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

中韓FTA真的對台灣影響很大?


 
 最近最重要的新聞莫過於中韓在APEC期間意外地簽定了FTA(自由貿易協定). 不意外地, 台灣各大媒體也引述政府官員和工商大老的話說, 台灣再不趕快通過貨貿或是跟上簽定FTA, 經濟會崩潰. 事實上我會想寫這篇文章也是因為我70多歲的老媽昨天看到郭台銘上陳文茜的專訪後, 早上和我通電話說, 她想把手上的錢一次全部換美金, 因為台灣這麼搞, 未來應該會完蛋.

 台灣未來會完蛋這種話出於一個對政治不太關心, 每天玩著線上麻將和看HBO影集的的老太太的口中, 總不禁讓我去想, 我們的媒體是不是把明星八卦那套搬來談財經? 我們的官員是不是為了配合勝選也跟著喜歡恐嚇人民? 還是我們的工商大老得了不罵政府不羞辱一下年輕人就會死的病? 目前中韓FTA內容細節尚未公佈, 根本無從評估到底哪些產業會受影響, 或是到底生效期限從何時開始(不同產業別會有不同降關稅/免關稅期限), 在什麼資訊都不明的前提下, 何從得出台灣經濟必然重傷的結論?

 再者, 請問一下是中韓FTA對台灣影響大還是美韓FTA對台灣影響大? 沒錯, 中國+香港佔台灣出口約40%, 遠高於10%左右的美國. 但別忘了, 台灣出口到中國+香港之所以這麼高, 主要原因為台灣接單─(轉香港單)─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模式, 這個模式下主要的出口地還是美國, 而且不管有沒有中韓FTA都不會受影響. 當然也有人說, 就是沒有FTA這些人才會跑去中國, 如果有FTA他們就會回來了, 還是台灣因為沒有FTA就會加速這些廠商外移出去. 套句徐佳青最近常說的話, “你真的確定你要這麼說嗎?”, 你真的相信這些廠商去中國, 去越南只是為了FTA?

 回到美韓FTA, 這個協定在20123月生效, 當初的協議是要在5年內消除雙方95%的關稅. 以目前生效了2年半左右來看真的影響很大嗎? 以今年前九月來看, 韓國產品在美國市佔率從2013年的2.75%上升到了2.93%, 台灣則是從1.67%上升到1.74%. ~韓國大幅增了0.18%, 台灣僅小幅增加0.07% 這是一大警訊, 你要硬這麼說我也沒辦法, 但請不要忘記一件事很多台灣產品是算在中國頭上的, 所以這個數字是被低估的, 不管如何, 至少這個數字告訴了你一件事, 即使美韓簽了FTA生效了二年半, 以台灣出口的產品在美國的市佔率並沒有下降, 反而是增加的.

 類似的數字也出現在同樣在20117月和南韓簽了FTA, 台灣只能坐壁上觀的歐盟. 20122013, 台灣產品在歐盟的市佔率從1.26%上升到1.31%, 增加了0.05%, 而應該受惠的南韓呢? 2.12%上升到2.13%, 僅增加0.01%.
寶傑~你怎麼說?

“FTA要看長期, 不能只能拿這種1~2年的斷言無效啦~”

什麼叫長期? 20年還是30? 如果真的要30年後才能發揮作用, 說真的台灣還在不在都是個問題了, , 我是說我自己還在不在都是問題了, 管他幹嘛? 好啦, 折衷一下, 7年可以吧?

不會吧, 這麼巧, 今天剛好就有一篇文章談到了另一個韓國簽了7, 台灣一直沒搞頭的團體東協(共有十國). 韓國與東協是在20076月生效. 猶記得當初台灣官員也是一再告訴大家, 我們之所以要和中國簽ECFA重要原因就是東協自由貿易區將成型, 台灣如果不簽借道中國, 東協市場會被已經簽的韓國鯨吞掉. 那你猜簽了七年之後台韓在東協的市佔率會變化如何?

 


很奇怪的是, 台灣的市佔率沒有下降, 反而和韓國拉近了. 2007年台灣出口只佔韓國的18.6% 2013年追到80.6%.
 

很多人說, 有簽FTA的免關稅, 沒簽FTA要多關稅會影響競爭力, 特別是在一些標準化產品如石化業和鋼鐵業成本/售價的差異化立即顯現. 這個話當然從邏輯上沒有問題. 可是從現實面卻不見得如此. 其一, 目前各國的WTO架構下, 實質有效關稅稅率都很低, 我印象都在1~2%左右. 這樣的稅率其實對企業很容易透過管理或是其他优惠(如台灣最擅長稅率)蓋過去. 其次, 台灣長期以來主要產品為電子3C產品, 這在很多國家本來就是超低稅率甚至是免稅, 這也是相信台灣產品之所以在歐美及東協市佔率得以上升的主因.

FTA是不是救經濟的萬靈丹, 這個真的沒有定論. 但我肯定是七傷拳, 傷敵七分傷己三分. 今天你要人家讓步給你, 你也勢必要讓利給人家. 台灣能讓有什麼? 還不是農產品和開放更多外資進入台灣經營一些傳統如髮廊這類業務. 在我們主力電子幾乎不受FTA簽與不簽的影響下, 是不是有必要犧牲部份產業來換取另一部份產業的壯大? 我覺得很值得討論. FTA簽的愈多必然造就的結果是大型企業大者愈大, 小型企業愈發沒有生存空間. 韓國之所以努力簽FTA, 這是因為韓國經濟結構中本來就是大財閥佔了GDP80%以上. (請參見"從韓國問題想想台灣"), 但是台灣的經濟結構並不是這樣. 媒體成天去問郭台銘、商總工總的想法, 想也知道, 他們本來代表著就是大企業的利益. 當然會大力推崇FTA, 這跟之前證所稅去問券商董事長還是什麼阿土伯得出課證所稅台灣資本市場會崩解基本上沒什麼二樣. 除了證明媒體被特定族群把持外, 我完全不認為對事實或是政策方向有任何幫助. 
對於FTA, 我覺得台灣要認真看待, 但真的不必太認真, 甚至是放話沒有FTA台灣會完蛋. 台灣經濟的生命力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麼弱, 至少絕對要比這些腦滿肥腸的大老闆們想的強多了也拜託一下電視媒體們不要再亂恐嚇70多歲的老太太了. 讓她好好玩線上麻將吧.

