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美式選擇權(Option)交易和開戶

美式選擇權(Option)和開戶

 

或許是受美股前一陣子大跌的影響, 最近有好幾位在網路上問我美股開戶的人, 如何開戶, 如何選券商這類的問題, 基本上可以先去看我去年七月寫的"台灣如何投資美股". 另外很多人提出的是有關匯款到這個股票帳戶的問題.

 

基本上, 要先說明的是, 美國券商和台灣的概念有一點不同, 在台灣, 券商基本上只是扮演一個交易商的角色, 你的錢是放在券商往來銀行之中, 你再簽訂授權書讓券商在成交時, 可以主動去扣錢或匯錢, 同樣地, 你的股票是放在一個叫台灣集保公司你開立的帳戶內, 同樣你也授權券商有權去幫你在集保公司內交割. 這方面, 其實台灣是比美國進歩的地方。

 

在美國, 你的錢和股票都在券商名下的次帳戶(Sub-Account), 所以你在匯錢時會發現你是匯到券商名下的帳號, 然後只是在附註的地方, 再註明你的帳號和戶名, 讓券商知道這筆錢要再撥到誰的名下. 當然, 這無形也增加了一項風險, 就是萬一券商倒了, 你的錢和股票都會受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在寫"台美金融保險" 去提到美國SIPC制度有30萬美元保險的理由.

 

不過本篇要順便告訴大家的, 是一項台灣比較少人交易的美式選擇權的開戶和作法.

 

在你一般開立帳戶時, 券商除了開戶申請表和W-8BEN FORM外, 一般都會再附上要不要開立保証金(Margin Account)(讓你可以作融資融券) 和 Option Trading Account.

 

其中, 由於Option本身是屬於較高風險, 而且需要較高的專業知識, 因此一般也會再分為四個等級:

 

Level 1: Write Covered Calls: 也就是你僅能就有現股部位作Sell Call

Level 2: Level 1+Purchase/Covered Puts 第一級再加上可以買進賣出 Put

Level 3: Level 2+ Spreads/Uncovered Equity Puts 第二級再加上跨式交易和

無現股Put交易(這個也叫"Naked" trade)

Level 4: Level 3+Uncovered Equity/Index Calls and Uncovered Index Puts

        隨便你想怎麼作

 

有關Option制度 下列再作詳細敘述:

 

1.      在美國, 每個個股的Option 契約代表著100股現股, 因此如果你Sell Call 10個契約, 那就代表你要賣出買權1000股的現股.

2.      同樣的結算也是以契約x100來計算, 例如你sell call 二月合約, 執行價12.5的SIGM 10單位, 成交價0.5元. 如果到期沒有執行, 你會獲利0.5x10x100-手續費

3.      交易手續費:以我常交易的Ameritrade為例, 交易費網路下單是9.99+0.75 per contract

4.      美式選擇權和台灣熟悉的歐式選擇權不同, 在到期前的任何一天, buy方都有權要求執行. 那麼大家可能好奇, 如果有一個buy方要求執行, 如何配對到sell方呢?答案是, 由電腦隨機. 換言之, 如果運氣好, 就算市價高於你的執行價, 你也不見得會被要求賣出現股.

5.      到期結算: 到了契約到期日(每個月第三個禮拜五), 如果收盤價低於執行價, 和任何選擇權一樣, SELL方賺權利金, BUY方損失. 但是如果收盤價高於執行價, 只要差價在0.05元以上, 系統會主動執行. 而且這是以現股進行交割. 券商會向作BUY的人, 帳戶內扣掉執行價X合約數X100+交易費, 並撥給現股. 對SELL方的, 則是拿到以上的錢-交易手續費+權利金, 並扣掉現股.

