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1月27日 星期日

電影 Brexit: Uncivil War 觀後感



電影 Brexit: Uncivil War 觀後感

 

上一篇如何培養獨立思考意外獲得不少回應和….追問。就在我考慮該針對追問再寫一篇或是依計劃寫我的公司治理講座時,我看了部很有感的電影,於是依照我的任性,我決定這篇就來寫這個。(這不是業配,電影公司沒付我錢,雖然我很希望他們付錢)
 

 

我不知道這部電影在台灣上映了沒,不過從片名你大概就知道這是在講英國脫歐(Brexit)的過程。

 

 
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以來,脫離歐洲一直就是英國內部一部份人的聲音,主張英國脫歐的,不管是右派的保守黨和左派的工黨英國二大黨內部都有,不過都不成氣候,所以一直以來….就是個聲音而已。直到有一個小政黨英國獨立黨(UKIP)出現

 

 
改變的時候到了,3222 (SORRY, 這個哽前面用過了)

終於機會來了,2015年英國首相 David Cameron投票前宣佈只要執政的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再贏得大選,他就在2017年舉行脫歐的公投。

然後呢? ……保守黨真的大贏了,於是脫歐公投就變了勢必在行的選舉,這下子獨立黨的機會終於來了。

 

 
為什麼保守黨要在大選時宣佈,如果勝選要進行脫歐公投呢?

很簡單,你用台灣的情況去想就知道了。當DPP大獲全勝時,可能對時代力量或台聯這些政治光譜相近但又相對偏激的政黨鳥都不想鳥,甚至巴不得自己一些比較急進的支持者都去這些政黨,好維持自己中間的形象。可是一旦選情危急,執政黨反而會更急著去拉攏這些極端的選民,畢竟DPP真正的對手是KMT,不是那些小黨。

 

 
英國保守黨的想法也是一樣,他們想靠脫歐議題去拉回他們流失的選民。

那為什麼這些選民會流失到了獨立黨? 因為這些年如同你的感受一樣,在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平台下,全球的經濟快速成長,可是貧富懸殊的問題卻加大了,很多的工作被移到更低成本的地方、小公司無法和大公司或連鎖企業競爭,於是小型政黨開始大肆宣傳,你的日子之所以會這麼難過,完全是因為政治人物被財團收買了和台灣不是一個正常國家英國被歐盟綁架之故 (聽起來 是不是很熟悉?)

 

 
ANYWAY, 這就是電影的開始,當英國首相David Cameron 宣佈要脫歐公投,夢想成真的UKIP開始尋求主導操盤的競選經理,最後他們選中了一個叫Dominic Cummings的人負責掌舵操盤整個活動。

 

 
你不妨想想,如果你是這位Dominic 你要怎麼操盤?

原本UKIP的高層的計劃是,找好了操盤手,接下來就是向金主募款,然後再上遍電視、各大媒體和路邊演講宣揚脫歐理念,這是很標準的政治手法。

不過Dominic 不這麼想,他趕走了金主,反而選擇走進了人群傾聽一般人的想法,最後定出了他的主軸。

 

 
首先,他想到一個活動要引發群眾共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簡單而響亮的口號,

“Take Control” (取得控制)”於是就此誔生

英國曾經是日不落國,但現在卻被綁在歐盟裡變成二流的國家,英國必須脫歐,這樣人民才可以自己當家做主!

 

 
其次,他作了一個簡單的分析,發現英國大概有1/3的人是堅定留歐、另外1/3是堅定脫歐。這些人等於都簽了定型化契約,根本沒有必要花時間在他們身上。團隊要努力的是挖掘剩下1/3的人到底在想什麼? 於是他們在英國到處辦了很多小型的座談,而Dominic和他們團隊是躲在背後聽這些人的想法。

 

 
從這些座談會中,Dominic發現了一件事,這些看似不關心政治、不表態或是搖擺不定的人,其實他們只是很多時候找不到一個堅定的理由說服自己做決定,而迫使這些人作決定最好的方法,不是用數據說服他們或是講道理,因為沒有什麼比利用人群的不滿和恐懼心理更能夠操控人心的了。確切作法等下再講。

 

 
第三、有人介紹了一個新興的行銷公司,這家就是後來因為脫歐成功變得很出名的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這家公司主要是透過每個人在網路的行為、言論等數據分析,進而進行精準行銷。例如你在FB上針對老藝人打文化部長巴掌表示生氣,系統參考你其他的PO文,可能就會判定你是個偏綠的人。或是發現你常在一些社會運動裡打卡按讚,就知道你是個激進的人。

 
當然,要蒐集整個英國人的大數據,傳統資料量是不夠,於是他們故意在一些社群媒體如FB上貼一些新聞和資訊或是免費的遊戲..等,然後透過閱讀者的反應來蒐集使用者的行為資訊。