附錄今天工商時報 于國欽專欄


 

1954年統計學家霍夫(Darrell Huff)發表如何用統計說謊一書,他援引美國作家沃德的話:「使我們陷入麻煩的,通常並不是我們不知道的事情, 而是那些我們知道得不夠確切的事情。」



■Darrell Huff說:「利用統計資料誤導他人的行為,是一種操縱行為(manipulation),姑且可以statisticulation(統計操縱)這個新詞彙稱之。」

很久以前有一本有趣的書,書名是如何用統計說謊(How to lie with statistics ),這本書告訴人們統計圖表怎麼做、數據如何呈現就會讓外界得到全然不同的印象。

半個世紀前霍夫(Darrell Huff)寫此書的目的當然不是教人用統計說謊,而是希望大家在發表統計或觀察統計時多留心,以讓數據呈現真相,有了真相,接下來才能解決問題。

經常觀察數據、圖表的人一定心有戚戚焉,有時明明同一套數據,但取了十年的資料和取了八年的資料,畫出來的線圖,給人的感覺就是不一樣。又例如大家喜歡比較藍綠執政期間誰的經濟成長高?誰舉的債較多?誰的薪資升幅度大?但2000年、2008年歸藍或歸綠?不同的歸法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統計的技巧盡在不言中。

官方評估 遭批誇大


幾天前習近平與朴槿惠宣布中韓FTA完成實質談判,這原是中韓的事,但由於大陸是我國最大的市場,韓商取得優惠,大家便會聯想到台灣會有多大損失?於是經濟部委託兩家研究機構估算,結果顯示中韓FTA生效後我國GDP將下滑0.5%、被韓商取代的出口金額一年高達31.6~84.2億美元,如果三到五年仍無法與大陸簽署貨貿協議的話,損失金額更將升至2,600億到6,500億元台幣。

對於官方估計的衝擊,有人認同,但也有人批評誇大不實,經濟部為說服大家,日前又拿已生效七年的「韓國東協FTA」,來說明FTA的衝擊會逐年擴大。

韓國與東協的FTA於2007年6月生效,經濟部提出2007~2013年東協自台、韓進口的數據,並繪成線圖,這張圖呈現FTA生效當年,台韓平分秋色,但此後韓國領先台灣的幅度逐年擴大。

以歷史為證,原有相當的說服力,但當我們自東協官網取得統計後,兩相對比,卻發現與經濟部的資料有些出入,細看經濟部的資料部分來自東協(2010~2013年),部份來自台灣WTO中心(2007~2009年)。這應是兩者不相符的原因。

台韓在東協市占 漸接近

為讓資料符合一致性,我們以東協官網的統計再算一次,並以東協自台灣進口占東協自韓國進口的比率加以觀察,此一比率在2007~2013年由18.6%升至80.6%(附表),這說明近年台、韓在東協的市占率日趨接近,在韓國東協FTA生效七年之後,韓國領先台灣的幅度非僅未擴大反而縮小,台灣依然具競爭力。

更長的時間數列可以看出更多真相,當我們把時間數列向前延伸至1995年,會發現在東協市場,台灣自始就是落後南韓的,從未平分秋色,以2000年而言,東協自韓輸入152億美元,自台灣僅輸入87億美元,這些都是事實。


經濟部應無統計操縱(statisticulation)的用意,只是資料的取材,數據的確度都應審慎核實,否則難免遭外界質疑,從而使得原本該是政策助力的統計,反成為阻力。因應當前局勢,洽簽FTA誠然重要,但一份誠實而確切的評估,自當更加重要。


 


 

2 則留言: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VXdDNTMde4 工視有話好說的討論,也是蠻值得一看…

    回覆刪除
  2. 其實這只是政府的選項也是國民黨的選項,就是要抱中國的大腿,中國目前積極的佈局全球,儼然是世界霸主,不抱他大腿,難不成要抱日本,印度?
    搞清楚,目前台灣的困境就是只能選邊站,除非政府大刀闊斧不再補貼電子產業,改由其他如生技,精緻農業或是發展其他更有潛力的下游品牌行業,否則抱大腿的宿命依然存在。
    我們產業根本沒有跟韓國重疊,人家早就把我們拋的老遠,中韓簽FTA其實對台灣的影響有限,都還沒簽台灣對中的貿易一直持續衰退,簽了只怕更多中國貨往台灣跑。

    比如石化業,台塑李志村說的很嚴重說沒簽FTA台灣未來年輕人只剩15k,事實上台塑早在美國授權投資乙烯廠,重點是產業因為便宜的能源而外移導致台灣工作減少,而非來自韓國的競爭,韓國哪是對手,怕的是產量過剩的中國廠商吧。

    相對的長春石化積極的發展高質化學品,雖然去美國建廠也是選項之一,但並非未來主軸,由這點來看,長春更值得政府重點扶植,變成像德國BASF一樣。

    對於台灣的困境,我們應該思考的是,該跟誰一起做戰,畢竟台灣大部分的產業並非很有競爭力,如果有辦法垂直整合,三個臭皮匠,也是有戰鬥能力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