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地產泡沫的傷害

地產泡沫的傷害

上一篇談到了泡沫經濟破裂可能造成的結局, 也談到的泡沬的形成是因為大量的金錢去追逐單一或多項的商品所造成, 但是上一篇沒有談到的是, 即使同樣的泡沫, 在不同商品上造成的後果也會有所不同.

舉例來說, 黃金漲到一盎司1000美元, 最多只是警示大家通貨膨脹的嚴重性或是美元的貶值, 因為黃金在民生上的用途不算大, 多數的黃金是作為裝飾和投資之用, 因此即使漲到2000美元一盎司, 扣除掉心理的因素外, 其實對一般生活影響並不大, 同樣的例子, 如果發生在石油上, 那就問題大了, 因為不管是民生用油或是工業生產上, 石油都佔了很重要的角色, 因此油價過度的飆漲, 政府就必須在有能力的範圍內出手干預. 同理可推, 糧食也扮演著和石油同樣的地位, 糧食價格如果上揚3倍, 那麼很多國家可能發生動亂, 但如果是鑽石漲到100萬/克拉或是古董字畫漲了十倍, 對大多數人是沒有多大影響的.

回到大家熟悉的投資工具, 股市和房地產. 這二者都是我們或者說大多數亞洲人最愛的投資工具.特別是年紀在35~65之間的人.但是就如同上一段所敘述的, 其實二者還是有著程度上的不同.

對很多人而言, 台積電如果從60元漲到600元, 除了台積電員工和股東以及他們耳旁週邊的人外, 對很多人來說, 除了羨慕其實是沒有很大影響的. (當然如果有100家公司都從60元漲600元, 那就會會形成外擴效應).

但是對房地產來說而是不同意義, 同樣的道理, 因為股市不是必需品, 但房子是.也正因如此, 所以當你自己有一個家庭時, 你就必須為這個家或是你自己準備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 不管你是買或是租, 甚至是回到你老爸家住. 也因此, 房地產(精確的說, 是房子)的飆漲和股市飆漲是不同意義的事, 因為前者對很多人來說是必需品, 而後者只是一種投資工具

不曉得為什麼, 很多政府喜歡把房地產的上揚和股市的上揚都視為一種經濟情況良好的表現指標. 似乎這二者的上揚就代表著對於施政的肯定. 在石油為什麼上漲這篇裡面我就解釋過, 理論上, 不管股票或是油價的上揚都和基本面有關, 但實際上根本一點關係都沒有, 因為決定這二者上漲或下跌, 惟一的因素就是交易市場的供需, 如果股票市場或石油期貨交易市場上買方力量大於賣方, 那麼就上漲, 反之則下跌, 那些基本面新聞, 都只不過是為了讓你進場配合所作出來的消息. 所以這二者短期的波動和經濟面有什麼關係. (理論上長期一定有關聯, 這是因為沒有作手願意長期操弄單一市場), 也因此, 房地產的上揚對政府而言, 除了可以多收一點交易印花稅, 和可能刺激房仲業外, 我看不出對經濟有什麼多大的效益.

相反來說, 也因為房地產是一種”必需品”, 過高的房價反而會造成經濟的緊縮. 很簡單, 因為當一個家庭或個人每個月都必須把大量的所得都用以支付房貸時, 自然會排擠到他其他的消費.

我上網查了一下, 97年台北市家庭的平均可支配年所得(稅後)是127.1萬, 而台北市平均房價是1130萬, 一個房子約當一個台北市家庭8.89年的所得, 而全台灣最低的是高雄市, 高雄市家庭的平均可支配年所得(稅後)是96.2萬, 而平均房價是357萬, 約當是3.7年的家庭所得.看起來似乎還好不是嗎? 因為過去的投資大師告訴我們, 你的房子應當是你年所得的10~15倍, 但是別忘了, 這是”平均數”, 大多數要買房子的人都屬於工作不到十年的人, 所得最多達到平均數, 而房子的平均價也是和一堆套房價格平均的結果. 換言之, 一個年紀約30歲想結婚購屋者, 如果購入個30坪的房子, 他要負擔的數字絕對超過15年(如果加上頭期備的儲蓄)..

