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從宏碁我們看到了什麼?


從宏碁我們看到了什麼?

 

PO這篇文章其實很檻尬, 因為我是下午寫好 晚上去上課, 想說回來再修改. 結果晚上新聞出來王振堂和翁建仁雙雙辭去辭務. 改由施振榮擔任董事長兼CEO. 讓整篇文章看起來像是馬後砲. 不過既然寫了, 我還是PO出來. 相對於過去幾天宏碁決策的讓人莫名其妙, 今天的消息也顯示出了宏碁的確在決策模式上有了新的轉變! 這篇文章主要從公司治理角度作思考, 或許可以給大家不同於新聞的角度!

 

最近宏碁的新聞很紅. 從宏碁你看到了什麼? 一個擔任董事長兼執行長十幾年的人, 在業績長期低迷下宣佈請辭. 看起來這是一位掌舵者為公司經營不善負責. 事實上, 如果你仔細看看新聞, 他並沒有請辭, 用政治的話來說, 王振堂只是不再競選下一次董事, 也理所當然失去董事長的寶座.

 

從宏碁你看到了什麼? 王振堂執行長位子將由現任全球總經理翁建仁接任, 翁建仁是誰? 在宏碁指責那個義大利人蘭奇搞了一堆事造成宏碁大虧, 在蘭奇離職後接任他原本位子的人. 這次因為王振堂的請辭CEO, 翁先生又將更上一層樓, 從全球總經理升為執行長. 只是從股東來看, 在過去二年多來, 翁先生或許和我們馬總統一樣, 一直被迫忙著處理八年餘毒以致總體表現讓人不滿意. 如果單以股價或是公司財務指標如EPS, ROE這些數字論英雄, 很明顯翁先生不是個讓股東可以滿意的人, 但是在這場人事變局中, 翁先生反而升官了.

 

從宏碁你看到了什麼? 一個69歲的人施振榮重新上戰場, 和另一位創辦人黃少華組成變革委員會要帶領宏碁第三波革命. 近期很多媒體都把焦點鎖在施先生的年紀, 一個到了含飴弄孫時間的人卻要被迫重上戰場, 認為這是台灣公司治理中接班人問題的最好驗證. 事實上抱著這種論點的人是錯的, 施先生一直都是宏碁的董事, 除非宏碁的董事會只是橡皮圖章, 否則宏碁過去十幾年的興衰, 理論上他應該都了然於心(也有一定責任), 他從來沒有離開過戰場.

 

上面三點是你可能在部份媒體中看到或提到的, 但接下來我想用公司治理的角度看這件事, 先說明, 我沒有宏碁的股票, 對於文章會提到的人我也不認識或是任何恩怨情仇. 只是想用這篇文章來帶大家看一看台灣企業的一些問題.

 

1.     王振堂該負多大的責任? 在我之前宏碁的文章一場炫爛的煙火秀中就分析過, 不管蘭奇作了多麼糟糕的事, 請不要忘了一件事, 從頭到尾王振堂都是董事長兼CEO. 針對塞貨的事, 如果如宏碁宣稱的, 董事會從頭到尾都不知情, 那麼董事會和監察人及簽證會計師很明顯失職. 如果是知情不報那問題當然更大. 以這次因為購併Gateway, eMachine這些二線品牌造成宏碁大幅打消無形資產造成鉅額虧損, 請不要忘了, 沒有董事會同意, 這些購併案是不可能成型的.但是當蘭奇事件爆發後, 宏碁高層有誰被處罰了嗎? 答案是沒有, 只有原本蘭奇的人馬被拔掉了. 今天你看到的施振榮、王振堂當年都在董事會裡, (連蘭奇都是董事成員), 董事會成員或是CEO並沒有因為決策錯誤而受到處罰. 有權無責, 其實就埋下了今天宏碁衰敗的種子.

 

同樣的道理, 在蘭奇離開後, 大家看到的是王振堂又撐了二年多, 這二年宏碁不管在新產品推出還是股價財報數字都讓人感到很無力. 很明顯地, 宏碁的董事會並沒有明快地對王振堂是否適任作出決定. 為什麼會這樣? 很簡單, 因為王振堂又是董事長又是CEO, 在傳統東方人重感情的結果下, 沒有人敢提這個案子, 最後跟著宏碁股價一起賠葬的除了小股東, 就是這些手持大量股票的董事們.

 

這是我想說的第一個公司治理原則: 到底董事長該不該兼總經理?

事實上贊成和反對者都有, 贊成者認為這樣可以提高董事會的效率. 減少公司內部對立和衝突. 反對者則是認為董事會本來就在監督經營團隊, 球員兼裁判很容易產生弊病. 當然, 台灣企業會普遍出現董事長兼總經理, 這和台灣很多公司目前還是第一代創業者打拼創下公司有關. 但是別忘了, 當一家公司上市後, 有了成千到數萬的股東時, 這家公司就不再是一個家族或是一個人的公司, 它會牽涉到更多人的利益. 在這種前提下, 適度地切割董事會和總經理是有必要的. 特別是在台灣, 因為董事長兼總經理, 很容易形成一言堂的現象. 董事長說A方案好, 外加報告說這是整個經營團隊形成的共識. 董事會有誰敢反駁?

 

第二個我想談的是台灣企業裡常有的人情文化. 還記蘭奇離職時,  罪狀之一就是蘭奇只重數字, 和宏碁人傳統重感情的文化格格不入. 所以大家看到了今天的宏碁, 因為重感情, 所以明明執行長過去幾年就是無法幫公司突破現況, 董事會選擇了一再給他機會. 因為重倫理, 所以NO.1離開了, 理所當然就是NO.2接任, 即便NO.2過去幾年一直是NO.1最重要的左右手, 公司業績一厥不振, 其實他也應該負起某些責任.

