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證所稅問題釋疑

證所稅問題的釋疑

 

香港的朋友才剛走, 下週又要到金門去, 原本想把手上寫了一半的歐債風雲作了一個了結. 不過剛剛看了一下新聞, 焦點仍多集中在證所稅, 讓我忍不住插隊先寫一下感想, 順便也分享一下多數人對這件事的疑慮.

 

  1. 目前景氣那麼差, 是不是應該要先調整體質, 而不要殺雞取卵?


Ans: 我記得以前在寫某個加稅議題時, 有人提到政府應該先杜絕浪費再來加稅. 這個論點提出來, 當然大家都會說”對”. 但如果你仔細思考, 你會發現這個問題是有盲點的.首先, 全世界所有的國家, 那怕是最有效率的國家都有浪費的問題. 更何況什麼程度叫”杜絕浪費”? 如何定義這是更大的問題.

 

同樣的, 要等景氣復甦時再課. 聽起來非常合理, 因為又不會傷害經濟本質, 政府又可以課到更多的稅. 這不是一舉二得? 但是同樣的, 這會有”什麼時候叫做景氣復甦?”的問題.

 

如果用經濟循環的定義來看, 經濟景氣有四個循環, 衰退、復甦、過熱(高原)、過冷(谷底), 如果以目前許多財經大老所言, 在衰退(正在走下坡)和谷底課稅, 很明顯的就是大家目前說的殺雞取卵, 那如果是復甦呢? 那叫扼殺復甦幼苗, 換言之, 這些人說要景氣好時再課, 指的就是景氣過熱時再課, 那結果是什麼? 就是當年郭婉容事件的重演(大家可以看看我以前寫的當時背景篇).

你或許不相信, 景氣過熱時怎麼可能政府一出手馬上就反轉? 這是因為政府政策有所謂的落後性, 也就是說政府出手打壓xx時, 往往都是到了極度狂熱, 民怨四起時, 而那個時候往往也是投資人/市場信心最動搖的時候.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回頭看看, 不只郭婉容的股市事件, 鴻源吸金, 甚至是去年的奢侈稅都是如此. 這不是台灣政府的特色, 而全世界的政府都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認為景氣過熱才是開課新稅的時候, 我可以告訴你這對景氣的殺傷力會更大.

當景氣在衰退時, 很自然大家認為政府該作的是釋出更多的政策利多和貨幣寛鬆, 怎麼會是救市都來不及了, 還去打壓?

可是如果真正從經濟角度來看, 的確在衰退或谷底時課稅對百姓影響才是最小. 一方面因為多數人股票交易都是損失的, 可以獲得抵稅權, 另一方面因為股價偏低, 受政策打壓的力道影響也更小. 如果你不相信, 你不妨閉上眼睛想想, 如果明天財政部宣佈不課證所稅了, 你猜看看台股可以反彈幾天? 基本上只要全球股市沒有起色, 台股也不會有起色. 我個人再次認為, 目前最好的方法是應該加快落實證所稅, 一方面可以消除政策的不確定性, 讓後續投資者不管多空都有規則可循, 另一方面, 在台股下跌的此時, 正是對投資人負擔最低的時候.

 

其實看到這些大老闆的談話, 讓我不禁想到, 當這些大老闆在指責7年級8年級生是草莓族. 其實他們沒有注意, 自己才是100%的”慣老闆”. 因為他們已經不知不覺中, 養成只要股市下跌就要政府護盤的習慣.

 

  1. 房市大戶賺的更多, 是不是該先從房地產實價課稅開始?


Ans: 我之前有篇文章討論過, 每一種投資商品都有其屬性. 像黃金如果漲到2000美元/盎斯, 除了造成心理恐慌因素, 基本上對多數人是沒有太大影響的, 但如果石油漲到$150/桶, 那就不一樣了. 同樣的, 股市漲到10,000點對一些人可能有財富效應, 但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反對聲音, 但房子漲到100萬/坪就不同了. 很明顯地, 這是因為有些東西是生活必需品(或接近), 但有些不是, 台灣是否要縱容房價的上漲, 或是像一些國家把房地產視為必需品不准烘抬, 這是我上一篇向左走 向右走中, 政府該去定調的, 在此我就不作討論.

 

但是, 那怕台灣選擇走向市場資本主義, 由市場自由決定, 台灣不動產市場有一個很大問題, 就是不透明性.

在台灣買房子, 你常聽到仲介或賣房子的人告訴你, 這棟大樓剛成交了一戶一坪50萬, 所以你買的價格很合理. 問題是一坪成交50萬是真是假? 你根本無從得知. 在交易的過程中也就形成了資訊的落差.

在我知道的許多國家, 你可以到特定網站查詢到任何一個地段, 任何一棟房子的成交紀錄, 歷史成交價和繳稅紀錄都是透明的, 所以多數人在買賣時, 仲介都會用系統跑出一份詳盡的報告, 作為你出價的參考依據. 而在台灣, 因為我們政府”愛民如子”的心, 我們選擇了用”公告地價”和”房屋評定價值”來做為課稅依據, 因此我們的資訊出現了不透明.

