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0日 星期六

“絕望者之歌”到”美國工廠”

 絕望者之歌美國工廠

 

本週美國最重要的新聞,除了共和黨全國大會(RNC)正式提名川普為總統候選人外,莫過於GOP副總統候選人的浮上檯面. 是來自Ohio, 39. 只擔任過2年聯邦參議員的J.D Vance.

 

台灣自然有不少很認真的報導和分析,不過基本上,副總統候選人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總統勝選,這是J.D Vance出線的最重要原因. (如果Florida 還是最重要的搖擺州, Macro Rubio就可能出線, 如同當年Hilary Clinton選了無趣但會講西班牙文的Tim Kaine ).

 

眾所皆知,美國總統大選其實只取決於7個左右的搖擺州. 這些州大多數位於從紐約上州一路向西的賓州、Ohio, Michigan Wisconsin. 也就是美國傳統的鐵帶(Steel Belt),或現在被改名的鏽帶 (Rust Belt).

 

我在2017年曾經有一趟公路旅行就是一路從費城(賓州)開到芝加哥. 除了少數的大城市,沿途所見很多是破敗荒涼, 高速公路坑坑洞洞. 我畢竟只是過路人,不難想像住在那裡的人會是怎樣?

 

這其實就是J.D Vance成名作─絕望者之歌(Hillbilly Elegy)的背景. 這個地方過去又產煤又產鐵,又有水路運輸,因此當一個國家從農牧轉型成工業的年代,這裡自然就是美國的工業重鎮,創造了大量的就業人口.

 

可是當美國經濟轉向高質化,以及全球化/貿易自由化時代來臨時,這些重工業開始流向更低成本的地方,或是面臨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 一如當年美國鋼鐵打敗德國鋼鐵一樣, 印度、中國的鋼鐵挾著更低的成本,更先進的製程襲捲市場原有工廠只好搬走或是倒了,而工人有辦法的,就是轉行或是搬到其他州另謀生路,而留下來的往往就是坐困愁城了.

 

這就是絕望者之歌的大環境,成天酗酒幹譙政府無能的爸爸, 年紀輕輕就吸毒和無數男生鬼混懷孕的女兒,等小孩長大了,在家族暴力和無奈的大環境下,一樣落入絕望底層,整個家族淪落到無盡的惡性循環. 而這也是這一區鏽帶中很多家庭的寫照.

 

這些人很可憐嗎? 在一些同情心滿滿或無條件支持的川粉心裡或許是吧. 但當年美國鋼鐵打敗德國時,又有誰去同情那些德國失敗者呢?

 

我們再轉一個畫面,另一個同樣是由Netflix出品討論鐵鏽帶的紀錄片─American Factory (2019, 美國工廠). 這部片比較受注目的是其製作公司是由前總統Obama投資的.

 

表面上看,這部紀錄片談的是一家中國公司─福耀玻璃在Dayton, Ohio, 租下了前GM廢棄的工廠並雇用了2000名當地員工. 原本是皆大歡喜,但很快工人就發現新公司不再像以前的GM, 有著高時薪和健康保險, 此外,員工還被要求學習新的技能. 於是有人開始想引入UAW 工會來幫勞工爭取權益. 最後,資方做了一些改變爭取勞方支持,UAW進入公司被否決.

 

這是個紀錄片,導演只是客觀地紀錄整個事件而讓觀眾自行判讀. 所以有人講這是全球化的結果. 有人說看到了美國和中國勞工對工作態度的不同. 甚至有些更直白的,指責美國勞工不求上進,只想透過工會爽爽地加薪, 最後只會讓投資者卻歩或是如同GM搬離本地… anyway, 你可以自己解讀. 但的確影片也反映出鐵鏽帶民眾那些既不滿現況,又無力或不想改變自己的情況.

 

最後,如果川普再次當選,會扭轉鐵鏽帶嗎? 2016選舉來看,當時川普得票率最高的是West Virginia. 這也是美國最窮的州之一. 支持原因是這個州主要產煤,州民認為是民主黨在環保議題下減少燃煤發電, 所以州的經濟才會每況愈下. 問題是川普上任後,這件事有改變嗎? 答案是沒有. (或許台灣人該祈禱的,川普說的保護費指的是錢或是買武器,而不是逼台灣買West Virginia的煤).

