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基本常識 2

 基本常識 2

 

本篇本來想來談高雄的,但看到有讀者留言,未來可能連教師/公務員/服務業都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我嘴角不禁抽動了一下. ~這不是未來式,早就是現在進行式了. 所以就延續上一篇,談談基本常識吧.

 

大概2年前在某場餐會,某位系上大佬看到一大桌的老師,突然問了一句,現在系上老師好像很少有留學回來的? 當時大家都沒接話,我就講了一個故事.

 

我曾受邀去某頂尖大學演講. 那位老師會找我,是因為他剛回台授課,考量離開台灣太久,想了解台灣商業如何運作,於是看了我的書.

 

演講後約了吃飯聊了一下. 這個老師在國外二所名校教過書. 後來受母校邀約回台。他心想爸媽年紀都大了,而且母校是頂尖大學,於是帶著家人回台定居. 學校也夠意思,提供了三年的教師宿舍.

 

然後呢?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來了,三年時光飛逝,宿舍到期了,老師才發現作為頂大商學院的副教授,自己根本買不起房,想到自己人生一路走來都是傳統觀念裡的成功樣板. 如今卻連房子的邊都搆不著, 著實心酸.

 

所以我告訴那位大佬,台灣(商學院)不是沒人願意出國唸博士,而是在國外唸博士的,現在沒什麼人願意再回台灣教書了.

 

這件事不只發生在洋博士,事實上本土博士也面臨到同樣情況. 想想這些人都是從小到大,在傳統成功方程式教育下成果: 1.好好唸書─>2.考上好學校─>3.找到好工作─> 4.高收入,帶動階級躍升. 結果1, 2, 3 是達成了,結果4卻變得很尷尬…., 實在很…. 尷尬.

 

事實上,如果你稍稍關注新聞。你會發現這種情況也正同時發生在公務員、老師和檢察官等很多執行公務人員身上.

 

這些工作過去主打一個穩定,薪水中上,社會地位不差,有退休俸和很多福利、。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歡迎.

 

然而這些年,先不談為了迎合民眾要求,工作量愈來愈大(而且多數沒有太大意義),退休金和福利在縮減. 最實際的薪水完全跟不上物價. 中上收入變成了中下收入.

如同前文講的,薪水高、受尊重的工作大家都想做. 但薪水低又不太受尊重的工作肯定沒什麼人想做.

那麼不是就調高薪水就好? 這樣又回到同樣的問題.

 

首先,軍公教系統太龐大了,那怕一個月加1000元,換算起來都是龐大的數字. 其次,公務系統的僵固性,讓其無法針對特定職業調高待遇(也要考慮其他人的反彈). 當然同樣有大家不想說的,就是很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公務員就是爽缺,而且反正後面還有很多人想進公家機構,不爽可以不要做.

 

最後一個是,現在的社會愈來愈要求依法行政,問題是台灣法律多如牛毛,一來沒人搞得清楚,二來效率低下,但只要你不按法規,總有幾個對你不爽的人就利用這個搞死你. 所以有些人想想,反正經濟壓力不大,與其搞得自己落得官司缠身,不如不要玩了.

 

2年前我參加大學畢業30年為例,當時最受歡迎的是一位在考試院工作的同學,因為大家都在問何時可以退休,我也有同學50歲就退休的. 利用自己還有點能力,出去工作.

以我的年紀,當年能考上公務員的都是精英,目前可能是10~12職等(公務員最高是14職等),如果沒有任主管(有主管加給),年薪加上年終大概120萬左右. 這數字當然會讓剛畢業的年輕人很羨慕,但對比當年成績看不到自己車尾燈,目前在民營企業工作的同學年薪,那真是情何以堪.

 

這些都是現在進行式,而且我相信,再過個3~5年,等這些中高階公務員退的差不多,除非經濟惡化,否則政府人力短缺的問題會更加浮上檯面.

 

最後再談一個不相干的話題─阿拉斯加油管.

最近有個消息是美國要求日本承諾的5500億美元投資,其中一個計劃就是投資興建阿拉斯加油管. 讓產於阿拉斯加北極圈的原油/天然氣可以運到南部港口,並出口到亞洲. 這個計劃目前有泰國(PTT石油)和台灣已簽署非強制性意向書.

 

賴總統也一直強調,這是確保台灣能源韌性的重要投資. 原因是台灣目前主要能源採購自中東,運到台灣要經過很多國家,不免受到地緣政治或如果中國有意封鎖.

聽起來很有道理,不是嗎?

