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證所稅問題釋疑

證所稅問題的釋疑

 

香港的朋友才剛走, 下週又要到金門去, 原本想把手上寫了一半的歐債風雲作了一個了結. 不過剛剛看了一下新聞, 焦點仍多集中在證所稅, 讓我忍不住插隊先寫一下感想, 順便也分享一下多數人對這件事的疑慮.

 

  1. 目前景氣那麼差, 是不是應該要先調整體質, 而不要殺雞取卵?


Ans: 我記得以前在寫某個加稅議題時, 有人提到政府應該先杜絕浪費再來加稅. 這個論點提出來, 當然大家都會說”對”. 但如果你仔細思考, 你會發現這個問題是有盲點的.首先, 全世界所有的國家, 那怕是最有效率的國家都有浪費的問題. 更何況什麼程度叫”杜絕浪費”? 如何定義這是更大的問題.

 

同樣的, 要等景氣復甦時再課. 聽起來非常合理, 因為又不會傷害經濟本質, 政府又可以課到更多的稅. 這不是一舉二得? 但是同樣的, 這會有”什麼時候叫做景氣復甦?”的問題.

 

如果用經濟循環的定義來看, 經濟景氣有四個循環, 衰退、復甦、過熱(高原)、過冷(谷底), 如果以目前許多財經大老所言, 在衰退(正在走下坡)和谷底課稅, 很明顯的就是大家目前說的殺雞取卵, 那如果是復甦呢? 那叫扼殺復甦幼苗, 換言之, 這些人說要景氣好時再課, 指的就是景氣過熱時再課, 那結果是什麼? 就是當年郭婉容事件的重演(大家可以看看我以前寫的當時背景篇).

你或許不相信, 景氣過熱時怎麼可能政府一出手馬上就反轉? 這是因為政府政策有所謂的落後性, 也就是說政府出手打壓xx時, 往往都是到了極度狂熱, 民怨四起時, 而那個時候往往也是投資人/市場信心最動搖的時候. 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回頭看看, 不只郭婉容的股市事件, 鴻源吸金, 甚至是去年的奢侈稅都是如此. 這不是台灣政府的特色, 而全世界的政府都是如此. 所以如果你認為景氣過熱才是開課新稅的時候, 我可以告訴你這對景氣的殺傷力會更大.

當景氣在衰退時, 很自然大家認為政府該作的是釋出更多的政策利多和貨幣寛鬆, 怎麼會是救市都來不及了, 還去打壓?

可是如果真正從經濟角度來看, 的確在衰退或谷底時課稅對百姓影響才是最小. 一方面因為多數人股票交易都是損失的, 可以獲得抵稅權, 另一方面因為股價偏低, 受政策打壓的力道影響也更小. 如果你不相信, 你不妨閉上眼睛想想, 如果明天財政部宣佈不課證所稅了, 你猜看看台股可以反彈幾天? 基本上只要全球股市沒有起色, 台股也不會有起色. 我個人再次認為, 目前最好的方法是應該加快落實證所稅, 一方面可以消除政策的不確定性, 讓後續投資者不管多空都有規則可循, 另一方面, 在台股下跌的此時, 正是對投資人負擔最低的時候.

 

其實看到這些大老闆的談話, 讓我不禁想到, 當這些大老闆在指責7年級8年級生是草莓族. 其實他們沒有注意, 自己才是100%的”慣老闆”. 因為他們已經不知不覺中, 養成只要股市下跌就要政府護盤的習慣.

 

  1. 房市大戶賺的更多, 是不是該先從房地產實價課稅開始?


Ans: 我之前有篇文章討論過, 每一種投資商品都有其屬性. 像黃金如果漲到2000美元/盎斯, 除了造成心理恐慌因素, 基本上對多數人是沒有太大影響的, 但如果石油漲到$150/桶, 那就不一樣了. 同樣的, 股市漲到10,000點對一些人可能有財富效應, 但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反對聲音, 但房子漲到100萬/坪就不同了. 很明顯地, 這是因為有些東西是生活必需品(或接近), 但有些不是, 台灣是否要縱容房價的上漲, 或是像一些國家把房地產視為必需品不准烘抬, 這是我上一篇向左走 向右走中, 政府該去定調的, 在此我就不作討論.

 

但是, 那怕台灣選擇走向市場資本主義, 由市場自由決定, 台灣不動產市場有一個很大問題, 就是不透明性.

