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再談ECFA

再談ECFA

隨著週日的雙英辯論, ECFA再次引起大家注意, 辯論後的結果, 完全不意外, 藍的認為馬英九的氣勢回來了, 綠的認為馬英九只是迴避問題, 實問虛答, 但真正有意思的是, 多數的人看完二個小時的熱鬧後, 最終的問題是, 那ECFA到底是什麼?

這場辯論的原本目的, 在於透過辯論讓事情的真相愈辯愈明, 所以是在辯論這項政策的可行性以及可能的後果, 並不是說明會. 所以雙方的假設都是看的人已經充份了解題目是什麼, 結果是, 看的人就像在看辯論”是否應和中國進行脱氧核糖核酸深度合作一樣, 沒有人知道脱氧核糖核酸到底是什麼, 都只看到中國和深度合作幾個字, 於是, 認為和中國友好可以幫助台灣未來的, 就大力叫好, 反對和中國合作的, 就大力斥責. 到底是不是真的那麼好, 或是那麼壞, 基本上也都不知道.

(P.S 脱氧核糖核酸 英文簡稱叫 DNA啦)

其實本站已經談過二次ECFA了, 我自己回頭看一下, 基本上還是夾雜了不少個人意見, 因此我打算再重寫一下, 用我”個人認為的客觀”來說明解釋ECFA, 我相信應該會比官方版本更容易讓人了解吧.

Q1: 什麼是ECFA?

A1: 其實不管叫ECFA, 或是之前的CECA, 或是你聽過的東協+1, WTO, NAFTA. 基本上都是同一種東西, 叫”自由貿易協定”(FTA, Free Trade Agreement)(當然實務上, 以上幾種還有等級的不同, 這裡只是為了簡單說明). 這是根據經濟學一個叫”比較利益法則”而來的, 這個法則是說, 像台灣很會生產電子產品, 澳洲地大很會養牛, 如果台灣自己也養牛而阻止澳洲牛肉進口, 那麼台灣的牛肉會很貴, 品質也不好. 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澳州的電子產品上, 那消費者會花更多的錢去得到比較不好的產品.

如果今天台灣專心作電子產品, 而澳洲專心養牛, 再彼此交換, 那麼二地的百姓都可以得到更好更便宜的電子產品和牛肉.

所以自由貿易協定, 就在取消二地之間因為”保護主義”所設下的障礙, 像關稅(所以關稅會降為零或很低), 政府補貼, 規格限制…啦. 簡單的說, 就是讓貨物從甲國到乙國, 就如同自家甲地到乙地一樣. 當然, 也會有協定把人員和服務的流動都納入, 這就要看雙方談判的內容了.

Q2: 簽定之後哪些產業會受害? 哪些會受利?

A2: 當二國/地去除了對彼此的貿易障礙後, 想當然爾, A 國本來比較強的產業就會愈來愈強(如澳洲的牛肉), 相對的, B國原本提供A國強勢產業的, 由於相對弱勢, 就會愈來愈慘.(如台灣本來養牛的).

以WTO來說, 十五年前我印象台灣的主機板全球世佔率差不多是70%,弄到現在台灣的市佔率差不多90%以上, 就是一例.

所以如果沒有意外, 台灣原本屬於勞力密集的產業可能因而面臨中國的衝擊, 而資訊業因為很多都早已在大陸設廠, 影響不大, 反而可能因此回台灣設廠(假設成本相差不大或台灣更便宜), 真正獲利的反而可能是一些台灣有競爭力, 而又沒有到大陸設廠的, 如石化原料, 工具機…等…當然, 同樣這要視談判結果而定.

Q3: 明明東協佔台灣貿易額的比例並不高, 在中國市場東協也多半不是台灣同一等級的對手, 為什麼因為東協+1後, 台灣要急著簽ECFA?

A3: 台灣簽ECFA目的倒不是要爭著把東西賣到東協去,相對的, 大家看上的都是中國大陸這個大餅, 簽訂的初期,相反的, 可能是一些傳統有競爭力的產業會受惠(和東協競爭的), 但台灣真正的關鍵是在日韓, 這二個台灣真正的對手會不會也和大陸簽FTA. 這才是影響整個比賽的關鍵 我可以把情況列為以下幾種情況:

情況1, 日韓不加入東協+3, 也不和中國簽FTA, 那基本上台灣不簽對現況也不會有多大改變. 這也是民進黨辯論中, 蔡英文一直提到的, 日本和韓國的情況並不明確, 台灣為什麼要急著簽?

情況2: 日韓加入東協+3, 或是和中國簽FTA, 而台灣沒簽, 那麼台灣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會有更多原本沒有移往中國的企業要移向大陸(假設中國是他們重要的市場的話), 這就是馬英九在辯論中講的, “我總不能等到日韓要簽了, 我才來協商吧”

情況3, 台灣早日韓先簽定了ECFA, 那麼馬上會對日韓形成壓力, 迫使日韓加入戰局, 這也是為什麼韓國總統李明博獲知ECFA後, 要緊急召開財經會議.

