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 星期三

Pick & Shovel

 

Pick & Shovel

 

Pick & Shovel從字面上,是指十字鎬和圓鍬. 但在英文裡有多重意思. 例如Pick & Shovel Job 意思是勞動型的工作,像在工地或搬貨的. 不過對商學院來說,更為人熟知的是一種商業策略,指一些類似基礎建設的事業(投資).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加州淘金熱中賣牛仔褲或賣工具的. 真的淘金的人不見得能賺到錢, 但賣工具的肯定會賺錢.

 

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比比皆是. 例如你不確定是該買AMD還是NVIDIA? 那就買TSM吧,反正不管是誰勝出,最後單子都只能下給台積電. 又或是很多年前,很多專家都在鼓吹台灣要和韓國一樣發展品牌,因為作代工的沒出息. 當時我就以當老闆和當員工為例,表示高度不認同這觀點.

 

當老闆看似很爽,其實壓力很大. 更重要的是如果公司倒了,老闆可能就爬不起來了,而員工只要有技術/能力在身,隨時可以找到工作. 回顧這些年,不管是來來去去,大起大落的運動品牌,背後代工廠一樣是那幾家台廠. 更別講新興的不管雲端或AI, 當大廠如Microsoft, Google, Meta..等決定自建數據中心,背後的代工廠大都是台廠. 歐美一般人沒幾個知道這些公司的名字,但現實就是,你走進google的數據中心,裡面的Sever, 通訊、散熱等就是來自不同的不知名台廠.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台灣這些科技廠其實作的就是pick & shovel. 我不管你想搞AI還是元宇宙. 不管最後勝出的是Gemini 還是Chatgpt? 反正只要持續有硬體投資,單子就會落到台廠身上.

 

那麼最新的pick & shovel 是什麼? 這二天有個新聞告訴了你答案

Microsoft CEO Satya Nadella 在受訪時表示,目前Microsoft AI投資上最大的問題是電力. 即便擁有很多NVIDIAGPU, 但受限於電力供應只能sitting in inventory.

 

過去幾個月大大小小的ai data center 投資計劃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不管是國家級的數千億美元,還是上千億/數百億的企業級計劃. NVIDIA, ORACLE 還是台灣的廣達 緯創跟著股價歡呼時,似乎大家都忘了,沒有電這些硬體就是冰冷的金屬而已.

 

AI DATA CENTER 有多耗電呢? GOOGLE在今年8月公佈的數據,一座目前運作中的數據中心,約等於十萬個美國家庭的耗電. 請記得這是目前運作的數據,隨著未來數據中心愈建愈大,人們愈來愈習慣和依賴AI, 這些數字會呈現指數型成長.

 

但問題來了,和台灣差不多,美國或是多數先進國家目前電力供應都是差不多均衡的. 哪來多余的電力去應付這些吃電怪獸? 更別說在過去幾年在環保和進歩思想下,淘汰了很多傳統燃化石和核能的發電機組(嗯,這裡的進歩是沿用美國的progressive, 不是某政黨的名字). 天知道接下來怎麼辦?

 

更慘的是,在美國某些州,電力供應是採競價的方式,所以新聞上也出現民生用電價格飆漲的消息. 未來政府將在電力資源分配上,面臨到經濟發展(政治獻金)和民生需求(選票)的抉擇. 但無論如何,電力不足是確定的事實.

 

那就投資建設電力基礎設施就好了嘛!

Yes, 由於科技大廠多半簽署了ESG準則,所以你看到了核能重新成為了顯學.

今年Microsoft 才和Constellation Energy 簽約20年,重啟1979年發生核災的三浬島1號機組(這機組當初是退役 並未受核災影響). 一些新興的核能研究公司,如SMR, OKLO…股價甚至漲上天.

 

BUT, 沒錯就是這個BUT, 這些東西能真的能投入使用都是幾年後的事. 目前美國幾家大型電廠如EXELON, Constellation, DUKE, NextEra, Vistra…都有大型投資計劃. 而且不意外的,這些計劃未來產能應該都被預訂了.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水資源上面,yes, AI DATA CENTER 也需要大量的水做冷卻.

 

所以基本上不意外,接下來幾年會迎來基礎大建設的年代, Utilities 和一些基礎建設相關的公司會迎來黃金年代. 雖然我相信不少股票其實也漲一大波了.

 

如果再細挖下去這些基建的pick & shovel是什麼? 我的答案是銅(copper)

銅被稱為工業之母,更是電線最重要的材料. 也因為銅在工業的重要地位,也被稱為銅博士(Dr. Copper)用來判斷全球製造業的景氣走向. 幾年前銅還是供大於求的,然而這1~2年,一來是因為供應端不時出點問題(智利罷工、印尼土石流、剛果礦坑倒了….), 二來需求加大, 銅價今年也漲了不少, 然而目前需求仍大於供給. 這也是我今年算一個不錯的投資. (我買銅的etf)

 

其他類似的,還有能源,新增的電力需求,代表著更多能源會被投入發電.

 

Anyway, 這篇不是什麼投資建議,只是單純不知道寫什麼. 一來,在十幾年後回顧一下那些大溼們當年說台灣該發展品牌的論點. 二來,在大家追逐AI 或一些投資熱點時,也能想想是不是這些熱點背後的PICK AND SHOVEL是不是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