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振興抵用券的一些想法


振興抵用券的一些想法



近期因應武漢肺炎引發的消費緊縮,政府已決議要發放振興抵用券來刺激經濟,雖然細節還沒出來,但大概的方向會是以折價券(Coupon)方式,也就是你消費100元政府給抵用券讓你打個9折之類的來鼓勵人民消費。



這種政府發錢刺激內需的事,雖然每次名字都不同,但其實政府已經幹過很多次了,最近一年就有夜市抵用券和國旅補助。而好笑的是,現在發這些券的政治人物,和當年多半大力抨擊馬政府的消費券是好大喜功、浪費人民納稅錢是同一批人,這又是我大台灣民主國政治人物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的再次實證。



嘲諷歸嘲諷,還是要談一下,為什麼當年馬政府的消費券會不如預期呢? 還記得當時還在政策討論時,我就在blog上寫過,消費券絕對不能排富(當時的主張是要排富的)。我的論點很簡單─因為富人才是真正能拉動消費的主力。



這是因為在恐慌的年代,一般人會傾向儲蓄以因應不可知的未來,(這就像目前的武漢肺炎一樣,或許未來你會發現這根本只是短暫現象,但當下的你因為對未來的不可知,而會恐慌而保守),於是消費券會被用來取代原本的必要消費,然後把省的錢存下來(在經濟學中,儲蓄是經濟成長的殺手,消費才是推手)。但對富人來說,就像你中了200元的發票,你可能請客吃飯花了1000元一樣,因為3600元的意外之財對富人來說無闗緊要 (富人就算恐慌未來,3600元也幫不了什麼忙). 還記得我還曾和某大學商學院院長針對發放消費券到底是富人有效還是窮人有效辯論過,真是好笑。



Anyway, 這就是消費券制度的盲點,明明是發給富人更有效,但問題是如果只發給富人,政府肯定會被幹譙到沒力,也不會有政治人物敢這麼搞,所以得出來的結果就是花了大錢,但效果不如預期。



好了,現在類似的情況來了,當年嘲諷和幹譙馬政府大撒幣的人當家了,總不能打自己的臉,所以只好說自己推的不是消費券,而是抵用券。差別之處是要你真的消費,政府只是補助你部份費用,用以釐正當年的錯誤。可是你仔細想看看這真的會有不同嗎?



影響抵用券是否成功的第一的因子當然是品項限制,如果這個制度可抵用的消費項目沒有太大限制,含括大多數的民生消費品,大概不意外,結果會和消費券差不多,多數人會拿來買民生必需品,然後把差價存起來。所以我猜政府會發的是一本的折價券,就是針對各類商品,如民生必需、電子產品、旅宿、餐飲各有一張不同券。



這種綜合折價券的模式,第一個會產生的當然是不同品項的使用率會不同,像超市、餐飲這種必要型消費會被用到很多,其他非必要消費會被利用到較少,但這又會回到政府補助真正創造的消費不多,只是變成儲蓄的模式。



第二個情況就是: 不意外的每個產業都想爭取納入折價券範圍,然後依台灣過去慣例,就會有很多喇豬屎的立委出來,最後結果自然是皆大歡喜、大家都有獎。可是因為這是折價券,我總不能買電池打9折、買電視也打9折,所以你會發現到時會出現很多限制和條款,例如3000元以下打9折,3000元以上打95折補助上限到1000元,然後不可以拿來買煙酒等的,然後因為限制很多,最後你可以預期到會有一堆人幹譙這東西很難用,然後那個被打趴在地上的在野黨立委又活起來了,終於有畫面可以露臉了,反正就是一團亂,最後公家機關花了很大的心力的結果又是個不如預期的政策。



第二個影響抵用券會不會有效的因子是額度,也就是到底一個人可以拿到多少補助。



以目前新聞說的600多億元預算來說,如果除以2300萬人,大概1個人就是3000元,如果你再把這筆錢分散到綜合項目裡,你可能會發現每一大項你能得到的補助大概就是1000元左右(甚至更低),而且考量不會每個人都花完全部的消費以及還有開辦費用(印券還有相關作業也是有成本的),我猜最終真正投入到消費的可能不到500億元。最終的數字一定會低於預期政府預估的數字,簡單地說,這種類消費券台灣政府都做過這麼多次了,要是真的有用早就有用了,而且也不會全世界只有台灣政府還樂此不疲。



這也是這種制度的盲點,明明效果不大但政府還是硬要做。理由很簡單,因為在民主制度下人民無法容忍政治人物什麼事都不做,也就是政治凌駕於專業之上。既然如此,那是否我們該想想,政府能否也能順勢利用人民對政府有所求的時機,做一些對國家長期有幫助的制度?



