 以一股17.98元發行14億股. 約佔彰銀22%. 當初外資估彰銀價格都在10元左右現在一股要賣17.98元豈不是”莊孝維”. 當然這和立委要求有關. 財政部當然知道不出點誘餌是釣不到魚的. 於是正式公告公股會支持買下這批特股股的公司取得彰銀經營權. 這對前幾大民營金控 如中信、國泰、富邦來說都是很大的誘因, 只要拿下彰銀就可以確定拿下10%以上的市佔率. 除此之外, 財政部也找了幾家外資, 其中以新加坡的淡馬錫最有興趣. 最後, 為了怕當年GDR萬人呼應一人到場的局面再演, 還安排了官股控制的兆豐金在牛棚熱身準備上場救援.
結果出人意料, 台新金以一股26.12元, 總計新台幣365億6千8百萬拿下22%. 比第二名的淡馬錫一股多了3元.
這讓我想到有一集”康熙來了”的叫賣哥嗆小s, 這台百貨公司賣1萬8, 妳喊2萬2, 妳是白痴嗎?
台新金的天價搶標引發不少法人大賣台新金. 但台新金老闆作這樣的決定當然不是沒有精算過. 很簡單, 相較於國泰、富邦、中信這些咖, 如果台新不設法拿下這最後的肥肉, 未來一定敵不過其他這些民營金控. 反正向前衝是找死, 留下來是等死, 不如拼看看. 但台新老闆忘了一件事, 國泰、富邦, 甚至是那個和他不合的老哥之所以敢出天價拿下其他銀行, 其實用的都不是他自己的錢, 而是旗下壽險公司的資金, 那他….沒有保險公司的奧援.
那怎麼辦? 反正就借錢嘛. 於是台新銀依樣畫葫蘆以私摹方式發行了普通股、特別股和可轉債, 最後引進了新橋資本(Newbridge Capital)、索羅斯旗下QE基金和日本野村證券集團共350億元的資金.
(註 新橋: 80億普通股, 120億特別股和 70億可轉債, QE40億普通股, 野村40億普通股+特別股). 這些外資投資檯面上的理由是看好未來台新金併彰銀的綜效. 但想也知道, 這些基金多半還有一些檯面下的條件, 但是是什麼, 我當然不可能知道.
這裡看來告一段落了. 其實精彩的才開始. 台新金成功吃下彰銀22.5%股權是在2005年7月, 並在當年11月取得彰銀過半董監席次. 當時也是阿扁聲望開始低落的時候. 換句話說, 也是國民黨最努力打扁的時候, 大概是錢送的不夠公關沒作好, 國泰和富邦的購併案都有爭議, 甚至是元大都買下國民黨的復華銀了, 惟獨台新和彰銀被拿出來用放大鏡檢視. 很快地大家發現了一件事, 台新金購併的錢主要來自新橋資本這個大家都知道, 但大家卻不知道新橋資本主要的錢都是借自公股行庫(約有220億). 於是很多人說這叫利益輸送, 是用大家的錢借給台新去壯大自己. 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公平, 要是這招是萬靈丹, 那為什麼說的人不去做? 這時候, 另一個倒楣的事發生了, 彰銀內部員工反彈. 為什麼呢? 很簡單, 因為他們看到其他民營入股公營行庫後, 是怎麼對待那些老員工. 這些老員工長期養尊處優奉公守法配合政府政策, 自然無法接受民營金控那種績效至上的觀念. 所以呢? 這些員工就以揭弊和台新金不公平入主為由, 找了立委當靠山對台新金進行抵抗. 當然啦, 當時彰銀的董事長有沒有在背後支持, 我就不知道了. 但也因為雙方人馬的不合, 台新金雖然掌握了彰銀半數的董監事, 董事長也由台新指派, 但台新一直無法真正插手彰銀進行任何改造.
最後, 最最倒楣的事來了. 台新金當初買的是特別股, 註明三年後以1:1轉換為普通股. 到了2008年, 台灣除了一些深綠的還深信會有逆轉腎之外, 幾乎大家都知道政權又會輪替了. 而一直砲聲隆隆的二次金改勢必會被拿出來檢討. 於是台新金在2008年1月想到選舉前趕快完成合併搞一個生米煮成熟飯. 於是在2008年1月11號企圖以奇襲方式在臨時董事會方式提出以1:1.3(彰銀 VS 台新金)合併的提案. 沒想到事情走漏, 民股臨時找了當時的抗議天王立委邱毅擔任董事. 這下子事情當然就沒完沒了. 一下子台新告邱毅 ,一下子邱毅告台新法人代表董事, 反正就是一團濫帳. 不過反正這些人本來的目的就是想拖過總統大選.
結果當然就如同預期, 馬英九大勝, 國民黨再次上台. 而二次金改被列為檢討對象. 台新金的生米只煮了一半, 當然被喊停. 但是買了22.5%總是事實. 於是財政部就喊出了要1:1.8才合理. 這種事就算台新金的吳老闆願意, 背後的外資也不可能同意. 一場金控的美夢, 就這樣被政治力硬生生的卡住了.
最後談一點心得
台新金併彰銀案從頭被罵最兇的, 就是台新金和外資募資, 外資又向公股銀行借錢. 所以推論出了台新是全民的錢去買下彰銀. 這真是100%狗屁理論. 如果照這個理論, 台灣所有借錢的人都是拿全民的錢來成就自己囉. 台灣錢太多, 利率太低自然會造成外資來借, 而且又沒有匯率風險, 何樂而不為? 依我看, 這至少比國壽和富邦拿壽險的錢來成就自己要正當的多了. 至少吳東亮要肩付的風險和責任都要比上二位大得多.
第二, 彰銀員工一直認為自己是以大事小. 是因為政治力而受委曲. 但是為什麼不去想看看, 自己這麼多年來績效有好過嗎? 如果實力是這麼地被低估, 為什麼沒有外資肯入主? 台灣銀行普遍存有股東分散, 控制股東持股比例很低的問題(公股銀行除外), 也因此違法放貸的問題一直很嚴重. 台新金持有22%股權在台灣金融界算高的. 如果大股東持有多數股權, 卻因為政治力介入無法真正進入經營. 其實是台灣治理非常糟糕的範例. 但就如同我之前寫國巨私有化的結論一般, 從公司治理角度來看, 陳泰銘是個很糟糕的人, 但是你不能因為這樣就否決了國巨的私有化. 因為從頭到尾他都是依照台灣的法令進行, 問題是出在台灣法令而不是陳泰銘的作為. 只憑意氣而不憑法令, 這才是台灣最可悲的事.
最後, 彰化銀行從一家非常好的銀行, 變成一家高呆帳高逾放比銀行, 再到最後合併無法成型. 從頭到尾就是四個字”政治介入”. 這也是我一直覺得台灣最可憐的地方. 台灣有一堆口才很好頭腦裝屎的政治人物, 他們自以為在伸張正義, 但實際上卻不停以政治力干擾正常經濟運作, 我們有一堆自栩為法律人出身的領袖, 但實際上卻是用他們無知的財金知識在在干擾專業. 結果是你會在台灣常發現A和B都在作同樣的事, 但結果是A沒事, B卻有事. 很難想像在過去十幾年台灣是一個由台大法律系精英領導的國家.
最後的最後, 吳東亮幹麼要拋出合併案? 媒體說這是以退為進. 合併後憑著股權优勢他終究還是新金控的實質領導者, 名字叫不叫台新根本無所謂. 事實是否如此我不知道. 但如果我是他心裡一定很幹. 合併案搞了七年卻是看得到吃不到. 更遑論因為這個合併案可能搞得台新金財務吃緊或是影響其他投資計劃了. 退後一歩想, 就算吳東亮想再撐一下, 當初背後支持他的那些外資也撐不下去了. 以台灣當局過去的作法, 我猜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另一家金控在官員協調下買下彰銀股份, 表面上皆大歡喜. 但你會發現當初彰銀工會也好, 立委出面也好, 抗爭了半天最後一樣落入另一個民營金控手裡. 不然就是又一個官股金控出來搞定, 大家繼續擺爛. XD~這就是台灣.
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台灣的特產
台灣的特產
我記得很久之前看過一篇文章, 裡面提到了台灣因為有迴歸線通過再加上是個海島, 所以保留了很多特殊的物種. 或許就是如此, 和世界其他國家比一比, 你會真的發現台灣有很多獨一無二又莫名其妙的東西. 當然, 你很清楚我說的不是物種.
舉例來說, 據說台灣是全世界惟三不用西元年曆的地方, 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好, 至少台灣人因為常要加減1911這個數字, 心算變得還不錯. 當你說你是65年次時, 人家也不知道你的年紀到底是指1965年還是民國65年, 同時, 這也讓很多大陸同胞可以不時提一下如何換算成民國年來表達他們對台灣的了解.
在政治上, 台灣有著沒人搞得清楚的半調子總統制(有人說這是種接近法國的雙首長制), 我們的總統大人有著類似美國總統的權力, 但有事推給行政院長就好. 有權卻不必負責. 這算得上台灣政治的特產. 政治上另一個鮮明的特色是我們秉持著國父遺教中”吾所獨見而創獲”的五權憲法. 除了西方傳統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外, 我們還多了監察和考試兩院, 哪一個好? 我不知道. 從常理判斷, 五隻腳應該會比三隻腳更穩才對. 只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在阿扁年代因為國民黨抵制, 所以台灣其實有好幾年是沒有監察委員的, 結果大家發現到生活也沒有什麼不同, 相反的, 因為不用發薪水給這些監委和相關費用, 國庫還省了不少錢. 這幾年監委們勇於任事, 東調查西糾舉的, 結果其實也沒多少人鳥他們, 連立委還不如. 因為立委至少控制了預算, 監委最嚴重的彈劾, 最終也只能送到行政院下的公務人員懲戒委員會. 就像警察再怎麼抓犯人, 最終決定要判多久的還是法官.
至於考試院, 說真的, 要不是這幾年政府面臨年金破產, 還有委外代操出了點問題. 還真的很多人不知道考試院除了辦考試還在幹麼? 其實考試院除了考試, 還有一大業務叫銓敘, 就是公務人員的獎勵、考核、晉升..等的, 不過同樣的, 在行政院裡有一個叫人事行政局也作著類似的事. 我查了一下, 一個是管行政院所屬單位, 另一個管非行政院, 我只是想為什麼不乾脆打在一起作撒尿牛丸就算了呢. 有必要搞一個”院”來作這些業務嗎? 考試院的存在的另一個功能, 是讓不少有志追求名與利卻不求權力政治人物多了一項夢寐以求的工作─考試委員. 我們一共有19位考試委員, 領著等同部長的薪水, 但卻不會被罵也很少上立法院, 因為我猜台灣絕大多數的人和我一樣, 根本不知道這些人到底在幹麼. 但是我很確定的一件事是, 之前那些澳洲大堡礁護島人還是免費去飯店睡覺的試睡員號稱全世界最爽工作的人, 他們一定不知道在台灣當考試委員有多爽.
Anyway, 以上都不是本篇重點. 政治文也一直不是本blog的重點. 本篇其實要談的是公司治理.
你知道台灣公司法還有一項如果五權憲法般, 是台灣獨有的嗎? (其實我不確定是不是台灣獨有, 也許烏干達或是台灣哪個大洋洲友邦也是用這個制度也說不定). 這個制度叫做”法人代表制”. 我記得在之前的文章有提過同樣的事, 不過基於我太久沒寫blog, 就讓我再提一次吧.
在說明什麼叫法人代表制前, 請容我先問一個問題, “你覺得台灣上市公司的董事名單和美國上市董事名單最大的不同在哪裡?”
如果有人問我這個問題, 我可能直接的回答就是, 台灣公司的董事都是台灣人, 美國公司的董事主要都是美國人…嗯~是沒錯啦. 那請問除此之外, 你認為最大的差別在哪裡?
或許有人會回答, 美國企業董事多半是專業經理人, 台灣企業董事多半是老闆家人. 這個答案其實並不全然正確. 美國企業董事其實還不少是控制股東家族的人, 而台灣企業董事名單中卻有可能你完全看不到你認為是老闆或是他家族的人. 如果你不相信, 你可以打開媒體最愛提的中信辜家, 在辜濂松過世後, 中信金控所有董事, 甚至是高階經理人沒有一個姓辜的.同樣也出現媒體常說的元大馬家, 在眾多董事席次中只有馬維欣佔一席董事, 至於辜二少掌控的開發金控, 甚至完全看不到辜仲瑩的名字. (p.s 這二位辜先生目前的職稱分別是中信金和開發金旗下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怎麼會這樣? 如果不是媒體搞錯了, 那肯定事有奚竅!
這一切都要感謝”法人代表制”. 讓這些大老闆可以不用現身董事會就可以完全控制整家公司, 而且更棒的是在這個制度下, 連防止叛變機制都幫大老闆搞定了.
