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3日 星期四

青年創業天地


青年創業天地

 

(這是篇年初寫的文章, 最近在整理電腦時找出來, 又恰恰最近市長選舉有候選人提出要打造青年創業友善環境, 再加上最近一直沒有PO, 我怕Learnman兄無文可批生活失去意義, 所以把這篇舊文放上來).

 過年前我太太和我提了一個政府打算要推動的政策, 想聽聽我的意見. 政府打算在台北市找一個租金便宜又交通方便的地方建一個大樓或租幾層樓作為青年創業中心. 未來這個中心將用很便宜的租金租給年青人作創業之用, 裡面也會提供法律諮詢、企業家輔導和資訊交流等服務. 這種概念聽起來不錯, 也不陌生, 就我所知德國柏林、日本東京和中國都有類似的政策. 政府單位的思維不難理解, 年輕人有創意但不知道怎麼把創意化為業績, 或是草創成本過高、財力經驗不足容易陣亡, 所以透過政府力量來輔導他們減少錯誤、降低成本, 進而扶植台灣新一代的創業家。

 不過聽到這個idea, 我第一個直覺就是不會成功”. 這並不是我對台灣政府效率或是年輕人的創業精神有所質疑, 而是因為事實上這種事過去十幾年台灣政府早就在做了, 如果會成功早就成功了. 早從西元2000年前.com瘋狂的時代, 台灣各大專院校就開始配合政府政策紛紛成立所謂的育成中心. 當時的想法和今天一模一樣, .com時代要有創意, 年輕人有創意但沒有經驗也負擔不起高成本, 因此透過學校教授來輔導學生, 負責技術的教授就指導技術、行銷專家就幫忙搞行銷, 等一切差不多了, 再透過學校資源將創意包裝後推介到企業去. 台灣有一百多所大專院校, 弄了十幾年, 我惟一聽過成功的案例是無名小站. 不過無名小站和ptt一樣, 靠的是台大資訊的機房和設備, 不見得和育成中心有太大關係. 當然, 我相信在交大清大也應該有一些成功案例, 只是相對於遍佈全國的育成中心數和過去幾年算起來, 我相信成功案例屈指可數. 除非政府要解釋育成中心失敗之處在於學校老師缺乏實務經驗, 否則憑什麼育成中心搞不起來的事, 青年創業中心就會弄起來? 或者, 再一次我們又看到了政府政策又是抱著和國際接軌”, 只因為外國有什麼, 所以我們就該有什麼?

 那麼, 我說了一堆不可行, 總該說一下什麼才是可行的吧? 否則不是和電視上一堆只會批評的嘴砲達人沒什麼二樣?

我一直覺得台灣的教育欠缺教導學生二樣東西.

第一個叫業務

我記得以前的文章寫過, “你知道台灣最多的職缺是什麼?” . 很多人可能會猜工程師或是作業員. 事實上台灣最多的職缺是業務. 你不相信, 這是因為業務工作通常會以不同名稱出現. 例如信用卡推廣人員、國際貿易代表或是總經理. 是的, 我沒說錯, 基本上大多數的公司你到一定職位以上, 你的工作就是業務. 如果你爬上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合夥人, 年薪超過500, 你的工作就不再是查帳或顧問, 而是業務. 大多數的企業總經理, 扣除掉老爸是董事長這種的, 最多的出身就是業務和技術背景 (第三是財務背景).

業務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你可能還是很懷疑.  那是因為很多人還是把業務停留在信用卡推銷或是汽車業務, 事實上只要是代表公司和客戶洽談, 並為公司帶進業績的就叫業務. 所以不難理解, 為什麼總經理一定是業務, 因為董事會review他的績效看的一定是公司業績, 當公司業績不好, 老闆會換掉業務人員, 但一定不會裁掉業務部門. 在人事部或財會部工作, 你可能一年見不到老闆幾次, 但在業務部你應該每個月都有和老闆見面的機會, 甚至不時會收到老闆email追問客戶訂單進度.

業務職缺這麼多, 業務工作這麼重要, 可是台灣沒有一個科系是教你如何成為業務的. 有人說企管系裡有行銷, 但對我來說, 行銷像是教你如何團體作戰, 業務卻是教你怎麼單打獨鬥. 而這才是年輕人或是任何一位創業者需要的工具.