在台灣買房子, 你常聽到仲介或賣房子的人告訴你, 這棟大樓剛成交了一戶一坪50萬, 所以你買的價格很合理. 問題是一坪成交50萬是真是假? 你根本無從得知. 在交易的過程中也就形成了資訊的落差.

在我知道的許多國家, 你可以到特定網站查詢到任何一個地段, 任何一棟房子的成交紀錄, 歷史成交價和繳稅紀錄都是透明的, 所以多數人在買賣時, 仲介都會用系統跑出一份詳盡的報告, 作為你出價的參考依據. 而在台灣, 因為我們政府”愛民如子”的心, 我們選擇了用”公告地價”和”房屋評定價值”來做為課稅依據, 因此我們的資訊出現了不透明.

 

而資訊透明性, 影響到的不只是實價課稅的落實, 另一方面對買賣雙方也是一大保障. 可以避免資訊不對稱下的不公平交易.

 

回到房地產要不要課資本利得稅, 當然不意外, 我是100%贊成. 贊成原因並不在於抑制房地產. 造成房地產過熱和房價過高的成因有很多, 我認為利率過低和熱錢過多對房地產的影響力要遠高於稅負, 甚至如果當房地產真的很熱時, 這些稅負都會完全轉嫁到買方身上, 更進一步拉高房價.(當年土增稅最高60%時都無法打壓房市, 更何況是資本利得稅.) 我之所以贊成房地產實價課稅的主因還是台灣面臨破產的地方財政.

台灣地方政府財政千瘡百孔早就不是新聞, 基本上中華民國境內除了金門和馬祖外, 台灣地方政府的財政破洞, 只有爛、很爛和非常爛三種等級. 而且大家都正努力朝著非常爛的方向前進. 而房地產稅正是地方稅的最重要來源.

在美國一個地方的教育、治安和公共建設都和當地的地產稅(Property Tax)有密切關係. 甚至不少郡政府是以下年度的財政預算來反推當地的地產稅率. 於是, 你要住好的地區, 相對就要付更高的稅, 你的付出和你從政府的獲得或許不見得是100%正相關, 但至少是正向關係. 反觀台灣, 因為收入和支出是脫節的, 差別都只在你會不會和中央要錢, 縣長權力很大, 因為他主導了分配給地方鄉鎮的錢, 院長和總統權力很大, 因為他主導了對地方縣市分配的錢, 結果是大家都不為財政負責任, 除了”慣老闆”, 台灣還有”慣鄉長”和”慣縣長”.

 

課不動產資本利得稅, 我認為不應該只是課稅, 而是應該把健全地方財政連貫起來, 要求地方政府負起更大的責任. 而不是每一個都是只懂花錢討好百姓, 卻不懂得賺錢的敗家子

 

  1. 課證所稅是不是應該同步廢證交稅或是降證交稅才合理?


Ans: 從稅來看, 這二者一個是對所得課稅, 另一個是對交易這個行為課稅.

對所得課稅這件事很容易理解, 因為如果你已經對99種所得都課稅, 卻故意漏掉一個, 那擺明是叫大家去鑽這個洞. 但是對交易課稅這件事, 就有打壓交易的心態存在. 當然, 今天的台灣會這樣, 當然這和郭婉容時代想打壓過熱的股市有關. 結果在政府稅收不足的今天, 這個稅反而成為台灣政府重要的財源之一(而且還常會超徵).

站在政府的立場, 應該要思考的是, 到底還要不要”不鼓勵”人民或資金投入資本操作市場? 如果”是”, 那就清楚告訴百姓, “我不喜歡你們不去工作只是炒股”, 然後當然就保持課稅, 但是很明顯地, 我們政府似乎只是貪戀這筆財源. 於是乎, 在這場證所稅論戰中, 我們就看到了一種奇怪的現象, 政府怕百姓反對, 因此在證所稅大開漏洞, 調高起徵點, 搞了個漏洞百出的證所稅(我已經有心裡準備, 等法案通過要再寫一篇來幹譙), 然後發現未來證所稅真的能課到的稅額可能不如預期, 因此又不甘心放掉證交稅. 最後給百姓的直覺就是政府缺錢所以才課稅. 這其實就是我們政府的寫照, 又想討好A也想討好B, 說了一堆冠冕堂皇但是一下子就被戳破的理由, 最後AB沒有一個高興的.