 

為什麼要提Option? 因為其實他是一項很好的交易商品, 你只要有一點簡單的知識就可以. 例如我持有的SIGM股票前期一直跌, 但是我又不想把現股賣出, 於是我作了SELL CALL的動作, 把執行價(Exercise Price)拉高, 這樣一樣到期我就可以賺取權利金. 相反地, 如果價格走高, 我也可以比預期高的價格賣出股票.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為什麼要簽CECA

為什麼要簽CECA

 

  我之前曾對我的酒友們說過, 我最佩服民進黨的地方, 就是他們就是有辦法在三句話內講出重點, 而且清析明瞭, 大家都知道主題, 相對的, 國民黨就像是個年過半百的中年大叔, 老是愛講過去, 東拉西扯的, 講了半天, 看似有道理, 但是你也記不起他到底是講了什麼。

 

  這二天的新聞又在炒台灣要不要和大陸簽CECA. 和往常一樣, 老K東扯西扯, 不簽會很慘啦, 但是就不是說不出來到底會有"多慘", 或是簽了之後又會有什麼好處, 只聽到小馬在那裡講, 今年一定要簽, 而且不必通過公投, 為此, DPP自然反彈, 再加上美國華盛頓郵報再進來湊一腳, 簽訂CECA有利於兩岸統一, 這自然觸到DPP的痛處, 於是DPP立刻大罵這是賣台行為, 如果簽了一定要罷免小馬。

 

  哎~又是一場莫名的口水戰. 請讓我用簡單的話告訴大家, 台灣為什麼要簽CECA.

 

就誠如國民黨說的, 重點不在和大陸簽CECA, 而是著眼於明年要實行的東協+1 (中國) 或東協+3 (中、日、韓)自由貿易區. 這是在2004年中國和東協(ASEAN)簽訂的一個貿易協定, 主張建立共同市場, 並推除區域內的貿易障礙(簡單的說, 就是開放市場和零關稅), 裡面還有一個重點, 就是逐歩走向建立區域貨幣─亞元的成立, 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不過, 初期中國的重點, 應該是建立以人民幣來作為區域結算貨幣。這項協定預定於明年, 2010年實施。

 

好了, 這個區域佔台灣出口多少比重呢? 中國約是30-35%, 東協約在10-15%左右. 一旦這個區域內協定國家是零關稅, 但是台灣賣東西要關稅, 特別是在目前低利化的年代, 想當然爾, 台灣產品就會失去競爭力. 但是情況還好的是, 東協主要出口產品和台灣還是有一定的區隔, 此外, 台灣主要的電子產業, 都是以台灣接單, 大陸出口模式, 其實影響也不見得那麼大. 但是更重要的是, 台灣主要的竸爭對手, 韓國和日本也看上這塊大餅, 都有意加入這個組織, 如果今天日、韓順利加入了, 台灣沒有, 那問題就真的大了, 台灣在東南亞的市場有可能被吃掉大半.

 

有立委說, 那台灣為什麼不直接加入東協就好, 幹麼和老共簽CECA? 是啊, 台灣要這麼行, 不直接加入IMF 和聯合國就好, 幹嘛這麼麻煩. 和以上的情況是一樣的, 基本上, 東協組織中國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雖然中國不是會員之一, 但這些國家除了新加坡外, 基本上都是一面倒向中國的。

 

那怎麼辦呢?眼看明年就要到了, 於是國民黨裡面有一些天才, 就想到了, 反正不是中國加入了嗎? 就去找老共, "哎~你不是一天到晚說我是你兄弟嗎? 可不可以幫我弄張門票啊, 我就當中國的一部份吧", 老共當然基於"骨肉情懷"說好, "我還能順便加碼呢, 讓你們比照港澳簽一下CEPA吧". 在台灣, 白痴也知道, 如果有人膽敢"自甘墮落", 自稱為中國一部份, 那肯定被轟到滿頭疱. 那怎麼辦呢?小馬知道如果不簽, 台灣經濟肯定雪上加霜, 特別是韓國也進去的話, 但是, 如果簽了CEPA, 本來已經夠"紅"的他, 勢必紅到發光. 於是幕僚們翻了翻, 找到了印度和新加坡簽過CECA, 想想和彼岸換個名字, 既達到了台灣經濟的目地, 又不用去碰到政治上的禁忌.

