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星期五

怎麼知道中共快攻台了?

 

怎麼知道中共快攻台了?

 

適逢國慶,剛好新聞也在談台灣天然氣戰略儲備問題. “應景談個很多人想知道卻不太敢談的問題─怎麼知道中共快攻台了?

 

這其實是我課堂中,某學生點菜的討論題目,有3個子題:

1.      出現什麼徵兆,會讓你知道中共快攻台了?

2.      此時你會怎麼做?

3.      你贊不贊成的男女都當兵?

 

先說明一下子題1

因為台灣是個島,不像烏克蘭還可以透過陸路逃往波蘭. 想離開台灣,基本上只有坐飛機和大型艦艇(當然, 如果你想用舢板或龍舟划到菲律賓或越南, “理論上也可以啦).

 

因此,這裡是指可能有50%會發生機率下(或是50%不會發生),並非100%.

因為只有這種前提下,你才有可能預先搭機或囤積食物.

如果你的答案是,我看到解放軍的飛機在天空或是地面不時傳來震動和爆炸,廢話,那是已經開打而不是快要.

除非你有特權,我想應該輪不到你. 那你該想的是第二個,你要怎麼做?

 

不急著往下看,不妨先想想你自己的答案.

 

 

 

 

先講學生的答案, 綜合大概有以下:

一、怎麼知道要攻台了?

 

1. 看到美軍撤僑.

(, 你覺得到那時候,輪得到你搭機嗎? 到那時發生機率應該不只50%).

 

2. 突然網路通訊全部停了,或是大停電.

(, 那如果是台電突然全台大跳電還是中華電信大當機,那你豈不是要馬上奪門逃跑? 就算這是中共幹的,總不可能停電後3天才開始攻台吧? 如果是2小時後,你豈不是逃也逃不掉?)

 

3.      看到新聞說,中共部隊向沿海大量集結

(嗯,基本上這和美軍撤僑差不多(可能好一點), 這時你想搭機或搶食物恐怕都會有困難了).

 

二、如果你感覺中共快攻台了,這時你會怎麼做?

 

最多的學生的答案是逃往國外.

先假設你搭得上機好了. 除非戰爭是一週或一個月內結束. 否則不管你到日本或菲律賓,你接下來會碰到的問題是,你沒有錢. 有同學說,可以用信用卡,我不確定戰爭時台灣的信用卡還能不能在國外使用. 就算可以,只要超過1個月以上,靠信用卡肯定有問題.

 

(幾天後,有人想到了,應該去中國,並在中國的銀行開戶. 因為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不過一樣無法確定的是,如果戰時,對於在中國的台灣人是否會加以限制)

 

第二多同學講的是,躲到防空洞. 或是台灣大樓的底下基本上就是防空避難室.

Well~所謂防空避難室指的是有飛彈或砲擊時,臨時躲避的地方. 你總不能在那裡待7天以上吧? 更何況,以現代人(至少是我), 要我躲在炎熱 封閉的空間( 沒冷氣), 歹勢, 我受不了.

 

第三多的答案是,躲到鄉下.

這是個很有道理的答案. 因為有台灣海峽. 攻台一定先是導彈破壞重要設施. 而多數重要機關和設施都在大城市 (除非你住在飛彈基地或航空機場旁).

但我接下來問,那你指的鄉下是哪裡? 也就是如果待會下課,你感覺可能要發生戰爭了,你要去哪裡? 結果學生答不出來.

我問他,你確定你目前車子的油夠你開到鄉下? 他一樣不確定.

 

最讓我驚訝的是,有一組同學說要馬上向當地民防部隊報到.(而且這組都是女生).

我問她: 妳知道最近的民防組織在哪裡嗎? 她說她知道. 不過學期末聚餐時,我再提這件事,同組女生說,只有那個女生是這麼想的..

 

還有一位在台銀工作的同學說,要囤積黃金.

我說可是現在黃金都無實體化了, 你在台銀買黃金也是存褶上的數字而已. 如果待會要戰爭了,妳真的可以去台銀金庫把黃金領出來嗎?

 

其實,還有研二的同學的答案是直接投降. 這問題我在教大四時也請大家討論過,的確有不少年青人的答案是投降.

我猜一定有人嘲諷這些人是失敗主義、是懦夫.

但你想想看,戰爭一旦爆發,這些人要是沒背景的,肯定是第一個上戰場的. 我自己經歷過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當年的我23歲,在人生地不熟的金門當兵. 當年的恐懼迄今記憶猶新.

 

當然還有其他如 要把手機充飽電、囤積糧食. 感覺這些方案似乎算不上長期可持續的計劃.

 

三、女生該不該當兵:

 

這個問題其實在更早淡江教大四學生時, 由於當時國防部宣佈改役期從四個月延長為一年,為了讓學生對時事參與. 於是出了這個討論題目: 如果女生也要當兵,這樣男女都當半年. 如果女生不當,男生做一年. 你贊不贊成男女都要當兵?

