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承認吧~台灣就是不如韓國!

 

這二天收到了一模一樣的幸運信, 只是和以往幸運信告訴你轉寄多少封出去你的願望就會成真不同的是, 這封新版幸運信告訴你只要你轉寄出去, 就可以讓韓國企業破產, 讓驕傲自大的韓國人低頭.

 

台韓之間由於早期所作的產品都差不多, 所以一直都處於競爭的狀態. 其他像例年的瓊斯盃籃球以至於棒球, 韓國幾乎都是台灣最大的對手. 因此也造就了台灣人長期以來仇視韓國人的心態. 還記得我十幾年前去德國漢諾威參加Cebit 展時, 還有台灣企業主告訴我, 他打算在台灣區的入口處寫上”狗與韓國人不准入內”. 理由是韓國人太會抄襲了. 常常來這裡看台灣的人產品, 然後就是大幅殺價. 但曾幾何時, 不管是體育還是產業, 韓國人早就把台灣遠遠拋在腦後, 韓國品牌在歐美從廉價品的代名詞, 成為和蘋果, Sony 這些一線家電品牌平起平坐, 甚至有超越之勢. 以前台灣人從不知道, 也不想了解的韓國明星成為了文化的主流. 相對的, 連大學裡的韓語系以前是不得己的選擇, 現在也跟著水漲船高.

 

為什麼在短短十幾年間韓國有這麼大的改變? 尤記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韓國的近乎破產, 在IMF祕書長的威脅下簽下的不平等條約(相較於今天IMF對歐洲破產國家的態度, 當時真是不平等). 才15年, 這個國家從破產邊緣一躍成為亞洲強權. 為什麼韓國作得到, 而當年沾沾自喜, 亞洲金融風暴少數受傷較輕的台灣今天反而一蹶不振?

 

如果你問這個題目, 很多人會告訴你, 這是因為韓國政府大力扶植企業, 而台灣政府忙著內鬥.

 

鬼扯, 100% Bull Shit!

 

在我之前的某篇文章就提過了, 台灣企業最愛抱怨政府不幫忙根本是100%鬼話. 你想看看, 韓國人的工資有比台灣人低嗎? 韓國企業的融資貸款利率會比台灣低嗎? 韓國購入廠房, 興建廠房成本會比台灣低嗎? 韓國企業適用的稅率會比台灣低嗎? 如果以上皆非, 那麼請問一下何以說台灣政府不幫助大企業?

 

回過頭來看看亞洲金融風暴後的二地政府處理態度. 台灣和韓國在金融風暴前都是高度的財務槓杆, 炒投資炒房產, 形成了高度的投資浪費. 在金融風暴後, 不管是因為IMF要求, 或是韓國政府自省. 韓國要求大財閥進行產業合併, 例如把汽車業和家電業集中到2~3家集團中, 相對的, 一些財團旗下不具有競爭力的產業, 就放手讓他結束, 這樣一來可以減少不必的過度投資和殺價競爭, 企業也可以更專注於核心產業中. 反觀同時期的台灣選擇了援救企業, 要求銀行不得緊縮銀根. 結果是過度的投資並沒有得到適度的調整. 2年之後, 在各國從金融風暴中復甦, 台灣反而陷入了本土型金融風暴, 然後呢? 因為這些企業出事, 政府為了怕引發骨牌效應要求銀行還是不能緊縮銀根, 最後是銀行出現了鉅額的呆帳, 然後政府再用全民納稅錢去打消呆帳. 但是重點是台灣企業重覆投資這件事一直沒有得到調整. 舉2008年金融海嘯時的DRAM來說吧. 大家都很清楚台灣的DRAM基本上最大的債主就是台灣政府. 只要台灣政府一收銀根, 台灣沒有一家DRAM廠可以存活的(台塑集團的或許可以吧), 但是一談起整併, 可笑的是, 債權銀行卻像個龜孫子, 反而是欠錢的人講話最大聲. 於是不管是DRAM, LCD, LED, 太陽能大家都是有樣學樣, 欠了銀行大筆的錢,卻可以透過立委也好, 媒體放話也好, 繼續苟延殘喘下去. 台灣政府也喜歡用XX產業是台灣競爭力所在, 絕不可失. 就這樣, 供過於求, 低效率的產業永遠沒有退場機制, 台灣產業永遠就停留在流血競爭.

 

台灣企業比不上韓國還有另一個重要機制問題. 就是我之前在”OLD MONEY, NEW MONEY”裡說的. 現今台灣企業主真正的財富, 早就不是因為公司賺錢分紅得來的錢. 相對的, 主要來自因為持有的股票因為股價上漲所帶來的財富. (這不只是台灣, 全世界都差不多). 也因為如此, 台灣企業主最愛分割旗下獲利部門再獨立成為一家公司上市, 好讓自己賺更多的資本財. 就這樣, 因為股價影響著老闆主要的財富, 所以毛利再低的單也接, 因為營收增加才是股價利多, 大量研發費用的投入不可能去做, 因為過高費用會影響公司盈利. 對製造成本的Cost Down和對員工的Press Down成為了台灣管理的奇跡. 沒有人敢犧牲短期利益追求長期發展, 只要不停地壓低成本和壓迫員工拼過對手就可以了. 反正不管是台灣政府也好, 中國政府也好, 政府官員也都但求任內數字可以成長, 至於長期發展這件事是沒有人在意的.

 

Anyway, 談了一堆, 我只是想說, “承認吧, 台灣真的不如韓國”, 至少在電子業上是如此. 當年的韓國, 不管是被迫也好, 或是政府有遠見也好, 因為整併和淘汰, 造就了今天的競爭力. 而台灣因為沒有改革的壓力, 因此走向了因循苟且而有了現在的局面. 支持國貨是好事, 但是從經濟部長到網民, 如果只會要百姓多消費本國產品而去抵制韓國, 卻不去認真思考產業應有的調整以及反過頭來要求自家製造品質的提升. 這是100%的本末倒置. 更重要的是, 台灣不是中國或美國, 並著本國市場就可以和國際叫牌.

 

目前的台灣再次陷入經濟的危機(事實上我認為真正的問題還沒到), 不意外, 企業主又在高喊政府無能, 不懂得幫他們. 不意外, 政府又在想要如何擴大政府支出、退稅、貨幣貶值等傳統手法來協助企業. 但是難道台灣的企業主有沒有想過, 這是該適時拋掉”慣老闆”的心態, 認真調整自己企業體質的時候? 台灣政府該去想其實並不是怎麼去救企業, 而是應該利用這個天賜良機大刀闊斧淘汰和整併低效率企業的時候. 因為只有在危機, 政府才有力量要求企業配合(賺錢時, 誰理你?)改造. 此時一昧去救企業, 只是把DRAM的故事再次重演, 延長了壽命那又如何?

 

不敢果敢改革的政府, 那麼我們就繼續看著台灣企業繼續苟且沈淪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