情況4, 台日韓都簽了, 那當然就看各自簽訂的內容了

簡單的說, 現在的情況就像一條街上有二家賣豆花的, 一家生意很好, 另一家的客人, 差不多都是不想等第一家的才會過來, 所以第一名(日韓)的當然不急著打廣告, 他認為維持現狀就是最好的. 但是老二(台灣)想幹掉老大, 於是第二名的找上了市長(中國大陸), 給了他一點好處, 希望在市府的文宣上都打這家的廣告, 這樣一來, 第一名的就緊張了, 只好也找上市長, 能在廣告上也列入他們. 對於市長而言, 他本來就想証明他才是老大, 大家都有求於他, 他愈能為自己爭最到最大的利益, 於是何樂不為.

Q4:什麼是早收清單? 馬英九為什麼不敢公佈早收清單?

A4: 所有類似的談判, 都不可能是一開始就完全開放, 一定是針對國內特定弱勢企業提供緩衝期, 同時也會有一些產業會被列入排除條款(一般多是農業), 所謂的早收清單, 就是第一階段被列入開放的產業. 也就是一旦簽定後最先被適用的產業. 那為什麼馬不敢公佈有哪些呢? 很簡單啊, 談判沒結束啊, 台灣提出的早收清單不見得大陸會全盤接受. 同樣的, 大陸提出的不見得台灣可以完全接受, 沒有確定前, 我怎麼有辦法公佈. 而且, 你不要以為台灣產業真的弱到都要靠大陸”幫助”, 大陸如果冒然開放, 台灣有一些產業也可能幹掉大陸一些產業的, 所以整件事大陸企業的反彈也很大的.

Q5: 大陸為什麼要讓利給台灣, 是不是不懷好心?

A5: 當然是, 我印象中有一位馬凱教授在于美人的”國民大會”裡說, 簽ECFA是大陸作為和平統一的重要手段. 語畢, 現場驚呼連連. 事實上, 我覺得是台灣人把大陸的”陽謀”看的太驚恐了. 中國到目前為止, 對台政策最一致的, 就是希望能統一台灣, 如果今天大陸不是看上台灣, 何必要這麼熱心?

今天的台灣就像是一個長的漂亮的美女, 有一個她不喜歡的富家男一直在追求她. 富家男一再對外放話, 如果有人敢去惹我心愛的女人, 我一定整死他.

搞的美女很頭痛, 因為我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啊, 可惜自己家境在走下坡了, 很多的收入來自這個富家男, 所以一直進退維谷.

國民黨的策略是, 這個富家男以前很野蠻, 但自從成了暴發戶後, 也開始學習上流社會的斯文, 反正也不可能會硬上我, 不如就將計就計, 虛與委蛇, 趁他還喜歡我, 有空和他出去吃吃飯, 打好關係, 順勢幹掉我公司裡的對手, 至於未來, 就再看著辦了.

而民進黨的想法是, 一個女孩子明明知道人家不懷好意, 還投懷送抱, 搞的他以為妳已經是他的人了, 到時要跑也跑不掉.經濟不好, 為什麼要釘著這個富家男不可, 這世界又不是只有這個男人開的公司, 鄰鎮有一家世界最大的公司, 還是隔壁另一家以前的大公司也不錯啊, 日子省點過, 也不見得就有問題, 這二家公司雖然愛佔便宜, 但至少沒有企圖心, 不要弄的一失足成千古恨.

而對富家男而言, 反正我有錢, 我就是不斷地投資源給妳, 對妳釋出善意, 時間久了, 妳自然就離不開我了.

基本上, 和上面的日韓故事一樣, 這就像是三國演義一樣, 充滿了爾虞我詐和勢力均衡的對決, 我不是預言家, 我也不知哪一個才是最對的.

Q6: 難道和中國簽ECFA, 就可以和其他國家簽FTA嗎?

A6: 不知道.我只能說依過去的經驗, 和中國和解, 取得中國的體諒, 台灣有機會,如果要硬幹, 那未來會和台灣簽FTA的, 大概只有吉里巴斯或吐瓦魯這些國家了, (請參考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史). 為什麼台灣凡事要看中國臉色? 其實不是台灣看中國臉色行事, 而是台灣的往來夥伴都在看中國臉色, 這是台灣現階段最無奈之處.

Q7: 那麼那些面臨中國競爭的產業和勞工怎麼辦?

A7: 依馬英九的說法, 政府會逐年提撥900多億來輔導這些產業轉型. 不過, 依過去WTO的經驗, 基本上, 這種轉導是沒有多大的效用的. 更何況, 台灣政府自己都窮的要”靠北”了, 這900多億要從何而來.