我們以台北市再進一步來計算, 一個年所得127萬, 等於1個月10萬的家庭.如果買了一個1130萬的房子, 首先, 要準備自備款30% (339萬) 如果加上仲介費和之後的裝潢, 他至少要準備450~500萬的現金. 在台灣很多時候, 這筆錢都是父母支出的, 換言之, 一個家庭的購屋, 可能會排擠掉兩個以上家庭的消費支出. 接下來, 70%的銀行貸款, 我算了一下, 如果以20年, 利率1.5%, 那麼每個月本利和要付38,604, 也就是這個家庭每個月剩下6萬左右可以花費. 請別忘了利率目前正處於歷史低點, 如果以3.5%來算, 那個一個月要付46,397元, 一個月剩5萬元, 如果利率到了5.5%, 那一個月要付55,031, 剩4.5萬元. 一個月收入10萬的家庭, 如果一個月可支配所得餘5萬, 在台北市二個人生活是有點辛苦的, 於是乎, 這樣的情況就反映在少子化上.

即使如此, 大家之所以仍爭先恐後的投入房地產市場, 除了追求一種心靈上的安全感外, 更重要的是, 這都是建立在一種假設上, “長期而言 房地產是不斷上漲的”, 換句話說, 當你買了一個房子, 除了自住, 減少房租外, 你的房子還有強迫儲蓄的功能. 看來一切是如此美好, 至少就過去歷史經驗法則來看也是如此, 我在談房地產當中也提過, 因為房地產的交易成本高以及交易不便, 造就了投資人不會輕易買賣, 也因此多數人會在股市賠錢但是會在房市中賺錢的情況. 但是, 這一切都是假設在你的財務能力完全足以支應你渡過房市的波動. 在紐約就有一堆人如此, 他們在高薪時, 運用貸款, 買進房子、車子, 但是一旦景氣反轉, 失去了工作, 馬上付不出貸款, 偏偏這時候往往就是房地產較差的時候, 買高賣低, 再加上西方傳統上比較沒有家庭的奥援, 很多人就此成為流浪漢(homeless)。

房地產的投資雖然可以長達數十年, 但是你要先確定你的財力, 包括你的工作穩定度, 足以維持十年以上, 否則最好不要做過度的槓杆. 在最近一百年當中, 通貨膨脹的年份要遠遠多於通貨緊縮的年份(我相信差不多90:10), 因此可以推論, 長期房地產一定會上漲的道理, 但是這並不表示你現場進場一定賺錢, 因為和你持有的成本有關. (哈~這要提我個人的投資哲學之一: 便宜就是好, 或者說更好聽一點的名詞, “相對價值投資法”). 這就和你當初如果買到980元的華園飯店, 我想就算再放十年你也不見得會翻身.

在金融泡沫破裂後, 日本陷入了失落的十年, 很多人說這是因為對前景不明造成了日本人有錢不敢消費. 我不知有沒有人去推算過, 那些當初天價投入房地產的日本家庭, 是否因為還要支付高額的貸款, 排擠了日常消費.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今天的美國, 所不同的是, 美國政府利用補助讓這些同樣在天價買下房子, 目前還不起房貸的人可以延後支付, 或是一年內只付利息, 這是為什麼我一直認為美國股市反彈是假象, 因為除非美國有辦法在短期內讓房地產恢復泡沫, 或是有本事讓這些人慢慢還錢, 否則美國很難不走向日本的老路, 消費緊縮.

這篇寫的有點亂, 我想重點在二個:

  1. 如果你打算買房, 而且擔心房價會漲上天, 準備不顧一切先下手, 那我個人勸你最好先好好衡量一下自己的財務狀況. 如果弄的不好, 你可能接下來的人生都會很悲慘

  2. 對於政府而言, 房地產高漲不應視為經濟好轉的指標, 如前面所言, 房子和石油、糧食一樣, 某種程度上是民生必需品. 而且誤導百性高價購入房子, 很有可能走向日本或美國一樣長期經濟緊縮.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泡沫




泡沫



拜頻率愈來愈高的金融風暴所賜, 大家對於泡沫這個字眼也愈來愈熟悉



為什麼會有泡沫? 這是因為市場上過多的金錢集體追逐單一或多項商品, 往往造成這些商品不合理的快速膨脹, 就如同泡泡一樣愈吹愈大, 而泡泡表層薄膜又不足以抵抗隨著泡泡漲大的內部壓力時, 自然泡泡就破了, 只留下一地的泡沫.一切又回到原點, 除了水和肥皂, 什麼都沒有.