就我個人來說,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證所稅併入所得稅, 根本也不用什麼免稅額, 就是允許三年內損失可以抵, 頂多加上一個長期投資利得可以適合較低稅率, 這樣就可以了. 至於證交稅, 我認為應該調降到最低, 但保持政府可以不經立法院彈性調整稅率(ex. 稅率調至0.05%, 但法條規定0.05~0.5%), 讓政府在萬一股市過熱時可以馬上發揮調節功能. 我實在不了解明明簡單的事, 為何要搞得如此複雜.

 

一時也想不出還有什麼問題, anyway, 在台灣莫名其妙的政治環境下, 我們這些論點也是狗吠火車罷了. 我只是不能了解, 明明很簡單的事, 為什麼我們政府不肯坦白說百姓講? 我不知為什麼, 我身旁有大多數人是支持證所稅, 可是他們的聲音卻不曾被聽到? 同樣的, 我們的媒體照道理說應該是平衡報導的, 可是台灣的電視和平面媒體幾乎一面倒的是反對證所稅的, 相對的, 也讓人民失去了思考的機會. 我想這是要不要課證所稅之外, 我們應該要去思考的, 在政治之外, 我們是不是也讓財團綁架了我們的思考能力?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向左走 向右走?

公平要不要?

 

剛完成了今年所得稅的申報, 很意外地今年要繳13,000元左右的稅. 我之所以稱意外, 這是因為在我開始工作超過十五年來, 這是我第三年要繳稅.(我從工作以來年收入沒有一年低於新台幣一百萬)

聽起來很誇張是嗎? 真正誇張的是我一年所得超過新台幣100萬以上, 家戶所得超過200萬, 但我一年只要繳13000元的所得稅. 這比我一年繳的大樓管理費還低, 也我比一年花在上網和手機上的費用還低. 而且我沒有逃稅, 也沒有刻意的避稅(我有海外資產和每年固定捐款給慈善機構).

這是一個報稅的季節, 你不妨比對一下你和我的所得和稅額, 你就會知道我們的稅制有多可笑.

 

最近的新聞基本上就是二個, 一個是即將要開徵, 但是充滿變數的證所稅. 另一個是所謂葉少爺撞死人事件, 後者影響所及我們的媒體開始特別關注開名車撞人事件. 反而是雪隧這種重大公安事件的檢討和未來如何因應的新聞卻付之闕如. 不管是證所稅也好, 葉少爺也好, 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事件, 其實卻和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議題相關: 我們的社會愈來愈不公平了.

 

2000年台灣有一個人選上了總統, 故且不論他後來的作為如何, 至少在當時甚至是今天, 他代表的是”台灣夢”的成真. 這個名詞來自”美國夢”(American Dream), 意思是這個地方遍地是機會, 只要你肯努力就會成功. 也因此, 一個佃農之子, 一個出身三級貧戶的家庭憑著自己的努力, 也可以登上大位.

 

但是今天呢? 如果有一個人和陳水扁一樣的出身, 一樣的聰明, 一樣的努力, 他還有機會在20年後或30年後成為總統, 或成為大企業的總裁嗎? 我想大家都很清楚, 在今天這種制度下, 可能性非常非常地小. 因為我們的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了. 在現代, 可能你很會投胎比你很會唸書或很努力工作要來得重要多了. 這也是為什麼你會在街上或是一些狂歡party上看見一些”人生勝利組”, 就算你東省西省為了一個月省下數千元沾沾自喜時, 你一個月的收入可能抵不上這些人一個晚上的消費. 而你的人生也幾乎注定了要為這些二世祖服務.(當然, 你人生還有第二個機會:結婚)

 

聽起來很可悲是嗎? 不可否認的, 在今天全球化、自由化的資金流動下, 不僅是企業要面臨全球競爭, 事實上國家與國家也面對著資金的競爭. 這也是你會在某些名嘴口中聽到, 要調高xx稅或是課徵xx稅, 資金必然會外逃. 台灣應該比照香港和新加坡的稅制, 或者客氣的說, “政府應該努力的, 是先把雞養肥養大, 而不是殺雞取卵”. 也因為這樣, 過去幾年中, 台灣調低了企業和個人所得稅, 也大幅調降了遺產贈與稅到10% (原本稅率最高到60%), 然後你會聽到這些人沾沾自喜地告訴你, 就是因為台灣調降了遺贈稅, 所以大量資金回流, 造就了本地資本市場的榮景(也就是房市和股市).

