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如果台積電是台積電 2

 

如果台積電是台積電 2

 

近年另一個熱議台積電會成為美積電的論點,莫過於台積電受美國政府脅迫”, 被迫去美國設廠.

 

針對這個論點,在媒體大溼們的操弄下,眾口鑠金,有口皆”. 感覺美積電會成為母公司最大的包袱. 如果你也深信如此, 或許你可以從以下方向思考:

 

1.      台積電自己想不想去美國設廠? If yes, 那台積電就不是被迫. If Not, 就是被迫

2.      如果台積電是被迫的,那是誰逼它去的? 你一定覺得想當然是美國政府. 但有沒有可能是台積電的大客戶, Apple, Nvidia…等,或是台積電的外部大股東如Blackrock, Vanguard…? 如果是大客戶和大股東要求台積電去美國設廠,那台積電還算是被迫嗎?

 

為什麼大客戶和大股東要求台積電去美國(或其他國家)設廠?

 

上一篇談及了獨董的功能,最重要是以其專業和公信力,向外部股東證明公司資訊和決策的可信度及基於股東利益至上原則. 這一篇來談一個,台灣公司徒具其形,但卻備受美日大公司重視的一項機制─風險控管.

 

熱愛投資台積電股票的人,一定知道巴菲特曾買進了一季TSMADR後,在次一季就出清. 當時他的理由是,他喜歡台積電的商業模式,但討厭它的位置.

 

所有掌控大資金的人都知道一件事,風險控管是個比投資增長更重要的事. 如果有個投資是每年回報30%, 但隨時有可能一夕歸零的. 或許散戶如你根本不在乎, 但大資金肯定會卻歩的.

 

如同當年三星如日中天時,外資認為惟一可以擊倒三星的,只剩北邊的金將軍. 台積電的風險也在這裡. 當台積電把所有的廠都集中在台灣時,對客戶或是外部股東來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大風險. 因為不管是西邊的習主席或是一個超大天災,都有可能在一夜之間把這個牢不破的城堡擊潰.

 

如果你是Tim Cook (Apple CEO)或黃仁勳, 發覺可能自己有一天一覺醒來,你最重要的供應商無法供貨了,屆時你最重要的產品完全沒辦法出貨了,甚至會危及到你公司的營運. 你會不會要求你的供應商必須分散生產線? 如果你是J.P Morgan 或是Blackrock…在與TSM高層會面時,會不會提出相同的疑慮? 甚至J.P Morgan 或是Blackrock…在與Apple Nvidia高層會面時,是不是也會提出同樣的問題?

 

這就是公司治理最基本也是最初的原則─外部大股東要確保自己的利益不會在一夕歸零.

 

為什麼是外部大股東而不是台灣宣傳的所有股東呢? 答案很簡單,你持有1~2千股台積電(或任何上市公司), 情況不對你就賣了. 這些大股東持有2千萬股甚至1億股,情況不對它要怎麼跑? 作為大股東,自然要定期對重要所的投資公司檢視其潛在風險,並要求公司必須提出因應之道. 這就叫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反過來說,對台積電來說,到海外設廠真的就只是純粹因應外部大股東或大客戶的要求嗎? 當然不是.

 

首先,對台積電來說,這些大客戶或大股東對風險規避的要求並非無理取鬧.

 

熟知公司治理的人一定知道,近年公司治理已延伸到ESG, 進而到追求公司的終極目標─企業永續經營. 對台積電來說,要達到永續經營, 除了要確保自己在技術上、客戶關係上、資本投資等各項建立護城河外. 外資講的全部雞蛋都在同一個籃子,並非無的放矢.

 

相對的,台灣不管在人力資源、土地資源、水電資源等對台積電可以達到的支持都幾乎已經到了緊繃了. 特別是台積電目前高階製程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 客戶都在追新廠的量產計劃與產能. 光憑台灣是很難在短時間拉高產能並甩開對手的.

 

以台積電來說,只要產能餵不飽客戶,等於就給客戶下單給三星或競爭對手的機會. 很多人都說台積電技術天下無敵,事實技術的精進是來自台積電和客戶以及設備商的共同成長. 愈多新進高階的訂單,台積電就可以從錯誤中不斷修正,進而建立自己的成長線.

 

相對的,目前的三星恰好就是最好的反面寫照. 三星因為單量少,一來要大量攤提設備費用,讓公司財報難看. 二來,少了很多單子去試誤,自然良率會拉不上,久而久之就愈來愈趕不上台積電了.

 

這就是台積電化危機為轉機的功力,一方面透過各國相信台海的風險,爭相拋出極佳的條件要拉攏台積電設廠. 順勢進行自己全球佈局. 二來又可以藉此滿足大股東和大客戶的需求,讓他們相信台積電具有足夠的備援計劃,甚至是滿足了美國政府一再要求的本國生產、晶片安全(這玩意可是從小布希時代就開始的, 只是不管是威迫或利誘,效果都不大就是了). 三來又可以削弱競爭對手. 對我來看,這是極端成功和聰明的作法.

 

以現階段來看,台灣最聰明的人材大多都在台積電,3~4流的人才去當名嘴. 但有趣的是,多數的人寧可相信3~4流的人不加思索、隨口說出的陰謀論. 即便這些名嘴過去分析的可信度低到可憐. 也不願相信過去決策多數成功,這群最聰明的人經過深思熟律、反覆討論作出的決定.

 

還好,我們該慶幸的是,台積電成立於1987年而不是2017. 而台積電也不是真的只是台積電.

 

好啦, 這應該是我2024年最後一篇文章了. 先預祝大家 新年快樂!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