泡沫這個名詞, 首先是被引用在日本經濟泡沫化. 那日本經濟是又怎麼形成泡泡的呢?



首先, 二次戰後日本國防軍事的限制下, 日本相較於當時多數的亞洲國家, 不必花這麼多的錢在國防上 (當時台灣的國防外交預算佔總預算的60%), 再加以韓戰、越戰的爆發以及日本人勤奮的性格, 日本開始在工業生產上取代歐美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 當然也同時累積了大量的財富. 接下來, 日本的大量貿易順差, 造成了其他國家的怨言, 於是在1985922於美國的廣場飯店(Plaza Hotel) (就是小鬼當家中跑去紐約市住的那家飯店)簽下了廣場協議. 美元對日元從1:250 在三個月後 日元升值到1:200, 一年後到1:120. 一直到今天將近1:91. 當時日本政府為了保護日本的出口業, 運用了大量的外匯存底, 採取了緩步升值的策略. 也種下日本泡沫經濟的禍根.



為什麼如此? 因為緩步升值你等於告訴大家接下來日元會一直漲, 這就跟張忠謀告訴你未來一百天台積電會一直漲的結果是一樣的, 於是全世界的熱錢全部湧入日本. 這些熱錢的湧入當然不會只是放定存, 於是進入了股市、進入了房地產.再加上日本人本來就富有, 資金不虞, 讓火愈燒愈熱. 熱到什麼程度? 日經指數在1989年最高到38957(目前是10500點左右), 你說這樣的本益比不是高到不可思議嗎? 其實不然, 其實當時的本益比並不高, 為什麼? 因為很多公司直接把資金拿去炒股票炒房地產, 所以當股價上揚時, 上市公司的EPS和每股淨值也高的嚇人。另一個有名的例子是, 如果把當時東京所有的土地都賣掉所得的錢, 足以買下整個美國, 當時如果你去貸款, 你可以貸到房價的110~120%, 是的沒錯, 因為銀行已經貼心到把你貸款到核准這段期間房價的再上揚都考量進去了. 在這種氛圍下, 即使你原本是保守理智的人, 最後也把錢投進去, 因為你不這麼作, 你馬上變成窮人一族.



後來發生在台灣的故事等同於日本的翻版, 同樣的背景, 大量的出口和貿易順差造成美國壓迫新台幣巨幅升值, 在二年多USD/NTD從固定的1:40一路升值到1:28, 同樣的台灣央行, 為了保護出口業, 採取緩步升值策略, 造就大量熱錢湧入, 同樣地, 民間財富和外來資金相互呼應. 股市房地產齊揚, 台股首次上萬點. 國泰人壽當時創下天價每股1555. 當時有錢人玩股票、房地產, 中間上班族就是把錢投進鴻源等這類吸金公司賺取一個月3~5%的利息(年息36~60%), 沒錢的則是熱衷於大家樂, 全台灣瀰漫在一股快速發財的氛圍之中, 當年某期的美國商業週刊封面即是引用中華民國國號(ROC), 改為Republic of Casino (賭場共和國)來形容全民皆賭的瘋狂情況.



那麼美國呢? 我遇到的有二次, 一次是西元1998-2000年的.com 風暴, 另外一次則是最近一次的金融海嘯. .Com泡沫時代由於Internet的興起, 大量的資金湧入相關企業和股票造成這些公司股價不合理的上揚.不過相較而言, 後者比較屬於全面性.



美國金融海嘯之前談過, 請參見五分鐘看懂金融風暴, 不過這是偏向金融桿杆化操作的部份, 真正影響美國人的, 是房地產上揚所形成的財富幻影. 事同樣起源於美國聯準會主席Greenspan 為了解決.Com風暴大幅降息的結果, 一開始只是由為借貸成本低, 買比租划算, 於是很多人開始借錢買自己的房子, 再加上新興國家的掘起, 大量人口挾帶大量資金進軍到美國, 於是一些受外國人青睞的地區, 如加州和東岸大城市等房價開始明顯上揚, 房價持續上揚的結果, 一方面吸引了投資客的進場, 另一方面對於還沒有買房的人形成一種壓力再不買就買不起了, 於是更多的資金進入這個火紅的市場.