 

但偏偏這個案子最大的風險就是政治. 主要原因很簡單,美國是個民主國家而非獨裁國家.

 

我自己美股最大的單一部位就是北美最大的獨立油管公司之一的Energy Transfer. 我持有ET 超過15年了,所以深知油管公司會發生什麼事.

 

興建輸油管就像興建高速公路一樣. 綿延上千公里會經過很多土地. 也就是不意外地─要搞定很多人和團體,而且興建往往要花上數年到十幾年才能完成.

你可以想像如果台灣要蓋一條由北而南的高速公路,結果中間雲林某個鄉就是抗爭不讓你過,你要怎麼辦? 在獨裁國家這件事很簡單,但在民主國家你會碰到很大的變數─就是政黨輪替.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GOOGLE一下”KEYSTONE ”. 這個計劃打算分4階段建一條從西加拿大連到德州的大油管, 讓加拿大產的重油砂可以透過美國煉製和出口. 這個計劃從2005年提出,並在20072008年分別得到加拿大和美國政府(小布希)的許可. 但建到第三階段,歐巴馬否決了第4階段(KEYSTONE XL). 川普上任時又批准了,拜登上任又否決了,目前川普又打算批准. 不過持有該計劃的TC 公司已宣佈不玩了.

 

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看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ystone_Pipeline

 

這裡面其實有很多政治和法院的攻防.

以下則是我從Perplexity 查到的財務損失:

Key Financial Impacts

  • $1.3 billion CAD direct cost to Alberta’s government for investment and guarantees in the pipeline.
  • $3.4 billion USD estimated lost contribution to U.S. GDP.
  • $2.05 billion USD in lost potential earnings for workers and suppliers.
  • TC Energy’s corporate impairment charge: about $1.8 billion USD.
  • Additional estimated loss of up to $15 billion USD sought in damages by TC Energy, but not awarded.

Anyway, 我知道台灣和美國所謂的談判,其實更像是任人宰割. 因為美國只要告訴你,你不接受我的條件,明天早上你們所有的國防系統將全部失效. 台灣還能說什麼? 不只台灣如此,日韓皆是如此.

 

分享keystone的故事,只是讓大家知道,投資興建油管,可不是一個政治宣傳上的那麼美好的故事.

 

2025年8月28日 星期四

基本常識

 

基本常識

 

最近聽到了幾個醫院急診室的故事. 有朋友跌落水溝蓋骨折,整個腳腫起來,在醫院急診室待了5天才等到病床. 另一個朋友的故事更扯,他媽媽走路跌倒,隔天才發現因為坐在燒燙的地面,屁股被嚴重灼傷,由於等不到病房,只能在急診室躺了好幾天,中間過程很複雜,但最後是個不幸的結局.

 

其實就和20多年前就有人在喊,政府要重視少子化問題一樣. 醫護人員的短缺早就是顯而易見的問題了. 台灣到處在蓋醫院,但能完全依規劃病床數運作的新醫院不多,理由就是硬體設備容易,但護理人員不足.

 

那為什麼護理人員會不足呢?

在我東吳上學期課裡,有二位同學報告,其中一位是護士,另一位是警察. 他們分別在前工作做了5年和6年,這二位目前都在銀行分行工作. 工作了2.

 

我當時就很好奇,你們二個在原工作都做了5年以上,理論上沒有適應不良的問題了,為什麼想跳槽到銀行啊?

 

年輕人的回答非常直率─為了錢啊!

 

我直覺地問,不可能吧,你當了5~6年的護士和警察,你的薪水會比不上做2年的銀行員?

答案一樣很驚人─對啊~ 就是這樣

 

前護士又補了一刀,我當護士,我已經可以看到我10年或15年後的工作和薪水了。但銀行給了我很大的可能,我知道靠我的努力可以賺更多

 

看到這裡,我猜一定有人說,當護士和警察,應該要抱著為民服務的精神,怎麼可以一直都想到錢?

 

幹,我最肚爛講這種屁話的人. 憑什麼你享受高品質的服務是建立在別人的犧牲之下?

 

簡單地說,一個工作要嘛是錢多,要嘛是有尊嚴,當然最好是錢多又受尊敬. 錢多沒尊嚴的工作有人做、有人不肯做;錢少但受尊重的工作同樣有人做、有人不肯做 但我確定的是,錢少又沒尊嚴的工作,大多數的人都不想做. 而很遺憾的,護士和警察就屬於最後一種.

 

當然,你可能想,那直接幫護士加薪不就搞定了? 是啊,這就是標題─基本常識的原由. 說的容易,但實施起來是有困難.

