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談三國謀略
由於中國多數時間都是屬於大一統的王朝. 因此, 留下來的也多是經國安邦之道, 規勸君主如何治理百姓. 相對而言, 當國家處於分裂, 而且勢均力敵時, 就是謀略之道大興之時了。
中國歷史上二次最有名的分裂時期, 一個是東周的春秋戰國時期, 另一個則是三國時代.
談起三國的謀略, 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衆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 明 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這是諸葛亮在首次面見劉備時提出的, 率先提出了天下三分的概念, 建議劉備佔有荊州, 再進佔益州作為根據, 並向東聯結孫權, 待中原有變, 進而揮軍中原, 則天下大事可成.後來劉備基本上也依此戰略, 逐步建立了蜀漢帝國。
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呼應, 但是相對較少為人熟知的, 是來自孫吳魯肅的”榻上策”
一日,眾官皆散,權留魯肅共飲,至晚同榻砥足而臥。夜半,權問肅說:「方今漢室傾危,四方紛擾;孤承父兄餘業,思為桓、文之事,君將何以教我?」
肅說:「昔漢高祖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可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觀天下之釁。今乘北方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祖之業也。」
權聞言大喜,披衣起謝。
魯肅獻”榻上策”的背景, 是正當北方曹操和袁紹爭霸之際, 魯肅率先認為曹操未來必為霸主(當時袁紹的實力遠大於曹操), 漢室早已失去民心, 所以不必去打著恢復漢室的口號, 反而應該利用北方二強爭霸, 無睱南顧之時, 揮兵向西佔領荊州, 以長江為險, 建帝稱王以待時機。
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 魯肅在後世的想法中, 往往是個很好說話的爛好人, 甚至成為諸葛亮操弄的工具, 事實上, 赤璧之戰, 劉備和孫權得以聯手, 完全是魯肅和諸葛亮之功。赤璧戰後, 魯肅力勸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 讓劉備成氣候之後, 曹操被迫分兵守住西疆, 因而無法全力向東吳用兵. 以大戰略而言, 魯肅才是造就三個分立的大謀略家.
只可惜, 在魯肅死後, 孫吳和劉備之間失去了潤滑劑, 關羽鎮守荊州過於驕縱, 樊城一戰天下震動, 不旦威脅了曹操, 也同時威脅到了孫權. 於是曹操巧妙結合孫權由後襲擊關羽, 孫劉同盟自此決裂。
最後一個謀略來自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故事的背景在漢獻帝受董卓西遷到長安, 待呂布殺死董卓後, 獻帝回到洛陽城, 但洛陽早已殘破不堪.漢獻帝連吃飯都成問題, 曹操順勢把獻帝迎到自己的地盤─許昌.
“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前後期有不同效應, 在迎立之前, 曹操不過是漢末各地割據的軍閥之一, 但由於天子的迎立, 使其成為皇室正統的代表.一方面同時召攬了更多的人材, 更一方面, 任何一方要攻打曹操者, 都成了名不正言不順的反叛勢力, 此一策略的成功, 協助了曹操的急速擴大。
到了曹操晚年, 三國鼎立已成型, 不少人勸曹操即帝位, 曹操辭而不肯,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苟天命在孤 孤為周文王矣”, 這句話引發了不少後世討論, 有人認為這是曹操一心忠於漢室的代表, 反對者則認為這是曹操擺明了叫自己兒子去篡位. 個人則認為不同的看法, 對古代人而言, 能有幸榮登大寶, 應該是一生當中無上的光榮, 君不見民國初年的袁世凱, 即使眾人都反對, 都要賭上一把當個幾天的皇帝?
我認為這正是曹操智慧高人一等所在. 只要漢皇室存在一天, 蜀漢、孫吳名義上都要臣服, 他自可以運用手上有實無名的皇權或籠絡、或教訓這些不臣者. 一旦他破壞了這個表面上的和協, 馬上天下會從上對下的關係, 變成了群雄並列的關係。如果從歷史回顧來看, 結果的確如此, 在曹丕逼漢獻帝禪讓之後, 果然, 蜀、吳開始紛紛稱帝, 並以討伐漢賊名義興兵, 原本在孫吳襲荊州後破裂的蜀吳關係, 又因而聯合了起來, 成為新成立魏帝國的頭痛問題。
"魯肅獻”棍上策”的背景, 是正當北方曹操和袁紹爭霸之際, 魯肅率先認為曹操未來必為霸主(當時袁紹的實力遠大於曹操), 漢室早已失去民心, 所以不必去打著恢復漢室的口號, 反而應該利用北方二強爭霸, 無睱南顧之時, 揮兵向西佔領荊州, 以長江為險, 建帝稱王以待時機。"
回覆刪除這段有發現小筆誤,應該是"榻上策"不是"棍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