我之前的文章房地產之我見, 有提過房地產的特性之一, 就是如果A地以高價賣出, 那麼隔壁的B, 即使是30年的老房子也會跟著上漲. 於是就這樣, A City上漲帶動了B City的上漲, 加州的房子漲完了, Arizona 的上漲, 然後是德州接手, 最後的結果是每個人的房子都上漲了, 形成了一種財富的幻影, 當然, 在資本主義的美國, 這種幻影是會成真的, 因為銀行會鼓勵你去做re-finance (再融資), 於是大家更有錢了, 買東西更不手軟, 這樣的消費力馬上鼓舞了亞洲這些以出口為導向的國家, 泡沫開始向世界蔓延.



寫了一堆, 倒不是要去紀錄世界泡沫史, 這是因為之前一位大陸的朋友看了我唱衰中國對我大表不滿. 上証A股的市盈率(本益比)還不到25, 比台灣股市低多了(據証交所資料, 台股八月底本益比是103.77倍, 亞洲最高) 更何況中國是一個經濟持續成長的國家, 這樣的市盈率算是偏低的了其實你只要對照一下發生在日本和台灣的情況, 你就不難發現這種偏低的市盈率非常正常 但是也一點都不正常.





  1. 太多的公司把資金投入在股市和房地產, 這二項的上漲帶動了公司盈餘大增, 但是反之, 如果有一天這二項崩盤了, 公司馬上反受其害 (p.s 由於大陸大多數上市公司營業項目都有投資和不動產開發這一項, 因此和台灣不太一樣, 投資收益不列為業外收益, 而是主營收益). 這件事在最近大陸炒的火熱, 白酒大廠─五糧液挪用五千萬人民幣炒股即可見一般)

  2. 太多的公司有著過高的負債比, 這一點在下一個泡沫─中國提過了, 台灣和香港上市公司多數的負債比都在30~70%之間, 但是同樣的數字在中國的上市公司則是在100~300%之間.舉債擴張這是聰明之道, 但同樣的道理, 一個浪頭打來, 會淹死的也多半是這些聰明之士.



當然, 這樣說大陸似乎也有點危言聳聽, 主要是中國和日本台灣最大不同的是, 他不僅僅是經濟的大國, 同時也是政治上的大國. 他有能力不任由美國予取予求.(或者說美國自己的問題也一頭燒) 。但是中國相比於日本和台灣, 卻也有著其他的風險, 那就是這個巨人長的太快了, 日本和台灣花了30年達成的事, 他幾乎在十年內就完成了, 也造就這個巨人常常發現自己的五臟六腑在配合耳軀的運作上, 總有些相衝突之處. 這些問題我相信中國中央的領導人非常清楚,只是中國本身內部還存貧富懸殊、區域發展不均..等更多的問題或是甚至令出中央 地方陽奉陰違的情況時有所見.再加上中國歷史情懷作祟, 讓領導者往往希望自己任內留下太平盛事的美名.因此朱熔基時代的一次到位的宏觀調控嚴打政策, 到了溫家寶的時代, 往往也只高高舉起,  輕輕放下.





今天不管是北京或是台北, 甚至是Washington DC 的領導者, 往往沈迷於股市或是房地產上揚帶來的景氣假象. 認為讓一部份富起來會帶動消費, 進拉動景氣, 最後讓全民受惠.殊不知這種上漲只是一種迷幻葯效應. 特別是房地產的上漲, 迫使大量的年輕人(甚至他們背後的父母)必須要把現有和未來的財富主要用來支付在房子之上.如此一來,  無形中也壓迫了中產階層的產生和他們未來的消費, 更慘的是, 房地產是高度桿杆融資和長期持有的投資商品, 這些目前高價購入房地產的人, 都是建立在房地產長期上漲的假設之下, 一旦情勢逆轉. 那恐怕才真是人類最大的泡沫. 這正是目前發生在美國身上的教訓.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談黃金

談黃金

前幾天看了一篇文章, 大談從黃金升到每盎司1000美元以上, 預言未來大通膨的到來.類似的觀點, 看過”貨幣戰爭”這本書的人應該也很熟悉, 作者提到歷中上多次金融巨頭們如何打壓黃金價格, 就是為了誤導一般投資人黃金的重要性, 好讓他們得以透過貨幣發行權掠奪世界資產¸ 最後作者甚至倡議中國應大量建立黃金部位取代過度浮濫的美元.