 

 
最後,意外的大餅掉下來了,執政的保守黨內鬨,一心想爭奪首相大位的前倫敦市長 Boris Johnson為了和首相唱反調,故意站到了脫歐的這一邊,這麼一來,原本只是少數人意見的脫歐,頓時成為了全國注目的焦點。

 

 
 
然後呢? 綜合以上,Dominic 定出了整個脫歐的宣傳主軸:
簡單的二句話: 35千萬鎊和土耳其

 

如果用仔細文字說明,那就是:

1.      你知道留在歐盟,英國每一週要付35千萬英鎊給歐盟嗎?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把這個錢留在英國,英國千瘡百孔的健保問題(NHS)就解決了?

2.      你知道土耳其有多少難民現在正湧向歐洲嗎? 如果繼續留歐,以後你就會看到你家附近到處是土耳其人,他們會搶了你的工作、帶來許多社會問題,到時的英國就不會是你認識的英國了!

 

於是Dominic租了一輛紅色的巴士,上面就這樣大大寫著,

“We send the  EU 350 Million a week.

Let’s fund our NHS instead. Vote Leave”.

同時也把宣傳口號,從原本的”Take Control” (取得控制權)改為更有氣勢的”Take Back Control” (重新奪回屬於你的控制權) 

然後利用倫敦市長和司法大臣的高人氣,讓這輛巴士在英國媒體到處曝光。
 
 

 

接下來,劍橋分析的效能出現了,只要系統判定你是傾向支持脫歐或是游離不定的人,只要你上社群媒體,就會不斷有廣告洗腦你,留歐一週英國要付3.5億英鎊和土耳其人會橫掃英國這二件事。

 

然後如同我們小學玩過的口耳相傳遊戲,一句話傳到最後一個人往往聽到的和最初的相差了十萬八千里一樣,謠言有自己放大的能力。傳到最後變成,土耳其有7千萬人正準備進入英國。(而事實上,7千萬人是土耳其的全國總人口)

 

 
這就是前面說的,沒有什麼比恐懼和憤怒更能讓人下決定的了! 支持脫歐的人數開始倍數增加。

 

 
針對這件事,主張留歐的政治人物不是沒有警覺,但因為民調一直顯示支持留歐的人依舊過半(即使是投票前一天,民調仍舊是留歐露半),讓他們一直沒有把脫歐派太認真。

於是留歐派一邊幹譙著脫歐派用假數字造謠(就像台北市上繳給中央的稅收,一部份會透過補助和統籌分配稅回給台北一樣,英國給歐盟的3.5億鎊一部份會重回英國),另一方面騙自己,如果我跳出來反駁,反而助長了脫歐派的聲勢,讓這些數字更廣為人知,最終選擇了採取低調。

 

於是呢? 結果如同你已經知道的,最後意外的是脫歐派贏了! 本來雙方陣營主角David Cameron(首相) Boris Johnson(前倫敦市長)都以為這只是場政治操弄的假戲,結果沒想到假戲變真了。

 

再過來的事大家就更熟悉了,英國迄今仍為此亂成一團。當初為了勝選推出公投的首相Cameron,在公投結果出來後不久,就宣佈辭職。結果現在的他無官一身輕,一場演講就可以賺約新台幣480(12萬鎊)

 

而為了取代Cameron 故意站到脫歐一方的Boris Johnson? Cameron辭職後,他原本是毫無懸念地準備宣佈挑戰首相大位,沒想到前一刻卻被盟友搶先一歩宣佈,最後只好當外交大臣,但不久後又辭職。而最新的消息還包括,當初大力支持脫歐的英國富豪─James Dyson (就是Dyson吸塵器的老闆)前幾天以要接近未來最有潛力的市場亞洲為由,宣佈將Dyson總部從英國遷到新加坡。

 

 
這就是為什麼我覺得這個電影看來特別有感? 因為我覺得這個近似紀錄片某種程度也反射了台灣的現況和未來。

 

首先,你一定不陌生,很多政治人物和企業家一直傳達給你一個訊息,他們很愛這個國家,他們願意付出一切代價來達成他的理念。

但當你被這些華麗的辭藻或是愛鄉愛土情操感動之餘,其實這背後有著更多是對個人權位的算計。而最終你會發現到,一旦他們的理念變成了燙手山芋,或是他們告訴你他所信奉的理念最終和他個人利害相衝突時,其實他只要拍拍屁股走人就算了,但是這個爛攤子卻是要由全民來承受。

而仔細想想也不意外,必須面對麻煩和沒有選擇那是窮人才有的問題,有錢和有權的人他們的世界本來就有許多不同的路可走。既然如此,除非你很有錢,有綠卡有外國公民有其他路可走,否則你和這些人湊什麼熱鬧?