 

但是問題來了, 台灣的冏境, 大陸很清楚, 台灣想避開政治簽CECA, 中共不一定同意, 很多人在大聲疾呼要讓老百姓知道內容, 問題是1.內容未定 2. 應該不會有人在談判前, 先掀底牌的吧, 除非你真的相信大陸是你的至親骨肉, 願意犧牲自己來成全你.

 

台灣當初為了加入WTO, 也曾面臨過類似的情況, 不同的是, 當時中國勢力還沒有這麼強大, 或者說, WTO主要還是歐美國家主導的, 台灣當時的新聞也沒有麼自由, 即使如此, 最後台灣還是選擇以關稅屬地─台澎金馬(TPKM)名義晚中國一小時加入.

 

至於這一次, 我想能做的, 還是只能相信政府了, 這種事依台灣目前的討論法, 大家討論過一年也不會有答案的. 至少我自己是這麼認為。或者, 應該說, 等內容出來再吵吧!

2009年2月23日 星期一

News-施振榮:薄利創新 金融海嘯是台灣品牌契機

全球金融危機來襲, 隨著國際研究機構對台灣的預測一個比一個悲觀, 大家都人心惶惶, 但其實我認為這對生產低價產品的廠商或是國家反而是一大利多(假設沒有貿易保護主義的話), 就如同我去年底寫的"我對2009年景氣的看法"預估的"服務業受創會比製造業更重", 因為大家都沒錢了, 消費上會傾向儘量減少其中的附加價值, 因此, 同樣有品牌的, 大家可能選擇網路購物, 來減少中間商的成本, 不必一定要有品牌的, 可能選次品牌, 或甚到不知名品牌的產品, 在此之下, 中國的低價劣質品, 會再次興起. 而對台灣呢? 台灣擅長生產品質比不上歐美日品牌, 但又比大陸好很多的產品。我很贊同本文施振榮先生提出的觀點, 金融危機下, 事實上正是台灣發展品牌的好時機.

 

在這一波景氣風潮中, 我認為台灣政府表現的過於舉止失措, 過度擔心民意的批評, 施政反而被輿論牽著鼻子走, 形成一種頭痛醫頭, 腳痛醫腳的冏境, 過去重視救火, 反而失去了興利的計劃.

 

對任何國家來說, 任何一次大規模的災害, 其實都是國家再生的契機, 經濟部長不應該每天只是花時間在想著如何拆除地雷, 或是去辯駁台灣經濟沒有大家想的差, 如果今天台灣政府要花500億去救DRAM, 不妨把同樣的錢去買下廣達和仁寶?

 

==============================================

(中央社記者葉代芝台北2009年2月22日電)對於金融海嘯後台灣產業發展方向,宏碁 (2353) 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認為,金融海嘯吹來台灣品牌發展新契機,由於台灣擅長薄利多銷與持久戰,較歐美品牌勝出機會大。

 

宏碁創辦人、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今天在台灣精品品牌協會年度會員大會,以「品牌經營面面觀」為題演講,他認為,雖然這一波金融風暴造成全球不景氣,連帶產業訂單急凍,企業營運數字也大幅大滑,不過對台商來說,反倒是經營的另一個契機。

 

他說,金融海嘯來襲,就連大老闆們也要省荷包,「價廉物美」是採購決策的重要關鍵,擁有創新價值的品牌產品會比高價品牌產品更受歡迎,「理性創新」價值將更勝「感性創新」,台商品牌過去就較歐美品牌更擅長訴求理性價值,更有利台商擴占市場。

 

對於不景氣影響整體購買力,施振榮反倒認為,這是有利台商品牌的發展趨勢,就是低價奢華產品的市場規模近來已明顯崛起,如小筆電市場的成長力道就相當高,這些都是有利台商品牌發展的契機。