 

事實上, 台灣企業裡常存有的不只是人情文化, 更多的是近親繁衍下的同類文化. 我們的企業只相信自己人, 久而久之在企業內就形成了一種文化. 大家的思考模式都很類似, 大家的背景也都差不多, 所以溝通上一直很順暢, 也不太會有人反對. 可是也因為如此, 大家常在同一圈子裡繞來繞去轉不出去. 重大決策因為沒有反對聲音, 所以差不多就在一致同意下通過, 而失去了應有警示. 當年的明基併西門子就是如此.

 

第三個我看到的問題是所謂的變革委員會. 目前從媒體僅知道這是個由施振榮和黃少華二位創辦人主導的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主要的功能是引導公司推行改造工作. 從形式看起來, 這個委員會應該就像薪酬委員會或是審計委員會, 是一個建構在董事會下的專案委員會. 當然啦, 由於是施黃二位帶頭, 權力自然不是上述二個委員會可以相比的, 甚至包括傳言的引導購併(被併)或是策略聯盟夥伴..等工作.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 這些事原本應該是誰作的? 答案是董事會. 這種事其實很符合台灣很多組織文化. 我們發現A組織的功能不彰, 大家想到的不是如何去改進A, 而是另創一個B來取代A的部份功能. 這個你從政府組織或是更大企業中都可以看到. 這就像憲法上外加動員勘亂條款一樣. 雖說這是因應特殊情況不得不為的作法. 可是這樣一來, 改革委員會就成了太上董事會. 為什麼要這麼作? 不難理解, 因為王振堂到明年六月才任期屆滿, 而在此之前, 因為公司需要重大變革, 要有一位大老出面主事, 所以針對特殊情況要有不同權變辦法. 我不知道這段話讓你想到什麼. 我想到的是民國38年的蔣中正. 而很有趣的是, 很多人都評批蔣中正獨裁破壞制度. 可是真的問題到自己頭上, 多數人的作法其實還是和蔣沒什麼二樣.

 

寫這一篇並不是要批評宏碁, 或是討論台灣人愈來愈喜歡的內幕醜聞. 主要是如我很多文章講的, 宏碁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只是單一一家公司的問題, 而是台灣很多大型企業共同的問題. 過去台灣很多企業靠老闆一個人的智慧和打拼, 再加上大勢所趨造就了不少英雄, 也建立起了台灣的公司制度. 什麼叫台灣制度, 就是董事長兼總經理, 這種模式最大的優點就是效率, 可以讓決策如臂指使一氣貫通, 少去的監督帶來的制衡, 讓企業更靈活地因應各種突發情況. 但問題是當企業愈來愈大, 這個世界變化愈大愈來愈快時, 再加上台灣很多企業主事者年紀也跟著愈來愈大時, 這樣的模式產生了不少問題, 宏碁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說宏碁的問題是因為PC產業的沒落以及沒有抓到智慧型手機或是像iPad這種手置裝制的契機. 其實你想想就知道, 這些產業面的問題只是讓宏碁原本有的問題提早浮上檯面而已.

 

就如同很多人得了重病後才了解全新調整人生順序的一樣. 宏碁目前要改造的, 其實並不在於發展新產品或進入新產業. 而是應該要去思考如何重建立一套符合公司發展的制度和新的團隊, 在這個團隊中, 應該融入更多不同的聲音和更多元的文化, 應該切割董事會與經理人團隊的臍帶關係, 用數字績效而不是關係輩份來考核組織績效, 透過制度和企業文化的再定位來重建宏碁.

 

最近我一直很密切加拿大一家同樣從天上墮落凡塵的公司─BlackBerry(黑莓機製造商). 這家公司和台灣的htc差不多慘或更慘. 但他們找來了著名的重整專家─華裔的程守宗來擔任CEO. 這位程先生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把當時市場資料庫公司的老三─Sybase 化危機為轉機, 退出當時企業資料庫而轉入今天大家更為熟知的雲端資料運算, 而把一家幾乎要倒閉的公司最後以天價賣入SAP. 大家應該都看過美國不少這類型的例子, 從外面找了一個專家來幫忙一家快倒閉的公司重生. 當然有的成功, 有的失敗. 但是為什麼要從外面找一個不相干的人來, 再給他這麼大的權力? 除了這傢伙多半有過良好經營或重整經驗, 他可能帶來不同於原本公司經營層不同的視野和方法外, 重要的是他和這家公司(員工)沒有感情, 因此他可以很理性地就現實面作該作的事進行改革. 而更重要的是, 他最主要的報酬會來自這家公司的績效, 因此他一定要拼才能賺大錢. 可是在台灣我們不是, 我們在談感情、談理念. 有趣的是, 美國公司平時對員工不錯, 但是要砍人時毫不留情. 台灣公司平時苛待員工, 等到公司有危機時, 卻開始談感情和社會責任了.

 
宏碁未來的路, 要嘛就是賣給其他同業. 這種事牽涉到民族情感, 可行性並不大. 而且價格也不高. 如果宏碁真心要轉型, 與其再找熟知公司文化的人接任, 倒不如利用這個機會向外求才, 讓一個沒有包袱的人來重新改造公司, 我想這才是重生之道。

2 則留言:

  1. 得了重病後才了解全新調整人生順序( 讓我想到了李開復)**美國公司平時對員工不錯, 但是要砍人時毫不留情. 台灣公司平時苛待員工, 等到公司有危機時, 卻開始談感情和社會責任了(好真實)

    回覆刪除
  2. 這篇文章分析的很到位,批評也鏗鏘有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