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淺談自由貿易區


淺談自由貿易區

 

前幾天和朋友餐敘, 提及了台灣正大力推動的自由貿易區, 言談中朋友流露出不屑的表情, 認為這又是個K黨掏空台灣或是當今 聖上賣台的政策. 這是個一年前就有人邀稿寫的題目, 不過又一次, 在我答應後就被存在記憶的深處. 利用最近沒事, 就把這個陳年舊帳給清一清.

 

1.     台灣要推自由貿易區是怎麼來的?

答:如果我沒記錯, 最早提出這個概念, 是四年前的高雄市長選舉, 當時國民黨候選人黃昭順找了經濟學家馬凱當她的財經總顧問. 這位馬教授從新加坡的經驗和高雄的地利優勢提出了把高雄打造為在ECFA架構下的自由貿易特區.

結果你知道的, 黃並沒有當選. 但是這個政見卻吸引了綠營的人士, 於是期望中央能持續推動高雄成為自由貿易特區, 這個政策當然和中央推動大陸經貿大方向不謀而合, 可是問題是高雄是綠營執政啊, 沒有理由把這個特區的大紅包送給高雄, 於是乎桃園航空城就和高雄成為了台灣南北二大預定特區.

接下來呢? 南北二大特區? 我們台中是卡小漢喔? 我們也有國際港和國際機場啊, 更別說還有一個勉強才選上的市長, 難道中央不知道決戰中台灣的道理嗎? YES, 台中也被加進來了. 再接下來, 我們台南也有安平港啊? 你們不就是想讓這些深綠的感受一下來自祖國的善意, 怎麼可以不把台南放進來? 言之有理. ~ 這些小弟鬼叫鬼叫的就有糖吃, 這叫台北我這個大哥怎麼辦? 什麼? 一定要有機場和港口? ~我們有南港和南機場好吧, 就用台北港和基隆港好了. 就這樣, 這個原本只規劃在高雄的經貿特區, 在我們中央政府廣(ㄌㄚˇ)(ㄉ一)(ㄙㄞˋ)緣外加換上熱愛自由貿易的管主委大力推動下, 成為了六港一空(高雄、台南、台中、台北、基隆和蘇澳 及桃園航空城)外加一個屏東生物科技園區的龐大計劃.

 

2.     為什麼一定要用自由貿易特區的形式, 難道不能在一般商業區推動嗎?

答:這一切都要感謝我們偉(ㄅㄞˊ)()的政府和辛(ㄅㄞˇ)(ㄌㄢˋ)的立委們的貢獻, 因為長久以來台灣的立法都不是從全盤去考量, 而是碰到什麼問題就加一條法, 而徧徧在一些名嘴和媒體的吹毛求疵下, 搞到政府官員都只敢依法行政. 結果到頭來, 大家發現台灣一大堆法令綁手綁腳的. 這個行不通那個也違反規定. 原本最好的方法是請立委豬公們好好認真的把法條通盤作整理好好修一修. 可是徧徧我們的立委們打屁虎爛、關說污錢比誰都厲害, 惟一不太作的就是立法修法和審預算. 所以行政部門想到最好的解決之道, 就是和所有線上玩家共同的看法一樣: 直接砍掉重練. ~我是說直接建一個特區, 特區裡面適用特區法來排除掉現有的法規限制. 所以等特區紛紛成立後, 你就會發現祖國長期以來的夢想:一國二制, 終於在台灣實行.

 
3.     馬英九搞這個是不是要賣台?

: 我覺得台灣目前最可悲的就是一堆不懂經濟的政治人物硬要用政治語言來解釋一切 (P.S 前一陣子見到了一位大長官, 他的用詞是專業的政治人物是不懂這些(經濟)”).

我的想法剛好相反. 我認為馬總統大力推動此的想法正是因為他對自己能駕御二岸政策具有高度的自信, 他認為他可以善用中共的助力成就自己的定位.

簡單地說, 為什麼中共要給台灣這麼多善液? 很簡單嘛, 他希望迷失的小棉羊能夠重回祖國的懷抱. 這就像馴獸的道理一樣, 我給你有得吃有得喝, 慢慢地你就捨不得回到原野那種靠自己謀生的苦日子了. 這件事馬總統不知道嗎? 他很清楚, 但他想的是利用這項優勢先把自己養壯了再說, 總是要先長大茁壯才能機會談未來. 至於結果是什麼就留給後面的人決定.

從戰略上來說, 這是個沒有錯的策略. 別以為自貿特區只是台灣和中國的關係. 森林裡的其他野獸都知道中國的惟一目的就是台灣, 巴著台灣, 他們也可以從中分一杯羹. 所以你會看到像新加坡和一些其他國家會想和台灣簽FTA, 到時他們可以借道台灣取得中國的優惠. 而這正是馬總統心中的如意算盤, 利用中國的誘餌吸引其他國家和台灣建立經貿關係和直接投資台灣, 進而帶動台灣實體的經濟.

 

4.     這麼好, 那為什麼民進黨要大力反對?

: 你應該在網路上看過一些圖, 從正面看和從反面看意義完全相反. 對於自貿區, 當今 聖上看到的是各國為了取得中國優惠爭相投資台灣, 拉抬了台灣經濟, 奠定了他個人歷史定位和他的黨的永續執政. 但是反對黨看到的是, 萬一來的不是國際企業反而都是陸資怎麼辦? 這不是搞的比租界還慘? 特別是中國自己也開始陸續在推自由貿易區, 這些國際型大企業不是早就在中國有投資, 不然就到時直接投資中國就好, 何必要繞道台灣?

