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4日 星期四

ETF 怎麼改變資本市場



ETF 怎麼改變資本市場

 

這一篇是從Bloomberg Business 而來,原標題是:

“You can’t beat the market- Jack Bogle’s index fund transformed investing- and maybe corporations , too”. 主要是談一月份過世的基金業傳奇人物,也是Vanguard 集團創辦人 Jack Bogle,在他引導的ETF風潮如何改變了市場。.

 

Jack Bogle 被稱為ETF之父,雖然ETF的想法並不是他發明的,全球第一檔ETF也不是由他或Vanguard發行(第一檔ETF 是由State Street (SSgA) 19931月發行的SPY)。但Jack Bogle1975年發行的Vanguard 500 Index Fund 卻是全世界第一檔追蹤指數而且向一般投資人銷售的基金。(純被動型管理基金和ETF之間還是有差別的)

 

Bogle當初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數據告訴你,絕大多數的大型股票基金長期來說都不可能打敗指數,那為什麼不簡單一點,直接弄一個基金成份和大盤指數一致,這樣基金公司就不用花一堆錢找經理人和養研究團隊選股和決定買進賣出時機,而對投資人來說,因為管理費更省,相對報酬率自然也高了,就安心靜待,把自己當成是隨著河流上下飄流的黃色橡皮小鴨一樣就好。

 

很明顯的,這個策略奏效了,依Bloomberg Morningstar的估計:

Bogle的一生大概幫美國投資人省下約1兆美元的管理費,而在去年的某個時刻,在美國像ETF這種的被動式管理基金(Passively managed Fund)所管理資產(AUM)已經超越傳統的主動式管理基金了。

 

然而,就因為ETF的大受歡迎,各家投資公司紛紛推出不同的創新產品,再加上投資人也不甘於傳統枯燥的指數表現,所以目前市面上出現了各式各樣的ETF,有區域型的(如日本指數ETF)、放空型的ETF、桿桿型ETF(performance 等同指數2X, 3X)、商品期貨型的ETF(如黃豆)ETN(純作結算不擁有實物的)…...

 

這其中也包括近年來很受歡迎的”Smart Beta” ETF.

這類的ETF認為完全依照指數成份市值去買股實在太蠢了。應該要有更聰明的辦法,例如指數中可能因為某一或某幾檔個股佔比太大而誤導了指數表現(例如去年底就是台積電大跌拖累了指數),所以應該是把每個成份股拉成一樣佔比,這種叫Equal Weigh,例如QQQE就是。

也有人認為投資人要的就是股息,所以高股息的公司佔比應該多一點,例如台灣高股息ETF 或是美國的Aristocrat NOBL 就是.

 

類似的還很多,只是這麼一來,主動式管理的精神就被帶進了被動式管理基金,結果是二者之間的界限就愈來愈不明顯了,再加上這些新形態ETF的收費也比一般ETF高很多,等於又重回了原本的老路子,這也難怪去年Bogle接受訪間時,稱這些為混蛋化的ETF (Bastardized Form).  

 

另一個ETF對資本市場的改變是,意外地提升了美國的公司治理。

根據Bloomberg的統計,ETF持有一家公司股權每增加10%,獨立董事席次也會跟著增加9%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ETF是被動管理,ETF經理人手持一家公司大量持股,但就算對公司經營層很不爽,他們也不能像傳統基金一樣賣股走人,所以只好轉向支持獨立董事席次的方式幫他們在公司董事會裡把關。這和我一直說的,公司治理應該由退休基金這類長期大量持有法人推動,而不是由主管機關或散戶推動不謀而合。

 

以上是Bloomberg Business文章提的內容。 但如果你認為ETF對資本市場影響只有這樣,那就太淺了`

 

其實只要稍稍google 一下,你就會發現從去年開始,許多投資名人和經濟分析師紛紛對ETF可能造成股市動盪提出了警告。

 

會有這樣的疑慮,主要原因還是ETF部位過大以及操作方向過於單一所致. 再加上由於ETF允許投資者可以用一般公開市場買賣和實物申贖,因此大家不免擔心,一旦股市大幅下挫或是只是單純看壞後市想轉股為債,法人投資戶可能要求大量贖回,由於被動型基金只能依比例賣出持股,進而讓指數更進一步下挫,最後變成惡性循環,原本是穩定市場的機制,反而加大了市場指數的波動。

 

至於對於一般投資人而言,除了會受大環境隨波逐流,最值得擔心的,是ETF一籃子股票以及輕鬆交易的特性,很容易讓人過份低估其風險而過度投入,這從不管台美股市,ETF佔總資比例都不到10%,但佔全年總成交量都在25~35%以上,甚至主要ETF 一年的週轉率都在600~800% 就可以得知。

 

另一個ETF容易讓人誤導的就是可以規避風險。這是因為ETF買進的是一籃子的股票,在正常情況下,大盤不太會齊漲齊跌,而應該是有些股票漲有些股票跌,而在相互抵消下,使ETF波動風險會比單一股票小。但事實上從(美國)研究顯示,由於過去幾年資金不停的流入ETF,所以造成權值股齊漲(或齊跌)的效應愈來愈明顯。

 

最後, ETF資金讓資本市場出現大者恆大的局面,畢竟多數指數都是以市值來佔權重,而當重量級公司有個風吹著動時,自然也容易牽動整個指數和ETF的波動。相形之下,小型股或是IPO新股就會變動較不受青睞。

 

毫無疑問,ETF的產生是近代投資最了不起的發明。ETF的快速成功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但對投資人來說,只要有足夠的風險意識,ETF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投資工具,但對監管單位(金管會、證交所)來說,在沾沾自喜ETF帶動成交量或是台灣和各先進國家一樣都有ETF可交易時,或許要做的,是模擬萬一ETF帶動大盤狂跌時的因應之道。

 

 

 

 

2 則留言:

  1. 有一說是ETF因為有申購贖回機制,所以不會造成市場動盪。綠角派、被動投資派常是這樣的說法。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一般人常誤解法人(特別是退休基金這種大咖)和散戶對市場的影響力. 足以撼動市場的力量多來自法人. 大型法人部位的移動,不見得因為市場波動,可能源自對長期的展望(例如Fed停止升息,對固定收益有益,因此轉股為債)、或是單純不看好後市.
      也由於這些部位很大,不見得會有公開市場賣出方式. 法人當然是希望自己的動作不要造成股市下跌,但問題會有到底會有多少法人在同時間作同樣動作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