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談台塑集團過去與未來

 

談台塑集團過去與未來

 

這是篇讀者建議寫的文章. 坦白說,我一向不太喜歡接受點菜. 因為我寫東西是隨興的. 我不喜歡在壓力下寫東西(除非給錢). 但一來我實在不知道最近要寫什麼, 二來,有意思的是,台塑集團是我職場生涯少數算是服務過/打交道的台灣大企業. 20多年前台塑麥寮大建設的年代,我每週都至少要跑一趟麥竂. 處理各廠的網路和控制系統(DCS). 記得當時會先經過一個路邊都在挖蚵仔的村落,然後突然轉進一條筆直的大馬路,數百公尺都是檳榔攤, 路的最底就是台塑麥寮廠區的大門. 這是個難忘的回憶.

 

我查一下2023年以營收論,台塑集團在台灣企業集團中排名第三,次於鴻海和聯華神通, 今年應該還會再輸給台積電,不過就台灣經濟史來看,台塑集團是排名第一最久的集團. 而且台塑集團也有很長時間是全世界獲利率最高的石化集團. 造就這一切的當然離不開王永慶和他所設計的集團上下游整合.

 

雖然現在都以台塑九寶形容台塑集團的9家上市櫃公司. 不過一般人大概知道,台塑集團真正的核心還是在最初的四寶─以成立時間為台灣塑膠工業(台塑, 1954)、南亞塑膠工業(1958)、台灣化纖(台化 1965)和最後成立的台塑煉油石化(塑化, 1993).

 

台塑最早的產品是PVC, 結果王永慶發現下游的工廠拼命嫌和壓低他的價錢,反手把PVC作成塑膠皮,價格卻翻了一倍,在賭爛協調下游的惟二工廠根本不鳥他下,於是決定成立南亞和客戶拼. 所以台塑和南亞是上下游的關係. 台化最初是作化學纖維的,和早年的遠紡(現在叫遠東新世紀)一樣被歸在紡織股, 但因為是大阿哥的地盤,大阿哥掌權後,石化類一些高獲利的廠開始被歸在台化底下,於是轉型成為了塑化類股. 至於最後登場的塑化,則是石化業的上游─煉製. 台塑自此可以自己進口原油、再煉油。一方面賣油,一方面壓低成本,更進一步可以自己掌控石化原料.

 

我不確定現在如何,但至少十幾年前,麥寮是全世界最大的一貫化石化園區. 透過地下管線連接各廠,以及工廠的高度自動化. (20多年前,麥寮一間工廠裡面應該不會超過20), 讓台塑集團成為毛利最高的石化企業.

 

這也是我個人最佩服王永慶的地方,因為他很像我認識的美國商業文化, 那就是經營者永遠在想,要怎麼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以及透過整合(美式多為購併)來提高綜效. 我相信即便是90歲的王永慶都還在想這件事. 這是今天很多台灣大型企業的老闆都辦不到的.

 

除此之外,王永慶時代台塑集團還有一套非常了不起的制度─幕僚制.(我不確定這個制度現在還有沒有,還是名存實亡). 簡單地說,台塑集團有二套體系,一套體系就是負責日常營運的經理制. 而幕僚體系則是負責研究如何提高效率、或是降低成本、建立新制度這類屬於規劃的工作. 台塑的幕僚有多少人呢? 20多年前有一千初頭. 你就知道王永慶是玩真的.

 

我隔壁公司70多歲的老闆就是出身台塑幕僚. 據他很得意的說,當年台塑幕僚就是高人一等,因為這些人不但要懂工廠,而且經常被派去海外學習,不時要出報告, XX石化是怎麼作這件事的,而我們是這麼做的? 改進意見是什麼? 壓力很大,但學的比人家多. 不停的增進效率、改進制度、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不停地拓展新的可能,這就是台塑集團能在台灣基本上不產石油的大環境下,依然能創建石化王國的原因.

 

然而從另一面看,不管是王永慶或是王文淵時代,除了石化相關投資和長庚醫院外,基本上台塑集團沒有什麼投資算的上是成功的. 不管是汽車、PDP面板(當年和LCD競爭的規格)DRAM…和目前的越鋼或是成天在大力廣告的生醫生技或是沒人聽過的電子商務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就是人.

Again, 我不知道現在. 但以前台塑最愛找的就是是成大和高雄工專. 這種人通常不像台清交這種聰明但自以為是,而是相對聰明但務實. 我記得20多年前碰過一個台塑的高專是交大的. 那個年代,雖然是高級專員,但一年可以拿100萬的獎金,再加上薪水,一年大概160~180萬左右. 他就很得意的告訴我, 雖然他的同學在竹科可以拿到200多萬, 問題是操的要死還常要加班, 但他在台塑是準時上下班, 壓力也輕很多. (p.s 那個年代,要成為高專是很難的,多數人最多只升到專員)

 

所以你大概可以想像,那時的台塑就像個非常有效率的公家機構, 除非有貴人提拔, 否則想憑個人才華快速爬升並不容易. 但相對非常穩定,待遇也不錯. 所以會留下來的,基本上就是追求穩定的人. 也因為管理層大抵都是這樣的人, 所以你要投入新行業很難. 或如果你是個很有創意或想大膽嘗試的人,除非有背景,也很難留下來. 這種企業往往都是由上而下的決策,上面的想做什麼,下面才會動起來. 而且如我之前寫的台灣接班人問題一樣,隨著管理層愈來愈老化,制度會愈來愈僵固和保守.

