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

你的錢是他的武器(下)

你的錢是他的武器(下)

 

昨天因為要趕著出門沒把結尾交代清楚.

 

當大家質疑中壽把保戶資金以146-1 一般投資為名行146-6控制購併之實時, 等投票結果出來, 中壽果然”沒有違法”. 因為不意外, 中壽把購入的開發金股票所得的投票權全部用來支持中信證集團旗下的投資公司來取得開發金的董事席次, 連中壽的總經理王銘陽都掛名中信旗下某投資公司成為了開發金的董事.

 

這樣你懂了嗎? 保險法146-6規範的是壽險公司拿壽險資金去為”自己”(中壽)達到購併目的, 但事實上中壽並沒有為自己, 而是為中信集團去達到購併目的啊, 所以”不違法”.

 

那麼, 中壽的總經理去當對方的董事難道不能算是有購併企圖嗎? 這時候就有一些天才學者出來護航了, “拜託, 你買間房子也會三不五時去看一下, 中壽總經理去擔任開發金董事, 是為了鞏固中壽投資利益啊!”.

 

套句大陸官腔, “我不管你相不相信, 反正我是信了!” 當時的財政部就是這個態度.

 

好了,  接下來講我的心得

 

首先, 你知道這件事最好笑的是什麼?

是我們的財政部裁判兼球員. 先是在比賽前高舉公司治理大旗, 告訴雙方要建立一個公平的競賽, 但是整個過程很明顯地偏向一方, 甚至到後期裁判自己直接跳下來踼球. 最後還和勝方擁抱歡呼贏得了比賽.這很滑稽嗎? 還好, 我還可以告訴你更可笑的事, 三年後, 官民股決裂, 結果這一次裁判自己組一隊下來比賽(但是他依舊是裁判哦!), 當時的財政部長還公開呼籲開發金股東不要投票給民股. 結果更扯的是, 這一次裁判隊居然輸了. 結果出來後, 民股知道得罪不起財政部, 只好還是把董事長意思一下讓給官股. 這其實是我在寫這個教案最不能理解的地方, 到底這個案子問題出在公司治理還是國家治理.

 

我之所以把財政部列在第一個被檢討的對象亦是如此. 這件事其實明明很清楚, 民進黨是執政黨要拿下國民黨的金脈. 就是如此而已. 但偏偏財政部硬要冠上個公司治理的名字好讓一切作為看來名正言順. 結果從頭到尾完全破壞公司治理的就是財政部. 這是讓我最賭爛的地方. 我不知道心理學上的名詞叫什麼. 這就像一些人成天高談仁義道德結果私下狗屁倒灶般的讓人不爽.

 

在上篇文章, 我花了相當篇幅介紹中華開發的來龍去脈, 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看到中華開發就是家標準”成也政治 敗也政治”的公司. 在歐美, 多數的公司治理牽涉到多是大小股東平等對待或是公司經理人資訊不對稱這類的問題, 但是一到台灣, 似乎政治一直都是揮之不去的陰影, 包括以前寫的中鋼或是之前的台新金併彰銀都是如此. 政府其實只要扮演好自己裁判的角色. 過度的介入企業經營往往都只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更遑論台灣的政治決策往往都會受到一些民代的干擾, 我覺得政府持股應該明確訂定股東會投票準則, 或支持公司派或保持中立, 不要再去介入經營權的爭奪了.

 

第二個要提的當然是中國人壽. 我之前的文章有提過, 中壽為了幫辜二少拿下開發金所購入的持股到今天都仍掛在中壽帳上(請參見”台灣的特產”), 一共有3.6億股, 平均成本是13.65元. 以今天開發金的收盤價8.48元來算, 帳上損失了18.61億元. 經過了快十年, 這筆”投資”一直沒有出清過. 你不要以為這是辜少爺的錢, 這筆錢正是來自中國人壽所有的保戶繳的保費. 而這個損失則是由中壽所有的股東共同承擔. 在我之前文章提過, 因為台灣目前還沒有和國際會計準則接軌, 所以這筆”損失”只會列為股東權益的減項. 而因為分母的下降, 反而讓中壽的ROE上升. 簡單的說, 中壽高層在決議購入開發金股票以及後續是否要處份, 他們的考量全部是大老闆和他自己的利益, 根本是把中壽保戶和股東的權益視若無睹. 看到這裡, 你還相信這是家值得投資的好公司嗎?

 

而且你不要以為這筆帳只出現在中壽, 國喬石化、中信證…所有辜二少可以控制的公司當初都買進了開發金. 而這些股票我相信也一樣仍在帳上. 當初很多人攻擊中壽, 只是因為他是保險公司. 而是你回過頭想想, 國喬石化, 中信証(現在叫凱基證, 被併入開發金了, 這是另一個故事了)同樣有著數千到數萬名的股東, 這些股東何辜, 只因為老闆想入主一家金融機構, 結果全部股東都要跟著出錢, 這和金正日叫大家上戰場來達到他個人目的有什麼二樣?