 

這其實也是很多人都普遍會有的問題,我們都期待有一個英雄出現. 他會幫大家一口氣解決所有問題, 然後人人都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然而現實世界是,如同孟子說的,七年累積的病 怎麼有可能用三年生的艾草就能根治的? (七年之病 求三年之艾). 於是就會出現了政治人物常見的解釋, 這是因為前朝餘毒未清,或是敵對勢力作怪,甚至如地下電台說的,這個葯起先吃沒感覺,等你吃完5罐才知道效果.

 

另一個值得醒思的是,很多時間國家面臨經濟轉型時,最常見的解決的葯方,就是從新興產業中獲取稅源後,再去補助/輔導舊產業工人轉型. 但事實上,不管是不是舊產業,人過中年後學習新東西的能力和意願就是會大幅下降. 這些人最終成為了被社會遺棄的一群.

 

Anyway, 這次選舉再次印證美國民主的問題,由於二黨的嚴重對立,那些原本不受重視,不太投票的人反而主導了政治. 這些人過去被稱為魯蛇、red-neck, 甚至是Window licker, 他們認為造成今天的不幸福,主要是過去菁英政治偏離了草根. 所以要揚棄菁英,才能讓國家回歸正軌. 這似乎當年中國要知識份子向貧下中農學習的味道. 但認真想想,如果是你,討厭菁英政治是一回事,你真希望讓無產階級來領導國家嗎?

 

最後,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川普本次當選,他在2028年還能競選連任嗎?

答案是不行. 有些國家的憲法是規定總統不能連任超過一次(就是連續二任). 這種情況下就可以.但美國的憲法(22條修正案)規定,一個人最多就是只能做二任總統,不管有沒有連續或中斷. 這也是為何有些人是叫Michelle Obama出來選,而不是Barrack Obama的原因.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談台塑集團過去與未來

 

談台塑集團過去與未來

 

這是篇讀者建議寫的文章. 坦白說,我一向不太喜歡接受點菜. 因為我寫東西是隨興的. 我不喜歡在壓力下寫東西(除非給錢). 但一來我實在不知道最近要寫什麼, 二來,有意思的是,台塑集團是我職場生涯少數算是服務過/打交道的台灣大企業. 20多年前台塑麥寮大建設的年代,我每週都至少要跑一趟麥竂. 處理各廠的網路和控制系統(DCS). 記得當時會先經過一個路邊都在挖蚵仔的村落,然後突然轉進一條筆直的大馬路,數百公尺都是檳榔攤, 路的最底就是台塑麥寮廠區的大門. 這是個難忘的回憶.

 

我查一下2023年以營收論,台塑集團在台灣企業集團中排名第三,次於鴻海和聯華神通, 今年應該還會再輸給台積電,不過就台灣經濟史來看,台塑集團是排名第一最久的集團. 而且台塑集團也有很長時間是全世界獲利率最高的石化集團. 造就這一切的當然離不開王永慶和他所設計的集團上下游整合.

 

雖然現在都以台塑九寶形容台塑集團的9家上市櫃公司. 不過一般人大概知道,台塑集團真正的核心還是在最初的四寶─以成立時間為台灣塑膠工業(台塑, 1954)、南亞塑膠工業(1958)、台灣化纖(台化 1965)和最後成立的台塑煉油石化(塑化, 1993).

 

台塑最早的產品是PVC, 結果王永慶發現下游的工廠拼命嫌和壓低他的價錢,反手把PVC作成塑膠皮,價格卻翻了一倍,在賭爛協調下游的惟二工廠根本不鳥他下,於是決定成立南亞和客戶拼. 所以台塑和南亞是上下游的關係. 台化最初是作化學纖維的,和早年的遠紡(現在叫遠東新世紀)一樣被歸在紡織股, 但因為是大阿哥的地盤,大阿哥掌權後,石化類一些高獲利的廠開始被歸在台化底下,於是轉型成為了塑化類股. 至於最後登場的塑化,則是石化業的上游─煉製. 台塑自此可以自己進口原油、再煉油。一方面賣油,一方面壓低成本,更進一步可以自己掌控石化原料.

 

我不確定現在如何,但至少十幾年前,麥寮是全世界最大的一貫化石化園區. 透過地下管線連接各廠,以及工廠的高度自動化. (20多年前,麥寮一間工廠裡面應該不會超過20), 讓台塑集團成為毛利最高的石化企業.

 

這也是我個人最佩服王永慶的地方,因為他很像我認識的美國商業文化, 那就是經營者永遠在想,要怎麼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及透過整合(美式多為購併)來提高綜效. 我相信即便是90歲的王永慶都還在想這件事. 這是今天很多台灣大型企業的老闆都辦不到的.

