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意購併罪大惡極?
這一篇是沿續上一篇的中信金vs 台新金對新光金控購併文章而來.
如同上一篇最後說的,一定會有很多”專家”開始用一些道德或是似是而非的理論批評中信金,試圖引導輿論. 果不其然,上週就有一個.
有位專家說,如果金管會縱容中信金靠著錢多,以敵意之姿,就可以任意破壞人家的合意購併,那未來國泰、富邦有樣學樣,豈不是天下大亂?
是不是聽起來很有道理?
這篇文章提到了二件事:
1.
敵意購併
或稱”非合意購併” 到底對不對?
2.
大的金融機構,可不可挾著錢多任意購併相對較小的同行?
先講一下敵意購併這件事? 這是指未先對標的公司”董事會”提出購併意向,直接通過股票公開收購的方式取得控制權或一定股權的方式。
為什麼不透過董事會而是直接訴諸股東? 因為很簡單,董事”理論上”只是股東的”代理人”. 不管被收購的公司董事會同不同意,除非收購方持有的股份太小、條件太鳥
還是看起來就是來亂的。否則,最終合併都是要通過股東會多數決同意的. 所以有些收購方覺得,與其和董事會在那裡周旋,不如直接進入至尊對決就好了。(不過本案,中信金是因為台新金/新光金董事會已達成初歩共識,循正常管道會來不及)
但這麼做不是沒風險的,除了可能的董事會抵抗外,另外就是你無法確定公司背後藏的洞到底有多大? 也就是財報可信度的問題. 這也是為什麼購併往往要做實地查核(Due Diligence)的原因. 不過就本案例來說,我前文說過了,中信金賭台新金一定會很認真作查核,所以只要基於台新金的出價再加碼就行了.
話說回來,正因為反正最後決定的都是股東會,除非是極權國家, 否則正常情況下,根本不會有不合意收購或敵意收購這件事. 所有的購併,雖然不可能會是所有股東都同意,但從股東會多數決來看,一定都是合意購併.
這道理就和台灣之前一堆公司被公開收購的,董事長在那裡哭哭或暴怒講的一樣,憑什麼就因為你有錢,就可以把人家辛苦一輩子的公司搶走?
大哥,你不知道這就是資本市場嗎? 你不爽可以不要上市啊? 或是你可以把股權永遠持有在50%+1股啊. 這些人盡享上市的好處,然後遇上問題在那裡哭? 或是講一些似是而非,搬弄那些成天看八點檔商業劇,就以為了解商業運作的人才是可笑.
甚至有些老闆,要求勞工上街頭抗議購併….那更是莫名其妙中的莫名其妙,搞得好像勞工是老闆自己的財產一樣. 這更是反公司治理.
其次,如前面說的,董事只是股東的代理人. 所謂敵意之說指的也只是指董事會. 如果有董事枉顧股東利益,而將個人利益置於股東利益之上,那麼董事反而違反了忠實誠信原則,而產生了背信.
事實上,不管是要勞工上街頭,或是把公司和自己綁在一起,凸顯的正是台灣企業主家天下的心態
認為公司和員工都是自己的私產,都是應該是把老闆個人的利益放在最前面. 我不同意就等於公司都不同意.
不管如何, again, 資本主義市場裡,根本沒有什麼合意、敵意. 誰的股權+獲得支持的股權佔多數,誰就取得控制權. 如此而已. 如果你不爽,你可以不要玩…..下市或不申請上市.
第二、大的金融機構可不可以靠著有錢,隨意去購併小的金融機構?
要回答這問題,你必須先知道這些金融巨獸如國泰、富邦動輒掌管10~11兆新台幣的錢到底是什麼?
不管是銀行或保險,手上可以動用的錢主要有二部份: 一個是自有資金, 主要是公司資本和累計未分配盈餘. 另一個是公眾資金,如存戶的存款、保戶繳的保費…等.
基本上,用自有資金去進行購併,除非影響到資本適足率或是讓一些財務比率明顯惡化,金管會基本上不太會有意見,
但如果動用公眾資金去購併,那金管會肯定有意見. 特別是當年南山人壽企圖仿效當年辜二少用中壽吃下開發手法,意圖吃下中信金時,立法院就決議限制壽險資金不得用於董事選舉(沒有投票權).
所以今天如果富邦或國泰想吃下一家中小型金融機構,或許問題不大. 但想吞下新光金,恐怕亦不容易. 這也是中信金出價中必須有部份以換股方式的原因.