不過這些名嘴似乎選擇性地忘了告訴你一些事, 首先, 國家的規模不同, 人民期許政府的施政內容也不同, 其次, 香港的公司及個人所得稅低, 但是香港政府透過高房價和高物價徵收相關稅費取得了財政收入.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新加坡身上, 對於低稅率所造就的大量資本湧入, 在這二個城市造就了嚴重的貧富差距. 台灣要不要走向香港和新加坡這種高度貧富差距的國家? 這是這些大力主張台灣調降稅率來提高競爭力的人沒有告訴你的事.

 

另外, 就如同我在本blog一直說的, 稅率會不會影響投資意願? 我可以100%的告訴大家, 這是10000%的鬼扯. 真正影響投資意願的不是稅率, 而是投資報酬率. 稅率如同勞工薪資或其他生產成本一樣, 只是在決策投資的成本考量之一. 真正影響決策的是投資報酬率. 如果我在這個地方可以賺上30%, 要我付出15%的成本又如何? 相反地, 如果我一年賠10%, 就算一年倒貼我5%我也不幹. 如果稅率真的影響投資, 那麼全世界最沒有競爭力的地方應該是北歐, 其次是西歐和美加. 最有競爭力的地方應該是維京群島或是馬爾它.

 

依我一個投資者來看, 台灣證所稅之所以造成投資的縮手, 真正的原因並不在稅率, 一個原本投資台灣的外資不會因為要課稅了, 就改去投資新加坡或香港, 畢竟這三地股市的屬性不同. 真正的原因在於政策的不確定性, 因此暫時先觀望, 也順便讓這些名嘴去吵, 看看能不能爭取一點政策退縮. 而這當中台灣政府犯了最大錯誤, 除了政策推出前, 自己內部沒有搞定, 居然出現自家黨籍要求退案的可笑情況外(依憲法, 如果立法院退回行政院長提案, 不是行政院重新提案, 就是行政院長要下台), 其次,  財政部根本沒有向人民說清楚為什麼要課徵證所稅? 結果所有人都把論點指向”因為政府沒錢 所以要課新稅 從百姓口袋裡掏錢”, 也自然衍出了二個論點, 一個是要求政府先檢討自身的浪費, 第二個就是之前提的, 先把雞養肥再殺的論點. 甚至一些低能媒體把論點引導到女兒完成母親幾十年前的願望, 或是財政部長只買房不買股, 所以打股不敢打房.

 

談到稅, 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政府的收入, 用以支付公共財的耗費. 但很多人似乎忘了或避談租稅的另外二個功能, 一個是公平與分配, 另一個是抑制(鼓勵)某項活動. 前項簡單地說, 政府認為老爸有錢可能是老子辛苦的成果, 其中政府也課了相關的稅費(如所得稅), 但是兒子平白無故就可以繼承老爸的財產, 造成不公平, 因此有了遺產稅, 為了怕生前移轉, 因此有了贈與稅. 政府透過拿到這些錢, 再去扶助一些弱勢家庭, 讓這些小孩子至少起跑點差距不會那麼大. 這跟統籌分配稅, 拿台北的稅去補助雲林 澎湖的道理是一樣的. 另外就是政府不鼓勵你作什麼事或希望你減少作這件事時,也可以用稅來調節. 像香煙或汽油課高貨物稅或關稅就是例子.