 

在台灣的股民(保戶)其實很可憐. 當你買進一家公司股票時, 其實也隱含了委任和信賴, 你認為公司的經營層會如同命運共同體般好好運用你的資金, 最終大家共享其利. 但事實上, 這些老闆只是把你當傻瓜, 他認為是你自己要拿錢給他花的. 他可以盡情的用你的錢來成就他個人的夢想.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強調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就如同很多人可以理解的, 一個投資如果是騙人的, 那麼檯面上的報酬率再高也沒有太大的意義. 這篇故事裡提到的公司, 或許可以給大家一點醒思.

 

11 則留言:

  1. 心理學名詞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不過台語有一句倒很貼切:「一手念經、一手摸乳」。

    回覆刪除
  2. 同樣都是利用保險資金,巴菲特不但把保險本業經營的有聲有色,轉投資的公司亦是績效優異。能不能得到市場上的尊重、投資人的認同,關鍵應該在於經營者的品德和考慮大眾的觀感。

    回覆刪除
  3. 可以在寫一篇關於後來辜先生入主開發金之後,花大錢找來一堆天王天后,結果績效卻一落千丈

    回覆刪除
  4. Hi Super win7:

    我只能說"您真內行!" 開發金高階經理人薪資過高的確在我的教案清單中.
    事實上, 如果要細數辜先生在開發金的作為, 差不多可以寫到六個教案

    1. 中壽買開發金(誠信及忠誠職務原則)
    2. 高階經理人薪資過高
    3. 金鼎案(惡意購併)
    4. 開發國際背信案
    5. 購併自家券商(關係人交易)
    6. 質押比例過高

    不過因為我只打算寫25個教案, 又不想有明顯針對性, 未來你大概只會看到1和2

    回覆刪除
  5. 當時插旗兆豐金的紅火案,其中還有當時交銀金變兆豐金鄭先生一連串的故事應該也可以列一個教案吧~

    回覆刪除
  6. Hi ioio:

    教案可以寫的題材很多, 但畢竟這是真的用在教學上的, 所以還是要著重於教材的多樣性和主題不要重覆. 謝謝你的意見. 我大概只剩3~4個題材要寫. 應該不有會這個. 你有興趣不妨想一下"鄉民提問”

    回覆刪除
  7. 會不會是金融業的真正大老闆目的根本不是要公司賺錢, 而是可以透過金融機構達到他自身的利益目的?

    回覆刪除
  8. RUS您好,拜讀您的文章獲益良多
    只是有個簡單的問題不明白
    文中有提到虧損18.61億
    假設中壽賺了20億,一加一減不是還有賺嗎?
    我認為您想表達是中壽不應該拿保戶的錢亂搞(希望沒有曲解您的意思),這點我也認同
    一般不明其中故事的散戶,挑一家賺錢的公司買股票
    所以我覺得週刊推薦的也有道理
    期待您撥空回覆一下,感恩

    回覆刪除
  9. Hi 飛利普:

    我不太了解你的意思. 你指中壽賺20億是什麼地方? 一般性的盈利嗎? 在會計上, 一般性盈利會出現在損益表.而中壽持有的開發金部位則是被列在"備供出售"科目, 所以只作為資產負債表下股東權益的減項. 二者不會同時出現, 也不會互抵.

    中壽持有的開發金曾經一度是賺錢的, 但隨著績效不佳就跌到你今天看到的樣子, 但中壽從來沒有處份過. 從頭到尾, 中壽高層對開發金的態度就是幫辜二少護盤, 而從不是從中壽股東或公司自身利益出發

    回覆刪除
  10. 感謝您的回覆
    20億只是我的假設,我沒有看財報,也不像您懂得這麼多
    我只是假設一個比虧損大的數字而已
    我想表達的是如果公司有賺錢,為什麼週刊不能推薦買他們的股票
    我會自己去作功課搞清楚為什麼不能互抵
    感謝回覆

    回覆刪除
  11. Hi 飛利普:

    我了解你的意思了. 你是指如果一家公司一年可以賺100億, 就算帳上有個20億潛在損失又如何? 對吧.

    首先, 這篇是基於公司治理在討論老闆的誠信問題. 我認為如果一個老闆沒有誠信, 那數字再好看都沒有用.

    當然, 這不見得是你想聽的, 那我可以告訴你另一個吊詭的事. 去年台灣多數金融業, 特別是保險業盈餘都創下新高, 但是我們的金管會卻下令不准發股利. (金管會未免管太多了吧, 哪有公司賺錢不能發股利的道理, 這不是圖利大股東嗎?)

    答案是去年我們壽險業或金融業盈餘大增的祕密就在大家都出售手上的債券部位. 這些東西本來就是賺錢的, 帳面上數字是很好看, 其實只是把未實現改成已實現而已.

    小股東在資訊上很明顯和大股東有落差, 而我們的媒體也常常一面倒地為公司護航. 常常公司放什麼消息, 他們就跟著寫什麼, 而不是去客觀評析, 這是我認為作為一家專業財經雜誌讓人缺憾的地方.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