(p. s我有特別解釋,軍隊是個龐大的機構,女生當兵不一定指上戰場或操練,有可能做護理、文書、後勤….)

 

結果很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大四學生還是MBA的在職人土,沒有一個女生贊同該去當兵的.

 

我記得柯P當市長時曾說過,台灣一直說要抗中保台,但多數的台灣人都不知道就近防空洞在哪? 台北市多數的防空洞都超過15年以上沒有清理了.

 

針對以上三個題目,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多數台灣人都以為政府有準備或是有萬全對策,政府做了什麼準備我不確定,但就一般民眾來說,不管是心理上還是實質上. 我覺得都是沒有作好準備的

 

最後談談我的答案. 怎麼知道中共快攻台了?

答案是我相信美國的情報系統.

很多人都知道撤僑. 但其實在撤僑之前還有很多步. 依發生機率由小而大分別為:

 

1.      旅遊警示: 就是叫美國人不要去這個地方. 我認為此時發生戰爭機率應該在50%左右 (如果想跑的人,這時就該做準備了. 或是該到所謂鄉下逃難了)

2.      叫美國人離開: 撤僑是件龐大的事. 尤其在台美國人(這當中有很多拿美國護照的台灣人)非常多. 遠非美軍可以在短時間完成。所以更好的辦法,當然是呼籲這些人自行離開. 我認為此時戰爭的機率可能70+%. 只是一般人想買機票或囤糧可能會有點困難了. 當然也不能排除,中共故意為之,主要想讓台灣經濟先崩潰.

3.      美國領事家屬/子女撤離: 使館必須待到最後,但家屬/子女必須先撤離. 我認為此階段的戰爭機率和II差不多或略高一點。

4.      撤僑: 此時的機率應該在90%或以上

5.      使館撤離: 以台灣和美國盟友關係. 如果美國是玩真的. 要搞到美國使館撤離,反而應該是戰爭快結束了.

以烏克蘭戰爭為例,我有印象是階段II─美國政府叫美國人離開,當時CNN訪問基輔路人時,一堆人還說根本不會有戰爭, 基輔的夜店還是每天都開著. 結果不到一週就開戰了.

 

在中華民國國慶日講這個似乎有點觸霉頭. 不過所謂居安思危,沒發生當然是最好,萬一不幸,有預先想過和準備規劃總比事到臨頭才GOOGLE.

 

Anyway, 我不是什麼專家. 如同本BLOG的其他文章一樣. 這篇只是紀錄我的課堂教學和個人想法而已.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為何美國政府會關門?

 

為何美國政府會關門?

 

10/1最新的消息莫過於美國政府關門(Shutdown).

一、簡單解釋一下為何會如此?

因為美國的財政年度開始於10/1( 10/1到隔年9/30, 台灣則是從1/1~12/31). 換言之,只要國會未能在10/1前通過隔年預算,依法” 10/1起政府沒有預算可以運用,就必須停擺,直到預算通過.

 

二、執政的共和黨不是同時控制了參眾兩院,為何預算還會不過?

依規定,預算案必須在參議院(Senate)以超過60票才能通過,而共和黨目前只掌控53(100). 因此民主黨以此杯葛,要求共和黨必須通過一些民主黨支持的法案,否則大家就玉石俱焚.

 

三、政府關門會怎樣?

答案是這種事在美國已經很多次了,依規定除了必要的如國防、海岸巡防、機場等,聯邦政府就是關門,對民眾來說,洽公會無門,如果你是領政府補助的,都會暫停. 或是外包領政府工程款的,也會暫停, 以上都是指聯邦政府的公務員或補助,如果是地方政府的,如學校 警察這些不受影響.

當然還有一些連帶波及影響,我相信近期新聞一定會提到,很多政府的統計數據,如CPI, 就業人口數字等會無法如期公佈(如果關太久), 進而影響如FED的利率決策

 

至於聯邦公務員本身,就是在家休假,薪水會停發。理論上等政府重開,薪水依然會補給他們.

不過3普大總統這次放話,就算政府重開,這次不打算補薪,希望藉此讓公務員離職,順便縮減政府人員(大政府)

 

四、除了預算沒過,還有什麼因素會讓聯邦政府關門?

另一個常見的原因,也是和錢有關,就是提高債務上限. 因為美國聯邦政府有財政盈餘的年度寥寥可數,很大部份要靠舉債,而法令規定聯邦政府舉債有上限(目前是41.1兆,今年5月才剛通過. 目前債是37.43). 所以一樣,如果錢不夠了,國會又沒通過增加債務上限,政府會因為沒錢而必須關門.

 

五、以往政府關門都是怎麼解決的?

