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金融傳染病

 

金融傳染病

 

上週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瑞士信貸(瑞信)可能破產的傳言。這個傳言在最先揭露的記者自己悄悄撤下留言,瑞信花30億買回部份債券,以及分析師紛紛放話瑞信體質遠較雷曼佳,或是瑞士政府不可能放任第二大金融機構倒閉..等,似乎要劃下句號了。

 

真的是這樣嗎? 是否我們也該注意一下金融傳染病呢?

 

金融傳染病這是我自己發明的名詞(或許有人說過了,但我不知道),意思是金融的問題其實就像Covid一樣,很容易從原本一小群放大到整個群體,之所以如此,除了金融業的桿杆化和金融開放後,金控下造成金融業多具有高度同質性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也是金融業和金融業之間往往都有密切的往來(交易對手) 

 

你或許知道金融業其實是一個非常競爭的行業,在金控架構下,其實每個金控都有相同的服務,差別只在規模大小而已,在此之下,對客戶來說,除了傳統的服務好壞、績效差異外,另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信心─也就是我把錢放在你這裡,投資賺賠是一回事,但至少是我相信你不會倒。這也是幾乎所有的金融業都有豪華的門面的原因,它本身就是一個高度仰賴消費者信心才能活下去的行業。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台灣全部的人都認為富邦銀行要倒了,如果沒有國家出手,富邦銀會不會倒? 答案是有很大機率會大,因為此時多數人會選擇把在富邦銀行裡錢提出來,缺乏了現金,銀行就失去運作的基本功能了。所以維持一個金融機構活下去的最重要原因,不是它帳上的那些財務數字,而是客戶對它的信心。

 

先說明,我拿富邦銀舉例只是因為它是大型民營銀行,不是在暗示,富邦銀行沒事還是我的薪資戶,不要亂聯想。

 

還是回到瑞信好了,如果你是瑞信的客戶,特別是有數千萬美金以上的客戶,到瑞信的傳言,你會怎麼做? 1. 當作沒這回事? 2. 把全部錢移出? 3. 部份移轉?

 

如果是我,我會選擇3,最終是2. 很簡單,如同上面講的,金融業的同質性很高,以這種等級的客戶平時也不會只有瑞信一家的sales 會靠近你,或是全部錢都只和瑞信一家往來。你猜這時其他金融機構的理專會做什麼事?

簡單地說,除非風波會很快落幕,否則這種被盯上的金融機構往往是不死也會去半條命。

 

更慘的是,如果此時再被信評機構補刀─降評,會激發法人更大的贖回/賣壓。所以瑞信在做的除了向客戶信心喊話,更實際的要增強自己的財報相關數率,也要想辦法出售資產提高自己的流動性。

 

問題是大家關心的不會只有瑞信一家,如同當初第一家產險傳出鉅額理賠防疫險後,市場自然會把目前鎖定在其他也賣防疫險的產險公司一樣,接下來幾家體質不佳的金融機構同樣會被法人/大額客戶鎖定,客戶會開始贖回/移轉在這些金融機構的資產,最後你會發現,第一家出事的可能不是大家想的瑞銀或是德意志銀行,而是一家中小型的金融機構。而這家機構因為不致於大到不能倒,於是基於市場機制就自然破產了,可是這波地震會隨著震波愈來愈大,開始影響到更大和更多的金融機構,最後形成了一場風暴。

 

而另一個對投資人可能的衝擊是,如同上面說的,當金融機制發現自己需要美化財務數字以免遭到市場追殺時,往往會做的是拋售資產來換取流動性,這些資產可能是不動產,當然也可能是有價証券,特別是一些帳面有獲利的證券,例如前文提的英國退休金,本週不少資產管理公司就已經收到指示退休基金要贖回一些投資部位了。一般來說,除非有特定人接受或買進部位>贖回部位,否則如Blackrock這些公司接到指示後,會做的就是賣出基金持股,進而形成賣壓。萬一,當股價跌到某些設定停損點時,又可能引發更多基金被迫停損,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Anyway, 透過這篇文章我想說的是,很多政治人物或老師都愛告訴你,股市是經濟櫥窗,台灣(或美國)經濟很好,所以股市下跌反而是利機。但我想說的,決定股市(或個股)的漲跌其實不見得和經濟有關,而是和買進/賣出力道有關,特別是這些年,不管是ETF/資產管理公司的力量愈來愈大,一旦出現過大的修正,市場很容易會過度修正,而偏離了正常面。

 

面對未來可能的風險,台灣還是不少大溼在勸人危機入市。我昨天甚至看到一個Youtube,是教你如何把房貸再融資,趁此時用股息還房貸。我無意去評斷什麼,不過我倒想起電影賭神裡的一句話,或許此時很受用:

 

 


2 則留言:

  1. 壞帳不會讓銀行倒,流動性不足才會讓銀行倒。

    回覆刪除
  2. 就看FED每年幫大家做的Stress Test,是否真的夠Stress。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