 

首先,台灣的醫院和大學差不多,基本上分公立和私立(雖然名義上都是財團法人). 因為公立體系龐大,所以基本上私立(民營)的薪資待遇就是比照公立. 而公立體系則是有一套僵固的人事薪酬系統. 也就是14職等. 每個職位都比照一個職等,可以領多少錢就看你的職等和年功序. 換言之,除非把整個公立醫療體系的職等都上修,否則是無法隨便加薪的.

 

另一種方法,就是不加本薪,改用津貼的方式. 這個差別就是退休金和年終獎金而已.

但不管是加薪或增加津貼,都會指向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醫院本身不賺錢.

 

這些年台灣的醫院主要來自二個收入─本業醫療和業外, 後者主要就是美食街、停車場這些,長庚體系比較特殊,還多了一個─持有台塑集團股票的股利.

簡單地說,多數大型醫院在台灣本業是不太賺錢的,盈餘主要靠業外. 這種情況不是台灣獨有,美國很多大型醫療體系情況也差不多. 主因來自看病的人愈來愈多,但保險(健保)的給付愈來愈少.

 

當然,再扯下去就是陳年宿便了─台灣的健保到底是一種保險還是一種社會福利. 如果是前者,那就是要調高保費、提高患者自付額,或如保大不保小(一定金額以上才有健保給付). 如果是後者,那就不要再執著於三小財務健全了,政府就是乖乖編預算概括承受. 問題就在台灣政府又想當婊子又想立貞節牌坊. 所以這個陳年宿便就一直累積在體內成為隱患了.

 

另一個很多人不敢明說的原因─就是護士憑什麼領高薪?

因為受儒家觀念的影響,大家覺得會唸書拿好學歷的人領高薪是正常的,但當護士或當警察的,至少在台灣,都不是傳統上會唸書的那群人. 所以大家可以接受醫生一個月領30~50萬,然後幹譙健保給付太差. 卻不能接受一個月領4~5萬的護士覺得自己薪水太低. 事實上很多護士就算覺得自己薪水太低,但想到自己的學歷,也不敢站出來批評為什麼醫生的薪水是自己6~10? 所以就摸摸頭,自己辭職轉行就算了.

 

警察和護士都是號稱的社會安全網. 就像做水電的一樣,他的學歷或許不高,但當你家停電或是水管爆裂時,就算跪著,你也要把他求來. 大家都說我們需要警察和護士,但現實是她要的現實你卻根本給不了,只會成天會精神安慰和道德綁架. 台灣的警察和護士加起來肯定有上萬人,我相信我的那二個學生不會剛好是特例. 情況的惡化也不會到她們為止.

 

政府官員和學者們,不要再成天高瞻遠矚地提出問題,做點基本常識告訴你該做的事吧!


 

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成功者敗因

 

成功者敗因

 

近年由於台積電屌打Intel, 因此不少吹捧台積電的文章蜂擁而出. 甚至我看過有文章說,台積電是因為公司治理勝過INTEL, 或是有影片說INTEL是敗在董事會董事很多是投資銀行和財務出身,失去了當年技術優於一切的工程師精神.

 

坦白說,對我來說,這些論點多半有點事後諸葛,或是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槌. 從結果去反推原因.

 

那麼INTEL的問題出在哪裡? 我認為出在成功者的敗因和好日子效應. 事實上不只是Intel, 我想Samsung或任何一家大公司都會碰到同樣的問題. 茲分述如下:

 

先講成功者敗因,這是我自己發明的名詞。我猜學術界一定有個專有名詞,但我不知道. 意思是一個王者之所以會失敗,不見得是它不懂趨勢或是做出違反趨勢的決策,恰恰相反,是因為它在本業太成功了.

 ps. 留言已有讀者找出學術名詞─創新者的兩難 (The Innovators' Dilemm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Innovator's_Dilemma


為什麼本業很成功反而種下敗因,請聽我道來:

 

講到王者殞落的案例,應該很多人會想起KODAK EASTMAN(柯達)NOKIA的故事. 前者是膠券相片的王者,最終敗給了數位相機. 後者是一般手機的王者,敗給了iPhone引導的智慧手機

 

很多人會說Kodak 是被時代潮流淘汰了,但如果你對商業史有點了解,你會發現第一個發明數位相機的就是Kodak. 同樣的道理,早在iPhone 出來前幾年,Nokia就投入了大量的金錢開發智慧手機平台─Symbian.