(補充一點個人想法, 基本上, 從台灣加上WTO這7~8年多來, 台灣街頭早就充斥著大陸廉價商品了, 一些傳產該外移的, 該倒的, 早就都消失的差不多了. 以毛巾或襪子來說, 你會去買大陸一雙10元的, 簽了ECFA, 變8元, 你也是買, 你本來就用50元買台灣製的, 就算大陸製的降到5元, 你也不會去買的, 反而我擔心的是, 很多企業會看上政府900億的預算, 從中偷雞摸狗)

Q8: 如果ECFA如馬英九講的這麼好, 那為什麼不敢開放公投?

A8: 我不是法律專家, 我不知台灣公投要達到什麼情況. 不過, 我查了一下, 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加拿大, 美國和墨西哥交給國會表決的. WTO100多個會員國, 好像也沒有人公投表決(SORRY, 我無法去一一確定這100多國是不是每個都國會通過), 目前看來, 台灣決定交由國會審查, 基本上是符合”慣例”的. 只是很”剛好”的,立法院中泛藍的佔了絕大多數(國民黨應該也清楚這一點).

不過, 個人認為, 公投與否不能全看”慣例”, 要端看, 你是把這件事當作悠關國家未來的”政治”事件, 或只是單純的”經貿”事件. 如果是”政治”事件, 自應要考量全體國民的共同意志, 如果只是經濟事件, 那難不成以後和吉里巴斯簽FTA, 大家也要來公投? 當然, 這也是目前民進黨和國民黨在角力之處.

我儘可能把我想到的問題列上來, 如果你個人有什麼想法和問題,可以也列上來,我再試著回答. 不過我希望是就事論事.

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當企業購併國家

當企業購併國家

一個企業買下一個國家, 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是嗎? 如果十年前有人提出這樣的想法, 一定會被人議為異想天開或是天方夜譚, 不過時至今日看來, 是雖不中亦不遠矣!

會有這樣的想法, 源自於今天看到的二則新聞, 一個是富邦金控的老闆批評”小小的金管會卻什麼都要管” (蔡老闆可能忘了金管會雖小,卻是蔡家銀行本業的主管機構), 另外一則是鴻海認為高雄市政府不夠積極, 可能放棄高雄軟体園區計畫, 改往台中或高雄縣的永安發展雲端中心. 如果你有興趣回顧一下歷史, 可以Google一下,  被鴻海郭董指稱不夠積極的, 還有n年前的台北縣長蘇貞昌, 最後的結果是鴻海頂埔的”全球總部”不但最後獲得租金三免五減半, 在蘇擔任行政院長任內並核定多花76億將板南線延伸2KM到頂埔.

以上是特例嗎? 當然不是, 在最近幾年, 你最見到的工商新聞就是, 如果政府有意增加某項費用/稅收, 馬上就會看到多位工商大老們帶著半威脅的口氣, 指責政府這樣的措施會影響台灣的競爭力, 不利台灣產業發展, 語畢也往往再加上一句, 如果政府堅持要這麼作, 他們不惜出走外地, 到時可能會造成本地經濟活動的再下降.

就這樣, 企業抓準了執政者或地方首長苦於高失業率所帶來對執政的威脅, 開始對政府予取予求.甚至是一手棍子一手蘿蔔, 一邊透過媒體形成壓力, 另一邊則是不吝習金錢對政治人物進行收買, 不當的減稅和獎勵政策, 再加上全球化大者恆大的泰勢, 企業老闆們不再是隨時要擔心長官臉色要見風轉舵的商人, 相對的, 他們可以和總總院長級人物平起平坐, 或是坐地討價, 自然對於下一層的官員看不在眼裡了.

這樣的事, 台灣是特例嗎? 當然不是, 伴隨著全球自由化的腳步, 許多企業已經大到”富可敵國”的地步. 如台灣的故事一樣, 這些大企業們或是透過選舉支援特定候選人, 或是透過金錢收買政治人物, 讓國家政策可以配合企業發展方向前進, 例如愈來愈多人相信美國出兵伊拉克, 主要在配合其背後的石油集團炒作原油, 美國最近二任財政部長和目前紐約聯準會主席都出身於高盛. 當然, 也如同陳水扁的故事一樣, 小布希 柯林頓和前幾任的法國總統, 德國總理都被傳言任內收取企業高額的”政治獻金”.

你或許好奇, 這些企業到底有多大? 閒來無事, 我利用Fortune 雜誌每年編製的Global Fortune 500 (全球500大企業)的營收和IMF的世界各國GDP作了一下比較. (當然事實上這二個數字並不能作比較, 因為GDP代表著一個國家在一個年度內所有經濟活動的總和, 如果企業要用這樣算的話, 那不只是營收, 員工出差和中午買便當的數字都要算了, 在此只是為了方便, 純粹用數字作一下比較.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是, IMF公告的2009年GDP是確認的, 可是FORTUNE GLOBAL 500 2009年版其實代表的是2008年的數字, 但由於FORTUNE 2010年還沒出來, 所以只好用現有數字作比較). 利用這二項的比較, 我作出了含括了國家和企業的全球前100大經濟體如下表.
 