回到正題, 所謂”法人代表制”就是我們公司法允許法人可以出任公司董事. 也是因為這樣, 所以你打開台灣上市櫃公司董監事名單, 幾乎絕大多數都是xx投資公司代表. 這有什麼關係? 相對於法人代表的叫自然人董事. 二個的差別就是一個像區域選出的立委, 一個是政黨代表的不分區. 區域立委不爽可以和黨中央唱反調, 甚至脫黨或加入敵對政黨. 因為他的任期有法律的保障. 只要不違反法令被褫奪公權, 你再怎麼不爽他, 他就是可以把任期作完. 相對的, 政黨不分區立委只要一不配合黨中央政策, 政黨有權隨時換掉你. 就這樣配合上複雜的轉投資、交叉持股..等, 一個大老闆就可以爽爽地控制整個董事會, 要往東就往東, 要掏空就掏空. 根本沒有人會反對.
更厲害還不只於此, 台灣不少的大老闆旗下還有基金會. 這些打著慈善基金會為名的公益法人. 到底一年有多少錢用在慈善上沒人知道. 但是更常的功能是被拿來鞏固家族股權. 怎麼說呢? 再講一個誇張的事.
“請你猜猜一家公司一年允許捐多少錢給慈善基金會?"
營收的10%? 你或許會很有自信地說出這個數字. 錯了. 這個數字是稅法上允許公司捐款可以抵稅的費用. 真正的答案是”沒有上限”. 惟一的要求是捐款必須要經董事會通過. 上面說的, 台灣的老闆很容易可以透過法人董事全盤控制董事會. 所以基本上這是個形同虛設或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條款. 也就是說, 在台灣的法令下, 有心人可以把公司全部的錢捐給自家的基金會. 有人作過嗎? 當然有, 在美國的王老先生(活著的那位)就作過類似的事, 把公司8千多萬的資金捐給自己的基金會. 台灣政府有因此學到教訓嗎? 當然是沒有. 下一位王先生或陳董或周董, 只要他有意都可以做到. 至於這筆錢進了基金會怎麼運用? 這個基金會主導者和公司董監事有沒有利害關係? 根本沒有人鳥. 很簡單的理由, 基金會歸內政部管啊. 類似的東西還有學校和醫院. 這又分別歸教育部和衛生署管.
那麼這些錢進了這些機構後作什麼用? 掏空是下流或不得已的招數. 真正大老闆是用來鞏固所有權的.最常見的就是, A公司捐了一億給AB醫院. 結果AB醫院又拿這一億回頭來買A公司股權, 並成為法人董事. 結果等於是A公司全部股東大家出錢來幫A公司大老闆鞏固經營權. 這就是那位死了的王老先生在作的事. (p.s 這裡又要再次提到台灣特產了, 台灣法令允許受捐贈單位可以把受捐贈的錢100%拿來買捐贈公司股票)
捐錢給學校或醫院的好處, 除了免稅外, 同時對集團名聲有加分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財團法人要解散或變賣財產不易, 可以幫助大老闆們避免死後家族因為爭產的分裂. 當然, 王老先生不是台灣惟一一個作這件事的人. 你看看各大財團旗下多半有一個以上的醫院、學校和基金會你就知道這個有多好用.
本來這個故事到此為止, 最近因為在寫辜仲瑩在2004年利用中壽資金買進開發金控股權幫他拿下經營權的教案. 我好奇地查了一下發現當年中壽買進的30萬張(3億股)居然現在還在帳上. 而且後來還加碼到3.6億股. 成本約49億5千萬左右(依中壽財報). 換算起來約一股的成本約13.65元. 對照開發金長期約在7~8元的股價, 中壽帳上應該損失超過20億. 我本來想這應該對中壽股價或每股盈餘會是重重一擊. 後來才發現我真的想太多了. 這一切都要感謝台灣另一個會計上的奇蹟, 叫”備供出售”. 這3.6億股的開發金持股在中壽會計帳上的”備供出售”之中.
什麼叫”備供出售”? 顧名思義就是放著準備要出售的金融資產. 公司和一般人一樣可以購入一些金融資產(股票、債券和共同基金…). 在購入時依會計原則要求要”以交易為目的”、”持有到到期”和”備供出售”三個不同的目的入帳. 如果原始目的是”以交易為的”, 換言之就是短期投資. 依會計原則到期末時, 市價(或公允價格)低於原始成本時, 要提列”短期投資損失”作為損益表的減項. 這也就是我們大家熟知的概念, 公司帳上投資賠了錢要認列.
另一個比較簡單的概念是”持有到到期”. 這是針對債券或是有明顯到期日的有價証券. 也就是公司買進時就打算一直放到到期, 中間不打算賣. 在這種前提下很簡單, 除非這個債券被倒帳了, 否則不管中間市價怎麼波動就不認列損益. 僅針對買進時的折(溢)價部份用利息法攤提.
最後, 就是本文的主題” 備供出售”. 和持有到到期一樣, 這是被列在長期投資的科目下. 相較於短期投資, 長期投資意思自然就是短期不打算出售的金融資產. 有可能是因為母子公司、策略聯盟…或大老闆說不能賣(這是我自己加的)反正就是沒什麼事不會賣的金融資產. 和短期投資一樣, 會計原則一樣要求長期投資在期末必須和公允價格作比較. 如果跌價就要認列損失. 但是最大的不同就在這裡. 短期投資備低跌價損失會出現損益表, 直接影響當期損益. 但是長期投資跌價損失是出現資產負債表, 作為股東權益的減項. 然後呢? 神奇的事發生了, 你猜看看股東權益下降會怎麼? 公司的股東投資報酬率(ROE)會上升. 因為ROE=公司純益/股東權益. 當分母(股東權益)下降, 而其他條件不變, ROE當然會上升. 而ROE和EPS偏偏是最多投資者人看重的數字.
所以如果聰明(或機車)如你, 應該想到怎麼操弄公司損益了. 很簡單嘛, 當公司投資金融資產時, 除非是很明顯短進短出的, 其他一律直接列到”備供出售”, 如果上漲, 就直接賣掉認列獲利. 如果不幸下跌, 反正就讓他留在備供出售吧. 甚至是原本列在短期投資的, 如果不幸大賠, 直接就轉到”備供出售”來避風頭. 目前除非你把短投一下轉長投, 一段時間又把長投轉回短投, 否則這種事總經理就可以作決定了, 甚至不必經董事會. 就這樣, 賺了錢的就出售認列獲利, 賠了錢的就留在長期投資. 這種事那些只看EPS的小股東怎麼可能會知道?
這個東西目前在最新的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是, 不管是長期或短期投資一律都用公允市價評價, 只要跌價就一律反映在損益表. 雖然如何評定何謂是公允市價有其困難.畢竟很多金融商品很難評價(金融衍生商品或未上市公司股票), 不過從一個角度想, 一個公司搞一大堆很難評價的投資對股東真的是好事嗎? Anyway, 偉大的台灣國商人和官員們就是用這個理由抗拒施行國際準則. 也讓台灣特產又多了一件.
在寫這篇文章差不多時, 有人在台大ptt –Stock股PO了一篇”台灣金融股是不是被低估了?”. 想想中壽買進的開發金, 其實同時間還有凱基證也買進3億股, 我查不到成本, 不過我猜也差不多. 這些都沒有反應在損益表上. 當你看看這些公司漂亮的EPS和ROE, 或許你也認為他們被”嚴重低估”了吧.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台灣的內線交易為什麼很少被定罪?
台灣的內線交易為什麼很少被定罪?
最近又重回寫教案的軌道了. 又再次看到了台灣不少腦殘的法律. 我開始真的了解, 台灣的企業會”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真的不是沒有原因. 當然造成的原因不會只有一個. 但是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 台灣真的給了大老闆太優渥的環境. 讓這些老闆可以為所欲為, 因而根本沒有必要去拼博, 因為爽爽地就可以賺進數億, 大家何必還要在商場上去冒險?
之所以有這些腦殘法律, 自然要歸功於為錢猴蛇的利委們(對不起, 立委), 由於他們深知民間疾苦因此修出這些法律. 另外, 政府官員們為了拼經濟的用心也功不可沒. 常常法律定的”不好”, 那我們官員就用解釋令來放寛, 以免法令造成大老闆的不便, 一怒之下把台灣廠都關了(咦~大老闆們在台灣還很多廠嗎?)讓台灣百姓生活從此水深火熱.
先舉一個例子, 在2011年11月立法院通過了一個法令修訂公司法, 未來如果股東質押股票比例超過當選時的50%, 那麼超過質押部份不具有投票權也不得列入出席股數. 簡單地說, 如果這位董事當初是100萬股當上董事, 選上後他質押了70萬股向銀行借錢, 那麼到下次投票時, 只有50萬可以代表出席和投票.
為什麼要訂這種法? 很簡單, 因為台灣很多上市公司董事根本就沒有這麼多股票, 主要是借錢換來的. 或是上市後就是直接拿股票換現金. 質押後的股票名義上當是該董事所有, 但實際上卻是銀行所有. 所以你會看到財報上表示該公司董監持股高達七成, 以為董監事對公司很有信心也會認真為公司賣命, 但實際上可能八成以上的股票都質押了. 那怕有一天公司真的被搞倒了, 賠的也是銀行和小股東. 所以不難理解, 為什麼要訂這條法令, 為了”公司治理”保障小股東權益!
當然, 這件事對大股東來說自然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啦. 因為根據統計台灣上市櫃公司的董監持股中平均有三成都被拿去質押了. 剛過世的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在世前, 個人名下的中信金股票有九成九(99.68%)都設定質押. 這下子當然可能造成大老闆們的恐慌. 眼見隔年4~5月就是台灣上市櫃公司密集召開股東會的時候. 如此一來很有可能造成台灣大老闆們的”股權懸崖”(最近好像什麼事都要扯上懸崖). 還好經濟部馬上在隔年二月發佈了一個解釋函, 解釋認定質押股數日就是股票最後過戶日. 這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如果你有100萬股平常質押了99萬9千股都沒關係, 你只要在股東會召開前的股票最後過戶日前一天找地下錢莊也好, 找朋友調錢也好, 只好那一天把錢還了, 讓股票最後過戶日那天你帳上質押不超過50%就好. 過了那天你又可以繼續你原本的遊戲. 找人調一天的錢, 這對大老闆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所以大家也不會看到名嘴在電視上罵政府不懂經濟)
以上是政府的救援行動. 事實民間也早就有解決之道. 有人建議只要股東會前一天把董事辭掉就不受法令限制(這個辦法後來被經濟部堵住了). 不過簡單的辦法, 反正除非碰上經營權之爭, 否則選任董監時反正人選都是內定喬好了, 只要讓自己當選時股數少一點就減輕問題了. Anyway, 我只是拿這個例子來告訴大家台灣的商事法是怎麼回事.
除了這個, 本文想討論的是台灣的內線交易? 在討論這個話題前, 我想先請你自己想想, “你覺得台灣內線交易很嚴重嗎?” ,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 “那你覺得台灣因為內線交易被抓去關的人多嗎?”
還記得去年或前年, 商業週刊有一篇文章討論日本法令的鬆散造成內線交易盛行. 裡面同時比較了美國, 德國和台灣, 說明日本的法令有多麼的寛鬆. 我不了解日本, 也不了解德國. 但是看到比較表上台灣在這方面遠勝日本, 我真的笑了!
讓我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 在近20年來, 台灣因為內線交易被起訴的人很多. 但是因此被抓去關的人, 歹勢~
一個都沒有. (我努力Google找到了一個, 全坤建設李勇毅. 判了九個月, 出來後現在還接了全坤董事長, 所以不是一個都沒有, 是有一個) 目前最受注目的是趙建銘案. 連他的老丈人都被關到快抓狂了, 這位大哥還在上訴中.(二審已判決), 如果不意外, 這位先生應該會是20年來台灣第一位因為內線交易去蹲苦窯的人. 當然你我也心知肚明, 如果不是顏色不對, 這位大哥應該和他其他的”同學”一樣不是罰錢了事, 就是無罪定讞.
讓我們順便看看近年來其他台灣內線交易的案例吧
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漏掉的. 這三個案子共同的情況都是起訴了一堆人, 然後經過了多年的審判後, 多數的人都無罪. 不然就是法官唸其有悔意. 令繳出不法所得後, 緩刑! 特別是我看到頎邦的案子. 哇靠! 我還以為台灣政府現在發行贖罪券了呢.
為什麼台灣內線交易罪率那麼低?
首先, 我國法官很多不具有專業財經知識: 基本上, 法律人的養成和財經人的養成是完全不同的模式, 近年來我國雖然有不少大專院校廣設財經法組, 但教學上多仍偏重在基礎經濟學和會計學教授. 對於實務上財經犯罪手法及其背後技巧其實都只能仰賴法官自己從實務上去學習. 而偏偏在我國法官的選任上, 只要能通過國家司法官考試, 並經過司法官訓練所1~2年的訓練即可成為法官. 因此即使人生歷練還不夠成熟的法官, 就很有可能被推上判決的寶座.
其次, 針對財經犯罪, 目前僅有台北地方法院成立”金融專業法庭”. 除了只是一審的地方法院, 而且僅針對一定金額以上案件進行審理. 換言之, 只要相關犯罪起訴不在台北, 或是未達一定金額, 甚至是經一審判決不服上訴到高等法院及最高法院(二審及三審), 全部比照一般案件由電腦分案. 因此審理本案法官是否具有相關知識, 完全碰運氣.