 

 
其次,請你靜下心來想一想,現在的你是不是也被不滿和恐懼給綁架了?

現代的人工作時數愈來愈長,可是賺的錢愈來愈少;財富世襲的情況愈來愈明顯、窮人或一般人要翻身的機會愈來愈低,於是很自然不滿開始在很多人心裡滋生。

但同一時間,現代的人接受的資訊是十幾年的十倍以上,電視、pttLineFB…到處都在告訴你資訊。正因為資訊太多太快,因此大多數的人根本沒有時間也沒心情去思考,偏偏我們的媒體看起來很多元,但其實都是抄來抄去,於是很多人就在不知不覺中被媒體洗腦了。

 

撇開網路上那些亂傳不說,原本電視新聞或報紙應該扮演著公信力和澄清的角色,可是因為我們的NCC把自己閹割了,我們的媒體完全失去了該有的自律和誠信,結果舉目所見,台灣的公眾媒體反而成為少數人的傳聲筒和帶頭煽動的亂源。

 

更厲害的是,有一批人深知這個道理,他們充份利用你不想思考、不滿和恐懼的心理,反過來去操控你的想法。在過去的幾次選舉或是大型社會運動中你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斧鑿之跡。最終你會發現,你的愛國心、你的正義感、你對未來的期許都只不過是特定想達到他自己目的的工具罷了。

 

最後,這部電影看起來只是部紀錄片,但傳遞的卻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問題。

如果大家不學習用客觀數字來作判斷,不學習獨立的思考,那類似脫歐公投這種鳥事,應該很快也會在台灣再現.

 

畢竟

還有什麼 能比不滿和恐懼更能煽動人心的呢?

2019年1月18日 星期五

怎麼樣培養獨立思考



怎麼樣培養獨立思考

 

這篇我本來打算要寫沒人要看的公司治理講座,不過意外收到一封讀者來信,所以改寫這個主題。

我大概每一年都會收到1~2封來信,問我怎麼養成不同的思考模式,以致能針對一些事情做出分析。

 

這種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很麻煩,主要是渉及到個人的成長過程,所以我只能說,有興趣的人麻煩請上博客來預購下個月要出版的 “The Story of Mine~Russell Fantasy”
 
(~沒有這本書啦,這是亂扯的!)

 

如何培養不同於一般人的思考模式的? 我想了想,應該有以下三個方式:

1.      透過寫作整理和健全自己的思緒

2.      養成自己挑戰大眾思維的習慣

3.      多多閱讀相關文章

 

先談寫作這件事

從小我就被認為是一個很會說話的人,但至少在我人生的前35年裡,從來沒有人認為我是一個很會寫作或是很有獨立想法的人,換句話說,我對事情的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主要都是靠後天培養的,這也是為什麼我覺得這篇文章值得和大家分享的原因。

 

我大概是10年前開始寫blog,至於為什麼會寫blog? 這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在此先不談。或許你會想,很會說的人一定也很會寫,事實上,這和古人認為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或是拔掉獅子的鬃毛 掉落的頭髮自然會長出來一樣,這是個完全沒有事實根據的說法。

 

相反的,很會說的人要去寫反而是件很痛苦的事。因為會說的人往往思緒很快、性子很急,靜下心來寫反而很痛苦。現在的我依然如此,和我熟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如果我在line回中文,就是我坐在電腦前,如果回英文,就是我人在外面,因為我沒有耐心用手機的手寫功能寫超過5個字以上。

事實上,如果你回頭去看我很早期的文章,你就會發現裡面錯字連篇,因為當時的我寫完PO文後,連自己不敢回頭去看自己寫了什麼。

 我之所以寫下這段,就是讓有心效法的人知道,文章寫一半寫不下去,不知道自己到底寫了三小,甚至根本不敢去看自己的文章,這都會是你必經的過程。
 


而很幸運的,如同你煮了10年飯後自然就會煮得有模有樣一樣,目前我的打字速度和思緒一致,而文章內容也比較像樣了。




為什麼我會把寫作放在培養思考能力的第一項? 因為你會發現要寫好一篇文章其實是有一定條件的,除了敘述要有條理,你的思維必須要更廣泛更深入,例如之前的大同事件,如果用說的,大概就是大同嘛 不意外,或是反正就是焦土作戰,大概30秒就可以講完,可是當你預期要寫3~4頁的文章時,你就會發現你要填補的空格還很多,你自然而然要去想更多的資料或更多的可能及面來支持你的論點。