 

施振榮分析,台商已習慣薄利多銷及持久戰,因此一旦在不景氣中經營企業要比「氣長」,台商反倒較歐美品牌更具優勢,歐美品牌常因大環境經營的條件不利,一旦無利可圖就會自動讓出市場,這反倒成為台商大舉擴占市場的最佳機會。

 

他演講時還開玩笑地說,最好再來幾次金融海嘯,不景氣的循環愈多愈好,因為每次台商受傷都最輕,歐美品牌受傷重,只要歷經景氣循環滾個幾次,台商往往就能勝出。

 

施振榮建議,過去台商在製造與研發領域已建立相當的優勢,但在品牌行銷上相對欠缺經驗與人才,趁此次不景氣,台商正好可以重新調整腳步,將多餘的資源積極轉型,以培養台商國際品牌行銷的能力。

 

他特別提醒台商企業主,企業經營品牌往往存在許多迷思,包括因虛榮心而經營品牌、期待因打品牌而一舉成名、小公司沒資源打品牌,還有認為經營品牌是行銷部門的責任。

 

施振榮強調,不能為虛榮心而打品牌,長期不賺錢的品牌就沒有價值;打品牌要成功不能只有「一」舉成功,要連續安打,更不可失誤太多,才能一步步建立起品牌形象;且經營品牌更是執行長與全體員工的責任。

 

他認為,品牌不是能賣高價就好,而是要求利潤;且要重視管銷費用的控管往往比製造成本更重要;此外,經營品牌也不一定比代工好賺,且要重視訂單品質,預防庫存問題。且要打品牌,創新產品是根本,行銷管理當地化能力則是能否成功的關鍵。

2009年2月21日 星期六

我的突發奇想

我的突發奇想─台灣經濟困境解決之道

 

 

上週在一個朋友的聚會中, 有朋友問起, 關於世界經濟問題的解決之道?

坦白說, 我要是知道, 美國和歐盟都要高薪雇用我了. 不過, 我還是很努力的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目前世界經濟問題起因於一個原因, 進而引發了許多潛在的問題, 就如同感冒引發了許多併發症一樣. 其實, 並不是感冒, 才造成肝炎或肺炎, 而是這個人本來就有肝和肺的毛病, 感冒只是誘發這些病爆出來. 那要怎麼解決這些問題? 二個方法, 第一, 就如同我在"美國經濟大蕭條(三)─醒思"提的, 讓時間慢慢去解決, 目前世界缺乏的不是錢, 而是信心, 信心之所以無法重振, 是因為政府的救援, 讓問題的爆發延後了, 因此,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問題出來, 天知道背後還有多大蔞子, 自然誰都不敢進場, 而時間正是最好的解葯, 當持續一段時間都沒有新的問題發生, 市場信心自然恢復. 這也是傳統古典經濟學派的看法.

 

第二種方法, 既然問題源自於泡沫, 那就創造一個更大的泡沫把原來泡沫蓋掉.事實上, 這正是世界各國正努力進行的模式. 沒辦法, 因為現在人民對政府的要求愈來愈大, 除了少數集權國家, 政府還有權選擇靜待落底, 多數在經濟沒落底前, 人民就把你踢到海底了.

 

為什麼提這一些, 倒不是去關心世界發展, 而是事實上, 如果你仔細想想, 第二項還真是解決台灣目前經濟困境的方法之一.

 

台灣近期的話題都不外圍繞著"雙低", 這裡面不是指"DRAM"和"LCD", 而是"低利率+低匯率", 低匯率會造成進口物資的價格上揚, 形成全民補貼郭台銘、施崇堂的奇景; 低利率造成存款戶利息收入銳減, 形成有儲蓄者去補助不儲蓄者的情況。尤有甚者, 由於出口佔台灣GDP很大比率, 全球經濟的萎縮,造成台灣經濟的急凍, 目前預估台灣2009年經濟成長率的單位, 從-11%一直到-2%都有, 但就是沒有一個是正數.一些研究單位甚至把台灣列為這次風暴中受傷最重的國家, 這對過去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真是情何以堪.