第三,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 首先要了解台灣有關內線交易罪的定義和刑責主要規範在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1(請自行Google), 這當中規範了何謂”內部關係人”, 何謂內線交易(關係人在實際知悉發行股票公司有重大影響其股票價格之消息時,在該消息明確後,未公開前或公開後十八小時內,不得對該公司之上市或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股票或其他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自行或以
他人名義買入或賣出)以及相關罰則.
這些文字雖然有點咬文嚼字, 但似乎重點都規範到了, 但就如同俗諺說的”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第一, 何謂”實際知悉”? 這是我國在2010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後修改部份, 將原有”獲悉”改為”實際知悉”.這二者的差別在哪裡? 差別就在起訴的檢察官必須明確的確定犯罪當事人的確是”實際知悉”而不是”獲悉”. 簡單地說, 如果董事長夫人剛好在公司合併案宣佈前買進公司股票而大撈一筆. 起訴檢察官必須要能證明是查扣到公司關係人有寫一張紙條寫明內線資訊, 或是能錄音到對話內容, 否則在法官在判決時, 會以無法證明當事人”實際知悉”被判無罪.
第二, 如何界定何謂”消息明確”? 在2006年力晶的黃崇仁內線交易罪一審判決無罪. 關鍵就在法官認為黃崇仁利用人頭買入旺宏股票, 是在力晶董事會通過與旺宏策略聯盟前, 早在法令規範的十二小時前(原法條是規範十二小時內), 也就是說法院認定的“消息明確”是指力晶董事會通過起算, 在此之前十二小時所做動作都不算, 所以無罪. 換句話說, 依這個判例, 關係人只要在董事會決議前十八小時購入或賣出公司股票都可以被視為無犯意.
我國司法界有句名言曰 “舉證之所在 即敗訴之所在”. 看起來是很重視人權的作法, 畢竟檢察官要起訴犯罪不能空口說白話就指責人家犯罪. 但在台灣實務的作法, 卻是把所有舉證責任都要求檢察官一肩扛起. 被控方只要負責反駁就好. 試想一想, 台灣哪一椿金融犯罪不是經過長期而精密的規劃, 而檢察官頂多只能在事件發生後(如宣佈合併日爆巨量交易)介入調查, 又怎麼可能能蒐集到完整證據? 我猜, 在我國法律的制定者對於內線交易的思維, 應該就像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裡的縣令想法一樣
“也許戚家的人的都笨的像豬頭三一樣”
P.S 補充一個法律觀念: 判刑2年, 緩刑4年的意思不是4年後再去執行2年刑罰. 而是只要你4年內不要再犯錯, 我就不執行這2年的刑期. 簡單的說, 除非你很白爛, 否則基本上和無罪差不多意思.
最近又重回寫教案的軌道了. 又再次看到了台灣不少腦殘的法律. 我開始真的了解, 台灣的企業會”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真的不是沒有原因. 當然造成的原因不會只有一個. 但是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 台灣真的給了大老闆太優渥的環境. 讓這些老闆可以為所欲為, 因而根本沒有必要去拼博, 因為爽爽地就可以賺進數億, 大家何必還要在商場上去冒險?
之所以有這些腦殘法律, 自然要歸功於為錢猴蛇的利委們(對不起, 立委), 由於他們深知民間疾苦因此修出這些法律. 另外, 政府官員們為了拼經濟的用心也功不可沒. 常常法律定的”不好”, 那我們官員就用解釋令來放寛, 以免法令造成大老闆的不便, 一怒之下把台灣廠都關了(咦~大老闆們在台灣還很多廠嗎?)讓台灣百姓生活從此水深火熱.
先舉一個例子, 在2011年11月立法院通過了一個法令修訂公司法, 未來如果股東質押股票比例超過當選時的50%, 那麼超過質押部份不具有投票權也不得列入出席股數. 簡單地說, 如果這位董事當初是100萬股當上董事, 選上後他質押了70萬股向銀行借錢, 那麼到下次投票時, 只有50萬可以代表出席和投票.
為什麼要訂這種法? 很簡單, 因為台灣很多上市公司董事根本就沒有這麼多股票, 主要是借錢換來的. 或是上市後就是直接拿股票換現金. 質押後的股票名義上當是該董事所有, 但實際上卻是銀行所有. 所以你會看到財報上表示該公司董監持股高達七成, 以為董監事對公司很有信心也會認真為公司賣命, 但實際上可能八成以上的股票都質押了. 那怕有一天公司真的被搞倒了, 賠的也是銀行和小股東. 所以不難理解, 為什麼要訂這條法令, 為了”公司治理”保障小股東權益!
當然, 這件事對大股東來說自然不是什麼值得高興的事啦. 因為根據統計台灣上市櫃公司的董監持股中平均有三成都被拿去質押了. 剛過世的中信金控董事長辜濂松在世前, 個人名下的中信金股票有九成九(99.68%)都設定質押. 這下子當然可能造成大老闆們的恐慌. 眼見隔年4~5月就是台灣上市櫃公司密集召開股東會的時候. 如此一來很有可能造成台灣大老闆們的”股權懸崖”(最近好像什麼事都要扯上懸崖). 還好經濟部馬上在隔年二月發佈了一個解釋函, 解釋認定質押股數日就是股票最後過戶日. 這是什麼意思呢? 意思就是如果你有100萬股平常質押了99萬9千股都沒關係, 你只要在股東會召開前的股票最後過戶日前一天找地下錢莊也好, 找朋友調錢也好, 只好那一天把錢還了, 讓股票最後過戶日那天你帳上質押不超過50%就好. 過了那天你又可以繼續你原本的遊戲. 找人調一天的錢, 這對大老闆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困難的事. (所以大家也不會看到名嘴在電視上罵政府不懂經濟)
以上是政府的救援行動. 事實民間也早就有解決之道. 有人建議只要股東會前一天把董事辭掉就不受法令限制(這個辦法後來被經濟部堵住了). 不過簡單的辦法, 反正除非碰上經營權之爭, 否則選任董監時反正人選都是內定喬好了, 只要讓自己當選時股數少一點就減輕問題了. Anyway, 我只是拿這個例子來告訴大家台灣的商事法是怎麼回事.
除了這個, 本文想討論的是台灣的內線交易? 在討論這個話題前, 我想先請你自己想想, “你覺得台灣內線交易很嚴重嗎?” , 我的第二個問題是, “那你覺得台灣因為內線交易被抓去關的人多嗎?”
還記得去年或前年, 商業週刊有一篇文章討論日本法令的鬆散造成內線交易盛行. 裡面同時比較了美國, 德國和台灣, 說明日本的法令有多麼的寛鬆. 我不了解日本, 也不了解德國. 但是看到比較表上台灣在這方面遠勝日本, 我真的笑了!
讓我告訴你一個殘酷的事實. 在近20年來, 台灣因為內線交易被起訴的人很多. 但是因此被抓去關的人, 歹勢~
讓我們順便看看近年來其他台灣內線交易的案例吧
- 捷普購併綠點案: 本案在擔任綠點公司的董事的普訊創投代表人獲知消息後向董事長報告這條資訊, 普訊董事長柯文昌下指令要求旗下公司買進綠點股票2千多萬股, 待合併案成型後再高價拋出, 獲利4億多. 本案近期宣判柯無罪. 而綠點老闆特助用家人名義買股, 獲利200多萬. 法官唸其有悔意. 令繳出不法所得後, 緩刑四年. 本案從2006年一直到2012年進行到二審.
- 飛信併頎邦: 副總鄭明山夫婦內親友帳戶先行買進獲利200多萬, 法官唸其有悔意. 令繳出不法所得, 向國庫捐款130萬後, 緩刑2年.
- 渣打銀併竹商銀: 當時代表富邦銀擔任竹商銀的法人董事蔣國樑獲知此事後, 一方面命旗下富邦相關公司買進竹商銀股票, 另一方面順便把消息告訴自家人, 結果妹妹, 妹妹老公, 媽媽, 朋友…一票人大家都去買竹商銀. 獲利一億多元. 本案最近二審宣判, 蔣國樑早就落跑了. 一堆親友都無罪(因為他們都宣稱是根據自己的分析才決定買股票的), 另一堆人則是處以緩刑. 本案起訴了十幾個人, 目前看來只有二個人比較倒楣被判刑 ( 還可以再上訴) 本案從2007年一直到2012年進行到二審.
我不知道還有沒有漏掉的. 這三個案子共同的情況都是起訴了一堆人, 然後經過了多年的審判後, 多數的人都無罪. 不然就是法官唸其有悔意. 令繳出不法所得後, 緩刑! 特別是我看到頎邦的案子. 哇靠! 我還以為台灣政府現在發行贖罪券了呢.
為什麼台灣內線交易罪率那麼低?
首先, 我國法官很多不具有專業財經知識: 基本上, 法律人的養成和財經人的養成是完全不同的模式, 近年來我國雖然有不少大專院校廣設財經法組, 但教學上多仍偏重在基礎經濟學和會計學教授. 對於實務上財經犯罪手法及其背後技巧其實都只能仰賴法官自己從實務上去學習. 而偏偏在我國法官的選任上, 只要能通過國家司法官考試, 並經過司法官訓練所1~2年的訓練即可成為法官. 因此即使人生歷練還不夠成熟的法官, 就很有可能被推上判決的寶座.
其次, 針對財經犯罪, 目前僅有台北地方法院成立”金融專業法庭”. 除了只是一審的地方法院, 而且僅針對一定金額以上案件進行審理. 換言之, 只要相關犯罪起訴不在台北, 或是未達一定金額, 甚至是經一審判決不服上訴到高等法院及最高法院(二審及三審), 全部比照一般案件由電腦分案. 因此審理本案法官是否具有相關知識, 完全碰運氣.
第三, 在討論這個問題前, 首先要了解台灣有關內線交易罪的定義和刑責主要規範在證券交易法第157條之1(請自行Google), 這當中規範了何謂”內部關係人”, 何謂內線交易(關係人在實際知悉發行股票公司有重大影響其股票價格之消息時,在該消息明確後,未公開前或公開後十八小時內,不得對該公司之上市或在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之股票或其他具有股權性質之有價證券,自行或以
他人名義買入或賣出)以及相關罰則.
這些文字雖然有點咬文嚼字, 但似乎重點都規範到了, 但就如同俗諺說的”魔鬼就藏在細節裡!”
第一, 何謂”實際知悉”? 這是我國在2010年5月立法院三讀通過後修改部份, 將原有”獲悉”改為”實際知悉”.這二者的差別在哪裡? 差別就在起訴的檢察官必須明確的確定犯罪當事人的確是”實際知悉”而不是”獲悉”. 簡單地說, 如果董事長夫人剛好在公司合併案宣佈前買進公司股票而大撈一筆. 起訴檢察官必須要能證明是查扣到公司關係人有寫一張紙條寫明內線資訊, 或是能錄音到對話內容, 否則在法官在判決時, 會以無法證明當事人”實際知悉”被判無罪.
第二, 如何界定何謂”消息明確”? 在2006年力晶的黃崇仁內線交易罪一審判決無罪. 關鍵就在法官認為黃崇仁利用人頭買入旺宏股票, 是在力晶董事會通過與旺宏策略聯盟前, 早在法令規範的十二小時前(原法條是規範十二小時內), 也就是說法院認定的“消息明確”是指力晶董事會通過起算, 在此之前十二小時所做動作都不算, 所以無罪. 換句話說, 依這個判例, 關係人只要在董事會決議前十八小時購入或賣出公司股票都可以被視為無犯意.
我國司法界有句名言曰 “舉證之所在 即敗訴之所在”. 看起來是很重視人權的作法, 畢竟檢察官要起訴犯罪不能空口說白話就指責人家犯罪. 但在台灣實務的作法, 卻是把所有舉證責任都要求檢察官一肩扛起. 被控方只要負責反駁就好. 試想一想, 台灣哪一椿金融犯罪不是經過長期而精密的規劃, 而檢察官頂多只能在事件發生後(如宣佈合併日爆巨量交易)介入調查, 又怎麼可能能蒐集到完整證據? 我猜, 在我國法律的制定者對於內線交易的思維, 應該就像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裡的縣令想法一樣
“也許戚家的人的都笨的像豬頭三一樣”
P.S 補充一個法律觀念: 判刑2年, 緩刑4年的意思不是4年後再去執行2年刑罰. 而是只要你4年內不要再犯錯, 我就不執行這2年的刑期. 簡單的說, 除非你很白爛, 否則基本上和無罪差不多意思.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我對2013年景氣的看法
我對2013年景氣的看法
這是我自2007年底以來, 第六年寫對隔年景氣預測. 坦白說, 原本我今年是不打算寫的. 一部份的原因最近靈感很差.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在各國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地救經濟下, 預測景氣發展這種事變得愈來愈”可預測”也愈來愈”不可預測”.