 

看到這個表, 相信很多人應該和我一樣, 驚訝地看到愈到後面愈多黃底標示的企業, 就讓我告訴大家一些數據:

  1. 全球100大經濟體中 國家和企業比是56:44, 到了第112名, 國家和企業數額比剛好是56:56, 之後開始企業數開始佔上風

  2. 依據IMF統計, 全球共有181個經濟體, 而被列入全球100大經濟體最後一位是哈薩克, 在IMF的國家GDP排名是55, 換言之, 第100名IBM還勝過這個世界上126個國家經濟體.

  3. 以台灣來說, 是世界第28大經濟體, 但是Royal Dutch Shell, Exxon Mobil 和Wal-Mart 三家企業全年營收超過台灣GDP

  4. 如果再排下去, 第101~110名仍是企業, 分別是credit-agricole, Assicurazioni Generali, Nestle, J.P Morgan Chase, Metro, .Honda Motor, Hitachi, GDF Suez, Deutsch Post, Verizon Communication. 這些企業同樣贏過這個世界上126個國家經濟體.

  5. 前幾大的都是跨國石油公司, 而同樣是石油為主體, BP(英國石油)營收和沙烏地阿拉伯GDP也相差不多

相關的數字, 大家可以自行參考這裡

  1. 維基百科的國家GDP排名: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nominal)

  2. Fortune Global 500 :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global500/2009/full_list/

  3. 最新 Fortune US 500 (2010) : http://money.cnn.com/magazines/fortune/fortune500/2010/full_list/

這些說明了什麼? 在過去幾年歐美各國大力推行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下, 我們讓一些企業成了超級巨獸, 而這些酷斯拉挾著跨國界的能力, 不但可能吞食掉許多的競爭者, 甚至可能大到無法控制. 今天, 或許這些企業只能靠著收買政治人物去影響政策, 但是如果有一天, 你聽到了有一家企業決定”借殻上市”, 透過購入大量債券, 進而入主/控制某個國家, 我想可能也不讓人意外了.

ps. 昨天一個朋友告訴我, 他的Toyota突然爆衝, 送到Toyota原廠檢修, 告訴他是因為腳踏墊設計不良卡住所致, 我很驚訝, 因為媒体上都告訴我, 這種爆衝的事只有限於北美的車種, 台灣沒有啊. 是啊, 他也揚言去媒體揭露, 有意思的是, 居然沒有一個媒體願意, 理由是Toyota台灣是廣告的大戶, 大家都不願意得罪大客戶.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我朋友身上, 他擔任某科技園區的管委會主委, 由於園區大樓設計有問題, 和原建商協調不成, 本來大家講好了要花錢登報, 向此知名建商抗議, 最後同樣是沒有報社肯接, 理由一樣, 這家建商是廣告大戶.

如果政府再不懂好好去規範政商規則, 很快, 台灣會不只是現今的企業家天堂. 而會成為企業家領地.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高盛事件始末和可能發展

高盛事件始末和可能發展

上週五美國証管會(SEC)宣佈起訴高盛(Goldman Sachs), 理由是GS渉嫌在一些CDO產品的出售中, 誤導買方, 造成買方的巨額損失. 消失一出, 週五的美股和週一的亞股都以大跌回應.

報紙和網路上對這件事眾說紛紜, 特別是牽涉到複雜的CDO, 更讓人有點摸不著頭緒.依慣例, 本文用簡單但是不非常專業的話來說明這件事.

在更進一步之前, 建議大家先看一下之前寫的:

五分鐘了解金融風暴(一)” 先了解一下MBS和CDO是什麼

如上文所講的, 在這些房貸被一層一層證券化的過程後, 剩下一些最差的有毒資產, 投資銀行為了能順利把這些也賣出去,往往在這些資產上外加了保險,就是所謂的CDS, 如果資產出了問題, 賣出CDS的人要負責賠給你.

於是有個人看上了這個東西, 這個人就是在本次金融風暴中最大的贏家, John A. Paulson, 他看準了這些次貸泡沫非破不可, 於是他精心在市場上挑選了多檔他認為最有可能會出事的有毒資產, 接下來他找上華爾街最大的投資銀行-GS, 要求他們把這些資產組成一檔基金, 好讓他有機會去作空.

GS知道Paulson & Co. 是大玩家付得起高額佣金, 於是就找了一家不知情的公司, ACA來承銷這批証券, 名為ABACUS 2007-AC1.並把這批証券賣給了如ABN AMRO(前荷蘭銀行)和德國的工業銀行(IKB Deutsche Industriebank)這些投資機構.

結果如大家知道的, 這些MBS先後出事, 放空的Paulson & Co, 從中賺了約十億美元, 買方則是大賠, ABN AMRO賠了約8.4億美元, 工業銀行賠了約1.5億美元二者都差點倒閉.