 

除此之外,王永慶時代台塑集團還有一套非常了不起的制度─幕僚制.(我不確定這個制度現在還有沒有,還是名存實亡). 簡單地說,台塑集團有二套體系,一套體系就是負責日常營運的經理制. 而幕僚體系則是負責研究如何提高效率、或是降低成本、建立新制度這類屬於規劃的工作. 台塑的幕僚有多少人呢? 20多年前有一千初頭. 你就知道王永慶是玩真的.

 

我隔壁公司70多歲的老闆就是出身台塑幕僚. 據他很得意的說,當年台塑幕僚就是高人一等,因為這些人不但要懂工廠,而且經常被派去海外學習,不時要出報告, XX石化是怎麼作這件事的,而我們是這麼做的? 改進意見是什麼? 壓力很大,但學的比人家多. 不停的增進效率、改進制度、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不停地拓展新的可能,這就是台塑集團能在台灣基本上不產石油的大環境下,依然能創建石化王國的原因.

 

然而從另一面看,不管是王永慶或是王文淵時代,除了石化相關投資和長庚醫院外,基本上台塑集團沒有什麼投資算的上是成功的. 不管是汽車、PDP面板(當年和LCD競爭的規格)DRAM…和目前的越鋼或是成天在大力廣告的生醫生技或是沒人聽過的電子商務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人.

Again, 我不知道現在. 但以前台塑最愛找的就是是成大和高雄工專. 這種人通常不像台清交這種聰明但自以為是,而是相對聰明但務實. 我記得20多年前碰過一個台塑的高專是交大的. 那個年代,雖然是高級專員,但一年可以拿100萬的獎金,再加上薪水,一年大概160~180萬左右. 他就很得意的告訴我, 雖然他的同學在竹科可以拿到200多萬, 問題是操的要死還常要加班, 但他在台塑是準時上下班, 壓力也輕很多. (p.s 那個年代,要成為高專是很難的,多數人最多只升到專員)

 

所以你大概可以想像,那時的台塑就像個非常有效率的公家機構, 除非有貴人提拔, 否則想憑個人才華快速爬升並不容易. 但相對非常穩定,待遇也不錯. 所以會留下來的,基本上就是追求穩定的人. 也因為管理層大抵都是這樣的人, 所以你要投入新行業很難. 或如果你是個很有創意或想大膽嘗試的人,除非有背景,也很難留下來. 這種企業往往都是由上而下的決策,上面的想做什麼,下面才會動起來. 而且如我之前寫的台灣接班人問題一樣,隨著管理層愈來愈老化,制度會愈來愈僵固和保守.

 

台塑集團另一個問題就是喜歡給自己人做. 這或許是源自王永慶時代的利潤中心. 就像政府的資訊案很喜歡找一個號稱獨立的資策會來規劃一樣. 台塑集團裡有很多只是接案再轉包的機構. 再加上派系的問題,台塑裡面很多東西都是特定廠商在供應.甚至是二包再三包.

 

不過說真的,以上說的問題對家大業大的台塑來說根本不算事. 以台塑近年開始把石化重大投資從亞洲轉向美國(Texas & Louisiana), 就石化本業的投資來看,台塑還是夠專業的. 至於這幾年的獲利不佳, 坦白說,石化產業吃的就是景氣和成本財,也就是石化產品有一個標準售價(國際期貨價格),一個就是賺價格上揚,另一個就是比同樣價格下誰的成本低(當然還有量大). 台灣媒體都說台塑集團獲利不佳是因為供給過剩, 對我來說倒不如反過來是因為需求下降,這自然和世界工廠─中國受到杯葛,以及自身的景氣下滑有很重要的關係.

 

至於洩大溼胡扯的過度依賴中國,那真是扯中之扯. 我相信至少30年前王永慶就知道,台塑沒有辦法長期在台灣發展石化,除了台灣不產油外,很少有石化廠會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 再加上石化產品最好是接近客戶(工廠),以20多年前去看,設在中國沿海(寧波),再靠海運往台灣調度絕對是最好的選擇方案.

你不能賺了20年,就因為這2年萎縮了,就說這是個錯誤的決策. 這是典型的台灣外行嘴砲文化.

 

那麼台塑集團真正的隱患是什麼? 答案就是接班人.

王永慶時代是標準的開明專制. 獨裁者一個人就可以拍板所有的事,所以決策很有效率. 另一方面他又很開明,願意傾聽各方意見後作出決定. 所以帶領集團蒸蒸日上.

