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3日 星期三

2015年美國行心得


2015年美國行心得

 

由於我每年都固定到美國2, 對於美國的見聞也固定成為本blog的心得. 同樣的, 我只待在加州的洛杉磯. LA不代表全美國, 甚至不能代表全加州. 停留三週也不能證明全年就是如此. 這篇文章僅就我個人心得作分享。

 

這次美國行第一個心得是美國經濟真的明顯轉強了. 怎麼說呢? 我是從購物看出來的. 你可能知道shopping一直是美國人生活和娛樂的重心. 那我是怎麼看出美國人的購物相較去年強勁很多呢? 答案是停車場. 二個地方觀察, 第一個是我待的城市附近的shopping centerWestfield. 這是個在美國許多州都有的大型購物商場, 裡面基本上就是幾家大型綜合百貨公司加上許多商店購物組成的室內購物中心. 對美國人來說, 所謂大型的意義不只是商場也包括停車場. 坦白說, 我到美國這麼多年, 除了少數特殊的日子真的很少碰上停車場一位難求的情況. 但這次真的如此, 當然, 我並不是無聊到把整個商場的停車位都巡了一次後告訴大家停車一位難求, 而是同一個商場我去了二次(平常日), 結果都同樣看到只有在台灣才會有的經驗, 大家都懶得繞了, 不少車直接停在車位旁邊, 一有車出來, 就直接停進去.

 

另一個類似的經驗是在住家附近的outlet, 這個outlet其實有三個露天的plaza, 各自環繞著幾十家的商店(Camarillo Premium Outlet). 依我過去的經驗, 這三個廣場(plaza), Main Course 通常50%以上的停車位是滿的. 最偏遠有電影院的那個幾乎只有20~30%的車位有車停. 但在這次, 在週六去時, 不知道是剛好是Easter (復活節)前夕, 我第一次碰到三個Plaza車位全滿. 在第二趟平常日去時, 即便是最空的plaza也有六成以上的停車.

 

購物中心停車位是否就代表著購物增加? 我當然無法確定. 不過這是我一點點有趣的觀察.

 

第二個有趣的觀察是銀行. 我去了美國目前四大銀行(依管理資產依次是 ChaseBOA, Wells Fargo Citi), 除了Wells Fargo以外的三家在地分行。走進分行所見可能讓你很意外, 目前這三家分行裡面大多數的空間都是空蘯蘯的, 整個分行看到都是5個人左右. 櫃檯2+1(一位是主管) 外加2位服務專員. 整個分行使用面積差不多只有1/5.

我去年同樣到這三個分行時, Citi(花旗)就是這樣了, 而且裡面灯光還很暗. 我當時印象就是這家分行應該快收了. BOA好一點(灯光很亮), 裡面員工約有6~7. 最棒的是Chase, 銀行專員就有近十位. 還有咖啡和冰檸檬水喝. 而今年看來, 三家分行都一樣, 沒什麼顧客, 也沒什麼服務人員。

 

發生了什麼事?

最近Chase的董事長和執行長Jamie Dimon在公司法說上, 剛好談及了此事. 他宣佈在明年底前Chase要關掉300家分行 (Chase 全球有5000+家分行). 他要把人力轉向提供富有階級投資建議. 至於一般傳統銀行業務(Retail Banking)他要轉向Mobile Banking 以及用更先進的提款機取代. 簡單地說, Chase的客戶而言, 除非你夠有錢去聽投資建議(另一個部門叫J.P Morgan), 否則你未來會自家在家上網或是就是和機器打交道. 聽起來很資本主義和不人道是嗎?

 

我為什麼要提這個, 如果你是這個網站的長期讀者, 你或許看過我對台灣的銀行許多傳統而冗長不必要的作業程序感到莫名其妙而且無奈(例如去銀行辦事為什麼要有存褶? 明明你的ATM卡有你所有的資料, 為什麼還要寫存/提款單? 明明電腦裡就存有你身份證的影像檔, 為什麼每次修改資料 就要重新影印一份身份證….)

我再給你們看一個東西. 以下是二個我個人的網銀登入後畫面.

第一個是台灣銀行(BOT),

對我來說, 台銀的網銀還有二個很"腦殘"的東西在右上角.
其一, 有個倒數計時器. 我知道所有網銀為了安全考量都有一段時間不動就會自動log out的功能. 但只有台灣會直接把計數器"貼心地"放在網站. 不知道多少使用者會和我一樣, 對計數器跳動的數字很緊張.
其二, 我的網銀上是看不到我自己的名字的. 這或許是天才立委們搞出來的個資法(我都登入自己的網銀帳號了有什麼個資好保護的?). 還是我們的銀行們就是不爽我可以直接印出網頁畫面作為個人資產證明, 非得要我到櫃檯付錢去印財產證明才甘心?

 

另一個是CHASE.