這似乎像是個說蛋糕很甜又很不甜的說法. 這樣說吧, 讓我先來說我對2013年的看法吧. 我覺得2013年大家會看到:
一. 社會的對立會愈來愈嚴重
二. 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聲音會愈來愈大
三. 政府刺激方案會愈來愈多 但也愈來愈無效
四. QE3必然會推出
五. 天災會愈來愈嚴重
等一下, QE3? 是的. 我沒打錯. 因為以上正是完全轉貼自我在去年底寫的對2012年景氣看法.(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上)), 除了項次二不明顯外, 其他基本上在今年都出現了. 而且明年不意外地還會照著這個步調走, 雖然美國Fed可能不見得會再推出QE系列. 但是歐洲, 英國, 日本, 甚至其他國家都可能循著同樣的步伐. 理由很簡單,在政治的對立下, QE或央行貨幣政策成為了政治人物最容易推出的政策. 但是相對的代價是, 央行的獨立性和中立性會愈來愈受到質疑. 甚至很有可能成為政治人物操弄貨幣競相貶值的工具. 政府費盡一切力量讓景氣維持看似的榮景, 這讓預測景氣這件事變成了可預測的事.
從2009年以來, “政府”這二個字在經濟上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人民愈來愈強烈要求或認為政府會帶大家走出困境.在財政政策(負債)和貨幣政策(利率)都已經被玩爛的情況下, 一個具有實驗性的政策被推上檯面. 那就是量化寛鬆(QE). 在2008年因為金融風暴導致資產大幅下挫時, QE1的出現化解了信心危解. 但也從此種下人們和政治人物們對QE的依賴性. 對Fed主席Bernanke而言, 他認為之前的各式大衰退都是因為經濟刺激政策過早結束的結果,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刺激進行到底. 一次不成, 那就來第二次. 不知不覺短短4年內我們已經看到QE4了.釋出的貨幣以數兆美元計. 當投資市場一次又一次為QE歡呼時, 似乎大家忘了一件事. 這是個具有”實驗性”從未在人類史上如此大歸模進行過的政策.
回顧過去四年多來, QE1的目的在避免資產下造成惡性循還, 但從QE2開始卻被賦與了維持經濟成長的重任.試想看看, 2008年的金融風暴成因之一, 就在於過多的金融槓杆和資金投入到風險性資產當中, 如今在人類有史以來最低的利率水準下, 再保守的人都被迫必須要把全部或一部份資產移到風險性投資中, 如果再發生一次金融風暴, 試想政府要如何解決? 畢竟可能造成經濟風暴的因素很多. 但各國政府卻幾乎是把手上牌都打盡了. 這是我認為未來非常不具有可預測性的原因.
從2013年起, 政府和央行會成為經濟最大的風險. 之所以從2013年才列入, 主要原因是從2012年開始, QE帶來的負面影響如高房價, 高物價和對退休者利息收入銳減…等陸續浮現了. 從QE2以來, 決策者滿心以為超低利率會帶動更多的投資和解決更多的失業, 民眾以為QE可以帶來經濟復甦, 薪資提高. 但實際上是, 資本持有者發現投資在風險性資產的報酬要遠高於生產性資產. 相反的, 在許多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 由於全球市場的連動, QE快速拉高資產價格, 工人必需調高薪資來因應生活成本, 連帶拉高了製造成本. 而這些薪資水準的上揚並沒有真正帶動這些人更多的生活需求, 而是被迫用於因應高漲的生活成本(房價, 物價). 就我個人認為, 從2012年起, QE已經陷入了一種負面的循環當中了. 這也是大家在2012年看到的景像. 房價, 股價和物價都在漲, 但經濟基本面卻開始走弱. 不意外的話, 明年大家會看到愈來愈多對這類政策的批判.
另一個政府的問題會出現在高築的債務如何解決? 我認為這個問題早晚會出現一種解決之道, 那就是告訴你政府債務一點都不重要, 反正我們就是不停地舉債還債. 人民也會愈來愈習慣這種天文數字的存在. 但是, 在此之前, 對於如何縮減債務爭議勢必會讓政治上的對立愈來愈嚴重, 這會讓主張極端的政治人物愈來愈有影響力. 當然, 這也代表政治上的妥協會愈來愈困難. 美國政府正為這件事作了做好的示範.
這二天媒體依舊盯著美國財政懸崖議題能不能在12月31日前通過. 還有不少分析師說, 只要美國能過得了這一關, 明年股市肯定是大漲. 首先, 在我之前文章就提過, 吵這種12月31日會不會通過根本是件無聊的事. 因為議案是可以回溯生效的, 那怕是2月1號通過, 仍然可以追溯到1月1日生效. 並不是1月1日前沒通過世界馬上就毀滅了. 其次, 財政懸崖不可能會有所謂的”通過”. 最後的結果勢必是一種妥協的結果. 部份人要加稅, 一部份費用要縮減. 差別只是在幅度的大小而已. 換句話說, 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從明年開始美國政府要緊縮了, 而且會是長達十年的緊縮.特別是二月份同時是美國總統提出年度總預算案又渉及債務上限調高爭議, 政府是否要進行更激烈的費用縮減. 我想會是明年的焦點. 從這一點來說, 我看不出來明年有什麼值得樂觀之處.
另一個讓政治成為最危險的因素是來自國與國的爭端. 在地球愈來愈”平”的年代. 除了少數國家,很少國家能自絕於其他國家而自立. 也代表著如果一個國家獲利很有可能就有一個以上國家會受害. 舉例來說, 不少媒體在吹捧著美國的油頁岩革命可望帶動油價下滑. 油頁岩生產成本不低, 會不會帶動資源價格下降不得而知, 但如果真是如此, 世界上不少經濟大幅依賴的石油出口的國家, 如蘇聯, 阿拉伯國家必然蒙受重大損失. 而且別忘這些國家多半是存在半專制的體制, 主要靠著經濟維持政治. 一旦石油價格崩盤, 這些國家很有可能發生政治動亂. 另一個世界要面臨的問題是生產過剩. 我之前提過, 原本金融風暴或經濟蕭條都是一種淘強去弱化解過多產能的機制. 但是貨幣寛鬆外加新興國家的獎勵政策, 都讓世界產能出現更大幅的成長(看看郭台銘的工廠就知道), 由於現代企業的愈來愈大, 消化產能(更好聽的名詞叫提升競爭力)變成牽涉到的不只是單一公司的問題, 而是一個國家的失業率, 於是最終可能變成國與國的競爭. 這時貨幣就成為了政府最好的利器. 近年來的韓國和最近的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 貨幣競賽可能成為2013年的重頭戲.
另一個我會想密切觀察的是中國. 中國新的領導人還不算完全接班. 但已經展現出一種求真求實打擊貪腐的風格. 我不知道這到底能維持多久或進行的多徹底. 但我會很好奇, 如果中國政府真的算出”實在的”統計數字, 對於民心有多大影響? 如果政府真的”完全”性打壓貪污, 對於中國內需到房地產市場, 以致於全球性的消費不知道會有多少影響? 不過這件事對2013年來看, 可能還言之過早.
最後, 不同於多數看好美國和中國經濟可望拉動全球經濟復甦, 我認為明年應該是個平淡中帶有風險的一年. 不要忘了, 依過去的經驗景氣週期會有4~5年的榮景再伴隨1~2年的衰退. 如果從2009年起算, 全球經濟已經走了四年的多頭了. 這是一面倒看好明年經濟的人需要注意的. 我不認為股市還能有二位數報酬. 惟一的可能性會是大量資金追求高安全性的狗股(指資本額大, 成長率低, 配息率高的公司, 像中華電信), 由於這些公司多半資本額很大可以拉抬指數, 否則我認為明年的投資人會表現出對於風險愈來愈高的厭惡, 愈來愈傾向收益的穩定性.
謝謝網友CK的鞭策, 我還是趕在跨年前依照傳統寫下了景氣預測. 這次惟一的不同就是不再分總體和各地區了. 理由還是一樣, 我發現我幾乎可以拿去年的文章再重貼一次了. 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看看. 也如同去年的建議, 世界的經濟並沒有你想的那麼樂觀. 不管利率再怎麼低, 記得要幫自己留一個本.
最後, 敬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上)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下)
這是我自2007年底以來, 第六年寫對隔年景氣預測. 坦白說, 原本我今年是不打算寫的. 一部份的原因最近靈感很差.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 在各國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地救經濟下, 預測景氣發展這種事變得愈來愈”可預測”也愈來愈”不可預測”.
這似乎像是個說蛋糕很甜又很不甜的說法. 這樣說吧, 讓我先來說我對2013年的看法吧. 我覺得2013年大家會看到:
一. 社會的對立會愈來愈嚴重
二. 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聲音會愈來愈大
三. 政府刺激方案會愈來愈多 但也愈來愈無效
四. QE3必然會推出
五. 天災會愈來愈嚴重
等一下, QE3? 是的. 我沒打錯. 因為以上正是完全轉貼自我在去年底寫的對2012年景氣看法.(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上)), 除了項次二不明顯外, 其他基本上在今年都出現了. 而且明年不意外地還會照著這個步調走, 雖然美國Fed可能不見得會再推出QE系列. 但是歐洲, 英國, 日本, 甚至其他國家都可能循著同樣的步伐. 理由很簡單,在政治的對立下, QE或央行貨幣政策成為了政治人物最容易推出的政策. 但是相對的代價是, 央行的獨立性和中立性會愈來愈受到質疑. 甚至很有可能成為政治人物操弄貨幣競相貶值的工具. 政府費盡一切力量讓景氣維持看似的榮景, 這讓預測景氣這件事變成了可預測的事.
從2009年以來, “政府”這二個字在經濟上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 人民愈來愈強烈要求或認為政府會帶大家走出困境.在財政政策(負債)和貨幣政策(利率)都已經被玩爛的情況下, 一個具有實驗性的政策被推上檯面. 那就是量化寛鬆(QE). 在2008年因為金融風暴導致資產大幅下挫時, QE1的出現化解了信心危解. 但也從此種下人們和政治人物們對QE的依賴性. 對Fed主席Bernanke而言, 他認為之前的各式大衰退都是因為經濟刺激政策過早結束的結果,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把刺激進行到底. 一次不成, 那就來第二次. 不知不覺短短4年內我們已經看到QE4了.釋出的貨幣以數兆美元計. 當投資市場一次又一次為QE歡呼時, 似乎大家忘了一件事. 這是個具有”實驗性”從未在人類史上如此大歸模進行過的政策.
回顧過去四年多來, QE1的目的在避免資產下造成惡性循還, 但從QE2開始卻被賦與了維持經濟成長的重任.試想看看, 2008年的金融風暴成因之一, 就在於過多的金融槓杆和資金投入到風險性資產當中, 如今在人類有史以來最低的利率水準下, 再保守的人都被迫必須要把全部或一部份資產移到風險性投資中, 如果再發生一次金融風暴, 試想政府要如何解決? 畢竟可能造成經濟風暴的因素很多. 但各國政府卻幾乎是把手上牌都打盡了. 這是我認為未來非常不具有可預測性的原因.
從2013年起, 政府和央行會成為經濟最大的風險. 之所以從2013年才列入, 主要原因是從2012年開始, QE帶來的負面影響如高房價, 高物價和對退休者利息收入銳減…等陸續浮現了. 從QE2以來, 決策者滿心以為超低利率會帶動更多的投資和解決更多的失業, 民眾以為QE可以帶來經濟復甦, 薪資提高. 但實際上是, 資本持有者發現投資在風險性資產的報酬要遠高於生產性資產. 相反的, 在許多開發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 由於全球市場的連動, QE快速拉高資產價格, 工人必需調高薪資來因應生活成本, 連帶拉高了製造成本. 而這些薪資水準的上揚並沒有真正帶動這些人更多的生活需求, 而是被迫用於因應高漲的生活成本(房價, 物價). 就我個人認為, 從2012年起, QE已經陷入了一種負面的循環當中了. 這也是大家在2012年看到的景像. 房價, 股價和物價都在漲, 但經濟基本面卻開始走弱. 不意外的話, 明年大家會看到愈來愈多對這類政策的批判.
另一個政府的問題會出現在高築的債務如何解決? 我認為這個問題早晚會出現一種解決之道, 那就是告訴你政府債務一點都不重要, 反正我們就是不停地舉債還債. 人民也會愈來愈習慣這種天文數字的存在. 但是, 在此之前, 對於如何縮減債務爭議勢必會讓政治上的對立愈來愈嚴重, 這會讓主張極端的政治人物愈來愈有影響力. 當然, 這也代表政治上的妥協會愈來愈困難. 美國政府正為這件事作了做好的示範.
這二天媒體依舊盯著美國財政懸崖議題能不能在12月31日前通過. 還有不少分析師說, 只要美國能過得了這一關, 明年股市肯定是大漲. 首先, 在我之前文章就提過, 吵這種12月31日會不會通過根本是件無聊的事. 因為議案是可以回溯生效的, 那怕是2月1號通過, 仍然可以追溯到1月1日生效. 並不是1月1日前沒通過世界馬上就毀滅了. 其次, 財政懸崖不可能會有所謂的”通過”. 最後的結果勢必是一種妥協的結果. 部份人要加稅, 一部份費用要縮減. 差別只是在幅度的大小而已. 換句話說, 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從明年開始美國政府要緊縮了, 而且會是長達十年的緊縮.特別是二月份同時是美國總統提出年度總預算案又渉及債務上限調高爭議, 政府是否要進行更激烈的費用縮減. 我想會是明年的焦點. 從這一點來說, 我看不出來明年有什麼值得樂觀之處.
