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8日 星期三

我對2015年景氣的看法


 

2015年已經過了二個月了, 不知道你從景氣面看到了什麼? 我想世界各國的經濟學家和決策官員們可能都不約而同地看到了一個令他們害怕的東西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的問題, 從原本只是局限在日本, 慢慢蔓延到歐洲, 即便是過去飽受物價高漲之苦的中國都不可思議地出現通縮的跡像. 這個問題實在很難令人小覷. 相對於通貨膨脹物價持續性地上漲, 通貨緊縮物價持續性的下跌應該是個令人欣喜的事, 不是嗎? 又怎麼會是個大問題呢? 其實通貨緊縮只是個結果, 真正讓人擔心的是造成通縮的成因. 而且有趣的是各國央行除了日本之外, 其實並沒有太多對抗通縮的經驗, 而目前對抗通縮惟一成功的案例是美國的QE, 因此QE也成為世界各國央行目前紛紛祭出的法寶, 即使美國QE到底是不是真成功目前仍無定論.

 

為什麼會造成通縮? 以經濟學來看無非是二個原因: 1. 供給過多  2. 需要不夠. 事實上近年來還有第三個原因: 貨幣供給不足.

 

先講為什麼會供給過多? 很簡單嘛, 你看看這幾年全世界新開出的產能就知道了, LCD的面板產能來說, 現在的供應量是五年前的多少倍? 可是實際的需要量比五年前又多了多少? 原本照道理, 當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跌會迫使無效率或不敷成本的廠商退出市場, 最後市場供需再次達到平衡. 問題是在過去幾年當中, 你會發現在全球化的趨勢, 愈來愈多的產業和企業不再只是單一企業, 而是被國家視為經濟戰略的一環, 在這樣的前提, 即便是不敷成本、虧損連連的產業, 往往也因為國家力量的介入和補助遲遲無法退出市場,最後的結果是, 這個世界開出了遠高於真正需求的產能, 終端產品只好不停地降價以求能去化產能。

 

在供給過剩的另一頭卻是需求不足, 造成需求不足原因有二個, 第一個大量推動需求的誘因已經不大了, 簡單地說, 過去造就市場大量需求的新興人口, 如中國、印度很多人都和你我差不多, 該買的東西都買得差不多了, 以我來說, 我家有4n/b, 2iPad, 247吋電視, 1PS4, 1WII, 5台以上的智慧型手機. 除了日常生活需求外, 坦白說我真的沒有什麼要買的. 我想很多人也和我差不多. 另一個造就需求不振的原因比較負面, 就是房價的上漲排擠掉了很多成長階段的消費. 這裡的成長階段指的是剛成家或預備成家20~40歲的年輕族群, 理論上, 相較於40多歲或更老的人, 他們才是最有消費需求的人, 問題是不管是台灣、中國甚至是美國, 這些人的消費多半都被房貸、房租或是為了未來作購房準備的儲蓄給排擠掉了(美國的房租會和房價連動, 所以當房價上漲房租也會調漲). 從北京到台北, 倫敦到洛杉磯甚至是雪梨, 我相信很多人在過去幾年都感受到了房價的威力, 雖然不少政府還認為房價是經濟成長的表現, 或是房屋的興建可以帶動許多上下游週邊產業, 但房價對年輕族群的影響, 我相信在台灣的你一定很清楚, 那就不用提其他地方了。

 

除此之外, 我列出了第三個原因: 貨幣供應不足. 你應該可以理解, 所謂的物價指的就是貨物對應於通貨()的價格. 一隻雞等於20個貝殻(), 如果今天大家在海邊都找到一堆貝殻, 那麼一隻雞可能就要上漲到40個貝殻了. 這就是過去美國央行在作的事(QE), 為什麼呢? 因為在2008~2009年金融風暴時, 大量的資產暴跌, 迫使FED必須釋出大量的資金來挽救資產價格, 問題來了, 大量的資金的確推升了資產價格, 但是受惠卻是不均的. 高資產的者的確從中獲得救贖, 甚至比金融風暴前更有錢, 但低資產者卻無法從中獲利, 尤有甚至, 通貨()基本上和所有貨品沒什麼二樣, 都會自動流向高報酬商品上. 和十幾年前最大的不同, 過去的貨幣如果不流向股市, 就是流向房地產, 最差的就停泊在定存或政府債券, 但在全球化的今天, 情況卻大大不同, 一旦國內投報率不夠吸引人或是預期風險較高, 資金很容易就流向海外.