 

台塑集團另一個問題就是喜歡給自己人做. 這或許是源自王永慶時代的利潤中心. 就像政府的資訊案很喜歡找一個號稱獨立的資策會來規劃一樣. 台塑集團裡有很多只是接案再轉包的機構. 再加上派系的問題,台塑裡面很多東西都是特定廠商在供應.甚至是二包再三包.

 

不過說真的,以上說的問題對家大業大的台塑來說根本不算事. 以台塑近年開始把石化重大投資從亞洲轉向美國(Texas & Louisiana), 就石化本業的投資來看,台塑還是夠專業的. 至於這幾年的獲利不佳, 坦白說,石化產業吃的就是景氣和成本財,也就是石化產品有一個標準售價(國際期貨價格),一個就是賺價格上揚,另一個就是比同樣價格下誰的成本低(當然還有量大). 台灣媒體都說台塑集團獲利不佳是因為供給過剩, 對我來說倒不如反過來是因為需求下降,這自然和世界工廠─中國受到杯葛,以及自身的景氣下滑有很重要的關係.

 

至於洩大溼胡扯的過度依賴中國,那真是扯中之扯. 我相信至少30年前王永慶就知道,台塑沒有辦法長期在台灣發展石化,除了台灣不產油外,很少有石化廠會設在人口密集的城市. 再加上石化產品最好是接近客戶(工廠),以20多年前去看,設在中國沿海(寧波),再靠海運往台灣調度絕對是最好的選擇方案.

你不能賺了20年,就因為這2年萎縮了,就說這是個錯誤的決策. 這是典型的台灣外行嘴砲文化.

 

那麼台塑集團真正的隱患是什麼? 答案就是接班人.

王永慶時代是標準的開明專制. 獨裁者一個人就可以拍板所有的事,所以決策很有效率. 另一方面他又很開明,願意傾聽各方意見後作出決定. 所以帶領集團蒸蒸日上.

到了第二代,走上了家族共治. 或者說家族和老臣共治(七人或九人決策小組). 看似平安渡過了家族因為分家而造成集團分裂. 但由於第二代的人數很多,其實每個人都在集團裡發展自己的勢力. 王文淵雖然是總裁,但絕對沒有他阿伯那種看家族成員誰不順眼,就把當事人叫來臭罵一頓甚至直接趕出集團的能耐.但因為台塑這條船夠大,再加上王永慶設計的運用財團法人和海外基金把大家硬綁在一起, 所以基本上不會出事. 可是如果交到第三代呢?

 

別忘了,王文淵已經77歲了, (王瑞華和王瑞瑜則是65歲上下), 雖然台塑集團宣稱要成為專業經理人制. 可是別忘了,透過當年王文洋揭露的王家海外四大基金後,大家才發現,原來王家控制的台塑集團股票,除了檯面上的交叉持股以及財團法人(長庚與七小長庚, 一般被戲稱白雪公主和七矮人), 王家真正直接持有的台塑集團股份也高的驚人.

 

這種持股比例,再加上第三代不見得有第二代這種傳承家族企業的共識, 以及通常第三代同輩之間,也不像第二代可能從小還有玩在一起的感情, 所以很多的家族分裂都是發生在第三代(如泰山企業). 我想這才是王文淵目前該費心的.

 

 

落落長寫了一堆,我自己都覺得有點亂. Anyway, 如果你想問能不能投資台塑? 我自己沒什麼台股,不過說真的,寫完這篇反而想去買了. 答案很簡單,王家持有的台塑(集團)股票比你想的還要多很多. 如果台塑出事了,你絕對不是死最慘的那個.

 

其次,台塑有沒有問題? 現在肯定比王永慶時代差多了. 至少我從前同事聽到,一些內部管理或是員工操守部份都比已經差多了. 但就像郭台銘收入下滑30%,還是比你高1萬倍一樣. 我覺得這是個問題,但不是大問題. 至少就大方向來看,台塑還是對的.

 

至於我說的接班人嘛, 除非你真的愛台塑,想長抱一輩子,否則這種事給王文淵去擔心就好了.

 

最後聲明: 我對台塑沒有什麼研究了, 以上只是純個人心得. 講的有些事可能早就和現在不同了. 你可以指正我. 但如果要依此去做投資, 本人不負責任.

2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大感謝,感恩!原來以前台塑最愛找的就是是成大和高雄工專,我喜歡,我支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