另一個讓政治成為最危險的因素是來自國與國的爭端. 在地球愈來愈”平”的年代. 除了少數國家,很少國家能自絕於其他國家而自立. 也代表著如果一個國家獲利很有可能就有一個以上國家會受害. 舉例來說, 不少媒體在吹捧著美國的油頁岩革命可望帶動油價下滑. 油頁岩生產成本不低, 會不會帶動資源價格下降不得而知, 但如果真是如此, 世界上不少經濟大幅依賴的石油出口的國家, 如蘇聯, 阿拉伯國家必然蒙受重大損失. 而且別忘這些國家多半是存在半專制的體制, 主要靠著經濟維持政治. 一旦石油價格崩盤, 這些國家很有可能發生政治動亂. 另一個世界要面臨的問題是生產過剩. 我之前提過, 原本金融風暴或經濟蕭條都是一種淘強去弱化解過多產能的機制. 但是貨幣寛鬆外加新興國家的獎勵政策, 都讓世界產能出現更大幅的成長(看看郭台銘的工廠就知道), 由於現代企業的愈來愈大, 消化產能(更好聽的名詞叫提升競爭力)變成牽涉到的不只是單一公司的問題, 而是一個國家的失業率, 於是最終可能變成國與國的競爭. 這時貨幣就成為了政府最好的利器. 近年來的韓國和最近的日本就是很好的例子. 貨幣競賽可能成為2013年的重頭戲.
另一個我會想密切觀察的是中國. 中國新的領導人還不算完全接班. 但已經展現出一種求真求實打擊貪腐的風格. 我不知道這到底能維持多久或進行的多徹底. 但我會很好奇, 如果中國政府真的算出”實在的”統計數字, 對於民心有多大影響? 如果政府真的”完全”性打壓貪污, 對於中國內需到房地產市場, 以致於全球性的消費不知道會有多少影響? 不過這件事對2013年來看, 可能還言之過早.
最後, 不同於多數看好美國和中國經濟可望拉動全球經濟復甦, 我認為明年應該是個平淡中帶有風險的一年. 不要忘了, 依過去的經驗景氣週期會有4~5年的榮景再伴隨1~2年的衰退. 如果從2009年起算, 全球經濟已經走了四年的多頭了. 這是一面倒看好明年經濟的人需要注意的. 我不認為股市還能有二位數報酬. 惟一的可能性會是大量資金追求高安全性的狗股(指資本額大, 成長率低, 配息率高的公司, 像中華電信), 由於這些公司多半資本額很大可以拉抬指數, 否則我認為明年的投資人會表現出對於風險愈來愈高的厭惡, 愈來愈傾向收益的穩定性.
謝謝網友CK的鞭策, 我還是趕在跨年前依照傳統寫下了景氣預測. 這次惟一的不同就是不再分總體和各地區了. 理由還是一樣, 我發現我幾乎可以拿去年的文章再重貼一次了. 有興趣的人可以再去看看. 也如同去年的建議, 世界的經濟並沒有你想的那麼樂觀. 不管利率再怎麼低, 記得要幫自己留一個本.
最後, 敬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上)
我對2012年景氣的看法(下)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美國政壇明日之星 Elizabeth Warren
美國政壇明日之星Elizabeth Warren
這是篇刊登在今天(12/28)工商時報A5 版中的投稿. 如果你是本站的常客, 你會發現文章內容多半就在之前文章”給資本代言人的一封信”的讀者留言中出現. 獨立成文當然不是為了彰顯工商時報的刊登, 這其實已經是工商時報第三次刊載我的投稿了. 我很感謝工商時報編輯陳小姐, 每次都把我的文章以相當大的篇幅放在顯眼位置.
之所以再次整理並放在本blog, 一方面工商限於字數限制調整了部份內容. 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原本的全文. 另一方面, 拋開合作寫教案的老師不算, 這是我第一次和本站讀者共同發表的文章. 或者說, 第一次和一個從未見過面, 也不太認識的人共同發表. 這是種很有趣的經驗. 透過本blog讓我認識幾位好朋友, 透過網路和email相互分享經驗. 這對我父母那輩的人來說, 應該是個很難想像的情況.
最後, 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多關注本文的主角, Elizabeth Warren. 或許我在文章中暗示她有可能成為未來美國總統. 但事實上, 我想表達的有二點. 首先, 在全球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地運用政策手段刺激經濟下, 未來各國貧富懸殊的差距會愈來愈大. 在這種情況下, 主張激進的政治人物勢必會受到愈來愈多的歡迎. 而現行的政治對立可望愈演愈烈. 第二點. 當美國出現了像Warren這樣中下階層的代言人, 我總不禁去想, 台灣這樣的人在哪裡? 在我之前”向左走 向右走”的文章裡面提過, 像歐美都在為左右政策方向相爭. 可笑的是, 台灣看起只有右派. 而且兩黨的政策都差不多, 舉政府更多的債來補助由上從大企業一直到中低收入戶. 最後的結果是, 看似政治人物都愛民如子, 實質只是留下更多的債務給下一代. 台灣真正負責任的政治人物在哪?
作者: Hu, Chi-Kuo & Russell Lee
美國大選在十一月六號順利落幕. 選前大家普遍擔心重演八年前小布希和高爾僵持不下局面並未發生. 然而, 隨著結局的底定美國股市卻出現一波的大跌. 尤其金融股跌幅最深, 有人認為這是選前利多出盡, 也有人認為這是激情已過重回財政懸崖基本面的結果. 但有一部份人認定的原因卻可能讓許多台灣人意外, “這是因為華爾街最大夢魘─Elizabeth Warren當選參議員了!”
一個沒有選舉經驗, 生涯首次參選的菜鳥參議員可以讓美股大跌? 這樣的說法似乎過於牽強.但如果你知道她是本次大選中除了二位總統候選人外, 募得最多競選捐款的候選人, 或許會讓你對背後的原因感到好奇. 在這場選區僅限於麻州(Massachusetts)參議員選舉中, 她的競選捐款不但來自全美各地, 而且80%是50美元以下的小額捐款, 這場選舉全美民眾投射在Warren的熱情和期待可見一般. 有趣的是, 本次選舉全美獲得捐款僅次於Warren的候選人恰恰是她本次選舉對手, 現任參議員Scott Brown. 而他主要的捐款則來自華爾街的各大金融機構. 華爾街不惜一切投下重金要讓Warren無法當選. 也讓這場草根對上銀行家的選舉如同大衛和巨人歌利亞對決般, 成為總統大選外另一場受全美囑目的焦點.
何以華爾街如此痛恨和懼怕Warren? 這得從她的經歷談起.
Warren任教哈佛大學法學院多年, 專精在破產法並長期研究美國中產階級的破產案例. 2008年金融風暴時, 美國國會通過”緊急經濟穩定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ty Act, 又稱為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後. 設立監管委員會督察行政部門運用這筆資金的情況, 即由Warren擔任五人監管小組主席. 這是她第一次和政治產生關聯. 歐巴馬總統上任後, 簽署了限制華爾街作為的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 Act法案, 依Warren的構想任命她籌設金融消費者保護局(CFPB,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以保障消費者不受金融商品中的法律陷阱所詐欺. 2011年9月, 成立僅二個月的CFPB向全美50州的檢察長發佈一份報告. 認為華爾街多家房貸銀行為了節省費用, 當借款人還不出貸款時, 不但不設法協助這些屋主再融資, 反而加速法拍, 讓許多房貸戶在未能充份了解自己權益並獲得協商前就失去了房子. 依據這份報告, 美國司法部和各州檢察官起訴了五家最主要的房貸銀行, 包括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花旗(Citigroup), 摩根大通(Chase), 富國銀行(Wells Fargo)和Ally Financial . 最終這五家銀行在今年二月宣佈與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和解, 付出了美國金融業史上最高合計250億美元的罰金(約新台幣7250億元). 而因為銀行不當流程造成損失的房貸戶則因此獲到賠償.
Warren的表現獲得許多美國民眾的喝采,也讓她被華爾街視為最頭痛的人物. 在金融消費者保護局成立後, 負責籌備並擔任代理局長的Warren原本是理所當然的首任局長, 不過在華爾街龐大遊說勢力和共和黨國會議員極力反對下, 成功擋下她的提名, 讓她再也無法監管銀行相關業務.
卸下職位的Warren決定回到麻州挑戰現任的參議員, Scott Brown, 這是個極艱難的任務. 因為Brown除了有高達70%的選民認同度外, 還有華爾街的大力支持. 然而憑藉一場又一場的挨家挨戶小型說明會, Warren後來居上, 在11月6日以53.7%的得票率擊敗對手成為麻州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國會參議員.
“華爾街和共和黨開始後悔當初為何要阻擋Warren在CFPB的任命….”這是隔天美國許多媒體在報導有關Warren勝選的開頭文字. “如果Warren重返華盛頓是華爾街銀行家的惡夢. 那麼如果她能順利進入參議院的銀行委員會(Banking Committee)直接監管銀行事務, 就是惡夢成真了”. 銀行委員會傳統上都是由資深議員參加, 沒有新進菜鳥就進入的先例. 不過日前民主黨已經宣佈Warren將獲提名進入銀行委員會. 未來六年可預見會是華爾街痛苦的時間了.
Warren代表著美國傳統左派勢力, 主張以政治力量照顧弱勢並限制大企業無限制的權力擴張. 強調金融業務應有的透明化與負責任. 也是承繼Chris Dodd和Barney Frank(即Dodd-Frank法案提案人)相繼退休後,支持大力監管和限制銀行不能大到不能倒的地步(她提議建立現代版的Glass-Steagall法案拆解大銀行).更代表著美國小市民對於華爾街利用金權對美國政治呼風喚雨種種亂象的反對聲音.
美國媒體常用”格殺勿論”(Take No Prisoner)這樣的字眼來形容Warren的強悍. 但正因為這份堅持, 讓她在短短四年內從一位哈佛法學教授一躍成為美國中低階層和高知識份子對於公平正義精神的希望. 如同四年前沒有人相信具有非洲血統僅擔任一屆參議員的歐巴馬會選上總統. 誰知道未來具有印地安血統的參議員Warren有沒有可能再次打破美國歷史. 但不管如何, 挾著民意的高人氣(和高爭議性), Elizabeth Warren會是美國政壇的明日之星.
這是篇刊登在今天(12/28)工商時報A5 版中的投稿. 如果你是本站的常客, 你會發現文章內容多半就在之前文章”給資本代言人的一封信”的讀者留言中出現. 獨立成文當然不是為了彰顯工商時報的刊登, 這其實已經是工商時報第三次刊載我的投稿了. 我很感謝工商時報編輯陳小姐, 每次都把我的文章以相當大的篇幅放在顯眼位置.
之所以再次整理並放在本blog, 一方面工商限於字數限制調整了部份內容. 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原本的全文. 另一方面, 拋開合作寫教案的老師不算, 這是我第一次和本站讀者共同發表的文章. 或者說, 第一次和一個從未見過面, 也不太認識的人共同發表. 這是種很有趣的經驗. 透過本blog讓我認識幾位好朋友, 透過網路和email相互分享經驗. 這對我父母那輩的人來說, 應該是個很難想像的情況.
最後, 我也希望大家可以多關注本文的主角, Elizabeth Warren. 或許我在文章中暗示她有可能成為未來美國總統. 但事實上, 我想表達的有二點. 首先, 在全球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地運用政策手段刺激經濟下, 未來各國貧富懸殊的差距會愈來愈大. 在這種情況下, 主張激進的政治人物勢必會受到愈來愈多的歡迎. 而現行的政治對立可望愈演愈烈. 第二點. 當美國出現了像Warren這樣中下階層的代言人, 我總不禁去想, 台灣這樣的人在哪裡? 在我之前”向左走 向右走”的文章裡面提過, 像歐美都在為左右政策方向相爭. 可笑的是, 台灣看起只有右派. 而且兩黨的政策都差不多, 舉政府更多的債來補助由上從大企業一直到中低收入戶. 最後的結果是, 看似政治人物都愛民如子, 實質只是留下更多的債務給下一代. 台灣真正負責任的政治人物在哪?
作者: Hu, Chi-Kuo & Russell Lee
美國大選在十一月六號順利落幕. 選前大家普遍擔心重演八年前小布希和高爾僵持不下局面並未發生. 然而, 隨著結局的底定美國股市卻出現一波的大跌. 尤其金融股跌幅最深, 有人認為這是選前利多出盡, 也有人認為這是激情已過重回財政懸崖基本面的結果. 但有一部份人認定的原因卻可能讓許多台灣人意外, “這是因為華爾街最大夢魘─Elizabeth Warren當選參議員了!”