回到證所稅, 課證所稅的目的不見得是為了彌補國庫赤字, 而在於填補所得稅漏洞 (證券交易所得稅應不應該開徵? 補洞篇),

至少我可以很確定在郭婉容的年代, 台灣國庫並不缺錢, 反而是為了每年花不完的錢傷腦筋(what a wonderful world!), 我們租稅已經有很多漏洞了, 但是因為證所稅免課, 讓更多的超級有錢人可以連10%的遺贈稅都不繳地光明正大避稅. 同樣的道理, 或許因為台灣內部經濟的不振, 今天的台灣有太多的人是以靠股票或房地產這樣賺差價維生, 這樣會有問題嗎? 眼下不會有, 但是就如同任何產業過度集中, 一旦情勢逆轉, 容易造成經濟崩盤一樣.今天的台灣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 股市成為了經濟的櫥窗, 股市好景氣就好, 股市不好大家就垂頭喪氣, 連帶的連政府基金都成了固定護盤的要角, 這種情況是否應該要透過稅制來適度踩剎車? 當然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就如同我之前的文章, 今天台灣的政黨並沒有清楚地的釐清左右派的差別. 看起來國民黨是右派, 但似乎在社會福利這種事上並不輸民進黨. 如果民進黨是左派, 但扁政府執政時期對於財團的放任有過之而無不及. 對我來說, 這二者的差別只在”號稱”的中國政策不同罷了. 台灣未來的路, 應該是透過政黨讓百姓決定應該走向左派(透過政府力量來分配利益給弱勢)或是右派(政府愈小愈好, 透過低稅率來提高競爭力, 至於窮人, 那是他們自己不努力). 我贊成證所稅是因為台灣號稱實施的三民主義其實是偏向社會主義的, 但是至少就今天的台灣, 卻被搞成一個半資本主義半社會主義的四不像. 然後財團可以任意的要脅政府或是透過媒體來影響輿論, 最後的結果是有錢的人也不開心, 基層百姓更是罵聲連連.

 

最後, 我自己猜可能有人有興趣為什麼我可以繳這麼低的稅, 答案在此, http://www.rusrule.com/rusrule/?p=223

對於一個年所得超過二百萬的家庭, 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台灣應該有數萬到數十萬個家庭是高於我們, 愈高收入的家庭他們可能稅負負擔愈低(例如年收入千萬, 但只繳10萬的稅), 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所得來源中源自薪資比例很低. 甚至有不少實質所得數千萬(不是課稅所得)的人, 他們因為”沒有所得”甚至很低的所得(多半是利息或股息收入), 在證所稅或是對於地下所得沒有落實課征的保護傘下, 他們可能不用繳稅甚至還可以退稅(當然他們會告訴你, 我繳了很多房屋土地稅和證交稅), 而這些人的兒子也就是你指著電視痛罵的對象. 台灣富人沒有擔負起應有比例的納稅義務, 窮人也不繳稅(或者有很多收入來自現金收付不用繳稅), 結果最重的負擔落在多數以薪資為主要收入的中產階級上.

 

台灣要向左走 還是要向右走? 這個本來就不可能一致. 但是至少應該有一個讓百姓公開討論和選擇的權力, 不偏左不偏右, 依我個人的經驗, 在馬路上通常就是被撞的那個.

 

P.S

在台灣現行稅制下, 如果你是薪資所得, 那麼你一毛錢都跑不掉. 相反的, 如果你的所得來自資本利得, 卻有著各式各樣免稅或抵稅的規則. 從租稅來看, 這等同政府鼓勵大家都去賺資本利得而不是去努力上班.

我知道我的文章不少人轉載於FB上, 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是這篇讀者你不見得就要認同我的觀點), 我建議你在你的FB上發起政府徵收"資本利得稅"活動. 最近我們聽到了太多反對資本利得課稅的聲音(證所稅就是資本利得稅之一), 相對的支持開徵的聲音卻不曾被提起.  支持公平稅改, 請大聲說出來!

 

P.S 2 分享一下今天和朋友老夏聊天談及此事 國內各政黨的策略

國民黨: 打著行政團隊改革之名 結果送進立法院後讓自己立委"自宮". 然後在"先求有再求好"的策略下, 最後通過的是一個看起來課了証所稅, 但實質上非常寬鬆的版本. 最後是皆大歡喜, 但沒有太大意義的法案.

民進黨: 背後支持的財團反對, 但檯面上還是要作出和國民黨的區隔. 於是我猜會請出像林全這些人弄出一個極端嚴格的自家版本, 來彰顯民進黨堅持公平正義的決心, 然後在立法院中再順勢讓國民黨的多數暴力讓此案無法通過, 演出一段我很盡力 但無奈現實不如人的戲碼

親民黨/台聯: 基本上這些小黨深知, 財團不愛, 他們不管提任何版本都不可能過. 因此最有可能的就是賣力作秀, 作出為小市民護航的樣子. 在百姓看到國/民二黨有心無力的表演後, 自然不少人會相信只有這二個小黨才沒有被財團綁架, 真心是為小百姓發聲

政治嘛....不是有人說就是高明的騙術.

p.s 3 感謝網友Willy的幫忙, 在Facebook上設立了"支持證所稅 投租稅公平一票", 我們的社會不應該只有一種聲音. 如果你也認同這樣的想法, 請上FB"讚"聲一下. 再次謝謝Willy的幫忙.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轉載-韓國基礎建設信保機制對我國啟示

這是一篇源自行政院經建會的新聞稿

原文連結於此 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6878

這篇文章主要在討論, 在各國舉債比例過高, 但又想推動公共建設下, 韓國如何運用政府信保基金擔保融資, 進而協助引導民間基金投入公共建設.