那你想業務要怎麼教? 事實上很多大型企業裡都各自的教授模式. 最早見的是在保險業和直銷業, 他們會教你一些行銷話術或是一些心理小技巧, 再專業一點的去分析你的客戶心理性格, 透過了解客戶去分析他在意和不在意的點, 最終達到銷售目的. 亦或是如何在客戶公司中埋下伏兵, 讓你隨時知道客戶端內部訊息... 我只能說這是套很複雜但是很實用的課程, 但是台灣沒有人在教. 理由也不難理解, 因為我們的大學老師根本不懂這個.

另一個我覺得台灣學校應該教給學生的是, 如何寫企劃書.

坦白說我不知道現在大學有沒有教這個, 或者是有, 但是很爛. 事實上我看過不少這類創業或是投資企業書. 甚至很多還是創投公司寫出來的. 我的心得是, 要嘛沒有寫出投資者想要看的重點, 要嘛就是不知是無意還是有意, 寫了厚厚一本貼了很多不相干的資訊, 卻讓人看不出重點.

這個東西其實又呼應到一開始的青年創業輔導. 其實台灣政府早就編了不少資源要給青年創業之用. 例如經濟部的中小企業處, 我和他們打過交道. 其實裡面的人很不錯也很熱心, 但問題是很少人去申請. 結果和台灣很多政府單位一樣, 為了達到業績, 他們只好反過去找創業已經成功的, 把錢給他們, 再請他們把成果讓他們掛名, 反而失去政府想要扶助新創企業的目的.

那麼為什麼大家不去申請青年創業貸款或是中小企業輔導? 我認為問題出在認知落差. 在台灣, 特別是年輕人都覺得和政府打交道是件很麻煩的事, 他們會很官僚地要求你提供這個提供那個的, 結果也不保證一定會借到錢. 更何況很多人想創業就是不想被綁住, 結果還要我寫一堆企劃書. 於是最後很多人的想法就是, 算了, 我們幾個人簡單做, 作起來就好作不起來就算了. 可是, 反過來說, 站在政府或是任何一個投資者的立場, 要求創業提供Proposal是理所當然的事, 沒有proposal, 沒有後續的追蹤, 難道就憑你一張嘴胡說八道就要把錢給你嗎?

所以重點是什麼? 重點是創業者不了解如何寫一個proposal. 或者該說一個好的proposal. 事實上, 對創業者來說, Proposal的目的也是一個幫自己把市場整體情況和自己想法交互再印證的一個方式, 讓創業者可以更進一步釐清和整理自己的想法, 進而有助於對投資者的報告. 但同樣遺憾的, 我們的學校很少或是沒有教過學生寫這種東西. 同樣地, 我不得不猜測很主要的原因是, 老師也不太懂得如何寫一份吸引人家來投資/借錢的Proposal.

近年來台灣經濟競爭力一直下滑, 很多人也想探究原因為何. 理由當然很多, 我認為其中之一就是台灣的高等教育並沒有予時俱進. 早期的高等教育就是所謂的大學, 被定義為以研究和學術作為主要方向, 所以往往輕忽實務, 就如同我大三和系主任座談說的, “我唸到大三了, 結果每年連所得稅都不會報, 我老爸覺得我在鬼混, 建議系上要多點實務課程”. 當時的系主任的回答是一臉不屑, “報稅這種事是商專的學生在做的, 我們政大財稅系是要訓練當部長”. 這在20年前或許真是如此, 但是20年後台灣的技職教育和學術教育的分界早就不明顯了, 但很遺憾地, 我們的教育還是很僵固地在嚴守20年前那一套. 所以結果常常是這樣: 大學畢業生畢業進了社會根本無法和實務接軌. 即便是會計系這樣接近實務的科系, 進入公司後公司可能都要花了至少6~12 個月再訓練才能符合公司需求, 於是不少公司把新聘員工訓練視為額外的成本, 常常是以低起薪和所謂試用期作為把關, 結果是年輕人覺得薪水太低, 未來無望於是大量離職, 年輕人的離職又被老闆視為沒有抗壓性, 更慘的是招募和訓練又要再來一次, 於是老闆的作法就是把起薪壓的更低, 把試用期拉長, 這樣一次可以多招幾個來作備援. 結果引發年輕人更高的反彈, 寧可去服務業當一些不太需要技能但是馬上可以賺錢的工作. 整個就業生態反而走向惡性循環.

 所以要怎麼改變? 之前我常提到台灣企業因為老一輩企業把持, 隨著中高階幹部逐步高齡化而失去原有的企圖心. 事實上台灣的教育界更是不遑多讓, 甚至更慘. 學校往往聚集的是一批學識淵博但可能和實務脫節的專家. 這些人因為學歷很高, 多半是人生的勝利組, 要說服他們改變更難. 但就如同台灣面臨的企業問題一樣, 在大幅刪除技職教育後, 如果台灣不懂的把實務引入高等教育中, 教育在台灣未來, , 應該說現在, 不再是國家競爭力的助力, 而是跘腳石.