 

而資訊透明性, 影響到的不只是實價課稅的落實, 另一方面對買賣雙方也是一大保障. 可以避免資訊不對稱下的不公平交易.

 

回到房地產要不要課資本利得稅, 當然不意外, 我是100%贊成. 贊成原因並不在於抑制房地產. 造成房地產過熱和房價過高的成因有很多, 我認為利率過低和熱錢過多對房地產的影響力要遠高於稅負, 甚至如果當房地產真的很熱時, 這些稅負都會完全轉嫁到買方身上, 更進一步拉高房價.(當年土增稅最高60%時都無法打壓房市, 更何況是資本利得稅.) 我之所以贊成房地產實價課稅的主因還是台灣面臨破產的地方財政.

台灣地方政府財政千瘡百孔早就不是新聞, 基本上中華民國境內除了金門和馬祖外, 台灣地方政府的財政破洞, 只有爛、很爛和非常爛三種等級. 而且大家都正努力朝著非常爛的方向前進. 而房地產稅正是地方稅的最重要來源.

在美國一個地方的教育、治安和公共建設都和當地的地產稅(Property Tax)有密切關係. 甚至不少郡政府是以下年度的財政預算來反推當地的地產稅率. 於是, 你要住好的地區, 相對就要付更高的稅, 你的付出和你從政府的獲得或許不見得是100%正相關, 但至少是正向關係. 反觀台灣, 因為收入和支出是脫節的, 差別都只在你會不會和中央要錢, 縣長權力很大, 因為他主導了分配給地方鄉鎮的錢, 院長和總統權力很大, 因為他主導了對地方縣市分配的錢, 結果是大家都不為財政負責任, 除了”慣老闆”, 台灣還有”慣鄉長”和”慣縣長”.

 

課不動產資本利得稅, 我認為不應該只是課稅, 而是應該把健全地方財政連貫起來, 要求地方政府負起更大的責任. 而不是每一個都是只懂花錢討好百姓, 卻不懂得賺錢的敗家子

 

  1. 課證所稅是不是應該同步廢證交稅或是降證交稅才合理?


Ans: 從稅來看, 這二者一個是對所得課稅, 另一個是對交易這個行為課稅.

對所得課稅這件事很容易理解, 因為如果你已經對99種所得都課稅, 卻故意漏掉一個, 那擺明是叫大家去鑽這個洞. 但是對交易課稅這件事, 就有打壓交易的心態存在. 當然, 今天的台灣會這樣, 當然這和郭婉容時代想打壓過熱的股市有關. 結果在政府稅收不足的今天, 這個稅反而成為台灣政府重要的財源之一(而且還常會超徵).

站在政府的立場, 應該要思考的是, 到底還要不要”不鼓勵”人民或資金投入資本操作市場? 如果”是”, 那就清楚告訴百姓, “我不喜歡你們不去工作只是炒股”, 然後當然就保持課稅, 但是很明顯地, 我們政府似乎只是貪戀這筆財源. 於是乎, 在這場證所稅論戰中, 我們就看到了一種奇怪的現象, 政府怕百姓反對, 因此在證所稅大開漏洞, 調高起徵點, 搞了個漏洞百出的證所稅(我已經有心裡準備, 等法案通過要再寫一篇來幹譙), 然後發現未來證所稅真的能課到的稅額可能不如預期, 因此又不甘心放掉證交稅. 最後給百姓的直覺就是政府缺錢所以才課稅. 這其實就是我們政府的寫照, 又想討好A也想討好B, 說了一堆冠冕堂皇但是一下子就被戳破的理由, 最後AB沒有一個高興的.

就我個人來說,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證所稅併入所得稅, 根本也不用什麼免稅額, 就是允許三年內損失可以抵, 頂多加上一個長期投資利得可以適合較低稅率, 這樣就可以了. 至於證交稅, 我認為應該調降到最低, 但保持政府可以不經立法院彈性調整稅率(ex. 稅率調至0.05%, 但法條規定0.05~0.5%), 讓政府在萬一股市過熱時可以馬上發揮調節功能. 我實在不了解明明簡單的事, 為何要搞得如此複雜.

 

一時也想不出還有什麼問題, anyway, 在台灣莫名其妙的政治環境下, 我們這些論點也是狗吠火車罷了. 我只是不能了解, 明明很簡單的事, 為什麼我們政府不肯坦白說百姓講? 我不知為什麼, 我身旁有大多數人是支持證所稅, 可是他們的聲音卻不曾被聽到? 同樣的, 我們的媒體照道理說應該是平衡報導的, 可是台灣的電視和平面媒體幾乎一面倒的是反對證所稅的, 相對的, 也讓人民失去了思考的機會. 我想這是要不要課證所稅之外, 我們應該要去思考的, 在政治之外, 我們是不是也讓財團綁架了我們的思考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