為什麼黃金有著這樣對抗現行貨幣的地位? 當然很多人會指稱這和過去的金本位制─也就是各國央行能發行多少貨幣, 都必須要以等值(量)的黃金作為依據. 那麼黃金又為什麼會成為各國發行貨幣的依據, 而不是白銀或是銅錫其他金屬呢? 當然這和黃金的金屬特性以及西方各國的貨幣史有關.

我個人對黃金的第一次印象是來自很小時看過的一部電影, 叫”十誡”. 當摩西千辛萬古把猶太人帶離埃及後, 摩西獨自上山聆聽神的訓示, 當他帶著印有神諭十誡的石板下山時, 看見猶太人正在崇拜一隻小金牛, 他一氣之下大喊一聲, 接著把石板擲向小金牛, 然後電影就結束了.

事實上, 電影沒有告訴大家的事, 在耶和華告知摩西十誡的同時, 也告訴他要用黃金來裝飾祂的祭壇(這是西元前十三世紀的事)。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耶穌誔生日, 東方三哲帶來的賀禮中, 其中一項也是黃金, 聖經更是多次提到黃金, 換言之, 在西方世界, 黃金不只是受到一般平凡百姓的喜愛¸ 同時也受到上帝的青睞.

黃金在西方世界成為交易貨幣有著很早的歷史, 早在西元前2600年前就有黃金的紀錄。我認為這和黃金的二大金屬特性有關。首先, 黃金的密度很高(我不確定是不是金屬中最高的), 這讓黃金不會氧化, 有此一說, 人類從有史以來開採出來的黃金到今天都還存在.當然黃金的高密度也讓它重量非常的重, 一立方公尺的黃金重達19,300公斤.(這也是為什麼九份的黃金博物館館長晚上可以安心睡覺的原因)。其次¸黃金的延展性是所有金屬中最高的, 以及柔軟的金屬性, 這有利於黃金切割成為不同大小來作為交易工具.

至於在中國, 雖然曾發現過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金幣, 但由於中國產金的數量不足以支應成為貨幣的需求, 在元代之前, 黃金主要是作為裝飾用.(南宋以後因為海外貿易的日益發達, 大量海外金元銀元流入中國, 才慢慢成為貨幣, 中國歷代主要的貨幣多半是銅錢)

那麼黃金是又怎麼被紙幣取代的呢? 如前面所提, 黃金雖然有密度高, 延展性好和柔軟等特性, 但同時也有重量重、攜帶不便的麻煩. 因此西方慢慢發展出了和中國匯票類似的概念, 也就是出遠門前先把一定數量黃金存入到金匠店裡, 由金匠開立收據, 你到另一城市時, 再憑這張証明到他的連鎖店提領黃金。 當然你可以想像, 慢慢的大家發現只要有公信力的金匠開立的証明, 不一定交易非得要每次把黃金提來提去, 我直接把金匠的收據給你, 你再把收據轉到你自己的帳號就是了, 這有點類似今天銀行匯款的概念. 於是乎, 慢慢地金匠的收據就成為了大家都接受的貨幣。這就是近期西方紙鈔的由來(中國這方面更早¸唐代就有政府發行的紙鈔)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嗎? 當然不是, 接下來金匠發現了, 反正大家都只是把帳面上的黃金轉來轉去, 真正要提領黃金的只佔一小部份, 如果我私底下多開幾張收據那不就等於是印鈔機了嗎? 答案的確是如此, 這就是近代銀行的雛型, 當然你可以說, 是現代各國央行大開印鈔機和開創通貨膨脹的始祖.

