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0日 星期三

金融風暴的起源(下)─從高峰到谷底



金融風暴的起源()─從高峰到谷底

 

上一篇談了造成金融風暴,或者精確的說經濟大衰退,主要來自三個成因:

1.      長期且過低的利率環境,造成人們尋求風險投資並逐步降低風險戒心

2.      因應市場需求產生金融投資商品,而這些商品往往最後被過度包裝和層層桿杆化,以致風險被誤導和過度放大

3.      在長期樂觀趨勢下,誤解了自己風險承受力而過度舉債的個體(個人、企業和國家)

 

這一篇要講高峰到谷底其實很簡單,就是把上一篇倒過來寫就好了!

 

我記得有位投資大師曾說過(好像是Ray Dalio, 但我不確定,sorry),時間到了,你去把一顆結滿果子的樹搖一搖,總會有幾個果子會先掉下來。

 

什麼叫時間到了? 就是經濟復甦到一個階段,先進經濟體就會開始調升利率,利率調升代表著舉債成本變高(或再融資成本變高),也代表著市場流動資金將趨向緊縮。

 

那麼什麼果子會先掉下來? 不用太複雜的知識你也知道,自然是取決於果子的成熟度(或生病度)和你搖的力道。

 

在大環境開始趨向緊縮資金初期,必然有些學者和分析師拿著歷史的經驗恐嚇大家危險在即,市場也隨即反映,可是到頭來大家發現一次二次都沒事,每次拉回反而是最佳買點,久而久之大家就忽略了這件事。只是隨著果子在樹上的時間愈久愈益成熟,有些果子自然而然就搖搖欲墜了。

 

這些果子(經濟體)常見的共通情況就是有超高的負債,甚至是外債(例如中國的房企、東南亞國家..),以及銷售(出口)產品單一集中等,過去幾年靠著低利環境,讓這些企業和國家可以運用舉債方式幫助自己成長,卻也因此不知不覺地累積了自己根本無法因應的巨額負債。

 

原本照道理說,因為規模大,只要不是真的內部有大問題,也不致於出現倒閉。但別忘了,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在這場舉債遊戲的玩家可不單純只有舉債者和出借者的關係,這當中還有外資(投資者)和鯊魚(放空者),這些果子本來就是眾所注目的焦點,因此只要一旦發覺情況不對,外資會先開始撤資,接下來就是鯊魚開始慢慢進場。

 

資金撤離的結果,不意外地會使得資產價格開始下降或是匯率趨貶,慢慢的,一些原本並不想出售的持有者,或因信心因素或因停損因素也不得不出售手上資產,於是這些經濟體會開始面臨資金籌集困難以及自身股價或資產進入到超跌的局面,甚至因為匯率貶值讓償債成本變相拉高(外債)

 

很快地,第一顆果子的情況會讓人聯想到第二顆、第三顆,於是和第一顆果子有類似的情況的果子都會受到相對牽聯,原本是點的問題,接下來會串聯成線,變成局部性問題。

 

接下來就是第二批果子的墜落,只是和第一顆(或第一批)果子不同的是,這批第一顆果子的墜落不但出人意料之外,通常會引發市場恐慌。

 

一般來說,會讓市場恐慌的原因通常只有─個: 那就是出乎預期,因為這個果子營運向來良好。營運良好怎麼會出事? 答案是資金調度出了問題,老闆擴張太快或是把資金挪去炒股炒房,甚至不甘心自家股價下跌拿公司的錢去護盤過當….等,這的情況再碰上前述第一顆果子問題造成投資部位大幅虧損,以致調度不及。

 

這個新聞很快會被政府和市場解釋為個案,但幾個月內類似的情況會一再發生,理由也很簡單,在長期低利環境下,做同樣事的公司不會只有一家。另一個讓這個效應普及化的理由也不難理解,因為單一個案會讓金融業開始全面檢視手上放款並緊縮銀根,再一次,一個點會連成一線,再發展成一個面。

 

到目前為止還是停在我說的汽車沒油階段,因為這只會造成經濟的逐步下滑並不會失控,甚至中間會因為政策的干預出現小幅反彈,不少大師也會號召大家在此時危機入市。但這一切是否釀成風暴要端看瘟疫對金融業殺傷有多大。

 

什麼情況會讓金融業出事? 三個情況,第一是出現大幅的呆帳,第二是投資部位出現巨額虧損,第三交易對手出事了,造成第一和第二。

 

很多人都說這些年歐美央行做很多壓力測試,大家都過關了,表示這問題應該不大。首先,這是針對歐美的大銀行,所以主體不在歐美也不是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就不在測試之中,其次,在這裡要提到一個東西影子銀行。也就是它的名字不叫銀行,但是卻做銀行在做的放款和投資業務。