那麼為什麼是GS被起訴? 因為GS在仲介或成立這檔基金時, 早就知道Paulson要放空它(應該反過來說, 是Paulson要放空, 所以才要求GS成立基金), 但是GS卻沒有把這個消息告知承銷的ACA, 而讓ACA去大力向其他投資者推銷. 相對的, Paulson & Co.因為符合”市場規則”, 則沒有任何責任.

目前GS是一定跑不掉的, 只是GS要想辦法証明自己也是符合”市場規則”, 純粹只是扮演”仲介”的角色, 他本身並沒有利用內線去大撈一筆, 看看到時和解金能不能再低一點.

接下來呢? 首先,不難預期, 會有其他國家紛紛效法美國SEC, 今天的新聞出來了英國和德國打算要跟進, 為什麼是這二國? 因為ABN AMRO現在是英國RBS集團, 而工業銀行則是德國.

然後, 美國各州的檢察長或是投資人會要求起訴其他的投資銀行, 如Morgan Stanley, 併入美國銀行的美林(Merrill Lynch), 花旗銀行…等, 在未來幾年這樣的案子應該會層出不窮. 最後, 依過去經驗可能會以和解方式一次解決主要的告訴.

這樣的情況並非無先例可尋, 在2000年.com破裂後, 當時的紐約州檢察總長Eliot Spitzer 就曾以誤導投資人為由起訴所有華爾街的投資銀行, 這個案子主要是當時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利用自己旗下有投資研究和投資顧問, 大力吹捧自家準備要承銷的公司IPO, 最後當然不難理解, 賺錢時大家都沒意見, 賠了錢大家就怪東怪西的. 最後,華爾街的眾投資銀行們以200億美金和解.

但是, 這一次的案子有一點不同的是, 因為牽涉到不同的國家, 和之前純屬國內的情況不同, 所以歐盟應該也在看美國最後和解的數字, 可能要求比照辦理或再加重處罰(畢竟受害的主要是歐洲). 但比較好一點的是, 這些買進CDO 或MBS的, 主要都是法人, 而不是私人, 而且大都是金融投資業, 所以應該比較好”喬”. 所以我猜華爾街這些機構也不希望事情拖太長, 搞的輿論都在看, 弄的不好, 會有愈來愈多的案子會被翻出來, 因此, 有可能在一個月內就會聽到和解的初步內容了, 現在應該只是在”喬”細節吧.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中年階級的集体焦慮

中年階級的集体焦慮

利用清明長假打了一場好球, 或許是因為剛下完大雨和起霧的影響, 偌大的球場顯得十分冷清, 也難得的大家都能悠閒的走完十八洞, 而不用一直擔心後面有人在追趕.

“哎~我老婆最近得了憂鬱症”…”怎麼了?”

“她去年失業結果到現在還找不到工作…你也知道現在中年失業要再找工作很難”

“老大 你應該財務上沒有問題吧?”

老大是台灣地下金融業的要角, 我沒見過他太太, 但在我的想法中, 他的老婆應該是和我一些朋友的另一半一樣, 每天穿梭在五星級飯店”喝咖啡 聊是非”, 但是買菜還要和小販殺十元的人.

“沒有啊…可是她就一天到晚擔心, 擔心兒子沒辦法和人家競爭, 擔心房價太高, 擔心公司沒了怎麼辦….”

我不知道台灣政府或民間有沒有作”快樂指數”這種東西? 不過就算有, 應該也非常低. 台灣的人真的那麼慘嗎? 我試著去列出一些讓台灣人覺得悲觀的理由.

  1. 高房價

  2. 對貧窮感的恐懼

  3. 對工作的不確定性

  4. 對子女競爭力的恐懼

  5. 當然, 如果硬要扯,還有一個, 對國家未來的不確定性, 不過這不是我想討論的


前一陣子, 無殼蝸牛聯盟再次發動了抗議高房價的運動, 我相信的確撼動了不少人心, 是啊, 現在一個年青人要在台北市買間房, 如果沒有長輩的支援, 幾乎像是天方夜譚. 我也相信高房價, 應該也是吳內閣中所謂”民怨”的前三名.

但是仔細想想, 我想不少人應該和我有同樣的疑問, 那為什麼一定要住台北市不可? 以我自己來說, 當我發現如果買下台北市房子可能造成我生活品質的低落時, 我選擇了台北縣. 同樣的, 我也很少聽過有人抗議紐約市或舊金山市房價過高, 因為根據經濟學原理, 當甲地房價過高時, 自然會帶動乙地的開發, 這也是城市會不斷擴張的原因之一. 而且, 畢竟今天不是全台灣都是超高房價, 在通勤到台北市40mins 內, 每坪在15萬元的城市仍大有所在. 或者你可以選擇回到其他城市居住, 不是嗎? 那他們在吵什麼?

在一次和朋友的聚會中, 大家討論之下, 說出了真正的原因….其實這一切都是大環境變化和媒體堆波助瀾下帶給大家的焦慮.