談了黃金的歷史, 由此可知黃金在西方世界扮演貨幣的確有很深的淵源. 這也是為什麼, 當大家對央行印鈔票這件事產生疑慮時, 會直接反映在黃金身上. 但是如果你就此認為黃金會一飛衝天、一發不可收拾, 那你可能真的想太多了, 首先, 黃金雖然有很大的工業用途, 但是今日最大的需求仍是在裝飾品上, 相較於石油或白銀, 黃金相對作為投資商品的意味要大一些. 今天商品的暴漲暴跌, 除了眾所皆知的低利率造成貨幣狂流外, 商品交易標準化造成大量投資基金流向商品期貨交易市場也是一大原因(請參見石油上漲是怎麼回事), 而事實上, 黃金相對較低工業使用性, 反而造就它成為這些基金的最愛, 因為它不致於像石油一樣對民生造成恐慌, 進而招致各國政府的打壓.

其次, 目前黃金的最大持有國, 多數仍有傳統工業國(前五大分別為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和中國), 黃金並不具有和石油或是糧食同樣的戰略意義, 一旦黃金過度飆升, 很快就可以看到各國央行拋售打壓價格.

簡言之, 個人認為目前黃金價格的上揚, 就只和之前的石油上漲一樣, 只是單純的一種基金炒作現象而已, 我相信接下來大家一定會看到更多的市場消息, 算出中國人均黃金持有數偏低, 或是什麼中國、印度結婚潮造就黃金大量需求…等, 當然, 短期內大家一定會看到黃金的上揚。但是, 再重申一次我的想法, 黃金的需求量遠不及石油, 要炒到天價是不可能的事, 甚至那些那黃金和通膨患連在一起的人, 我也只能說”想太多了”, 真正的通膨時代, 土地、鑽石都會上漲的, 黃金只是其中之一. 黃金要到天價惟一的可能, 就是現有貨幣制度崩潰, 大家重拾黃金交易年代, 這有可能嗎?當然可能, 只是在此之前, 這個世界經濟可能也崩盤了吧, 還不如去放空S&P 500 指數賺更多.

總歸來說, 短期投資黃金是可行的,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其實沒有必要再把黃金當作貨幣的最終審判者.因為重回黃金作為貨幣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復返, 黃金, 還是把榮耀歸於上帝吧!

2009年9月2日 星期三

談台灣的地理優勢

談台灣的地理優勢

在這趟美國行的最後一天晚上, 受邀到一個朋友家裡共進晚餐. 餐桌上有三對來自大陸的朋友, 他們都是久居美國拿到公民身份的. 知道了我來自台灣, 大家都連忙"貢獻"一下他們的"台灣經驗", 多半是台灣的綜藝節目、政治情況..等, 但是有一位說到, 要是哪天開放外國人買賣台灣房地產, 他一定要馬上去買, 這句話在餐桌上獲得不少認同.

我驚訝地問到, 你們之前去過台灣嗎? 不然怎麼會想去台灣買房地產? 結果沒有一個人來過. "很簡單啊, 你看看台灣的位置就知道啦, 又有山又有海的, 各方面又進步 離大陸又近 價格又便宜 為什麼不?"...坦白說, 我原本對他們的想法只是認為中國人那套逢地就炒 或是只是單純有套房在台灣可以向其他人炫耀的心態, 但的確這番話真的說中了我對台灣地理優勢的想法.

打開地圖看看台灣的位置, 台灣之於中國, 有點類似古巴之於美國. 所不同的是, 美國的經濟重心在以紐約市和波士頓一帶的新格蘭地區以及靠近太平洋的加州地區, 而台灣所在, 卻是緊緊挾著中國最菁華的商業區─江浙地區, 甚至南自廣東 遠至山東的沿海地區.

從軍事上來說, 台灣以北的日本到南部的菲律賓, 都有強烈的美國"附庸國"色彩. 同時, 也扮演著美國西太平洋的第一道防線. 只要這些國家堅定不移地扮好美國的看門狗, 前幾年中國大力推行的航空母艦計劃, 就算造好了, 最多也只能在南海跑一跑. 中國沒有太大機會成為海權霸主。相反地來說, 只要這三個國家, 有一方投靠了中國, 那麼中國的海軍勢力馬上延伸到太平洋, 美國西太平洋防線只能退到夏威夷. 那麼這三個國家中, 誰最有可能背離美國? 日本和中國是世仇, 菲律賓以前是美國殖民地, 只有台灣和中國間是撲朔迷離的關係.

