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央行理事制度的改革


央行理事制度的改革

 

昨天聯合報登了前行政院長陳冲的論點,覺得目前央行討論負利率沒有意義,反而更應該著重於健全央行的理監事議事制度和未來發行/監管電子貨幣的可行性。http://tinyurl.com/j83bc5j

這個論點很快被立法委員引用於質詢彭淮南,甚至有媒體以交火來形容。 

台灣立委或是媒體喜歡用看熱鬧的心態看事情早就見怪不怪,只是當大家把焦點放在陳冲和彭淮南交火,或是負利率到底可不可行時? 是否陳冲原意談的二件事,健全央行的理監事議事制度和研究電子貨幣反而被忽略了呢?


電子貨幣我沒有太大研究,我只覺得台灣現行的電子交易真是他媽的爛。只好就來談一下央行的利率決策,請問你知道央行的貨幣或利率政策是怎麼形成的嗎?
 
根據彭總裁的講法,央行的利率決策是由全體理事共同決議,他只是會議主席並無權單獨決定利率及貨幣政策。這個說法的確很符合法令規定及大家普遍的想法─我們的央行決策是集體決策而成。
 

先看一下央行理監事的法規和組成吧!

央行理監事主要是依中央銀行法第5條規定:「本行設理事會,置理事11人至15人,由行政院報請總統派充之,並指定其中5人至7人為常務理事,組織常務理事會。前項理事,除本行總裁、財政部長及經濟部長為當然理事,並為常務理事外,應有實際經營農業、工商業及銀行業者至少各1。除當然理事外,理事任期為5年,期滿得續派連任。」

 

 
基本上可以看到,就是除了央行總裁和二位副總裁和財政、經濟部長外,另外還有農業(陳保基、陳昭義)、工商業(李成家)和銀行業(廖燦昌, 合庫董事長),此外的多數是學者。看起來和以上的法令規定並無差異。

那麼央行的理監事會議是多久開一次呢? 理論上是三個月開一次(3/6/9/12),當然和公司董事會一樣,央行總裁(主席)可以視情況召開臨時會。
 

好了,回到最初的問題,那央行的利率/貨幣決策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是否真的是這些理監事充份討論後作成決議的呢?
 

根據路邊社消息,基本上這些理監事在收到開會通知前是沒有任何資料的,只有到會場才有央行給一份厚厚資料,理監事還沒有機會把資料讀完,央行已經開始報告本季國內情況,然後總裁作出指示,基於xxxx, 所以我們決定xxxx. 詢問現場人員是否有異議? 如果沒有,就宣佈達成決議。那那一份的厚厚資料呢? 央行說這是國家機密,會後要收回! 簡單地說,參加央行決策會議的理監事中,除非是央行的人員,根本沒有人有辦法在短短時間內充份了解該份資料,他們所作出決策是否真的基於自己的專業作出的最佳判斷,恐怕連自己都很懷疑。
 

反觀美國的Fed是怎麼開的呢? Fed理事會議召開前一個月,所有的理事(Governor)就已經收到Fed的相關資料了,讓各理事能夠充份的閱讀並自己尋找資料來佐證,所以才會有大家在新聞上看到的,或是陳冲講的鴿派、鷹派各區域總裁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因為有不同意見的表達,所以Fed利率決策會議通常不見得是全票一致通過,而是會出現反對的聲音(投票)。就一個組織的領導者來講,反對的烏鴉的確讓人討厭,但從組織的長遠發展來說,適度的反對意見才能確保政策不致於偏持或流於一言堂。這也是為什麼公司董事會或是央行理事會要設計成合議制而不是總裁或董事長一人拍板定案的獨裁制的原因。


我很相信彭總裁的大公無私,只是是否彭總裁及央行所作的決策都100%,甚至70%無偏誤,那就真的見仁見智了,如陳冲所言,台灣央行決策是否應該更制度化,引入更多的公開討論? 我想現行真的比討論負利率有意義多了。

 

p.s 我想順便討論另一個前陣子陳冲提的我覺得很有意義的想法:

在全球面臨通貨緊縮,原物料狂跌的時代,台灣是否應利用這個機會健全台灣的永續經營? 簡單地說,台灣一直面臨著二大來自外部的高度依賴, 一個是能源依賴進口,另一個糧食進口比例愈來愈大。台灣政府坐擁鉅額的現金,台灣政府是否應該藉此機會購併油源和農地(甚至相關公司)來提高未來台灣能源和糧食的自主性呢?
 

這個問題很明顯牽涉到主權基金的問題,也是近來另一被討論的話題。我記得很久之前,我也寫過一篇蕉扯主權基金,不想偏離主題,就在不再贅述。只是現金在可預見的未來會愈來愈不值錢情況下,台灣政府與其把著一堆現金自high,是否可以提出一部份,利用當下環境幫助台灣健全未來永續經營,說真的,我覺得要比目前立委提的一堆莫名其妙法案還是關心Selina為什麼離婚真的要重要多了.

2 則留言:

  1. 1、糧食跟能源,應該上升至國家安全等級,這2者才能自活; 2、主權基金支持,但跟國安基金目前是否有重疊之處,建議全盤檢討後法制化。

    回覆刪除
  2. 前院長陳沖是個人才
    當年觀察他在被任命行政院長時的記者會發言
    非常遵守憲法規範,很多細節都注意到了
    是個人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