這樣的情況其實讓各國的央行因應上變得左支右絀。從一方面來說, 必須要推升國內資產價值, 問題是當資產價格愈高, 要推動資產持續向上的力道也要愈大, 同一時間, 只要國內投報率不如預期或是海外有更高的投報率, 資金馬上蜂擁至海外. 資金的外逃效應在一些如中國等開發中國家開始浮現, 我相信在接下來會更加明顯.

 

相對的, 如果政策偏向拉抬國內資產投報率來留住資金, 新的問題又會出來:

當資產價格愈高, 要推動後續資產價格持續向上的力道也要愈大, 所以大家才會看到以前的QE都是以千億美元為單位的, 後面推出來的動輒都是以兆元來計. 只是在資產已經大漲一波的情況下, 雖然目前日本和歐洲都推出了巨額的QE, 但要進一步推升資產到泡沫, 我覺得有相當困難, 但是頭洗了一半, 大家也只能戴著鋼盔繼續向前衝!

 

所以呢? 我猜測2015年會有以下幾個特色:

1.      各國經濟會愈來愈差, 但是消息愈糟股市會愈漲, 理由是會有愈來愈多國家進入QE的行列. 而且現行實施QE國家會再加碼

2.      利率會維持低檔, 會你想像的低還更低. 美國利率頂多升一次象徵意義後就維持平盤, 甚至過強的美元會迫使美國介入或加入這個競賽

3.      多數國家經濟成長率會呈現休眠, 長期持平低成長的新常態

4.      貨幣戰爭煙囂四起. 會有愈來愈多國家參加貨幣競貶的行列, 人民幣可望在近幾年來第一次出現貶值

5.      小型經濟危機在新興國家發生. 最主要原因是一些企業因本國貨幣貶值無力償還巨額美元借款以及本國主要出口原物料受國際價格下跌影響

6.      各國會更努力推動自由貿易區的成型, 因為大家都視此為解決自家經濟的解葯, 但實際上幫助不大, 各國反而會設下更多的貿易障礙

7.      各國貧富階級會愈來愈對立, 會有愈來愈多左派的候選人會當選. 進而影響現行偏右的政策, 對富人課稅可能逐步成為主流
 

簡單地說, 我認為2015年會和2014年底差不多, 大家會慢慢看著經濟逐步下滑卻束手無策. 過去央行引以為傲的貨幣政策會愈來愈失效. 股市會成為許多國家最後的希望, 因此除了新興國家最好避開外, 股市及投資級債券應該會是熱點. 通縮的陰影應該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Anyway, 和往年一樣, 這只是我隨手寫下的心得, 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 只是作為個人一年後回顧之用.

 

在農曆年前, 也祝大家心想事成 羊年行大運!

6 則留言:

  1. 對於美國的部份,我有點好奇,美國升息,會造成資本大量流入,這不好嘛?當然如果考慮出口的話,當然美元太強對美國的確不好,但是,美國似乎是個以內需消費為主的國家,出口對他而言,似乎比較不重要。
    anyway, 其實我對匯率對國家的影響並不是很懂,所以想請教,如果他一路升息到2~3%之間,該怎麼思考他可能會停止升息,甚至重新加入貨幣戰?

