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7日 星期六

2012年秋美國行心得

 

和六個月前的洛杉磯之行一樣, 十月份我又重回了洛杉磯, 而且這次的時間都只待在洛杉磯.. 再一次聲明, LA不代表全加州, 更不代表全美國, 所有都只是以我在LA所見聞作為基礎,  供大家作參考.

還記得六個月前的文章, 我告訴大家我的觀察, 加州的房地產在復甦中. 在後來的相關新聞中的報導基本上也印證了我當初的觀察. 那麼這一次呢?

我可以告訴大家, 我所見的洛杉磯不管是購物或是房地產都可以用”火熱”來形容. 以購物來說, 理論上此時應該算是購物的淡季, 主要是十一月底就是美國二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的感恩節的到來. 通常感恩節前後就是美國主要大折扣的開始. 而以我所見, 不管是Mall或是Outlet提貨的人幾乎和2007年金融風暴前相去不遠, 這代表的美國人似乎有更大消費信心和能力.

至於房地產, 則是可以用”瘋狂”來形容. 這次我看了三個城市的房地產, 分別是北邊的Camarillo, 南部的Irvine, 和更南較少為台灣人知道的Temecula, 以同樣約35萬美金左右的房子幾乎都是上市的第一天就收到十幾個出價(offer), 在Camarillo一棟出價36萬美金的房子, 在一天內收到12個出價, 其中有7個超過38萬美元, 裡面有5個是全現金支付(All Cash). Irvine有一件法拍屋, 原售價是23.4萬, 放在市場上超過100天沒有人出價, 結果線上法拍, 第一天就出價到27.1萬. 洛杉磯地區不動產火熱的程度可見一般. 所以如果不意外, 大家應該可以在後續的房地產相關報告看到成交價或是漲幅上升的資訊.

如果以上的文字讓你對美國經濟開始重燃信心, 且讓我告訴你另一些我看到的. 在我住的城市附近的多個Plaza中的餐館和店面空置率明顯提高, 很多小型商家都倒了或關門, 特別是一些中型價位的餐廳(一個人一頓飯約20~40美元). 這件事在六個月前就有徵兆, 但這次更明顯. 我的感覺是美國的政策造成愈來愈二極化, 以致中間等級消費出現斷層.

此外, 房地產雖然價格上揚, 但這其實是受到美國政府政策的影響. 一方面FED透過QE將利率調降到有史以來最低, 另一方面政策上也大幅縮減法拍屋釋出. 過去銀行對於未按規定繳房貸的屋主只要發出一次通知, 現在改成三次. 政策上也要求法拍屋要優先出售給居住者而不是投資客. 至於低收入戶只要支付3%頭期款(一般人要付30%)就可以買房子, 或是要求銀行把法拍屋用出租方式而不是出售..等. 簡單地說, 大家可以看見最近美國相關不動產資訊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 平均房價拉高, 但是房子成交量卻萎縮就是這些政策的結果. 這是因為房子的供應量大幅減而並不是需求變大,  銀行依舊在緊縮房貸要求, 更多年輕人在工作不確定下, 選擇了租房而不是買房. 當然, 由於房價的上揚和房源的不足, 這也同時鼓動新屋開工率的上升. 這樣的數據是否真正代表景氣復甦? 我只能說所有的QE一樣, 都只是政策干擾的結果. 效果能不能持續是很讓人質疑的.

 

最後, 由於下下週(11/6)就是美國總統大選.這位被認為可能是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 他的政策方向自然可能影響全球經濟. 所以我也在本文順便討論.

這次的選舉大家自然關注的是代表民主黨的現任總統歐巴馬和挑戰者共和黨的羅姆尼何者會勝出? 這影響到不但是未來四年的美國政策方向, 也干係到年底美國要面對財政懸崖問題(Fiscal Cliff). 所以結果十分重要. 至少不少媒體是這樣告訴大家的.