所謂政治是協商的藝術,關久了民怨沸騰,甚至背後的金主都會脅迫這些政治人物必須妥協. 所以大家最終會喬出一個共識,或者先通過一個臨時預算,讓政府先運作1~2個月,然後再慢慢喬.

 

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台灣中央政府總預算沒過會怎樣?

你猜呢?

 

 

答案是不會怎樣.

台灣規定是每年財政年度開始前一個月必須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就是12/1前). 所以你會常看到立委挑燈夜戰,終於在11/3011:58分由院長敲槌落定. 所有立委鼓掌歡呼. 好像通過了一個難關.

事實上,在立院從9/1開議起,立委都是成天看新聞在唬爛. 什麼委員會審查,大都也是議而不決後送交大會,最後結論都是刪除個1%(300),叫行政院自己調. (只有去年,也就是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刪/凍結了2075億,約6.x%, 馬上引發了大罷免).

 

事實上更好笑的是,就算立院沒通過預算,台灣政府也不會怎麼樣,惟一差別就是新增的計劃無法進行,所有公務人員的薪水和進行中的工程和建設,都依去年的數字進行.

 

舉例來說,很多人不知道,每年立院其實要審二個預算,除了中央政府總預算外,還有一個是國營事業總預算”(就是台電 中油這些的).

 

如前所述,因為立委豬公宵旰勤勞要忙到最後一刻才會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所以根本沒人想再去鳥三小國營事業總預算. 你有興趣可以查一下,台灣有很多年國營事業總預算都是沒有在規定前通過的. 如果我沒說,你有感受到有什麼差異嗎?

 

從理智上來說,美國這叫做依法行政,台灣叫變通. 以目前世界各國政黨嚴重對立來說,台灣似乎比較有彈性. 只不過每次看到,台灣官員或立委一臉嚴肅地把中央政府預算審查看得茲事體大,相比於美國是玩真的,我就覺得好笑.

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季報與薪酬

 

季報與薪酬

 

來談一點公司治理吧. 否則新來的讀者還以為這裡是個談社會觀察的blog.

 

最近有個新聞,是美國總統要求上市櫃公司把季報改為半年報. 也就是過往上市櫃公司每季都要揭露經會計師查核的財報,未來將從一年4(4Q和年報一起),改為一年2.

 

這可不是3普大總統的突發奇想,事實上在他第一任時就提過. 只是當時大家都覺得他只是隨口說說,所以SEC就搞了個廣徵民意,然後說大家都不贊成,就不了了之了. 但這次不一樣了,大總統不同於上次還是個素人,掌控不了人事. 這次再說一次,SEC主席馬上表示會認真執行. 再考量大總統還有3年任期。換言之,我們應該很有機會看到美國改上市櫃公司季報揭露為半年報.

 

在直覺認為大總統在亂搞之時,不妨你先想想,季報改半年報有什麼好處?

 

答案一,降低上市櫃公司財報揭露相關費用

 

在我的課中,我會問同學,公司治理相關規定是不是愈多愈好?”

同學裡有些比較油條的,會馬上反應是個陷阱題.

但如果你拿這個問題去問證交所、公司治理學者或會計師,他們的答案絕對是肯定的─YES, Absolutely. 並隨口附上一個大義凜然的公司治理原則.

 

但這些高舉公司治理大旗的人往往沒告訴你的一件事是,公司治理規則愈多,他們賺的愈多. 或是規避責任的空間愈大.

 

會計師不是慈善機構,你要他做財報稽核或是查內控機制,甚至是ESG查核,這些都是要錢的,而且不便宜. 當一年4次,改成一年2. 有人會因此少賺錢,但公司可以省一些費用. 當然也包括一些行政作業費用這些都是要錢的.

 

答案二,降低公司經營層的短視

如果你熟悉美股就會知道,公司財報公佈當下,通常也是股價波動最大的交易日.(盤前/後或下個交易日).

 

對公司經營層來說,等於一年有4次要交成績單,以及面對分析師的臨場質問(美股通常公佈財報同時,也就是線上法說會). 對於多為專業經理人的美國上市櫃公司來說,很容易讓CEO為了怕股價大跌,而避開短空長多的決策,趨向能短期見效的決議.

 

半年報比較能看出企業經營全貌,而且減少大幅波動. 目前英國的上市櫃公司就是採半年報/年報模式.

 

你覺得上述的有沒有道理?

 

如果有道理,我們再來看看反對的意見(維持季報)

 

如果你看個拙著公司的品格2”裡威達電的案例,你就知道有個東西叫財報空窗期”, 這是指公司出3Q季報後(傳統曆年制公司,大概會在11/14前出), 之後要等到隔年331號前,才能看到公司公告經會計師查核後的財報. 這段期間剛好又碰到年底,很多老闆喜歡大談公司遠景如何看好,經媒體吹捧後帶動股價上漲,但等真的財報揭露後,才發現老闆說的比唱得好聽,所以也有人稱這段時間為吹牛季.