這也是支持我一直寫作的原因。我在這個blog講過很多次。我寫文章不是為了出名,更不是想救世,我只是想紀錄我當下的想法,所以我不太在意每篇文章的點閱率,或是即便是我文章內容寫錯了我也不想去刪除。

 
而對現在的我,寫文章還有另一層意義,目的讓我的頭腦保持銳利(Keep my brain sharp),所以我會儘可能讓自己1~2週就寫一篇。

對於有意想要練頭腦的人,我真的覺得寫作是一種很好的模式。

 

第二個是挑戰讓自己有與眾不同的想法

我不否認,這一點和我天生反骨有關係。大學時代,大家在研究如何讓稅制公平,我最喜歡的就是研究逃稅的手法。或許因為如此,人家在講事情,特別是所謂一些號稱大師的人在講一件事時,我不見得會聽他講什麼,反而是習慣地想找出他論點錯誤和矛盾之處。

 或許每個人性格不同,但我仍覺得這是個可以被訓練的模式,特別是在今天的藍綠對立的台灣,要訓練自己反向思考其實並不難。例如 如果你是支持綠的,那當有特定事件發生時,你就看中天、中時怎麼說,然後不要急著寫文章,先用條列的方式舉出自己的反駁意見,再去看三立、自由針對同一件事怎麼說,再把你最早條列的想法比對不足之處,這樣訓練個幾個月,應該很快就能讓自己思緒變得更廣更深。
 

等你自覺完成了第一階段,你甚至可以再反過來,在下一次事件時改變自己的立場,去試看看如果你是藍的,你應該怎麼樣去反駁,這樣交叉幾次,應該你的思維就會很強。


 
如果你還是沒有頭緒的話,我覺得最近高雄市捨棄五月天改找白冰冰或是張琍敏這些老藝人來代言,在網路上引發一陣躂伐,你就可以試看去想想,如果你是高雄市政府,你找這些人可能的原因有什麼?

 

第三、增加自己的閱讀

我老爸以前曾經告訴我聰明的人是靠閱讀增進自己 次等的人是靠聊天 最笨的人是靠自己的經驗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把閱讀放在最後? 理由很簡單,因為我不喜歡唸書。
 


或者精確地說,市面大多數的書都寫得讓我很不想讀。但這不表示閱讀這件事是錯的。因為只有閱讀才能讓你接觸更多的資訊、了解更多專家的想法(雖然台灣財經新聞裡很多掛專家、甚至大師的10個有9個是鬼扯蛋,但不表示你該拒絕的那少數的那一個)

 
當然,閱讀不是什麼都看,這反而會讓你失焦,就選你有興趣去鑽攻就好。例如我有興趣的是財經,所以每天我有固定收看的財經資訊。而我前面談的寫作也是幫你尋找知識的管道,因為在寫作的過程,你必然會發現自己特別想知道什麼事,就像某位智者的名言: “沒有什麼比在你餓到哭爸時 送上的食物更好吃的” (不用google了,這是我自己編的). 在你最知道時找到的資訊正是你最能學習到的知識,而拜google所賜,這件事比容易多了。

 
例如最近台灣媒體在用壽險匯損2200億的驚人數字讓大家覺得驚恐時,我就會想知道,這2200億到底佔壽險投資部位的百分比是多少? 2200億這數字看起來很驚人,但或許佔壽險投資部位並不大。(答案我不知道)

 
再者,我會聯想到美國,你或許知道美國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是BlackrockVanguardFidelity這些,這幾家公司管理的資產(AUM)都超過1兆美金以上,可是美國最大的人壽保險公司是誰 你知道嗎? 我本來以為是AIG,可是剛剛GOOGLEAIG連前5名都排不上。如果你和我一樣,熟知美國的資產管理公司,卻對壽險公司不太熟,那就表示美國壽險公司相較於資產管理公司相對影響力和管理部位較小。那你不會好奇,台灣人主要把錢都交給壽險公司,可是美國人卻傾向交給投資公司(像投信),這當中差別的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台灣的投信太不可信、是因為投信規模太小? 台灣人懶得動腦? 還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制度面讓人不願意去投資?


以上這些我目前都沒有答案,我只是利用這個機會展示一下我看到一則驚悚新聞時我的直覺反應! 而接下來,我會做的事就是針對我以上的疑問找出答案,然後在本blog寫出想法。
 
最後,總結一下這篇:

 

如果你有心,我建議你應該永遠抱持對新聞質疑的心(以台灣新聞的水準,這件事一點都不難)、找出你有興趣的題目,試著寫下你的論點,再用搜尋其他意見的事件,去回頭印證和檢視自己的論點,然後修正自己的意見。

 最後,多一點聯想力和幽默感,如果你希望別人也有興趣想看你的文章的話。
 
希望這篇我回答了發問者和未來及以前發問者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