至於富邦或國泰有沒有可能,因為不想看到中信購併後壯大,形成對自己的威脅而故意投反對票?
保險法雖然沒提到這個,不過精神上是不允許富邦人壽或國泰人壽把公眾資金拿來做自己的武器的. 國泰和富邦或許可以中立為由,不出席、不投票,但做出罔顧股東/保戶利益的決策是不行的.
最後,談我對本案的猜測.
我認為最後的答案,會是台新金提一個和中信金差不多的價格,最後台新/新光併.
理由也很簡單, 如上文所述,決定新光金命運的,還是新光金的股東。這主要有新光金公司派(傾向台新金)、市場派(吳東進)、外資及法人、和散戶.
這當中後二者,外資法人及散戶,主要看的是價錢. 這是為何台新金一定要提一個不能輸中信金價格的原因. (至少不能差太多)
而對新光金大股東來說,不管是公司派或市場派,他們其實都是第二代。簡單地說,他們要面臨把父親創下的基業賣掉(中信),還是留下來(台新) ? 如果今天是第三代或是第四代,會選擇把公司賣個好價錢的機率大很多. 但一般來說,第二代通常還是有傳承的感情,也丟不起把祖業賣掉的罵名
更何況,新光吳、洪、林家還沒到缺錢,以致於不得不出賣祖產的地歩.
所以我相信,最終新光還是會留下來的. 而吳東進會是最後的大贏家. 他正坐等著台新金出個更高的換股比例,讓自己在新金控有更高的話語權. 而這也是吳東亮正焦頭爛額地要精算的數字.
至於中信金的態度,我想用飛狐外傳裡的一句話, “懷中抱月 本是虛招 變成實招
又有何妨?”
後面就讓我們搬個板凳,看看好戲,和等著台灣”專家們”說出更有趣的話吧!
格主您好,感謝您的分享,若結合您這兩篇文章來推測,似乎金管會並沒有理由反駁中信金的公開收購案,但如果台新提價後而新新併順利通過股臨會,那中信金成為台新新光大股東的問題金管會該如何因應呢?
回覆刪除1. 前提是,金管會是基於獨立公平 不干預市場下做決定. 以近期央行要求銀行降低房貸事件來看,這些機構是否能不受政治力干預 我不確定.
刪除2. 以之前金管會的"金金分離" 或是中信金併兆豐金不成的例子來看,金管會會限期要求中信金處份新光金or 新新金的持股
老師您好,拜讀您的文章,對於公司治理有很大興趣(本身職業為採購主管)。最近最大的新聞就是柯文哲京華城弊案可能犯圖利罪。對公務員來說,有對價關係就是貪汙,沒對價關係就是圖利,但對一般企業員工呢?
回覆刪除非公務員通常只能用背信罪來執行,但背信罪的要件是要建立在"有人受害",跟貪汙治罪條例的基礎"有人獲利"完全相反。譬如說身為一個採購,洩漏底標價格給標商,讓某廠商得標,但這間得標的廠商也是規規矩矩執行工程完成標案,看起來公司很難舉證有"實質受害",這樣背信罪就無法成立,對吧? (以台塑太空包弊案來聯想) 。但同樣的行為,對公務員來說就是毫無疑問的圖利罪。
說實在的,在公司中"因為這間廠商合作久了已有默契,在價格在合理範圍,品質也能接受的情況下,偶爾透露點小消息給供應商"真的是非常常見的事情。難道是因為對公務員的道德要求比較高,所以適用的法條更加嚴格嗎? 這點想聽聽老師的想法。
另不好意思,不知道要在哪留言,因此挑了這篇毫無相關的文章下面留言,請您見諒。
公務體系最受人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企圖用同一套標準去套用在各式不同的機構上. 即便各個機構,各種採購屬性都不一樣. 所以造就的結果往往就是公務人員的消極不作為. 也因此首長想做的,往往也是花錢去做新的,而不是去解決那些有爭議的陳年宿疾.
回覆刪除防弊和效率是對立的. 台灣政府或銀行往往是把防弊作為第一考量,而不是在二者之間取得平衡點.
我一直主張,台灣政府和司法應該引進商業精神,仿效一些大企業找企管顧問公司去檢討和精進一些作業流程. 只可惜,商業精神在台灣被污名化,被視為貪婪和罔顧公平正義. 然後任由那些不重視數字,只會說得一口好道理的法律和社會學人士操控大家.
嗯, 對於你的問題,我也是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