一個沒有選舉經驗, 生涯首次參選的菜鳥參議員可以讓美股大跌? 這樣的說法似乎過於牽強.但如果你知道她是本次大選中除了二位總統候選人外, 募得最多競選捐款的候選人, 或許會讓你對背後的原因感到好奇. 在這場選區僅限於麻州(Massachusetts)參議員選舉中, 她的競選捐款不但來自全美各地, 而且80%是50美元以下的小額捐款, 這場選舉全美民眾投射在Warren的熱情和期待可見一般. 有趣的是, 本次選舉全美獲得捐款僅次於Warren的候選人恰恰是她本次選舉對手, 現任參議員Scott Brown. 而他主要的捐款則來自華爾街的各大金融機構. 華爾街不惜一切投下重金要讓Warren無法當選. 也讓這場草根對上銀行家的選舉如同大衛和巨人歌利亞對決般, 成為總統大選外另一場受全美囑目的焦點.
何以華爾街如此痛恨和懼怕Warren? 這得從她的經歷談起.
Warren任教哈佛大學法學院多年, 專精在破產法並長期研究美國中產階級的破產案例. 2008年金融風暴時, 美國國會通過”緊急經濟穩定法案”(Emergency Economic Stability Act, 又稱為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後. 設立監管委員會督察行政部門運用這筆資金的情況, 即由Warren擔任五人監管小組主席. 這是她第一次和政治產生關聯. 歐巴馬總統上任後, 簽署了限制華爾街作為的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 Act法案, 依Warren的構想任命她籌設金融消費者保護局(CFPB,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 以保障消費者不受金融商品中的法律陷阱所詐欺. 2011年9月, 成立僅二個月的CFPB向全美50州的檢察長發佈一份報告. 認為華爾街多家房貸銀行為了節省費用, 當借款人還不出貸款時, 不但不設法協助這些屋主再融資, 反而加速法拍, 讓許多房貸戶在未能充份了解自己權益並獲得協商前就失去了房子. 依據這份報告, 美國司法部和各州檢察官起訴了五家最主要的房貸銀行, 包括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花旗(Citigroup), 摩根大通(Chase), 富國銀行(Wells Fargo)和Ally Financial . 最終這五家銀行在今年二月宣佈與美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和解, 付出了美國金融業史上最高合計250億美元的罰金(約新台幣7250億元). 而因為銀行不當流程造成損失的房貸戶則因此獲到賠償.
Warren的表現獲得許多美國民眾的喝采,也讓她被華爾街視為最頭痛的人物. 在金融消費者保護局成立後, 負責籌備並擔任代理局長的Warren原本是理所當然的首任局長, 不過在華爾街龐大遊說勢力和共和黨國會議員極力反對下, 成功擋下她的提名, 讓她再也無法監管銀行相關業務.
卸下職位的Warren決定回到麻州挑戰現任的參議員, Scott Brown, 這是個極艱難的任務. 因為Brown除了有高達70%的選民認同度外, 還有華爾街的大力支持. 然而憑藉一場又一場的挨家挨戶小型說明會, Warren後來居上, 在11月6日以53.7%的得票率擊敗對手成為麻州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國會參議員.
“華爾街和共和黨開始後悔當初為何要阻擋Warren在CFPB的任命….”這是隔天美國許多媒體在報導有關Warren勝選的開頭文字. “如果Warren重返華盛頓是華爾街銀行家的惡夢. 那麼如果她能順利進入參議院的銀行委員會(Banking Committee)直接監管銀行事務, 就是惡夢成真了”. 銀行委員會傳統上都是由資深議員參加, 沒有新進菜鳥就進入的先例. 不過日前民主黨已經宣佈Warren將獲提名進入銀行委員會. 未來六年可預見會是華爾街痛苦的時間了.
Warren代表著美國傳統左派勢力, 主張以政治力量照顧弱勢並限制大企業無限制的權力擴張. 強調金融業務應有的透明化與負責任. 也是承繼Chris Dodd和Barney Frank(即Dodd-Frank法案提案人)相繼退休後,支持大力監管和限制銀行不能大到不能倒的地步(她提議建立現代版的Glass-Steagall法案拆解大銀行).更代表著美國小市民對於華爾街利用金權對美國政治呼風喚雨種種亂象的反對聲音.
美國媒體常用”格殺勿論”(Take No Prisoner)這樣的字眼來形容Warren的強悍. 但正因為這份堅持, 讓她在短短四年內從一位哈佛法學教授一躍成為美國中低階層和高知識份子對於公平正義精神的希望. 如同四年前沒有人相信具有非洲血統僅擔任一屆參議員的歐巴馬會選上總統. 誰知道未來具有印地安血統的參議員Warren有沒有可能再次打破美國歷史. 但不管如何, 挾著民意的高人氣(和高爭議性), Elizabeth Warren會是美國政壇的明日之星.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四個年輕人的故事
四個年輕人的故事
最近寫作似乎陷入了低潮, 幾篇文章寫了大半卻寫不出結論. 剛好最近聽到了一些四個周邊朋友的故事, 就拿來和大家分享吧. 這四位年輕人分別來不同地方, 年紀都差不多在28~33歲之間, 也就是工作了一段時間, 正面臨著傳統上成家立業的關鍵. 有著不同的成就, 但也有著不同的苦惱.
第一位A先生來自香港. 今年29歲. 畢業於香港不錯的大學, 從事和所學相關的工作.月薪約在17,000港元左右. 和同年齡相比算是中上的收入. A的女友是他大學的同學, 任職於航空業. 因此一年有2~3張亞洲免費機票. A因為登記為親友, 只要和女友同行可以以一折購票. 因此他們常常有出國旅行的機會.鄰近香港, 東西又便宜的台灣也因而常成為他們的首選.
但和很多同年紀的香港年輕人一樣, A對香港這個自幼成長的地方有著很多無奈. 首先大量的大陸人湧入了香港. 讓A熟知的香港似乎變得很陌生. A不喜歡大陸人, 但是卻很清楚要是沒有大陸人, 香港的經濟可能會完蛋. 但另一個讓A真正痛苦的是香港居高不下的房價. 香港貸款可以到九成, 房貸利率也不高, 只有二點多. 問題是即便買到新界大浦這種地方, 也差不多要6~7百萬港幣. 不像其他人有父母的支助, 對A和女友而言, 要籌出頭期款就是一大問題了, 如果買下房子, 預計一個月要付出約二萬元的貸款. 這對二個人加起來約三萬初的薪水似乎是個要束肚皮喝開水的生活.
“那為什麼不先租房?” 我好奇地問. “同樣的房子租金也差不多要二萬.”
A和女友在一起很多年了, 不少人也催著他們結婚. 但房子的問題不解決,結婚之後也是突增痛苦. 他們總不能理解, 自己那麼努力的工作, 甚至都選擇了遠離市區的地段.卻為什麼連最基本的房子都買不起.
今年初A和女友到了澳洲一趟, 看到了朋友在當地的生活, 每天準時上下班, 更重要的, 又大又便宜的房子, 他們想, 這才是正常的人該過的生活. 目前他們正努力移民.
B先生來自台灣. 今年32歲.目前是個約聘人員, 負責駐點公家機構的資訊維修. B就讀台灣中段的私立大學. 當初心想當老師不錯, 所以也延畢了一年修教育學分. 但等真正離開校園才發現, 這個社會有很多流浪教師. 在家待了幾年, 因綠際會他進了台灣一家資訊公司. 負責這家公司標下公家機關的駐點. 在台北市的某公家機構駐點了幾年, 雖然薪水低到有點不可思議的只有二萬八. 但由於工作輕鬆再加上有一些外快, B先生覺得相當愉快.
不過好景似乎不長, 某天主管告訴他, 他們公司沒有標到這個單位隔年的維修. 因此他必需回總公司. 由於他和這個單位上下都很熟悉. 這個單位主管告訴他, 如果願意, 他會要求新得標廠商再雇用B. 在留有原公司和留原工作二者之間, B選了後者, 離開了原公司.
新得標廠商雇用了他. 原本以為他是有很大的背景. 後來才發現他不過就是一般人, 因此對B愈來愈嚴苛, 甚至要他回公司去跑業務. 此時, 由於公家機關力行證照制, 在被人檢舉下, 沒有證照的B只好離開駐點單位並離職.
離職後一段時間, B一心想考公職. 剛好第一個公司又標到多家政府機構, 因此問他要不要回來幫忙.就這樣, B被派到基隆某單位駐點. 由於公司政策, 無法再以正職員工只能以約聘名義雇用他. 薪水則是破了三萬. 工作了一年多, B發現基隆是個好地方, 生活便利, 房價和物價都比台北便宜多了.剛好家裡在高雄賣了一個房子, 在父母支持下, 他在基隆郊區買了一個房子, 由於貸款額度下還有多餘的錢, 在親戚的建議下順便也買了新車. 一時之間從一無所有成了有車有房的小資一族.
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 就在房子和車子陸續交定後, 公司再次通知他明年將失去標案. 由於有了上次的教訓, 這次B選擇了回總公司. 問題是他的新房在基隆郊區, 總公司在新店. 未來他可能要花上近一小時通勤. 而且三萬初的薪水如何支付房貸和可預見高額的通勤費和台北生活費都會是問題.
B沒有女友, 他也不打算交. 他爸爸告訴他. 自己要認命, 這年頭是不會有女人要和你吃苦的. 不要自找麻煩. 對B來說, 他想過一個月5萬6萬或更高的薪水. 但是他知道這似乎不可能發生在身上, 他只求工作輕鬆, 最好能像他爸爸一樣的公務員工作. 現在他最希望的是爸爸身體健康, 因為只要他爸能領愈長的月退俸, 他才能跟著有點好處.
C君來自中國大陸.畢業於中國一流大學的他, 目前任職於一家外商公司, 負責照顧一位大客戶. 由於這位客戶公司遍及中國主要城市, 因此C的工作往往就是在中國各地飛來飛去, 服務客戶及挖掘更多的需求.雖然時間被切的很碎, C君仍不忘職場上突顯自己”價值”的重要性, 再怎麼忙, 他必然在週日晚上甚至是週一一大早第一班車趕到上海, 以便參加大老闆週一主持的週會. “這是個讓老闆認識你和知道你為公司作了什麼的最好機會”. C的月薪超13,000RMB, 再加上還有不少的交際費可以不憑發票報帳. C的實質月薪在同年齡的人來說算是非常高的.以28歲來說, 甚至高過不少和他同年紀的台灣男生.
但C君不是沒有苦惱. 一個是來自傳統家庭的要求:他該結婚了. C長的挺帥, 所以要交女朋友一直不是個問題. 甚至也有過論及婚嫁的女友. 但是來自女方要求有房有車的壓力, 每每讓他覺得中國的女生真的太勢利了. C不是買不起房, 其實家裡已經幫他準備好100萬的購房基金了, 只是考量房一買下去就是20年的房貸, 一旦崩盤可能也是20年難翻身, 所以C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個有共識的女朋友. 據說台灣的女孩不像大陸這麼勢利, 他一直希望有機會認識台灣女生.
不過真正困擾C的, 是對於成功的渴望. 或者精準地說來自中國社會對於所謂”成功”的壓力. 中國是個快速成長的社會, 每每身旁總是出現些年輕企業總裁. 住豪宅開名車 再加上不停高漲的物價和房價, 中國社會總讓人有種無形的壓力: 如果我不敢快往上爬, 我會變得一無是處. 也因此, 和很多中國有志青年一樣, C努力閱讀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 或是積極探索成功人士的建議. 但是時間一年一年過, C總覺得離他自己預期的成功似乎還有很長的路. “我都這麼努力了, 為什麼還是無法成功?”
最後一位D先生是個出生在台灣,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小留學生. 從學生時代, D就想有一天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 具有美國背景和亞洲血統, D覺得貿易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或是把美國的Idea搬到東方來, 或是反之把在台灣成功的東西搬到美國去.
在美國一流大學研究所畢業後, 不顧家裡反對, D回到了台北租房找工作並進入一家本國銀行. 在金融業的工作一個月薪水有5萬5千元. 但D總覺得錢不夠用, 而且台灣這種惟長官之命是從的文化也讓他不太適應. D的專業是數學相關, 所以他也一直想著能從事相關的工作. 但因為身旁的長輩一直告誡, 無法在一個工作做得久, 以後履歷表會不好看. 因此D雖然一直覺得金融業不是他想做的工作, 還是待了下來. 在台北, D認識了不少ABC, 由於相同的文化, 他們常一起出去喝酒, 這些ABC多半都在家族企業裡工作. 這讓D非常羨慕. 當然也再次燃起他當初想創業的想法 這個想法和家裡談過幾次, 父母總覺得他不夠成熟, 創業不是他想的那麼簡單, 認為他應該找一家大企業好好待著, 未來甚至能結識個大戶人家女兒, 到時再去想看看怎麼經營企業.
今年, 在朋友的介紹下, D順利轉換到一家外商公司, 負責也是他有興趣的統計工作. 只是工作了三個多月, D發現這個工作並不如他原本所想的有趣或是具有高度學習性, 此外, 他的主管似乎也對他很有意見.幾次告誡他, 同事沒有下班時, 不要一個人就下班了, 這樣會破壞辦公室裡團隊的精神. 同時主管也不能接受他的常請假. 這些事D總不能接受. 我的事作完了為什麼不能走? 我是依公司規定的請假數休假, 為什麼不可以? 公司應該看的是我的績效, 而不是只是看我有沒有留在辦公室!