    回覆刪除
  2. Hi Yi-Fen Cheng:

    新年好, 首先, 美國和全世界多數主要經濟體沒有什麼二樣, 內需消費才是GDP的最大宗. 只是政策偏向上美國偏向內需, 台灣或是其他亞洲經濟體偏向出口而已. 但這不代表著美國出口不重要, 特別是近年美國出口對手歐洲和日本貨幣都大幅貶值時, 影響更大. 除此之外, 強勢美元對美國企業更大的傷害是跨國企業. 如麥當勞或是蘋果, 如果你注意財報, 在公告去年4Q財報時, 不少企業就婉轉或強力抨擊強勢美元對公司造成的傷害. 別忘了這些企業對美國國會是有很強的影響力的.
    但你說的對, 另一方面美國又喜歡資本流入來幫他解決美國國債的問題.
    我想問題的思考應該是這樣, 很多東西都是太過頭了就會出事情. 就像你喜歡甜食, 可是如果成天都吃甜食, 那就會出事. 美國喜歡資本流入, 偏好強勢美元, 但過頭了就會出現反效果.

    美國現行的聯邦準備利率我印象 是0~0.25%, 要如你說的2~3%, 而且是這1~2年就升到這麼高的話, 那這個世界可能出現驚人的通膨才有可能. 我認為今年頂到升1~2次, 到0.5%左右. 適度"表態"一下讓利率回到正常水準, 又不至於讓美元太強.
    這是我一點點的想法 供你參考

    回覆刪除
  3. 你好,關於這篇文章,想請教一個問題。關於減緩通貨緊縮的方法,在供給無法降低及貨幣流動難以管制的情形下,提高需求(無論是不是內需)看起來是較有可能的途徑。在提高內需方面,有沒有可能透過產業轉型來增加人民的收入,提升購買力進而提高內需呢?不好意思,由於是理工出身,對這方面的知識實在不多,如果問了個蠢問題還請見諒。

    回覆刪除
  4. Hi musashi Lin:

    你問的不是蠢問題, 而是可以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題目(如果有人真的能提出真正有效的答案的話).
    早在1930年代因為經濟大萧條而使需求不振進而拖累經濟惡性循環時, 就有人提出了用政府的力量來創造需求的方法. 政府付錢找人把路邊的樹全部搖一搖, 再付錢給另一批人去把樹葉掃一掃, 再另一批人把葉子燒一燒..另一批賣起來. 提出這個想法的人叫凱因斯(Keynes). 自此凱因斯主義成為各國的顯學, 你聽過的台灣x年x百億, 中國四萬億的鐵公基, 或是一直玩得有點過頭的日本都是如此. 用政府的力量推動公共建設也好, 或是更好聽一點的扶植具競爭力的產業...等.
    這些事情並不是沒有在做, 事實上是已經做太多. 而且最重要最重要的前提, 要做這些大型建設必需要政府很有錢. 所以為什麼不做? 嗯, 因為這世界多數國家都已經負債累累了.
    簡單地說, 經濟本來有一個自癒的能力. 但因為現代的政治人物和人民不允許經濟自癒, 只要像醫生一樣打愈來愈強的抗生素. 結果愈來愈沒效. 只要再找新的葯方.
    希望我回答了你的問題

    回覆刪除
  5. 其實我個人的看法是全世界需要一個破壞式的建設或是破壞式的創新,破壞式的建設就有如全球性的戰爭,不過這條路太過恐怖所以不可能,而破壞式的創新則是將不符合時勢潮流的產品淘汰,以一個更新科技與技術的產品來替代,例如映像管電視被 LCD 取代、錄音卡帶及錄影卡帶被 CD 和 DVD 取代、傳統相機的膠卷被數位相機與記憶卡取代等等。

    上述的這些破壞式的創新都曾經帶來榮景與高度的產業發展,只是在若干年之後,這些產也陷入過時與過度競爭的輪迴之中了。

    回覆刪除
  6. 關於中國 我覺得中國央行面臨很大的兩難
    1. 中國的朋友跟我說中國目前是資產價格往下滑但是一般民生物資往上漲 但是對中國政府來說保住資產價格最重要 所以未來貨幣政策一定是寬鬆

    2. 但是中國央行有另一個難題 就是如何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保住人民幣的匯率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