 

既然是這樣,為什麼反而被自己開發出來的東西給淘汰了呢? 很簡單,因為這違反資本市場規則.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KodakCEO,你公司發明了一個新東西,這玩意如果成功,會改變整個產業生態. 你公司70%以上的營收,最賺錢的賣底片和沖洗照片都沒了. 你會想繼續下去,還是想辦法扼殺這個技術? 要知道底片和相片沖洗是循環的生意,而數位相機基本上是只賺一次(賣相機)就沒了的生意. 聰明如你,會選前者?

 

而對NOKIA來說,當時它最重要的客戶就是各大電信商和通路商. 在那個網路/通信都不穩定的年代,對這些客戶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穩定可靠的手機,而不是創新卻成天出問題的玩意. 這也是NOKIA在那個年代能勝出的原因. 如果你的主要客戶都不想要,你強推那玩意兒有什麼用?

 

對不管Nokia KodakCEO來說,在資本市場游戲規則是,你必須要想辦法提高公司營收、提高毛利和獲利,進而提升股價.

而投入新產品的研發,代表著公司費用提高,毛利下降. 甚至公司的SALES都不想幫你賣.

 

客戶不想買、業務不想賣,又會造成財務數字下降,如果你是CEO,就算你認為這是未來,你會堅持多久?

 

這就是我說的成功者敗因. 因為你在現有的產品太好了. 以致你的客戶不想買別的. 你公司上下也不能理解,為什麼要拋掉你現有賣得很好的成功產品而去另起爐灶,甚至是推出倒打公司現有產品的新玩意, 就算你的股東和董事會聽得進去你對未來的預測,但同時他們肯定會問,你講的D-DAY會是何時? 1年還是3? 如果你的答案是10年,董事會可能引用Keynes的名言: 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而這其中,你隨時要和市場反抗及和董事會耐心賽跑,可能你的D-day還沒來,你已經被換掉了.

這就是我講的資本市場規則.

 

你用這個邏輯去看Intel就知道問題了. IntelCPU的王者. 毛利高的不得了. 它也是規則的制定者,所有系統商都想盡辦法討好INTEL內部,好取得新規格資訊.

如今CEO說代工是趨勢,你叫工程師去低下頭去和當年看不起的IC設計公司討論規格和配合修改. 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去做一些毛利率遠低於CPU的產品. 你覺得你的董事會和員工會真心的願意配合嗎?

 

那什麼是好日子效應? 這同樣是我自己發明的名詞,也應該有個學術正式名詞的術語.

簡單地說,就是隨著公司愈來愈賺錢,大家已經回不去過去那種吃苦的日子.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前Google CEOEric Schmidt 一年前批評現在的google員工,只想著工作和生活平衡,早就失去當年打拼的精神,難怪會輸給那些AI新創公司.

此言一出,當然引來很多批評,你在GOOGLE賺了好幾億,爽爽地過日子,那些員工想平衡一下工作和生活,難道錯了嗎?

 

這個問題其實就出在人性.

20年前我還年輕,體力好,沒有家庭,一心只想賺錢. 所以只要有好價錢,有一個願景,你要我一天工作15小時都沒問題.

但如今,我已經40多歲了,小孩上高中了,更重要的是身家已經數百萬美元,你還叫林北和當年那樣拼,誰還肯這麼做?

當然,你可能想公司還是可以不停地招新鮮的肝的來賣命啊. 但其一,公司中高層都是這些當年打拼上來的老臣,沒犯錯又不能趕他們走. 其二,公司膨脹到很大的規模後,能分給年輕新血的餅不多了.

就像直銷一樣,後進的人很多會去選新的體系,因為那個體系升遷管道或是可以分到的餅更多.

 

事實上這也是很多成功大公司的宿命,公司從上而下充斥著那些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將,伴隨著公司的成功,他們也撈得盆滿缽滿,在現有基礎上守成或許可以,做點小邁歩可以,但要叫這幫人再重回創業精神,苦拼實幹那是不可能的. 很簡單,因為大家都很有錢了. 大家都想享受點好日子了. 畢竟當年的努力就是為了今天的好日子不是嗎?

 

這種情況,不只是INTEL, 不只是SAMSUNG, 我認為有一天台積電也會是如此. 沒有為什麼,因為這叫人性.


前幾天NY times 分析了Intel的敗因,包括拒絕iPhone合作(因為毛利太低), 過度依賴PC CPU、放棄GPU 以致讓NVIDIA坐大...等. 去用上面的原因印證,是否就是上述論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