簡單地說, 台灣正處於中、美兩大勢力之間, 台灣政府玩的好, 中、美都必須競相討好台灣, 台灣政府玩的不好, 二邊一起剝削台灣. 這就有點像是三國誌的故事 大家知道這種"三國誌"玩的最好的國家是誰嗎? 不是魏、蜀、吳, 而是泰國(Thailand). 對, 就是那個名字常被外國人和台灣搞混的國家. 在清朝末期, 全亞洲幾乎都是西方列強殖民地的年代, 泰國是少數仍維持獨立主權的國家. 因為泰國西邊的緬甸、印度是英國的勢力, 東邊的中南半島是法國的勢力, 泰國巧妙運用這二股勢力的均衡和衝突, 保有了自己的獨立. 更厲害的不只於此, 在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勢力橫掃亞洲時, 泰國倒向日本, 成為日本的同盟(當然也保住了獨立), 結果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泰國居然是"戰勝國"的一方. 泰國是怎麼作到的? 坦白說, 我不知道. 但是我認為這種手腕, 正是台灣現階段最應該要學的.

前一陣子台灣水災, 美國CNN在網站首頁中, 提供了讓網民投票馬英九是否應下台. 當時我人在美國, 我不知道這件事是否在台灣引發了很大的反應. 但是可以想見, 這件事非常的不尋常

1. 你可想像在瀏覽CNN網頁的人, 可能有90%的人根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 同樣地, 台灣也從來不會是CNN關心的地區

2. 在過去台灣幾次上CNN的重大新聞中, 如兩國論後的中共飛彈威脅或是紅衫軍倒扁案, CNN從未評論過台灣總統是否應下台的問題, 各何況是一次的天災事件後

所以這件事對我來說, 只是表現出美國政府對馬英九靠向中國的不安和警告.

接下來呢? 我想美國政府會持續運用非正規模式或是扶助在野黨來警告馬政府, 但是不管怎麼說, 相較於民進黨, 馬英九還是有濃厚美國色彩的政治人物.一時之間, 美國政府還不致於用"推翻"或其他激進模式對待馬. 基本上, 只要不是"Trouble-maker", 而且心態上, 又害怕中共打過來, 需要美國保護以及三不五時用天價和美國買武器的台灣, 才是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的台灣.

至於大陸呢? 我想最上策是希望台灣全面開放投資市場, 這樣大陸馬上可以運用當初香港的模式, 把大量資金移進台灣, 一方面舒解大陸資金浪潮的壓力, 另一方面, 也同時"造福"了台灣的股市和房市. 大陸的期許是, 不管台灣未來走勢如何, 只要台灣經濟和大陸愈緊密, 台灣愈不可能作出踰越大陸範圍的事, 或者說, 必須把中國利益列入政策考量之中.

至於台灣呢? 我想以上三國誌的故事, 馬英九很清楚. 他也知道他相較他的對手最大的优勢, 就是他身上有著其他二大勢力想看到的希望(外省人和在美國求學工作), 但是弄的不好, 兩大資產也可能成為二大負債(美國人看到他外省人的身份, 大陸看到他美國背景), 在此同時, 從對大陸封閉到一年內的快速開放, 我想一半以上的台灣人民都還沒作好心理準備, 何遑論傳統約30%以上支持民進黨的群眾, 馬英九還需要時間調整,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出國前的文章提到, 我認為台灣對大陸的開放很快會告一段落. 兩岸會停留在"交流"階段, 也就是觀光、文化的交流 或者是技術上的交流. 至於開放陸資投資台灣房地產或是陸資台資間大型企業或金融業間的合併, 我想除非全球經濟再次陷入蕭條, 否則未來六年內應該都不會看到了.

結論是: 我個人仍認為台灣是未來幾年中全世界最具有投資潛力的地方, 但是這種潛力是會慢慢浮現. 絕對不會是那些地產商或是股票分析師說的那麼神奇而快速....因為台灣還沒有準備好而馬英九也不是大家說的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