在這裡我可以告訴大家, 這次美國總統結果沒有你想的那麼嚴重. 因為重點不在誰當選總統, 而在國會. 在今年總統選舉中, 美國國會參議院(The Senate)有1/3席次和眾議院(The House)全部席次同時要改選. 依目前的民調顯示, 如果不意外, 共和黨可能會繼續控制眾議院, 民主黨則比較有可能繼續控制參議院. 換言之, 除非共和黨這次大勝, 同時掌控總統和二個國會, 否則不管誰當上總統都會面臨到二個國會有一個是反對黨主導. 只要兩黨不妥協, 去年發生的調高債務的鬧劇會在選後再次發生. 更慘的是, 以目前的民調顯示, 二位候選人的民調支持度都在3%誤差內, 如果再次重演十二年前小布希和高爾一直相爭到最後一州─佛羅里達州才分出勝負, 美國兩黨間的岐見和相互嫌惡會更加惡化. 很難想像在兩黨在激烈廝殺後的一個半月內, 可以馬上握手言和化解爭議. 特別是目前最大的爭議就是兩黨對於政府財政與社會福利支出的紛歧時. (請參見”淺談美國政黨政治”比較兩黨政策不同)

什麼是財政懸崖(Fiscal Cliff)? 台灣報紙說得不多, 也不是很清楚. 大家只知道搞的不好¸ 美國經濟會掉落懸崖, 大家都會死很慘. 其實所謂財政懸崖主要分為二大部份. 一個是2008年因應金融風暴布希總統的大減稅要到今年底到期. 另一個是去年因應兩黨為了調高債務上限最後協調出來的, 自明年開始為期十年縮減赤字計劃. 簡單地說, 如果沒有重新立法, 自明年1/1日, 原本的租稅減免要恢復常態.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要像歐洲一些國家一樣開始縮減開支了. 想當然爾, 不少人認為這會對正在復甦的美國經濟幼苗造成催殘. (p.s 可笑的是, 這些人多半認為希臘或西班牙應該嚴格控管財政紀律, 卻美國卻不應該!)

先談一下, 國會在明年1/1前完成修法的可能性. 答案我認為幾乎是零. 很簡單, 下任總統會在12/17日正式選出(11/6號是普選, 當然不意外當時就知道答案了), 新總統和國會會在明年1/20左右就職. 如果是歐巴馬當選自然沒有接軌的問題, 如果是羅姆尼當選. 結果出爐後到1/20號新總統及議員上任前都是屬於”跛鴨時期” (lame duck). 理論上, 現任國會議員不得通過具有爭議性的法案. 這源自於美國國會在1934年通過的”Lame Duck Amendment”, 原本是在避免落選議員在缷任前自肥或擺爛行為, 但如今卻是限制住了整個修法的可能.

 

那麼, 這是否表示美國必然會陷入財政懸崖? 其實也沒這麼嚴重. 就像中國人說的, 只要有規則就必然有漏洞可鑽. 首先, 美國總統有權力要求把法案延後六個月, 其次法律通過後可以追溯調整. 也就是說國會如果最終在明年四月達成結論. 可以修法追溯到1/1日生效. 但是如果你覺得就這樣鬆一口氣, 其實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容易. 因為根據過去的經驗, 只要有愈長的寛限期, 那麼代表著國會和總統間有更長的時間可以相互幹譙. 就如同小學生的暑假作業一樣, 這種事沒到開學前一天是不太可能完成. 這代表著不管是投資市場或是實質經濟都會面臨更長的不確定性.

那麼你或許想知道, 兩黨針對減稅和縮減開支在爭什麼? 針對減稅條款的延長, 基本上不管是總統或國會都有共識要延長. 爭議點在要不要排富. 原本布希的減稅方案是不排富的(也就是所有人都適用). 但民主黨要求年所得25萬美金以上的富人不得再適用.甚至超過100萬美元的人還要調高稅率(後者被稱為巴菲特稅). 而共和黨的自然主張, 所有人都要適用減稅.

至於縮減開支部份, 爭論的自然是縮減的1,200~1,600億美元要從何砍起. 共和黨首要的標的, 就是歐巴馬提的健保和一些社會福利. 而民主黨要砍的自然是國防支出.

如果不意外¸ 我相信從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 美國政府勢必有一場好戲可以看. 特別是如我前面說的, 總統結果十分接近, 甚至產生爭議時, 這場戲肯定比何一部好萊塢賣座大片更精采.

最後分享一點對美式選舉的觀感. 這次美國選舉很激烈(除了總統和國會議員, 也選地方國會議員, 和幾個州長, 並針對一些公民議題進行公投), 但住在美國, 只要不打開電視, 除了會接到拜票的語音電話. 基本上你只會在鄰居草地或是馬路轉角的地上看見候選人名字的小紙牌. 和台灣式那種震耳欲聾、靠北靠木和滿地紙屑的選舉相差甚遠. 美國國會議員的水準基本上和台灣國會議員水準不會差太多, 但是美國的選風和選民的素養, 這是台灣還有很大加油的空間的.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最壞的時代 最好的機會

最壞的時代 最好的機會

 

看到這個標題不要以為我要鼓吹大家逢低進場. 事實上, 我認為過去的泡沫吹的太大. 接下來才是要修正的時候. 這篇針對的, 是在這場危機下, 台灣政府可以作什麼?