還記得n年前, 商週曾出版一期名為”下流社會”的故事嗎? 故事的起點是一對年薪200萬的夫婦, 為了小孩的教育決定要搬到大安區, 在此之前, 他們對外雖然都稱自己是中產階級, 不過自己內心裡卻相信自己應該算是這個社會的高階人士.

結果在一次看屋過程中, 他們的自信完全破滅, 仲介帶他們摸黑看了一間大安區的老公寓, 沒水沒電, 卻要開價3000多萬, 是他們不吃不喝15年的收入, 瞬時這對夫婦對自己的認知從上流社會跌入了下流社會.

我不知道我們的社會如何定義所謂的”中產階級”? 年所得或是持有資產價值? 或者年紀?

以我和我朋友的年紀來說, 我們應該符合標準中產階級, 家庭年所得在80~150萬(或更高), 在公司位階多是經理或更高, 我們沒有碰過吃不飽或是穿草鞋的年代, 但是在我們小時候, 很多時候要到過年或特別的日子才能穿新衣, 吃蘋果或是上館子是一件奢侈品. 我們沒有現在55~65歲那些人遇上台灣在高速成長, 所以到處是機會, 就算在路邊開間皮鞋店也會賺錢, 也沒有現在45~55歲左右的人遇上台灣高科技瘋狂年代, 只要能碰上電子業而且不亂搞 靠股票就可以吃穿不愁, 但是比上現在20~30歲的年青人, 又多了很多機會, 至少我們出社會時找工作時, 還不太是件難事.

在公司裡, 我們往往是公司執行的主力, 因為我們沒辦法像上面的總經理, 大老闆那樣, 打打球, 動動嘴, 靠著人脈關係就可以爽爽的領高薪並不時提出一些讓大家手忙腳亂的計劃, 我們更沒有辦法像現在的年青人這樣灑脫, 不爽就不幹或是能很清楚的劃分不該屬於自己的責任, 因為我們身上往往揹負著一個家庭和可能超過十年的房貸. 我們能期待的, 是能有一天像當兵時的老兵或待退弟兄一樣, 和現在上頭的那些人, 享受一下”尸位素餐”日子.

但是計劃永遠敢不上來變化, 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腳步改變了一切, 原本應該和前輩一樣, 從中永和搬進台北市外圍區域, 再搬進市中心的, 但房價的高漲, 讓這一切似乎看來愈來愈不可能.

工作呢? 老闆說我們的工廠, 我們的客戶都在大陸, 請出差. 接下來, 出差成本太高了, 我們希望有人直接駐點大陸, 如果你不能配合, 我們只好再找能配合公司政策的人.想想留在台灣, 天知道這個位子能不能保, 還不如早點去卡位.

好不容易升了官, 刷了本子, 每個月薪水多了3千, 老闆說好好幹, 公司的未來就看你了, 現在你是主管了, 要多負點責任, 每天要多留二小時. 搞網拍, 買股票, 想東想西的想賺錢, 可是賺的錢永遠比不上物價升的快, 甚至常常股票或基金跌一跤賠的比辛苦賺的還多. 有錢人玩金融遊戲, 他們大賺不干我的事, 他們出事了, 我卻要跟著倒楣.

小孩呢? 保母費要1萬8/月, 上了小學, 還要學一堆的才藝, 就深怕會趕不上別人, 因為以前只要會唸書就行, 現在不但要考課本教的, 還要考一堆才藝. 就算順利考上台大, 以前算是光宗耀祖了, 現在呢?  如果沒有背景, 可能結局還和老爸一樣, 不是去賣肝的, 就是準備去當台勞.

小S嫁的老公的老爸身價上百億, 侯佩岑未來老公的老爸身價也上百億, 媒体每天吹捧的, 就是某女明星在和某小開交往, 這位小開的”的老爸”身價數十億到上百億. 看看自己的存摺裡的數字, 我想很少人能高興的起來吧.

寫到這裡, 依我過去的習慣, 應該是要把反自由經濟和反全球化, 以及政府不當租稅政策這一套都再搬出來痛批一頓. 不過, 就如同我在台大ptt針對滿篇痛批高房價者的反駁一樣, 難道你參加無殻蝸牛夜宿忠孝東路, 隔天忠孝東路房價就能跌一半嗎? 我猜就算這些人連睡十晚, 忠孝東路一坪也跌不了一千. 如果整個趨勢是如此, 除了埋怨, 與其在那裡幹譙政府, 我想還是好好的把手上的事作好吧.

最後, 這篇本來想寫”中產”階級的集體焦慮, 不過我回頭看了一遍, 卻像是一個中年人對現況的發洩, 所以最後改為”中年”階級的集體焦慮. 算是自己要步入中年的一點點回顧吧....