而從過去經驗,出問題的通常就是這種 off- balance sheet 的金融機構。

 

舉例來說台灣常聽到的租賃公司就算一種,在國外還有更多像貸款公司和各式各樣的投資公司都是。這些公司因為不能吸收存款,所以他們的資金來源要嘛就是向公眾募集(股票、發行債票券),不然就是和銀行借錢,然後再把這些錢拿去放款和投資。

 

因為資金成本較高,所以他們當然也要做利潤高的生意,也就是一些銀行不太做的放款。同樣的道理,有些人(企業)同樣因為不太容易和銀行借到錢,所以和這些機構一拍即合。

 

什麼樣的人不去和銀行借錢,卻要去找貸款公司? 大部份是因為這些人沒有穩定的收入、沒有檯面上收入證明(例如攤販、開賭場…)和信用記錄不佳或根本沒有的人,或是什麼都有,但銀行認為舉債已達上限的等。

 

這些人不一定都是低收入,但不能否認的是這些人的確大都是受景氣波動影響較大的人。

 

於是當景氣大幅下滑時,不意外地,這些影子銀行就會成為新一波的受難者呆帳大幅攀升甚至體質不佳的出現倒閉。同樣的道理也會出現在專作投資的影子銀行裡,他們可能是某某信託公司、投資公司,但做的事是一樣,風險較高利潤更好但傳統銀行不敢放手去做的,在景氣好時,他們會賺到鉅幅的財富,但逆轉時,他們也死的更慘。

 

那當影子銀行出問題時受害者會是誰? 當然就是借款給這些機構的銀行,以及買了這些影子銀行發行債票券和股票的投資機構(很多也是銀行和保險公司),事實上很多這些影子銀行背後的老闆就是…..沒錯,銀行。

 

於是這場瘟疫開始漫延到金融機構了!

為什麼從上篇就在講經濟只會衰退和蕭條,金融會成為災難? 因為一來,透過金融創新,很多原本單純的東西才會辦法數倍桿杆化到不可思議的天文數字。第二、也因為金融業才擁有大量的金融資產,因此一旦出事,將讓金融資產普遍性的大跌,而這些年來因為低利率和股市的履創新高,很多人手上都有股票,甚至很多人勇於花錢就是因為股票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相反的,一旦股市重挫,許多人會反而認為自己變窮了而緊縮消費。

 

最後,金融與金融之間的交易是非常密切的,一家船運公司倒了,其他家不見得有事,說不定還會獲益,但一旦一家金融業出事了,很容易引發其他家金融業一起出事

 

於是惡夢來了,大家發現房地產、股票、債券幾乎所有的資產都在下跌,資產的下跌會引發一些桿杆的追繳,更進一步增加賣壓。更慘的是,原本成天看好的未來的分析師,一萬點時說上看15千點的,轉口告訴你不是8千而是6千。資產下跌造成的貧窮心理再加上人心的恐慌讓消費急遽地緊縮。

 

消費緊縮的結果是公司利潤下降甚至是虧損,在身處隧道暗處遲遲看不到出口的情況下,無薪假和裁員開始大量出現,慢慢地失業與恐慌帶來了社會的動蕰。

 

接下來再寫下去,當然還有更多恐佈的可能,不過反正就是惡性循環,愈來愈多企業和國家都會被拖下水,因為不是小說就此打住,留給大家自行想像。

 

最後,這二篇只是我沿用過去歷史所寫的心得,並不是什麼預言! 這裡面有件事沒有提的,就是政府救市的決心或是各國相互解救的努力。因為自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到2008年美國金融風暴後,各國政府、央行和國際組織愈來愈相信,不要輕信什麼市場自動修護能力,或是發生的亞洲的事就讓亞洲人自己去處理。

 

在全球資金自由流動下,亞洲一隻蝴蝶拍動翅膀對歐洲的影響可能比歐洲人想像的大,同樣的,人類的理性思維會讓自己做出正確的事,貪婪和短視才是正常的人性。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想,你也不用太相信各國政府和央行真的都會從世界大同或整體最大利益著想,更多時候不是趁你病 要你命不然就是別人的失敗 就是我最大的成功”.

 

面對全球經濟可能再次面臨變局,我的建議是:

1.      少碰你本來就知道是高風險的資產

2.      多時時警愓自己 斷、捨、離時不要留情

3.      聽到什麼人棄我取別人恐懼時我貪婪時,先確定巴菲特是不是也這麼做,還有確定你做的是美國投資

4.      想不出來了, 就這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