在今年底, 當D再次請假想回美國過節, 主管和他對彼此的忍受度似乎都到了極點. 他離開了這家公司.
四個差不多年紀來自四個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各自有著自己的故事和苦惱. 如我一開始說的, 我不想加任何評論. 只是或許我們可以想想, 當大家把”衣食無缺”, “無憂無慮”或是” 不像我們當年….”這樣的名詞加諸在這一輩年輕人時, 其實他們也有著你們這輩或我們這輩可能沒有的苦惱.
最近寫作似乎陷入了低潮, 幾篇文章寫了大半卻寫不出結論. 剛好最近聽到了一些四個周邊朋友的故事, 就拿來和大家分享吧. 這四位年輕人分別來不同地方, 年紀都差不多在28~33歲之間, 也就是工作了一段時間, 正面臨著傳統上成家立業的關鍵. 有著不同的成就, 但也有著不同的苦惱.
第一位A先生來自香港. 今年29歲. 畢業於香港不錯的大學, 從事和所學相關的工作.月薪約在17,000港元左右. 和同年齡相比算是中上的收入. A的女友是他大學的同學, 任職於航空業. 因此一年有2~3張亞洲免費機票. A因為登記為親友, 只要和女友同行可以以一折購票. 因此他們常常有出國旅行的機會.鄰近香港, 東西又便宜的台灣也因而常成為他們的首選.
但和很多同年紀的香港年輕人一樣, A對香港這個自幼成長的地方有著很多無奈. 首先大量的大陸人湧入了香港. 讓A熟知的香港似乎變得很陌生. A不喜歡大陸人, 但是卻很清楚要是沒有大陸人, 香港的經濟可能會完蛋. 但另一個讓A真正痛苦的是香港居高不下的房價. 香港貸款可以到九成, 房貸利率也不高, 只有二點多. 問題是即便買到新界大浦這種地方, 也差不多要6~7百萬港幣. 不像其他人有父母的支助, 對A和女友而言, 要籌出頭期款就是一大問題了, 如果買下房子, 預計一個月要付出約二萬元的貸款. 這對二個人加起來約三萬初的薪水似乎是個要束肚皮喝開水的生活.
“那為什麼不先租房?” 我好奇地問. “同樣的房子租金也差不多要二萬.”
A和女友在一起很多年了, 不少人也催著他們結婚. 但房子的問題不解決,結婚之後也是突增痛苦. 他們總不能理解, 自己那麼努力的工作, 甚至都選擇了遠離市區的地段.卻為什麼連最基本的房子都買不起.
今年初A和女友到了澳洲一趟, 看到了朋友在當地的生活, 每天準時上下班, 更重要的, 又大又便宜的房子, 他們想, 這才是正常的人該過的生活. 目前他們正努力移民.
B先生來自台灣. 今年32歲.目前是個約聘人員, 負責駐點公家機構的資訊維修. B就讀台灣中段的私立大學. 當初心想當老師不錯, 所以也延畢了一年修教育學分. 但等真正離開校園才發現, 這個社會有很多流浪教師. 在家待了幾年, 因綠際會他進了台灣一家資訊公司. 負責這家公司標下公家機關的駐點. 在台北市的某公家機構駐點了幾年, 雖然薪水低到有點不可思議的只有二萬八. 但由於工作輕鬆再加上有一些外快, B先生覺得相當愉快.
不過好景似乎不長, 某天主管告訴他, 他們公司沒有標到這個單位隔年的維修. 因此他必需回總公司. 由於他和這個單位上下都很熟悉. 這個單位主管告訴他, 如果願意, 他會要求新得標廠商再雇用B. 在留有原公司和留原工作二者之間, B選了後者, 離開了原公司.
新得標廠商雇用了他. 原本以為他是有很大的背景. 後來才發現他不過就是一般人, 因此對B愈來愈嚴苛, 甚至要他回公司去跑業務. 此時, 由於公家機關力行證照制, 在被人檢舉下, 沒有證照的B只好離開駐點單位並離職.
離職後一段時間, B一心想考公職. 剛好第一個公司又標到多家政府機構, 因此問他要不要回來幫忙.就這樣, B被派到基隆某單位駐點. 由於公司政策, 無法再以正職員工只能以約聘名義雇用他. 薪水則是破了三萬. 工作了一年多, B發現基隆是個好地方, 生活便利, 房價和物價都比台北便宜多了.剛好家裡在高雄賣了一個房子, 在父母支持下, 他在基隆郊區買了一個房子, 由於貸款額度下還有多餘的錢, 在親戚的建議下順便也買了新車. 一時之間從一無所有成了有車有房的小資一族.
但或許是命運的捉弄, 就在房子和車子陸續交定後, 公司再次通知他明年將失去標案. 由於有了上次的教訓, 這次B選擇了回總公司. 問題是他的新房在基隆郊區, 總公司在新店. 未來他可能要花上近一小時通勤. 而且三萬初的薪水如何支付房貸和可預見高額的通勤費和台北生活費都會是問題.
B沒有女友, 他也不打算交. 他爸爸告訴他. 自己要認命, 這年頭是不會有女人要和你吃苦的. 不要自找麻煩. 對B來說, 他想過一個月5萬6萬或更高的薪水. 但是他知道這似乎不可能發生在身上, 他只求工作輕鬆, 最好能像他爸爸一樣的公務員工作. 現在他最希望的是爸爸身體健康, 因為只要他爸能領愈長的月退俸, 他才能跟著有點好處.
C君來自中國大陸.畢業於中國一流大學的他, 目前任職於一家外商公司, 負責照顧一位大客戶. 由於這位客戶公司遍及中國主要城市, 因此C的工作往往就是在中國各地飛來飛去, 服務客戶及挖掘更多的需求.雖然時間被切的很碎, C君仍不忘職場上突顯自己”價值”的重要性, 再怎麼忙, 他必然在週日晚上甚至是週一一大早第一班車趕到上海, 以便參加大老闆週一主持的週會. “這是個讓老闆認識你和知道你為公司作了什麼的最好機會”. C的月薪超13,000RMB, 再加上還有不少的交際費可以不憑發票報帳. C的實質月薪在同年齡的人來說算是非常高的.以28歲來說, 甚至高過不少和他同年紀的台灣男生.
但C君不是沒有苦惱. 一個是來自傳統家庭的要求:他該結婚了. C長的挺帥, 所以要交女朋友一直不是個問題. 甚至也有過論及婚嫁的女友. 但是來自女方要求有房有車的壓力, 每每讓他覺得中國的女生真的太勢利了. C不是買不起房, 其實家裡已經幫他準備好100萬的購房基金了, 只是考量房一買下去就是20年的房貸, 一旦崩盤可能也是20年難翻身, 所以C一直希望能找到一個有共識的女朋友. 據說台灣的女孩不像大陸這麼勢利, 他一直希望有機會認識台灣女生.
不過真正困擾C的, 是對於成功的渴望. 或者精準地說來自中國社會對於所謂”成功”的壓力. 中國是個快速成長的社會, 每每身旁總是出現些年輕企業總裁. 住豪宅開名車 再加上不停高漲的物價和房價, 中國社會總讓人有種無形的壓力: 如果我不敢快往上爬, 我會變得一無是處. 也因此, 和很多中國有志青年一樣, C努力閱讀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 或是積極探索成功人士的建議. 但是時間一年一年過, C總覺得離他自己預期的成功似乎還有很長的路. “我都這麼努力了, 為什麼還是無法成功?”
最後一位D先生是個出生在台灣, 從小在美國長大的小留學生. 從學生時代, D就想有一天能有一份自己的事業. 具有美國背景和亞洲血統, D覺得貿易是最適合自己的工作. 或是把美國的Idea搬到東方來, 或是反之把在台灣成功的東西搬到美國去.
在美國一流大學研究所畢業後, 不顧家裡反對, D回到了台北租房找工作並進入一家本國銀行. 在金融業的工作一個月薪水有5萬5千元. 但D總覺得錢不夠用, 而且台灣這種惟長官之命是從的文化也讓他不太適應. D的專業是數學相關, 所以他也一直想著能從事相關的工作. 但因為身旁的長輩一直告誡, 無法在一個工作做得久, 以後履歷表會不好看. 因此D雖然一直覺得金融業不是他想做的工作, 還是待了下來. 在台北, D認識了不少ABC, 由於相同的文化, 他們常一起出去喝酒, 這些ABC多半都在家族企業裡工作. 這讓D非常羨慕. 當然也再次燃起他當初想創業的想法 這個想法和家裡談過幾次, 父母總覺得他不夠成熟, 創業不是他想的那麼簡單, 認為他應該找一家大企業好好待著, 未來甚至能結識個大戶人家女兒, 到時再去想看看怎麼經營企業.
今年, 在朋友的介紹下, D順利轉換到一家外商公司, 負責也是他有興趣的統計工作. 只是工作了三個多月, D發現這個工作並不如他原本所想的有趣或是具有高度學習性, 此外, 他的主管似乎也對他很有意見.幾次告誡他, 同事沒有下班時, 不要一個人就下班了, 這樣會破壞辦公室裡團隊的精神. 同時主管也不能接受他的常請假. 這些事D總不能接受. 我的事作完了為什麼不能走? 我是依公司規定的請假數休假, 為什麼不可以? 公司應該看的是我的績效, 而不是只是看我有沒有留在辦公室!
在今年底, 當D再次請假想回美國過節, 主管和他對彼此的忍受度似乎都到了極點. 他離開了這家公司.
四個差不多年紀來自四個不同地方的年輕人各自有著自己的故事和苦惱. 如我一開始說的, 我不想加任何評論. 只是或許我們可以想想, 當大家把”衣食無缺”, “無憂無慮”或是” 不像我們當年….”這樣的名詞加諸在這一輩年輕人時, 其實他們也有著你們這輩或我們這輩可能沒有的苦惱.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財政懸崖沒有你想的那麼嚴重
財政懸崖沒有你想的那麼嚴重
如果要點名全世界財經最近最熱門的話題, 我想非是美國的財政懸崖不可. 這個話題幾乎每天都被媒體提起, 股市跌, 這是因為憂慮財政懸崖, 股市漲, 因為財政懸崖可望有解. 大家就被這四個字搞的起起伏伏. 財政懸崖的源由, 我想大家應該也不陌生, 主要是四年前布希政府因應金融風暴為期四年的大減稅, 今年底到期, 稅率要回歸正常. 另一個是美國政府去年因應債務上限創下新高, 為了協商縮減政府赤字而定出的十年減債計劃要從明年開始. 換句話說, 明年開始, 美國民眾一方面稅負要提高了, 另一方面支撐GDP的四大支柱之一的政府支出要縮減了, 兩相夾擊下, 美國經濟可能再次陷入衰退. (最後一句話是媒體說的)
然後呢? 由於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國, 一旦美國人減少消費或是經濟陷入衰退, 那麼不管是歐洲、日本或是中國及亞洲國家, 都必然被美國拖累, 全世界都陷入經濟蕭條. (這段話也是媒體說的)
也因此呢? 過去二週內, 不管是中國、歐洲, 甚至是中華民國的首長都出來呼籲美國要好好解決財政懸崖問題. 因為一旦發生了, 每個地區的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 就這樣, 原本這只是個懸崖(Cliff), 不小心就會掉下去, 在媒體的操弄和推波助瀾下, 似乎更像是個定時炸彈, 只要在2012年12月31號11:59分59秒前不解除, 下一秒馬上引爆成為全世界的夢魘. 這個類似的情境在我人生也發生過一次, 叫做 Y2K.
如果你的年紀和我差不多或更老, 你應該還記得Y2K時的恐慌. 這個東西本來只是一些舊電腦語言如Cobol, C, 早期被運用在許多大型主機, 因為早期的人沒有預期有一天電腦會和每個人的生活如此密不可分, 再加上早期記憶體成本高, 因此在設定年份時往往只考慮19xx後面二位數, 因此隨著西元2000年的接近, 很多專家提出警告, 一旦時間跳到2000年時, 許多電腦會誤判為1900年而引發世界大亂.
當時的說法差不多和今天一樣, 如果不解決, 在1999年11點12月31號59分59秒一過, 全世界會陷入停頓, 飛上天的飛機會突然掉下來, 飛彈會自己發射…..也因為如此, 上自中央政府, 下到每個企業都成立了所謂Y2K 應變小組. 證交所也要求各上市櫃公司定期回報Y2K處理情況. 甚至很多企業Y2K小組的負責人根本也搞不清楚什麼是什麼, 反正就要求公司內部每一個資訊廠商都要提供一份Y2K無虞報告. 連我當時賣一個網路轉接頭給台塑, 都被要求提供Y2K安全報告.
結果呢? 2000年1月1日來了, 什麼也沒發生. 到底是因為大家很用心處理所以沒有意外發生, 還是這根本是件被誇大的事件. 沒有人知道.