 

還記得金融風暴時, 在本blog我寫過一篇文章, 建議台灣政府應該買下全世界前三大的水果公司, Dole. 這家公司的總部就在我美國住的城市附近. 在金融風暴前壓了太多錢在房地產上, 結果週轉不靈. 打算2億美金出售. 2億美金相對於台灣政府近4千億美元的外匯存底根本是九牛一毛, 甚至一年的利息收入就超過這個數字. 我當時的論點是, 只要買下Dole, 台灣的農業或許就可以透過國際通路及國際品牌打開市場, 而不是每年只能靠阿兵哥和對岸收購來解決生產過剩的問題, 更遑論台灣政府每年還要補助大筆的費用給這些農民.

(從賣香蕉扯到主權基金)

 

幾年前, 我也寫過類似的文章, 當時是冰島發生金融風暴, 國家近乎破產. 我認為台灣應該善用外匯存底買下冰島相當先進的再生能源技術.

 

當然, 大家都很清楚, 這二件事基本上都是對牛彈琴. Dole後來藉著上市化解了危機. 目前市價約11億美元, 台灣的農業依然沒有著落. 政府依然抱著數千億美元去買美國政府債券, 換得一些帳面數字的安慰.

 

這二年, 很明顯歐債問題浮上檯面, 在緊縮政策下, 希臘、葡萄牙、西班牙…這些國家無不失業率高漲, 人民叫苦連天. 甚至許多人被迫離開國家前往前殖民地或他國另尋生路. 這, 難道不是台灣的機會嗎?

 

以希葡西這三個國家來說, 我只熟西班牙. 除了他是世界前十大經濟體外, 其實更重要的是, 西班牙由於殖民地和同語文的關係, 和中南美洲往來十分密切. 不管是西班牙的大型銀行(如 Santander)、電信和航空業, 在中南美洲也同時具有高度的影響力. 而這一些都是不管是台灣人或台灣企業最陌生的.

 

過去台灣政府乃至企業一直有一個很大的問題, 就是台灣的世界觀往往只停留在少數地區, 如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和西歐, 其他地區台灣人卻很少去關注. 以致今天當歐美日中紛紛消費緊縮時, 台灣企業也發現自己無路可走. 我前一陣子看了一下經濟部辦的貿易拓展, 其實也只是帶團去一些東歐或中南美洲參展, 與其花大錢帶一群企業從頭開始, 為什麼不去好好利用西班牙呢?

 

以我過去和西班牙和義大利客戶打交道的經驗, 這些人除了具有南美洲和非洲的銷售通道外, 特別是義大利人, 是天生的設計家. 同樣的東西, 同樣的材質, 這些人就是有辦法設計出歐洲人要的品味. 而這些不也是台灣製造價低量大產品所最欠缺的?

 

台灣由於位處於供應鏈的製造端, 因為一旦末端消費緊縮, 自然影響到上遊. 因此, 近期不少人提出現今的台灣比2008年金融風暴年代更慘的論點. 原本, 在中國大陸製造成本節節高升, 迫使台商回流正是個調整體質的好機會. 很遺憾地, 我們的政府官員只會附和這些台商的勒索, 原本應該產業升級的, 卻變成開放更多的外勞來因應成本的cost down. 這樣因循下去, 台灣永遠走不出代工的宿命.

 

台灣目前少數的优勢, 就在台灣具有龐大的外匯及零外債. 在這個大債年代, 其實是很有利於台灣政府進行相關投資. 向外購買油田或是收購當地大型企業, 由於涉及國家考量和後續管理問題, 這種事台灣或許作不到, 但是吸納國際人材卻是輕而易舉的事. 這是個最壞的時代, 但對有錢人(國)來說卻是個最好的機會.

 

p.s 我自己看了二年前的文章, 其實和這篇內容大同小異. 基本上,  不過就是把二年前事再說一次. 我真說不出來, 到底是政府有問題還是我有問題. 補充另外一點,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 全世界的糧食主要控制在ABCD 四家糧商手上. 這四家分別是ADM (Archer Daniels Midland), Bunge, Cargill 和 Louis Dreyfus. 這四家中ADM是惟一一家上市公開發行公司. 今年由於美國旱災, ADM股價也跌到相對低點. ADM目前市值約185億美金. 台灣當然不可能買下ADM, 卻可以透過適度的持股, 協助台灣未來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