到了第二代,走上了家族共治. 或者說家族和老臣共治(七人或九人決策小組). 看似平安渡過了家族因為分家而造成集團分裂. 但由於第二代的人數很多,其實每個人都在集團裡發展自己的勢力. 王文淵雖然是總裁,但絕對沒有他阿伯那種看家族成員誰不順眼,就把當事人叫來臭罵一頓甚至直接趕出集團的能耐.但因為台塑這條船夠大,再加上王永慶設計的運用財團法人和海外基金把大家硬綁在一起, 所以基本上不會出事. 可是如果交到第三代呢?

 

別忘了,王文淵已經77歲了, (王瑞華和王瑞瑜則是65歲上下), 雖然台塑集團宣稱要成為專業經理人制. 可是別忘了,透過當年王文洋揭露的王家海外四大基金後,大家才發現,原來王家控制的台塑集團股票,除了檯面上的交叉持股以及財團法人(長庚與七小長庚, 一般被戲稱白雪公主和七矮人), 王家真正直接持有的台塑集團股份也高的驚人.

 

這種持股比例,再加上第三代不見得有第二代這種傳承家族企業的共識, 以及通常第三代同輩之間,也不像第二代可能從小還有玩在一起的感情, 所以很多的家族分裂都是發生在第三代(如泰山企業). 我想這才是王文淵目前該費心的.

 

 

落落長寫了一堆,我自己都覺得有點亂. Anyway, 如果你想問能不能投資台塑? 我自己沒什麼台股,不過說真的,寫完這篇反而想去買了. 答案很簡單,王家持有的台塑(集團)股票比你想的還要多很多. 如果台塑出事了,你絕對不是死最慘的那個.

 

其次,台塑有沒有問題? 現在肯定比王永慶時代差多了. 至少我從前同事聽到,一些內部管理或是員工操守部份都比已經差多了. 但就像郭台銘收入下滑30%,還是比你高1萬倍一樣. 我覺得這是個問題,但不是大問題. 至少就大方向來看,台塑還是對的.

 

至於我說的接班人嘛, 除非你真的愛台塑,想長抱一輩子,否則這種事給王文淵去擔心就好了.

 

最後聲明: 我對台塑沒有什麼研究了, 以上只是純個人心得. 講的有些事可能早就和現在不同了. 你可以指正我. 但如果要依此去做投資, 本人不負責任.

2024年7月2日 星期二

談劉德音退休

 

談劉德音退休

 

不知為何, 近期Youtube 一直推給我二段談台積電劉德音為何提早退休的分析影片.

 

首先,我必須坦誠,我不知道真正的原因. 但,一來因為我的學生也問過我同樣的問題, 其次,我對影片裡的專家所談的理由非常不認同. 所以僅以本文來談談我個人的論點.

 

為什麼劉德音退休是件受人注目的新聞, 除了台積電對台灣經濟影響重大外,從數字上來看,劉德音擔任董事長不過才6(2018-2024),年紀也不算大(69), 還比接任的魏哲家(70)年輕1歲。如果要看經營績效,台積電不管市值或EPS, 獲利數字, 至少到目前為止,高峰都是出現在劉德音任內. 那麼劉德音的退休,似乎就成為了一個迷團.

 

迷團再加上台灣媒體的愛八卦,於是這就成為了台灣茶餘飯後愛談的話題. 問題是: 很多人又莫名其妙地覺得用八卦加緒在台積電這種高大上的護國神山上,似乎很不專業. 於是專家們就分析出了一個對我來說很奇怪的結論─劉德音是為了在美國建廠的決策失敗負責下台.

 

我在很多年前寫過談談蔡力行時,就對當時有些專業人士說,蔡力行被拔官是因為,蔡在金融風暴時選擇砍資本支出,而不是增加資本投資.這種觀點很不認同。 我就提出像台積電這種等級的公司,資本支出的增加或減少, 並不是執行長可以獨自決定的(當時蔡只是CEO, 張忠謀是董事長).

 

同樣的,台積電要不要去美國設廠,你很清楚,這絕對不是純商業或專業評估下的決定. 而是有高度的政治色彩. 即便不管政治, 這麼大的投資案,也勢必要經過董事會的通過,如果說是決策錯誤,那為何是董事長要負責而不是CEO或全體董事都要負責? (魏哲家是CEO, 也是董事之一).


而且難道就因為劉德音係決策錯誤下台,所以新任董事長上台後就會修正錯誤”?