 最後, 再回到青年創業中心. 其實我覺得政府要作的東西其實更簡單, 與其在遠離市區弄個大樓, 還不如在市區搞一個網咖. 我指的是真正的咖啡廳. 提供高速網路和會議空間, 外加淋浴室, 你可以點一杯咖啡在裡面坐一天, 讓有意創業者可以在裡面交換意見, 甚至我認為這種事根本不用政府作. 如果我是郭台銘, 我會願意投資, 一間這樣的網咖頂多一年賠一千萬, 但只要從中找到一個有用的idea馬上就回本了. 而且如果真的是企業投資, 他自然會安排各種的人從中了解各種idea和提供後續的協助. 而且如果我是政府, 我一定不會搞什麼獎勵投資這種事. 在台灣最奇怪的事是, 很多事明明是商業行為, 政府卻喜歡進來硬湊一腳, 結果投資者和創業者都以為自己是在為政府作事. 如果是我, 我會告訴這些大企業, 你覺得有利可圖你就作, 沒錢賺那就看你要不要作社會責任. 企業錢投進去了, 他們自然會從成本效益中去考量和想辦法提高成果.

 在台灣, 我覺得政府或官員們最讓人心寒的是, 他們從來都不想從根本制度上去解決問題, 都只是想做一些速成、花而不實又可以消化大筆預算的事, 久而久之, 他們或許在政績有一長串可以列出來的功績”, 但誰都知道這些東西都沒有太大真正的效果. 更別說還有一堆財團虎視忱忱地望著能從政府政策中撈點油水. 青年創業園地還是青年友善天地, 不管叫什麼名字, 如果不能從基本面改起, 註定只會是某個政治人物的政績”.

6 則留言:

  1. 「青年創業」中的青年,應該區分成兩種:『有工作經驗的』及『沒工作經驗的』。

    創業要作的事實在是太多、太雜也需要許多可能是年紀才體會出來的態度。

    前者創業成功機率應該是比較高的,後者還是先找份工作比較務實。

    P.S. 我居然坐到一樓的沙發,實在太榮幸了。

    回覆刪除
  2. 約8年前還在學校時,實踐會計學系(教授剛好政大幫)正開始實驗企業實務部分(事務所實習早就有了),取得單一公司數個月真實票據影本開始嘗試做帳編表稅額試算,並嘗試市佔較高的會計軟體應用(雖然第一批白老鼠很悲劇XD)。

    的確也有獨立事務所會計師與學校教授的落差,後者也經過一陣磨合期。
    現在不知道跟設計學院結合的怎樣,希望能順利。

    雖然我是選錯系拖拖拖還沒畢業也沒走會計這行,但實踐當年就開始進行的計畫應該有一直走下去,畢竟教職員變動不大。XD

    回覆刪除
  3. 『在台灣, 我覺得政府或官員們最讓人心寒的是, 他們從來都不想從根本制度上去解決問題, 都只是想做一些速成、花而不實又可以消化大筆預算的事, 久而久之, 他們或許在政績有一長串可以列出來的”功績”, 但誰都知道這些東西都沒有太大真正的效果.』

    因為有個東西叫做「任期」,通常是四年。選舉到了,打出「四年來我已經『完成』了什麼事」,聽起來就是比「四年來我已經『啟動』了什麼專案,但還沒做完」要好聽,久而久之政客就只會專注於能在任期內完成的短期計畫。這是民主制度的原罪。

    回覆刪除
  4. 臺灣的短期計畫不是民主制度的原罪。民主制度中有短期計畫也有長期計畫,不是短期計畫就不好,也不是長期計畫就一定很好。臺灣重點在於執行計畫(不論短期或長期計畫)的「人」,人的問題很嚴重是一切負面循環的開始。執行計畫的人著重於金錢大於執行計畫的品德;著重在有金錢績效的行為而忘記犧牲奉獻的精神。同時全民也被催眠成重「利」而不重「德」。簡言之,品德教育沒有根,全部的計畫都是形式上的騙術罷了。

    回覆刪除
  5. 是不是在花博?我聽的時候也有點心寒,還有人說要有創業日還是創業節的,覺得毛骨悚然。

    回覆刪除
    回覆
    1. Hi 阮兄:

      如果你知道裡面輔導的委員是哪些人 你會更心寒. 政府有很多政策立意是好的. 問題是找一堆老人來做年輕人的事根本就是有問題!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