更何況自貿區內為了讓外商可以利用台灣作為輸出中國/全世界的跳板, 允許在台灣加工製品可以打上MIT, 這麼一來如果一些劣質產品紛紛利用這個漏洞在台灣只是過個水, 到時不是自己打壞MIT的名聲?

 
5.     我聽你這樣說好像二邊都有道理, RUS 你覺得會成功嗎?

:  這種經濟特區的概念在台灣歷史上並不是首創. 台灣過去有過二次類似的東西, 也成功地帶動台灣經濟的升級和轉型. 一個是民國55年成立的加工出口區, 另一個是更為大家熟知的科學園區.

如果你覺得這個答案已經很明顯了. NO~ 讓我問你一個問題, 如果台灣當年一開始就成立四個加工區(目前台灣有高雄、楠梓、潭子和台中港四個)或是七個科學園區, 你覺得還有會有當年的成功嗎? 我想很拼吧! 為什麼? 很簡單嘛~資源必須要集中, 有很多事要作下去了才知道會發生什麼狀況, 才有辦法微調, 再把經驗複制到下一個計劃裡去嘛. 如果你年紀超過40, 你就知道當年台北捷運興建第一條木柵線時發生多少莫名其妙的事. 如果當年台北市同時蓋六條捷運或是六個縣市同時蓋捷運, 你猜會發生什麼事?

這麼簡單的道理, 我們的主事者不知道嗎? 他當然知道. 但從天之驕子、政治明星到今天的眾之矢的, 任何人都會急於能在下台前得到他認為自己應有的定位. 而經過這幾年的清洗”, 圍繞在當今 聖上身邊的, 多半也都是能迎合上意配合政策的忠臣. 而再其下的, 是一些看上配合政策利多必然釋出的龐大投資或是開發利益的. 結果就是和目前台灣多數政策一樣. 你看到的是, 可以從中的獲益的人就高聲疾呼, 今天不作明天會後悔. 似乎沒有了這個特區, 台灣就會自毀於國際化的洪流之中. 站在政策對面的, 是無法從政策中受益或是受害的一方, 和他們站在一起的, 是可以從反對中獲益的政治人物. 就這樣, 台灣的政策永遠停在 YES OR NO, 很少人認真去想想, 如果把規模降低一點, 把步調放慢一點. 是不是會更好一點?

好大喜功 一步到位思維類似的問題, 還有主事者喜歡多多益善的思維. 這個想法應用在自貿特區就是所謂的前廠後店”. 從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和最早的經貿特區原本的思維都停在拓展出口, 畢竟國際貿易仍就是台灣經濟的重要命脈. 可是這麼一來就把服務業給排除了. 於是呢? 就有人積極游說政府要揚棄舊思維”, 台灣下一個希望是在服務業. 這種無煙囪產業才是地狹人稠台灣最好的方向. 聽起來一樣非常有道理, 所以前廠後店的模式就這樣出來了. 大家也看到的, 在桃園航空城特區中開始有了很多計劃, 例如大型購物中心, 國際醫療專區.

然後呢? 有趣的事來了, 以桃園青埔為例, 離青埔最近的城市是中壢市, 開車約10分鐘左右. 你想看看如果在青埔有個SHOPPING MALL是免稅的, 那麼除非是7-11或是便當店這類小東西, 否則誰還要在中壢的百貨公司消費? 同樣的道理, 青埔明明離台北不算遠(特別是以高鐵計算), 可是青埔特區裡的醫院可以不受健保給付的限制, 醫生可以拿到更高的薪水, 結果會是什麼? 大量的醫生可能從正規的健保給付制度下脫離前往特區去執業. 最後一般區的民眾為了得到更好的照護, 也只好前往特區”. 經濟特區會形成台灣名符其實的天龍區”. 這就是經濟學上討論的外溢效果和排擠效果.

6.     講這麼多, 那到底怎麼做最好?

: 從上面討論中你不難理解. “我個人認為實施經貿特區及善用中國對台灣的統戰優勢的確可能是台灣經濟發展的活水. 但是現行這種遍地開花和簡單複雜化的模式我認為並不合理.甚至可能到頭來搞得什麼都不是.  雖然說到頭來台灣的GDP還是會因此而成長, 但是這會是建構在成千上萬畝的農田變成建地或工商用地的結果. 一昧只是強推經貿特區, 造成的結果一定是A區興起造就B區的沒落. 或是大家爭想進入特區反而推擠非特區的正常運作. 如果真的有心要做好, 最好的辦法是重回起點, 1~2個城市試點, 以推動出口為主要思維, 把複雜簡單化, 再從中慢慢調整可能的問題. 或是再逐步把開放項目/範圍往上加, 這種辦法不但可以降低現有的朝野對立, 讓計劃有機會付諸施行, 也是讓有問題發生時衝擊降到最少.

 
不過在台灣現行的時空背景下, 這種建議說了也是白說. 我不禁又想起大長官告訴我的話~

 

這些以政治為專業的人 是不會懂這些的~

 

 

2 則留言:

  1. 可否提供有關 "韓國犧牲無數中小企業,扶植一家三星" 的伸延閱讀? 謝謝.

    回覆刪除
  2. 台灣如果可以選定一個專區,讓他直接和中國兩岸對接,直接可以航運可以出口商品去中國,這樣就有救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