另一個說法, 劉是為了美國設廠"進度落後"而負責下台. 這個說法就更不專業了. 以權責來說,董事會(長)負責的是重大決策(如要不要去美國設廠).  CEO負責的是執行.  如果董事會通過美國設廠,  但進度遠遠落後,那要負責的是CEO 而不是董事長.

 

寫了這麼多,那到底為什麼? 以下是我個人想法.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雙首長制是不可行的. 不相信的話,你去看看接下來法國會發生的事,你就知道了.

 

劉德音和魏哲家是張忠謀時代雙接班人競爭制度下的雙雄,只不過最後結果並沒有分出勝負,而是變成一位是董事長(劉德音)和一位CEO兼董事(魏哲家). 也就是沒有輸家的結果. (當時還有一位蔣尚義, 但考量年紀,蔣應該只是拿來陪練的)

 

這種雙接班人或三接班人制度從何而起我不知道,但最有名的是GEJack Welch的三接班人. 這當初是個很有名的成功商業教案,透過三位接班人的競爭,讓公司業績蒸蒸日上以及接班人和董事的固定交流來找出最適的接班人.

 

只不過二十年後來看,這卻是最失敗的接班人案例.

 

答案很簡單,當最終答案公佈,一人勝出後,失敗者不甘屈居昔日對手之下,只能黯然離開. 然後呢? 就和以前的太子之爭一樣,檯面上看似是皇子間的競爭,但實際上卻是各個派系的爭鬥.因為大家都在押寶,只要自己的主子當上太子(或皇帝),就會自此平歩青雲. 所以當上面的人輸掉離開公司,走的不會是只有他一個人,而是下面整掛的人馬. 對即位的新皇來說,敵對勢力走了當然是好事,但對公司來說,卻是二派的菁英集體離開. 元氣大傷.

 

不相信的話,你可以去查看看,最後勝出者─Jeff Immelt 2001就任CEO +Chairman, 一直到2017年退休,這段期間GE股價和S&P 500同期間的相比.落差有多大.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郭台銘曾經要求底下事業群頭頭競爭接班人,並以爭權奪利是好漢,期勉內部競爭. 然後碰上金融風暴,郭就不再提了.

 

既然如此,那為何張忠謀敢這麼做? 很簡單,在2012年張忠謀選擇劉德音和魏哲家擔任雙接班人時,台積電不但是業界龍頭(晶圓代工)而且是個非常利基型的公司. 簡單地說,張忠謀吃定了,接班人出來後,輸的人也沒有地方去.

 

當時Intel看不起台積電,三星還沒開始做代工. 輸的難不成要去聯電? 事實上當年惟一的路就是去中國,靠政府的扶持,重新開闢一個新天地.

 

但問題是在此之前,已經有個慘痛的經驗─中芯的張汝京. 這位大哥一方面要面對內部的人事鬥爭,後來又被台積電以侵害專利為由狠狠的教訓了一頓,被迫離職. (當年台積電和中芯和解的條件之一,就是要求張汝京必須離職). 有這種例子在前,誰還敢去? (後來不信邪的蔣尚義,在中芯國際和武漢弘芯的教訓,再次印證了這個道理)  

 

那麼到了2018年雙接班人要分出勝負時呢? 以事後諸葛來看,張忠謀弄出個不分輸贏、二人都有獎的方法. 是當下最好的答案。除了考量前述的,如果分出勝負可能造成人才流失外,另一個原因是三星在2017年正式跨足晶圓代工,不同於聯電或中芯,這可是台積電當時真正的敵手,任何人才流到敵對陣營,都可能造成彼長我消,自然策略上一定以要穩住陣腳為第一考量.

 

最後,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何劉德音要在2024年退休? Again, 我不是算命的,也不是他兒子或台積電董事,我自然無法知道真正的原因. 分析了半天,或許只是劉單純的想退休或是照顧家人。

 

但如果要從商業的角度,我只能說雙駕馬車本來就是不太行得通的制度. 當初張忠謀會設計雙駕馬車也是當時時空環境考量下最好的制度, 但隨著中國先進技術被制裁、三星最先進製程遠落後台積電,當年迫使台積電必須走雙駕馬車制度的背景/威脅已不在,再加上多了6年的整合,雙方派系應該不再像6年前競爭時那樣壁壘分明了,當然是該讓公司回歸到最有效率運作的時候了.

 

Anyway, 我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但自認我的答案,比什麼劉德音是為美國設廠決策負責,或是張忠謀在背後指揮這類名嘴分析”, 應該要更務實一點. 但這只是我的猜測,不代表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