最後的最後,  本文純粹是在等人時, 無所事事寫下的心得文, 我可不希望因此帶動你悲觀的情緒. 這個社會比上不足, 比下卻綽綽有餘. ..你還有能力在這裡看我的文章, 已經勝過很多人了, 不是嗎?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2010年美國行心得

這一次美國行, 在美國停留了約二週的時間, 一半的時間在LA, 另一半的時間在Dallas. 和半年前看似冷清的美國景氣不同, 這一次很明顯可以感受到美國經濟在復甦. 我們分別在LA和Dallas 去了二家中上等級的餐廳, 居然都是客滿的, 連我的美國朋友都很驚訝, 因為他在每天的報紙看到的新聞, 都是說加州的經濟仍然在苦苦掙扎, 公務人員被迫休假, 公立學校要裁員或提高學費..等.

美國景氣的情況, 其實不必一定要到實地堪察才能知道, 看看股票市場和各地不斷傳來的財報好消息, 也不難猜測. 雖然, 我個人認為現實面還是有其吊詭之處, 不過這件事仍有待時間來驗証.

這一次美國行讓我感受最深的, 其實並不是整體經濟景氣, 而是美國的地方財政.

在更進一步說明前, 先來了解一下美國稅收制度. 簡單的說, 美國稅收分為三級:

一.  聯邦政府: 主要稅收: 所得稅

二.  州政府: 州所得稅(部份州不收) 和 銷售稅(VAT)

三.  地方郡政府: 財產稅(Property tax, 就是台灣的房屋稅和地價稅), 當然有部份的城市, 如紐約市, 也收市所得稅

如同大家知道的, 美國的聯邦政府挾著美元是世界清算貨幣, 大開印鈔機,因此美國政府有著天文數字的外債. 至於州政府, 多數州政府都有平衡財政赤字的法律規定, 但由於人民一方面愛政府建設, 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政府加稅, 因此, 和台灣相似, 債務數字在近年節節高升, 州政府雖然不能印鈔票, 但是可以發行地方債券, 也因此多數的州政府也揹負著高額的負債. 近年來因為加州事件影響, 很多州政府, 由於不敢提高所得稅, 於是採取了折衷的辦法, 以提高消費稅的方式, 讓消費愈高的人, 多負擔一些, 所以如華盛頓州和LA市消費稅到了9.5%.

不過, 本文的重點我想提的是郡(County), 也就差不多等於台灣的縣市. 在美國絕大多數的郡, 是根本不可能舉債的, 因此, 每年量出為入都是地方政府和議會一件重要的事, 因此, 如果你連上該郡的網站, 多數都會清楚告訴你本郡的財產稅是多少? 而且一般這樣的稅率都是以區間告知, 如1.3~1.8%, 在每年預算書出來後, 依明年支出, 郡政府反推算和公告出來明年的財產稅稅率.

為什麼這件事引起我的注意? 因為這次在LA, 我租了八天的車, 因此有機會到處去逛逛. 也因而, 你會很明顯發現這個地方和哪個地方有什麼不同. 在金融風暴後的加州, 由於州政府自顧不暇, 所以各地郡政府的財政能力, 很明顯會讓你看出來區域之間的不同. 事實上, 如果你有美國朋友或是你對美國有一點認識, 你應該聽過美國一個城市中, 好壞區差別很多, 理由很簡單, 在美國好區, 稅收高, 因此地方政府有能力雇用更多的警察(治安更好), 投資更多在教育和公共設施, 進而帶動房價再上揚, 政府又收到更多的稅. 形成一種良形循環. 而本區的居民也因為可以明確感受到付出稅收的影響, 因此, 雖然心不甘情不願, 但是還能乖乖繳稅.

相對的, 壞的區, 房價低, 政府稅收少, 因此多半無法建設和投資, 到處看到的多是破破舊舊的.

美國最有名的例子是紐約市旁邊的長島(Long Island), 這是一個以超高財產稅聞名的地方, 但也因為高投資於學校, 因此吸引了很多人為了子女的教育, 寧可賣掉紐約市的房子, 搬到這個地區來.

看起來, 美國的確是一個把市場經濟發展到徹底的地方不是嗎?

回頭來看台灣, 財產稅區分為地價稅和房屋稅二項, 前者稅率從1%~5.5%, 後者從1.2~3%, 看起來比美國還高, 可是我們的課稅基準是以”評定價值”而不是”市價”, 事實上, 美國也是以當地政府的”評定價值”來做為課稅基準, 只是美國政府的評定價值十分接近市價, 相對的, 台灣的地方政府由於都是以”愛民如子”的心態, 這些評定價值, 很多都是十幾年沒有變過(理論上是三年調整一次, 不過幅度都很低). 地方政府收入長期不變, 但是支出卻不斷增加, 那麼地方的預算不足的部份呢? 在台灣, 這個答案很簡單, 中央要負責啊.於是現行地方的警察和教育改由中央支出, 結果還是不夠, 所以每年中央還補助各縣市數十億不等的經費.