不管如何, 在當今債務高漲, 但是人民又期待政府作東作西的同時, 其實如何善用台灣民間充沛的資金其實是政府應該好好努力的. 特別是在低利率的時代,  其實不少公共建設本身具有穩定的收入(如高速公路或收費公路), 如果能好好包裝如REITs(不動產信託基金)給投資者4~5%的固定收益, 我相信對政府和民間都是合則雙贏的契機.

====================================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於今年4月公布2012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受先進國家政府積極削減赤字,採取財政緊縮政策,加以在歐債危機未解除前,歐元區銀行緊縮信用等因素影響下,全球經濟成長短期內將呈現減緩,預估2012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5%,較2011年3.9%下降,先進國家經濟成長率為1.4%,其中,美國2.1%、歐元區國家為-0.3%、日本2.0%、韓國3.5%。
為因應全球經濟成長減緩衝擊,韓國政府2012年除加強社會福利外,更持續充實基礎建設,以及綠能等新興產業,積極擴大內需,並強化運用民間參與機制,降低政府財政負擔,規劃於2013年達成財政收支平衡目標。為吸引民間資金參與公共建設,韓國於1994年訂定「民間參與基礎建設法(Act on Private Participation in Infrastructure)」,歷經數次修訂,循序完備有利民間資金投入公共建設之法制環境,其中,更明訂建立基礎建設信用保證機制,協助特許權公司順利取得融資,降低民間投資風險。茲就其運作機制說明如下:
一、運作機構
韓國基礎建設信用保證基金(Korea Infrastructure Credit Guarantee Fund,以下簡稱KICGF),係依據「民間參與基礎建設法」,於1994 年8月成立,由企劃財政部捐助專款辦理。目前韓國基礎建設信用保證(KICGF),係隸屬於韓國信用保證基金(Korea Credit Guarantee Fund,以下簡稱KODIT),並另成立基礎建設部門(Social Overhead Capital)專責辦理,目前KICGF業務約占KODIT全體保證業務5%。
二、保證額度、費率與期間


(一)保證額度:每件計畫不超過3,000億韓圜(約77.5億台幣),每家公司以不超過2,000億韓圜(51.7億台幣 )為原則。
(二)保證費率與期間:保證費率視計畫風險與公司信用評等而定,平均約為保證額度之0.3%。保證期間則視特許權期間長短而定,如:道路約30年,港灣約50年。


三、運作成效

1995-2011年韓國政府已捐助基礎建設信用保證基金5千多億韓圜,核准保證額度自2007年12.07億美元,逐年增至2010年19.07億美元,核准總額自39.08億美元增為59.44億美元。1995-2010年止,共保證153件,保證總額為111.49億美元(約3,345億新台幣),以道路31.7%(35.29億美元)最高,其次為海港16.3%(18.12億美元)。1995-2010年間基礎建設信用保證基金提供保證總額約占民間投資總額18%,有效協助民間業者順利籌措資金,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比例維持在10%以上,2011年民間參與約2.9兆韓圜(約749億新台幣),占整體公共建設為11.9%。
當前我國政府正積極推動「愛臺12建設」總經費需求3.99兆元,其中,民間投資1.2兆元,約占3成。2008-2011年我國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比例平均為24%,惟各年度民間參與情形差異頗大,如2009年528億元、2010年2,242億元、2011年386億元。為吸引民間投入公共建設,我國政府已研議完成「跨域加值公共建設財務規劃方案」,透過將公共建設之土地規劃、基金、財源與推動時程等多面向整合及創新性之思維,積極提高計畫財務自償性。除提高計畫收益,吸引民間參與意願外,為降低民間投資風險,協助民間公司參與公共建設投資後,能順利籌措資金,韓國之基礎建設信用保證機制可供我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