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貧富日益擴大的台灣

貧富日益擴大的台灣

還記得小時候唸公民課本時, 提到台灣是全世界最均富的國家。當時一點都沒有覺得有什麼了不起, 只覺得這和滿書的蔣公嘉言錄沒有什麼差別. 一直到幾年前, 到大陸看到貧富差距之大, 才深深感覺到台灣經濟發展過程當中的過人之處─避開了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必經之路─貧富懸殊。

如今的台灣呢? 不用我說你也知道.開車遇到紅燈停下來, 賣玉蘭花的、發海報傳單的, 或是路旁無奈舉個建案接待中心指示牌的比比皆是. 而這些人在大太陽下冒著生命危險工作的一個月所得, 可能連一萬元都不到. 大學生的平均起薪是22,000, 和十年前相差不多. 但是今天的物價和十年前相比, 卻是高了一倍不只.

前一陣子主計處公佈了台灣所得差距報告, 依這個數字, 台灣最高所得的前20% 是最低所得20%的10.7倍, 創下歷年的新高, 同樣的數字, 在民國85年是8.89, 在90年是9.46, 如果把數字改成最高的5%和最低的5%相比, 則是高達62.1倍, 同樣的數字在10年前是32.7倍.

由下圖我們可以看一下歷年所得差距的變化.先說明一下, 這個數字是來自財政部的報稅所得, 所以是以戶為單位, 其次, 不難想像, 真正的有錢人一定比這項數字來得更高, 因為台灣對海外所得不予課稅以及有錢人有著更多避稅節稅的管道, 相對來說, 低所得部份一定比這個更低, 台灣會達到報稅所得的, 基本上多半都是有薪資收入者, 上列賣玉蘭花的、發傳單的勢必不在此列內.









這個表告訴我們什麼? 簡單的說, 在過去五年中, 低所得者收入基本上是沒有增加的, 而高所得者所得不斷增加(即使他們努力節稅和避稅了), 因此造就了所得差距的擴大. 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局面, 我個人認為要歸因以下的因素:

1.  政府政策的錯誤

2.  美式商業文化的盛行

以上二個原因在本blog中都談了很多, 在此只簡單談一下:

一 政府政策的錯誤:  主要來自二項

1.盲目和錯誤的租稅政策     2. 過於迎合商人造就錯誤政策

本來租稅政策除了政府收入外, 就兼具社會正義、平衡財富的功能, 因此如所得稅, 才會有累進稅率的產生. 同樣的, 遺產稅和贈與稅的產生, 在避免富有者的下一代可以不勞而獲, 讓財富可以持續累積. 但是在李登輝時代, 修改了二稅合一, 結果是大量的富有者繳交的稅 居然比一般辛苦的上班族更不如.

請參見 稅制改革─二稅合一

到了今年初, 馬政府在這些鬼扯財經名嘴的建議, 大幅修改遺產贈與稅, 相信因為這項稅法的修改, 可以引導資金回流台灣, 想當然爾, 再次為了這些有錢人開了一扇大門.

請參見 技窮到只剩下減稅

二、美式商業文化的盛行: 這是什麼?如果你在早幾年作過國際貿易, 你就能了解美式、歐式和日式的不同(現在基本上都差不多了), 所謂的美式商業文化, 就是量大、品質OK就可以了, 但是絕對要最便宜. 如果你還是不懂, 看看家樂福賣的東西就知道了(雖然他是法國公司), 在這樣文化的盛行下, 大多數的台灣廠商必須去擠下每一分一毫, 好降低成本反應售價, 因而造就了台灣了不起的管理技術, 尤有甚者, 中國大陸的興起, 剛好提供人事成本的節省空間. 於是, 大量的台灣勞工被拋棄了.

事情就這樣結束了嗎? 沒有. 因為大量的工廠外移, 造成了台灣進出口數字以及延伸的一些經濟數據的難看, 在政黨惡鬥的台灣, 這自然是反對黨攻擊的對象, 於是, 在商人和政府間互取所需的情況下, 台灣政府提出很多獎勵辦法, 其目的只是為了讓這些公司, "台灣接單 大陸出貨", 最後是, 台灣政府讓這些商人予取予求, 只為了拿到買賣間, 進出口數字的美化. 當然, 也要感謝這些數字的美化, 所以台灣經濟數字年成長, 但是大多數中低層民眾完全沒有感受的落差.

最後, 談一下貧富落差擴大可能產生的問題, 想當然, 隨著落差愈來愈大, 窮人愈來愈難翻身, 階級間的仇恨會愈來愈深, 這也是許多中南美洲國家, 經濟快速到一個階段後, 就開始不斷動亂的原因.即便台灣已經走過這一段, 但是治安的惡化、暴力的衝突絕對跑不了. 其次, 從經濟面而言, 貧富落差的擴大也絕非好事, 因為富人的消費貢獻不見得比一般中產階級高出多少, 富人財富的增加, 多半會轉為儲蓄, 事實上, 中產階級才是社會消費的主力, 如果任由貧富差距的擴大, 中產階級所得下降, 卻可能造成消費的緊縮, 反而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會更大. 我想這是執政者, 除了看看經濟成長率、GDP外, 也應該要重視的地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