這種情況在季報時,一年會有一次,改半年報,等於一年會有二次.

 

簡單地說,半年報雖然降低了經營者的短視,但也降低了財報的透明度,甚至是可信度. 如果放大了看,這會影響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

 

再說了,從季報改半年報,不過多三個月,如果一個上市櫃公司經營者只不過多三個月,就從短視變得高瞻遠矚,那未免也太神奇了.

 

其他的包括,資訊空窗期容易助長內線交易和股價操控…..

 

到底哪個有道理? 你自己決定. 但我知道的是,3普大總統這次不會只是說說而已.

我就等著看,愛抄美國的台灣,會不會有人要求跟進.

 

接下來談另一個新聞─天價薪酬案”.

這是最近Tesla董事會通過給CEOELON MUSK的薪酬激勵方案. 如果Musk 真的拿到,總報酬會達到1兆美元(1 trillion). 這是繼之前560億美元方案後,更驚人的數字.

 

我之前寫過這個560億美元的方案,在台灣媒體都只是著重在誇張的數字時,卻沒人知道這個方案有多難達成.

 

當然,你可能知道,這個方案後來被一個僅持有9Tesla股票的股東持出異議,最終被Delaware法院判決無效. Elon Musk氣得把公司註冊地搬到德州. Musk依然拿不到這個天價薪酬.(即便他達成了所有目標)

 

560億美元方案是2018年提出的,從事後諸葛來看,你自然不會覺得Musk有什麼了不起. 所以我們再來看看2025年提出的這個1兆美元方案到底有什麼?

 

首先,這個計劃為期十年(2025-2035),分為二個指標: 市值(Market Value)和營運目標(Operational Target),和12個目標(Goal). 每達成一個,就可以拿到一份獎金. 每一個目標都必須同時達到市值和營運目標才能拿到獎勵:

 

總目標:

1.      市值: Tesla 必須達到8.5兆美元以上的市值(2024年底是1.4)

2.      營運目標:

a.      Tesla汽車: 十年累積交付2000萬輛 (20232024 一年交付輛約180萬台)

b.      Robotaxi: 要有1000萬台Robtaxi 進行商業營運 (目前僅在San Francisco, LA, Phoenix, Austin, Atlanta 5個城市試營運)

c.       FSD: 1000萬以上有效訂閱. 依據2024年公佈資料,訂閱數為40~90萬間

d.      Robots :交付100萬個機器人. 這玩意尚末量產. 之前Musk原本說2025年要作出5000個,後來改口說今年先造1000個,爭取明年做50,000.

e.      EBITA: 達到4000億美元,2024年是147億美元

 

十二個目標如下:

 

Tranche

Market Cap Milestone

Operational Goal

1

$2 trillion

20 million cumulative Tesla vehicles delivered

2

$2.5 trillion

10 million paid Full Self-Driving (FSD) subscriptions (3-mo avg, no free trials)

3

$3 trillion

 1 million Optimus AI robots delivered

4

$3.5 trillion

1 million driverless Tesla robotaxis in commercial service (3-mo avg)

5

$4 trillion

adjusted EBITA / Profit milestone

6

$4.5 trillion

adjusted EBITA / Profit milestone

7

$5 trillion

adjusted EBITA / Profit milestone

8

$5.5 trillion

adjusted EBITA / Profit milestone

9

$6 trillion

adjusted EBITA / Profit milestone

10

$6.5 trillion

adjusted EBITA / Profit milestone

11

$7.5 trillion

Board-approved CEO succession plan required

12

$8.5 trillion

Board-approved CEO succession plan required

 

其他附加條件:

1.      10年,Elon Musk 將不再領Tesla 任何的薪酬.

2.      Elon Musk 必須待滿7.5年才能入袋一半的薪酬(即便提前達成), 10年才能領全部的薪酬

 

很明顯,這個方案把Elon Musk Tesla 深度綁住. 不只至少必須工作7.5年不能離職,也必須專注於目前Tesla4 大方向,汽車、Robotaxi、全自動駕駛(FSD, Full Self-Driving)Optimus(機器人). 否則Elon Musk 將一無所得. 反過來說,如果真的達到了,他就能得到驚人的回報.

 

雖然我並沒持有Tesla股票. 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對股東非常合理的方案. 反觀台灣, 經理人/董事長的KPI 到底是三小? 搞得比芝麻糊還糊不說,公司賺錢/賠錢,只是領少一點和領很多的差別.

 

 真心期待台灣有家上市櫃公司CEO,有種這麼搞,完全不領薪水,把自己的報酬和公司營運積效深度綁定,要是有這種人,我一定寫篇文章表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