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做社會責任常見問題
上週到一家知名大企業為高階經理人演講(這是去年就排定的,採線上演講),聽眾提了不少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如何提升該公司在企業社會責任上的表現? 這個問題聽起來很官方,但卻很值得深思。
你不妨問問自己,台灣政府在鼓吹企業社會責任至少也有7~8年了,不少企業也標榜自己做了很多企業社會責任,但你真的覺得是如此嗎? 還是覺得似乎差了什麼?
先講一下,這家公司一直位列台灣公司治理評比的第一級(前5%),加上產業屬性屬於特許行業,雖然我並沒有真的去了解這家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CSR)到底做了什麼,不過我猜應該是不錯的,至少從政府想看的角度是如此。所以我以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常見的問題來回答。
第一個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常見問題就是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
一般來說,組織的決策有二種,一種是由上而下(Upper-Down),也是我們一般熟悉的模式,由一群菁英去了解、分析問題,想出或看看別人怎麼做,匯報給有決定權的人拍板定案,然後再一層一層向下傳達,要求大家配合執行。
另一種是由下而上(Bottom-Up),由組織下層發現問題,其中一個單位找到解決方法,再由上層的建議大家可以仿效,再各自調整後,變成整個組織的解方。
毫無疑問,Upper-Down 是台灣人最熟悉的方式,反正老闆說什麼,你就照做就對了。這種方法最大好處是有效率,但相對最大問題就是,這個命令可能總經理和高階經理人還能理解老闆的想法,可是到第三層以下大家就愈來愈不知道為什麼要做這個? 特別是如果這個政策和底下的人的利益沒有直接掛勾,甚至有負面成本的話,例如老闆要員工去淨灘,還是做一些額外的事,就很容易形成”有名無實”,或是你看的到很多企業標榜自己做了很多善事,但是大家一點感覺都沒有。
第二個常見的問題就是我一直在這個blog講的,不和利益掛勾。
這是受到我們一直以來根深蒂固的文化影響,總覺得有目的的做善事是偽善。可是不要忘了,只有和利益掛勾的善事才能持久。舉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佛教。
佛教有二個重要的因子─轉世輪迴和報應。你猜有多少信佛的人做好事是因為他相信,只要他這輩子做好事,他的下輩子就可以過好日子? 我猜非常很多=, 或者反過來說,因為相信做好事下輩子會更好,於是有更多人額外願意去做好,那麼存有做目的的做善事是好還是不好? 如果這是個成功案例,為什麼企業不能這樣做?
以美國來說,美國很多企業愛做的企業社會責任就是社區參與,例如這個城市(美國多數的市就約當台灣的一個區或鄉)辦活動,就提供贊助,甚至很多時候不是錢的贊助,而是公司真的出人去現場幫忙,或是如我之前住的城市,一年有二次的Street Fair,就是企業贊助邀請當地的店家來擺攤,讓當地居民有機會和這些商家接觸,這是因為不只是台灣,美國的小店家同樣面對來自連鎖品牌的競爭,因此希望鼓勵大家能多和這些商家接觸,本地人支持本地人。
為什麼大企業要幹這種事? 沒為什麼,就是希望讓你覺得我是你兄弟,所以萬一我出事,你會挺我,或是像中華電信、台哥大、遠傳,三家電信都差不多,連資費方案都一樣,如果我選擇A只是因為我覺得我住的這裡大小事都看到A出來幫忙,這不是讓A做了善事也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而A的店長做了這些事,他也明顯感覺到業績上升了,那他會不會更心甘情願地去做這些事?
反觀台灣,大大小小的城市鄉鎮都有這些電信公司門市,或是如屈臣氏、康是美這些葯妝店,可是你何曾感受到這些店開在你家附近,除了買東西方便外,到底它對你住的社區有什麼貢獻?
一直以來台灣的企業老闆都有一個想法,就是做善事的歸善事的Team,做業績的歸業績的Team,做業績的想去做善事那很好,但前提是先把你的業績目標達到。而做功德的Team的目標就是要讓大家可以馬上看到他的績效,所以會去做一些馬上可以見效的東西,如捐錢、援物資的偏遠地區,至少是可以寫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上的東西,最終大家都會覺得你的事是很好,但是和我無關。
與其做一些看似華麗但其實無感的企業社會責任,我倒建議公司不妨鼓勵員工可以自己發想去做一些從與在地社區連結、社區支援的一些小事做起,公司再提供適度資源,慢慢擴大,我相信這樣的企業社會責任會更落實和紮根。
以上就是我對台灣企業在進行CSR的一些想法
對了,我幫天下雜誌網路版寫的專欄第一篇文章上架了,這也是去年就談好的事,主題是談台灣的接班人問題,我一共寫了三篇會陸續上架,下面是第一篇,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去看看。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15373?template=transformer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