也因為台灣採取齊頭式的平等, (反正每的區域課到的稅也不可能滿足當地的基本開支), 所以縣長就有了很大的權力, 因為他有權去分配中央給的錢要拿去建設哪個地方. ….所以你常會聽到, 在X縣長任內, 大力開發XX鎮 或XX鄉都是在X市長任內有很多的建設.(當然, 這往往也和縣長家族在何處土地比較多有關).

縣長下面的鄉鎮市長呢? 基本上, 增加稅收也不是他的事, 因為他也不想得罪百姓, 所以他最重要的工作, 就是去迎合縣長, 好幫他的區域爭取到更多的經費(補助), 那更下層的村長呢? 那更不可能是他的事, 他的角色, 當然是迎合鄉鎮長, 好讓這個村又能拿到多一點的補助. 只有最底層老百姓,  繳稅變成一種不得不的義務, 我付的錢也看不出來和我這個地方有什麼關係. 在台灣, 你住在一坪80萬的房子, 除了你的社區(大樓)可能高級一點, 你走出去大馬路, 可能和同一個城市一坪20萬的也沒什麼兩樣. 這就樣, 配合台灣的”民主制度”, 台灣的地方財政成為一個沒有人負責的笑話。

前一陣子台北市說要針對豪宅課豪宅稅, 目地要打壓過高的房價, 結果消息傳出後, 可能要被課豪宅稅的屋主紛紛叫好, 引起了電視了的一陣討論, 怕這個新稅可能反而被作為烘抬房價的工具.

我覺得台灣很多政府官員真的很可笑. 課豪宅稅的目的其實只有一個, 那就是彌補政府稅收的不足, 因為台北市政府看到房價高漲, 結果卻受限於土地和房屋的評定價值, 無法增加稅收, 於是想出了豪宅稅這個東西. 從租稅的角度來看, 課稅的最高精神就是“又要鵝毛拔的多 又要鵝不叫”, 如今被拔毛的鵝不但不叫, 還高聲叫好, 這就是一個絕佳的好稅, 又何必硬要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理由呢?

在台灣, 或許是名嘴愛凡事評批風格, 官員總是害怕被批判, 也總是覺得百姓都是愚昧無知, 容易被煽動, 也愈不敢把真話告訴百姓. 最後的結果是, 大家打混戰, 灰色空間愈大, 能從中上下其手的人愈多.

台灣各地發展不一, 中南部以農業為主, 而農地不課稅, 造就了不少縣市以此作為稅收不足的理由.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想, 這麼多年以來, 也沒看到幾個縣市想過要如何去增加稅收, 為了選舉, 中央也就緃容這些縣市繼續裝傻, 尤有甚者, 隨著兩黨競爭的激烈, 總統成了縣長, 有權把資源分配給對自己有利的縣市. 台灣從總統到村長, 都在想著分配資源, 而不是想辦法把餅作大.

對於台灣未來的地方財政, 個人有幾點建議:

  1. 捨棄固定式財產稅率, 由地方自行決定稅率, 並同意地方課征特產稅(如之前汐止的鎮長稅)或是針對重大地方建設, 如捷運, 開征特別捐. 要求地方政府對自己的支票負責任.

  2. 對應於以上, 除五都外, 中央對地方縣市補助改採取相對補助法, 也就是如果這個縣市預算100億, 但只能課到30億的稅, 中央只提供相對100%, 或50%的補助, 而不是目前的依人口數補助.


再舉我這次去的哪一個城市, Dallas, 來說. 德州本身的sales tax 是6.5%, 但由於Dallas要建捷運和一個體育場, 因此Dallas額外再加了1.75%, 讓你在Dallas地區的消費稅成了8.25%, 裡面明確講出了, 這其中的1.25%是為了建捷運, 0.5%是為了建體育場. 我認為這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 讓百姓了解, 政府資源有限, 你希望有更多的公共的建設, 那麼這個城市的居民你要相對的先付出.

反觀今天的台灣, 各地的政府每年都提出了一堆的計劃, 台北有了捷運, 高雄也要有捷運, 接下來, 台中 桃園也要建捷運, 台南也提了計劃, 更不要講之前各地都要設大學和科學園區, 或是機場. 計劃很多, 但是地方卻無力負擔, 要求的只是要中央補助, 對當地居民而言, 反正又沒有要多出錢, 當然建設愈多愈好. 我真的想知道, 如果從今天起, 重大公共建設, 都要求所在縣市居民要提高稅收來負擔, 台北花博, 高雄, 台中, 桃園捷運, 嘉義故宮南院, 高鐵增設三個站, 以上方案有幾個會成案?

當今天我們的社會嘲弄著年青人是無法獨立的啃老族時, 殊不知台灣地方政府才是最大的啃老族. 請不要再”愛民如子”了, 把這些傢伙趕出家門吧, 他們是該學習負責任的時候了.

相關連結:

  1. 我的09美國行

  2. 美國自助行省錢攻略 (一)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