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獨董制度的建議
本來打算寫一篇對新政府的建議,不過最近事多. 因此就延續上一篇繼續談獨董好了。
拜這位台版地獄倒楣鬼所賜,似乎大家認定獨董就是個年收入數百萬到一千多萬的肥缺了。既然如此,我們就來討論一年拿1500萬的獨董問題在哪裡?
我想你應該可以理解,大家對於一年拿1500萬的獨董真正在意的並不是1500萬是不是太高, 而是他對公司的貢獻到底值不值得1500萬吧? 否則一年拿1億多董監酬勞的張忠謀不就應該是第一個該被批判的人?
為什麼大家會對拿600多萬的趙少康或1500萬的林全這麼反彈? 除了媒體故意強調金額及政治酬庸外,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作為和碩(林全)或富邦金(趙少康)的股東,根本無法得知林全和趙少康對這家公司的貢獻是什麼? 所以自然只能從絕對數字來評斷。這也是台灣常見的問題,很多事都不講清楚,喜歡搞得很模糊,可是愈模糊被人家批評甚至是誤導的可能就愈高,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當然莫過於透過資訊公開,讓這二家公司,或更多其他家公司股東得以了解獨董甚至是其他董事對公司的貢獻到底值不值得這些錢?
獨董的意義是什麼? 從某個角度來說他有點像民意代表,都是受外部人之託進入體制內來監督體制的運作。當然你我都很清楚這只是理論上,實務上獨董和立委差不多,比較像是當權者/有錢人的好朋友。而和獨董差不多,我們常在電視上看到立委對官員指頤使氣、大聲斥責(甚至更多是連這個也沒看到),但立委真正的工作表現卻沒人知道。
拜政府數據的公開,你或許還記得去年選舉前出現了一個叫”立委投票指南”的東西在FB上傳來傳去。透過這個工具你可以清楚查出某立委在過去四年任期中,每個會期的出席率、發言次數、提案率、提案(附屬),甚至是對某個議案的支持與否。而在一些藍綠激戰區,也真的有對手拿現任者的出席率及發言率作文章。的確,沒有證據可以證明去年許多現任立委落馬是歸因於民眾對其表現的不滿,還是單純是藍綠的激化,但不能否認的是公開而且經過整理的數據,除了讓表現不佳的民代的對手有了攻擊的利器,而形成對現任者的壓力;這些數據也有助於理性選民對於現任立委是否投下同意票作為決策依據。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們不把它用在獨董身上? 獨董一樣有出席率、對公司各項提案的表決意見,甚至是對公司經營層的詢問(雖然在台灣這一般被視為不受歡迎的舉動)及反對意見的表示,而這些數據在年報裡都有。
想像一下,如果下次有人批評林全作為獨董領太多(甚至是任何一位一般董事),我們能有公開數據告訴大家林全的出席率、在和碩董事會的提議與執行工作(如薪酬審議、審計委員..等),甚至是結合和碩在該期間內營收盈餘數字及股價表現,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讓股東可以清楚了解個別董事的貢獻,這是不是比瞎扯什麼獨董領太多還是退休官員第二春要更實際一點?
反過來講,如果就算有個獨董一年只領40萬,但從數據上看,他每次董事會都無意見、甚至是不發言,公司提案全都贊成,難道這就是好的獨董嗎? 甚至如果數據告訴你,他當(獨立)董事的公司都很衰小的股價下跌,公司內部出一堆問題。這樣的人公司再次提名他作獨董,甚至是另一家公司提名他作獨董時,股東不就有明顯佐證來認定這個傢伙根本是在鬼混,完全不適任? 這就是資訊公開透明的好處。甚至你想想 台灣有一堆高深莫測的財團法人, 外人根本無從了解其內部運作和財務情況,大家與其成天幹譙,聽著他們愛理不理的辯解,為什麼不直接要求他們資訊公開?
就如同前面所講的,今天台灣很詭異的是,民意代表雖然號稱代表民意,但更多時候代表的是財團的意旨,一些制度要推行,大老闆不爽就叫立委去修理官員,結果很多制度不是半途而廢,就是無疾而終。在台灣這種老闆控制民代、民代控制官員的時代,最後搞到什麼事都作一半,資訊透明公開應該是解決當下問題一種新興的勢力和解葯。
G0V 有空來研究一下”董事投票指南”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