舉例來說,台灣電子支付不普及,很大原因在於傳統攤商的抗拒。他們抗拒的原因除了不熟悉電子操作,另一個更大的原因其實是不想繳稅。可是你仔細想想不是很好笑,這些人不想繳稅,結果他們生意不好,我們卻要用稅金去補助他們?



就算先不說這個,現金支付除了麻煩,鈔票本身是帶有很多細茵的,尤其是很多傳統小吃鋪收錢找錢和處理食物的都是同一雙手,在疫情當下宣導無現金交易,時機豈不是最好?



再說了,現在電子商務愈來愈盛行,你發實體折價券豈不是排擠掉了電子購物?



所以如果是我來做,我寧可拿一半的錢出來補助台灣大小攤商、實體店面建立電子支付平台。當然我可以理解現今的台灣電子支付平台太多太雜,所以我倒建議可以從建立悠遊卡和一卡通平台開始,然後未來折價券改為儲入現有卡或給予新卡方式發放,雖然作為一個文組宅我不知道技術可行性如何,但這樣的模式至少有幾個好處:

1.      普及台灣未來的電子支付

2.      降低未來發放類似消費券/抵用券成本

3.      增加政府稅收 降低補助下財政負擔

4.      刺激更多消費 (就和信用卡的道理一樣,刷卡的無知才能創造更多的消費)

5.      增加政府對民眾消費數據的掌控 有助政府/央行未來決策分析



其實我以前在公司的品格書裡就寫過,台灣號稱資訊大國,又有小國人民素質高的特色,本當是世界高度資訊運用的典範,可是你看我們的股務制度(股東會通知、會議紀錄)、股東會投票(電子投票, 這些年才終於有一些大公司有了),都和30年前沒什麼二樣。



同樣是亂花錢,有志氣的政治人物會挑一個難度高但對國家未來發展有幫助的方法,沒種的政治人物只想著爭議愈小、只要讓人民覺得政府有在做事就好。至於台灣的政治人物是哪一種? ~ 住台灣這麼久了還要我告訴你嗎?


6 則留言:

  1. 美國富人有三分之一收入以拿來儲蓄,中產階級是月光族,台灣可能需要更多的數據支持富人會花錢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0/02/20/never-mind-the-internet-heres-whats-killing-malls/

    回覆刪除
    回覆
    1. HI 富人儲蓄比例高 這是經濟學上所得彈性的概念 就像郭台銘所得可能是你的 1000倍 但他的消費可能只有你的100倍 這也是當初那位商學院長提出的論點

      但你不要忘了 消費券是一次性的而非常態性所得 ( 所以我舉例就像中統一發票一樣 ) 而且消費券是不能拿來儲畜的 這是和常態收入不同之處

      刪除
  2. 如果每週發一次,一個月1萬二千,發十年變成全民無條件基本收入呢?是不是就可以形成常態性所得有效刺激消費?而且強力通膨形同對富人階級抽鑄幣稅,移轉性支付給全民,還可以降低貧富差距。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的想法剛好就是這次美國惟一一位民主黨亞裔參選人 Andrew Yang 想法 透過對大公司課稅發給人民基本所得

      刪除
  3. 一般經濟學上的研究結論都是富人的「邊際消費」低於窮人的「邊際消費」。

    回覆刪除
    回覆
    1. 學而不思則罔 郭台銘的所得是你的1000倍 但他的消費不會是你的 1000倍 這就是你說的消費彈性 或所得彈性理論. But , 不要忘了 消費券是非常態性而且不能儲蓄 所以我比喻為中統一發票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