 


 
 
 
 
 
 
台灣銀行你看看左邊的功能選項如果加上次目錄, 至少有100個選項. 再看看Chase 有幾個? 沒錯是四個大項. 我常在想除了代繳停車費、公務人員退撫金和買賣黃金之外, 到底有什麼功能是台灣銀行有提供而Chase網銀作不到? 那為什麼台銀要有100個功能, Chase只要4大項就作到了(四大項下各自有幾個次選項, 但總數真的不多). 而且有件事我可以確定的是, 使用Chase網銀的人數一定是台銀的十倍以上 (也就是台銀網銀如果有100萬人使用, Chase至少有1千萬, 甚至5千萬人可能都不為過), 何以Chase有辦法把網銀作到這麼簡單明瞭? 更有趣的是, 台銀有這100個功能, 可是我每次想作件事卻常常找不到. 再請你想一想, Chase要求客戶多用Mobile Banking的同時, 他們是否也為客戶準備好了簡便易懂的操作介面?

 

最近因為父親生病, 我多數的時間都待在高雄家和長庚醫院. 如果你有到過高雄長庚你會知道, 看病或是探病中最痛苦的過程其實是找停車位. 要進停車場前就要排很久, 連要出停車場也要排很久. 經常連停車場的自動繳費機都有不少人排隊, 其實你仔細了解其中的流程, 很長的時間都花在問你要不要打統編、請輸入統編以及最後印發票的時間. 這個問題台北有悠遊卡後透過感應其實解決了不少問題. 但是看看台灣多少賣場(Costco, 家樂福)的結帳人員不都是在作同樣的事, 問你要不要打統編, 統編多少, 請核對一下, 或是問你要不要印發票? 我在想, 如果可以在信用卡或會員卡作一個tag, (這張卡不要打統編, 或是統編是xxxx), 帳務人員一刷就直接印出發票或是直接存作電子發票不是可以省掉很多工作?

 

這個情況就出現在這次我在美國Costco所看到的. 如果你有在好市多消費就知道, Costco最惱人的就是結帳隊伍永遠落落長. 美國的Costco雖然沒有像台灣這麼誇張, 但基本上特定時間還是有著長長的隊伍. 於是這次我看到了Costco有了新的工具, 手持式讀條碼機. 這種東西並不是什麼新科技, 早就被運用在清點庫存上. 所以當有人龍出現, Costco就有店員出現拿出這台小裝置幫你推車上的東西都刷一次, 然後和停車繳費單一樣, 機器會印出一張單子, 等你到櫃檯時, 結帳人員只要直接感應那張紙, 你就可以直接付錢了. 大大提高了結帳的效率.

 

Chase銀行到Costco, 這其實就是美國商業文化的真實表現. 永遠在追求效率和Cost Down. 如果今天5個員工在30分鐘可以服務20個客人. 那美國企業管理層一定會去思考, 是不是可以用4個員工達到同樣的服務, 或是5個員工在同樣的時間服務更多的人. 但是很可惜的, 在台灣你經常看到的老闆只學到了半套. 我能不能叫4個員工去做5個員工的事, 把他們操到死, 然後我可以省下一個員工的薪水. 或者是不顧一切地要求供應商降價, 把供應商固定降價視為採購人員的KPI. 可是台灣企業主卻很少去思考, 我要怎麼從作業流程改善或是透過設備的投資來提高我作業的效率. 台灣企業主比較喜歡把精力花在賺錢和省錢, 對於提高作業效率這件事卻是沒有太大的興趣. 理由之一, 就是我前一篇文章提的, 台灣老闆的思維就是我付你一個月5萬就是買你的時間, 還包括你的人格和自尊, 我幫你把時間省下來, 看著你工作得很爽會讓我很不爽. 另一個理由是, 對於中階幹部而言, 這種改善流程的事, 作得好我不見得有什麼獎勵(因為不見得帶來什麼實質的業績提升), 但是一但改變流程造成客戶抱怨, 那我就死定了. 所以很多事大家都知道有問題, 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所以從台灣銀行的網銀、台灣銀行人力的配置, 到購物商場的結帳都差不多, 大家寧可看著它堪用就是沒有人願意把它變成好用”.

 這些年來, 我一直看著台灣的企業主成天抱怨政府管太多, 又或是管得不夠多(例如匯率貶幅不如韓國, 造成台灣競爭力下降.). 可是你真的想想, 台灣又有多少個企業真的願意從根本體質去改變自己的? 當台灣老闆抱怨自己就局限在台灣, 無法像中國或美國有廣大的腹地, 但平心想想, 台灣又有幾個企業主真心把小事給做好的? 事實上今天台灣真正的問題是, 我們是個年輕的國家, 但其實我們的心態上很老. 老的不願意對於新的事物和挑戰作出革新.
 
資訊化年代的到來真的改變了很多事. 原本像台灣這樣的小國, 相較於中美更有能力作出更靈活和細微化的服務. 但是很明顯的, 台灣浪費了這樣的時機, 當更強的電腦讓中美這樣的大國, 服務數千萬到數億人的大公司都能和小企業一樣作資料庫整合或標準化服務時, 或許也才是我們驚覺台灣競爭力真的流失了.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