回到本次的議題, 財政懸崖很嚴重嗎? 首先, 在我之前的文章就提過, 由於美國國會剛改選, 受限於新國會議員要明年一月三日才上任以及跛鴨條款的限制. 要在今年12月31號前修改法案, 並在隔年1月1日到來前生效的機率是零. 目前惟一可以作的, 就是並讓兩黨國會領袖先行達成初步協議, 到時新國會開議後, 馬上可以排入議程決議. 而且目前情況較佳的是, 強烈反對加稅的共和黨極右勢力-茶黨在這次選舉中多人落選, 所以共和黨內部反對協商的聲音可能會溫和一點. 這讓年底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會高一點.
不過, 我真的想說的不是這個. 就算協商沒過又怎樣?
我們就講一個最慘的情況好了, 什麼都不變. 自明年起美國相關稅負會提高, 外加新課的健保補充費, 另外是依前次國會協商, 政府開支自動減支1000~2000億. 不意外, 這樣的結局會造成消費的下降以及因此政府支出的下降造成GDP數字以及承包政府業務企業的裁員. 以上的論點, 我都十分贊同, 但最大的問題卻不是媒體告訴你的1月1號.
首先以政府開支來講, 可能大家不知道. 政府的財政年度並不是一般的曆年制(也就是1/1~12/31), 以美國來講, 是從每年的10/1到隔年的9/30號 (台灣經網友yuch8663指正, 目前是1/1~12/31曆年制無誤), 換言之, 目前一直到明年的9/30號美國還是同一個財政年度. 政府開支緊縮衍生的後遺症至少要等新的財政年度(10/1)後才會發生, 而不是1月1號. 大家真正關注的話題是, 在美國總統要在二月向國會提出的年度預算中到底有哪些會被刪除或減少. 這份報告中會列出從今年10月1號起”明年”度預算編列. 到時會經國會預算委員會審查後再送交參眾院表決. 也就是在6/30號國會通過期限前, 到底要刪除哪些預算? 還是先不要刪那麼多? 那就是接下來美國總統和國會要先協商的. 而且在原訂計劃中刪減的1000~2000億元開支中, 有一半以上會是國防預算, 這也和歐巴馬政府陸續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有關. 影響其實並不如大家從數字上看來這麼可怕.
另外一個受關注的是稅. 以所得稅來說, 基本上目前兩黨都同意延長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下家庭的減稅. 這種家庭佔美國多少比例? 答案是98%. 剩下的2%不管加不加稅, 其實我不認為他們會因此就不消費或不投資.
這麼說來, 好像一切都不重要? 也並非如此. 至少有二項是我認為馬上會影響人民的. 一個是攸關300萬人的失業補助延長. 另一個就是約2%的薪資社會安全捐(social security). 前者如果不延長, 自然可能引發一些動亂. 後者會直接影響到民眾對於荷包的縮水. 不過以前一陣子加州油價高漲到歷史天價, 大家還是一樣消費來看, 我認為2%薪資附加稅的影響或許不這麼大.
那麼你可能想, 如果那麼”不要緊”為什麼美股近期來都在跌? 首先, 我這篇文章並不是告訴大家財政懸崖這件事不要緊, 而是在反駁關鍵並不在今年的12/31號或明年的1/1號. 而且明年將會有一系列的美國總統和國會間的攻防戰, 而這些決議都會影響後續的很多年. 但卻不是馬上會發生.
其次, 我認為目前美國的下跌, 除了反應出總統大選股市表現偏離基本面, 重回修正外. 更重要的是, 目前股市面臨了很多不確定性. 包括如是否要對股利所得另課較高的稅? 或是哪些國防支出會被刪除? 這些東西在拍板定案前, 高度的不確定性會讓投資人縮手. 更何況除了財政懸崖外, 美國本身的問題還很多, 像地方政府的財政問題, 失業率一直無法解決..等這些問題都會隨著總統大選完一一再次浮上檯面. 短期之內, 應該都沒有讓人看好的理由.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是, 美國預計明年上半年二年前調高的政府債務上限又要到期了, 再配合上這次財政議題, 恐怕會讓問題更加複雜化.
不過真的讓人擔心的, 是心理因素, 在大量炒作這個題材下, 可能讓原本不見得受影響的人因為擔心而縮減開支, 反而造成經濟的下滑, 我認為才是最可怕的.
財政懸崖問題很嚴重嗎? 其實它所反映出來的真正問題是, 目前全世界各國都同樣面臨的問題, 大家都陷入了死局. 過去努力”救經濟”的結局造成了債台高築. 大家想努力降低負債, 卻要面臨支出緊縮可能會把辛苦苦撐的經濟再次打回原型. 這個東西很明顯地, 但短時間內是無解的, 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特定人士拿出來鬧. 但無論如何, 即便在最壞的情況下, 這些問題所帶動的後遺症都只會在明年陸續浮現, 而絕不是許多媒體說的, 只要xx時候不解決, 全球馬上面臨大災難. 而除非你深信這些政府人物都刻意相互毀滅, 否則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個折衷妥協的方案, 只是這個方案不見得會出現在今年底.
放心吧~美國財政懸崖的問題沒有你想的那麼嚴重! 今年的12月31日和明年的1月1日也不會有什麼不同.
如果要點名全世界財經最近最熱門的話題, 我想非是美國的財政懸崖不可. 這個話題幾乎每天都被媒體提起, 股市跌, 這是因為憂慮財政懸崖, 股市漲, 因為財政懸崖可望有解. 大家就被這四個字搞的起起伏伏. 財政懸崖的源由, 我想大家應該也不陌生, 主要是四年前布希政府因應金融風暴為期四年的大減稅, 今年底到期, 稅率要回歸正常. 另一個是美國政府去年因應債務上限創下新高, 為了協商縮減政府赤字而定出的十年減債計劃要從明年開始. 換句話說, 明年開始, 美國民眾一方面稅負要提高了, 另一方面支撐GDP的四大支柱之一的政府支出要縮減了, 兩相夾擊下, 美國經濟可能再次陷入衰退. (最後一句話是媒體說的)
然後呢? 由於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消費國, 一旦美國人減少消費或是經濟陷入衰退, 那麼不管是歐洲、日本或是中國及亞洲國家, 都必然被美國拖累, 全世界都陷入經濟蕭條. (這段話也是媒體說的)
也因此呢? 過去二週內, 不管是中國、歐洲, 甚至是中華民國的首長都出來呼籲美國要好好解決財政懸崖問題. 因為一旦發生了, 每個地區的國家都不能置身事外. 就這樣, 原本這只是個懸崖(Cliff), 不小心就會掉下去, 在媒體的操弄和推波助瀾下, 似乎更像是個定時炸彈, 只要在2012年12月31號11:59分59秒前不解除, 下一秒馬上引爆成為全世界的夢魘. 這個類似的情境在我人生也發生過一次, 叫做 Y2K.
如果你的年紀和我差不多或更老, 你應該還記得Y2K時的恐慌. 這個東西本來只是一些舊電腦語言如Cobol, C, 早期被運用在許多大型主機, 因為早期的人沒有預期有一天電腦會和每個人的生活如此密不可分, 再加上早期記憶體成本高, 因此在設定年份時往往只考慮19xx後面二位數, 因此隨著西元2000年的接近, 很多專家提出警告, 一旦時間跳到2000年時, 許多電腦會誤判為1900年而引發世界大亂.
當時的說法差不多和今天一樣, 如果不解決, 在1999年11點12月31號59分59秒一過, 全世界會陷入停頓, 飛上天的飛機會突然掉下來, 飛彈會自己發射…..也因為如此, 上自中央政府, 下到每個企業都成立了所謂Y2K 應變小組. 證交所也要求各上市櫃公司定期回報Y2K處理情況. 甚至很多企業Y2K小組的負責人根本也搞不清楚什麼是什麼, 反正就要求公司內部每一個資訊廠商都要提供一份Y2K無虞報告. 連我當時賣一個網路轉接頭給台塑, 都被要求提供Y2K安全報告.
結果呢? 2000年1月1日來了, 什麼也沒發生. 到底是因為大家很用心處理所以沒有意外發生, 還是這根本是件被誇大的事件. 沒有人知道.
回到本次的議題, 財政懸崖很嚴重嗎? 首先, 在我之前的文章就提過, 由於美國國會剛改選, 受限於新國會議員要明年一月三日才上任以及跛鴨條款的限制. 要在今年12月31號前修改法案, 並在隔年1月1日到來前生效的機率是零. 目前惟一可以作的, 就是並讓兩黨國會領袖先行達成初步協議, 到時新國會開議後, 馬上可以排入議程決議. 而且目前情況較佳的是, 強烈反對加稅的共和黨極右勢力-茶黨在這次選舉中多人落選, 所以共和黨內部反對協商的聲音可能會溫和一點. 這讓年底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會高一點.
不過, 我真的想說的不是這個. 就算協商沒過又怎樣?
我們就講一個最慘的情況好了, 什麼都不變. 自明年起美國相關稅負會提高, 外加新課的健保補充費, 另外是依前次國會協商, 政府開支自動減支1000~2000億. 不意外, 這樣的結局會造成消費的下降以及因此政府支出的下降造成GDP數字以及承包政府業務企業的裁員. 以上的論點, 我都十分贊同, 但最大的問題卻不是媒體告訴你的1月1號.
首先以政府開支來講, 可能大家不知道. 政府的財政年度並不是一般的曆年制(也就是1/1~12/31), 以美國來講, 是從每年的10/1到隔年的9/30號 (台灣經網友yuch8663指正, 目前是1/1~12/31曆年制無誤), 換言之, 目前一直到明年的9/30號美國還是同一個財政年度. 政府開支緊縮衍生的後遺症至少要等新的財政年度(10/1)後才會發生, 而不是1月1號. 大家真正關注的話題是, 在美國總統要在二月向國會提出的年度預算中到底有哪些會被刪除或減少. 這份報告中會列出從今年10月1號起”明年”度預算編列. 到時會經國會預算委員會審查後再送交參眾院表決. 也就是在6/30號國會通過期限前, 到底要刪除哪些預算? 還是先不要刪那麼多? 那就是接下來美國總統和國會要先協商的. 而且在原訂計劃中刪減的1000~2000億元開支中, 有一半以上會是國防預算, 這也和歐巴馬政府陸續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有關. 影響其實並不如大家從數字上看來這麼可怕.
另外一個受關注的是稅. 以所得稅來說, 基本上目前兩黨都同意延長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下家庭的減稅. 這種家庭佔美國多少比例? 答案是98%. 剩下的2%不管加不加稅, 其實我不認為他們會因此就不消費或不投資.
這麼說來, 好像一切都不重要? 也並非如此. 至少有二項是我認為馬上會影響人民的. 一個是攸關300萬人的失業補助延長. 另一個就是約2%的薪資社會安全捐(social security). 前者如果不延長, 自然可能引發一些動亂. 後者會直接影響到民眾對於荷包的縮水. 不過以前一陣子加州油價高漲到歷史天價, 大家還是一樣消費來看, 我認為2%薪資附加稅的影響或許不這麼大.
那麼你可能想, 如果那麼”不要緊”為什麼美股近期來都在跌? 首先, 我這篇文章並不是告訴大家財政懸崖這件事不要緊, 而是在反駁關鍵並不在今年的12/31號或明年的1/1號. 而且明年將會有一系列的美國總統和國會間的攻防戰, 而這些決議都會影響後續的很多年. 但卻不是馬上會發生.
其次, 我認為目前美國的下跌, 除了反應出總統大選股市表現偏離基本面, 重回修正外. 更重要的是, 目前股市面臨了很多不確定性. 包括如是否要對股利所得另課較高的稅? 或是哪些國防支出會被刪除? 這些東西在拍板定案前, 高度的不確定性會讓投資人縮手. 更何況除了財政懸崖外, 美國本身的問題還很多, 像地方政府的財政問題, 失業率一直無法解決..等這些問題都會隨著總統大選完一一再次浮上檯面. 短期之內, 應該都沒有讓人看好的理由.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是, 美國預計明年上半年二年前調高的政府債務上限又要到期了, 再配合上這次財政議題, 恐怕會讓問題更加複雜化.
不過真的讓人擔心的, 是心理因素, 在大量炒作這個題材下, 可能讓原本不見得受影響的人因為擔心而縮減開支, 反而造成經濟的下滑, 我認為才是最可怕的.
財政懸崖問題很嚴重嗎? 其實它所反映出來的真正問題是, 目前全世界各國都同樣面臨的問題, 大家都陷入了死局. 過去努力”救經濟”的結局造成了債台高築. 大家想努力降低負債, 卻要面臨支出緊縮可能會把辛苦苦撐的經濟再次打回原型. 這個東西很明顯地, 但短時間內是無解的, 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特定人士拿出來鬧. 但無論如何, 即便在最壞的情況下, 這些問題所帶動的後遺症都只會在明年陸續浮現, 而絕不是許多媒體說的, 只要xx時候不解決, 全球馬上面臨大災難. 而除非你深信這些政府人物都刻意相互毀滅, 否則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個折衷妥協的方案, 只是這個方案不見得會出現在今年底.
放心吧~美國財政懸崖的問題沒有你想的那麼嚴重! 今年的12月31日和明年的1月1日也不會有什麼不同.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