 

那要怎麼解決台灣的經濟問題呢? 我大膽提出一個想法─逆向操作. 既然降息無效, 為什麼不考慮升息呢? 央行可以考慮從明天起把新台幣存款利率提高到10%, 並重申央行全額保障所有存款, 不管是個人戶或法人戶.

 

接下來呢? 下週一台灣股市開盤會狂跌, 因為大量的股票族會賣出股票, 轉存銀行, 很多企業主、建商和老百姓會起來痛罵政府不顧經濟, 不知民間疾苦. 銀行馬上會面臨到和現有貸款戶利率協商的問題, 吸收了大量存款但卻無處可貸的冏境 但是一個月之後, 大家可能會開始感受到國際熱錢開始湧入台灣, 一些香港、大陸、美國不太連絡的朋友和親戚都打電話給台灣的親友, 打聽如何到台灣來開戶, 再接下來, 由於對新台幣的需求迫切, 新台幣馬上會走升, 此時, 另一部份沒抗議的企業主也要出來抗議, 因為新台幣的強勢會造成台灣出口失去競爭力. 但是再過一個月, 抗議聲會走弱, 因為熱錢的湧入, 台股開始急升, 這些老闆會發現作股票更好賺, 一年之內台灣會重現泡沫經濟。股市、房地產開如飆漲.

 

談到這裡, 或許一些人開始搖頭了, 泡沫經濟怎麼會是好事? 而且這樣下去, 台灣產業會更加出現空洞化.是的, 許多出口產業可能因而受影響, 但是衝高的股價就有利於這些上市櫃公司衝高現金部位, 甚至利用這個機會去進行國際購併, 創造更高的價值。而台灣目前受創嚴重的金融業(特別是保險業)、服務業甚至是台灣政府本身都能因而解套.

 

這種方法, 或許你認為我異想天開, 是的, 的確如標題說的是我的突發奇想, 但是我相信如果別的國家有辦法作到, 他們或許會試著這麼作.因為這並不是每一個國家都有條件這麼作, 這牽涉到國家債信的問題, 越南和印尼的存款利率都在10%以上, 但是沒有人會想把錢投入到這些國家, 因為國家倒帳和匯率貶值的風險都要大於10%, 亞洲國家中, 日本、台灣和新加坡是是最有能力作這種事的國家, 但日本的問題, 在於本身經濟體過大, 如果造成資金的虹引, 很快會引起國際間的糾紛, 新加坡不敢這麼作, 是因為新加坡是完全自由的金融中心, 如同多數的熱錢流出一樣, 資金的過快流出, 會造成經濟的崩潰. 但是台灣剛好在二者之中, 首先經濟規模算中型, 新台幣本身國際流通性不高, 外匯存底夠高, 央行足以掌控 其次, 台灣雖然放寛了外匯管制, 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有外匯控管的地方. (我印象中是500萬美金以上的匯出入要經過核可)。其實只要配合好, 資金的控管模式, 台灣很有可能重演過去澳洲的模式.

 

反正都這麼差了, 都被人砍十三刀了, 還差多被砍二刀嗎?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I.O.U.S.A

I.O.U.S.A

 

   可能受到近期投資市場大幅波動的影響, 很多騙子開始一一現形, 也讓龐氏騙局(Ponzi Scheme)這個名詞浮上檯面. 這種例子由來已久 基本上就是打著高獲利名號在外吸金, 然後用後來進場的資金來支付前手的利息, 一直到撐不下去為止, 這從台灣早期的鴻源集團就是最有名的例子.到最近美國的馬多夫、Stanford(這傢伙號稱他是史丹佛大學創辦人家族), 不過大家可能忽略了這個世界最大的龐氏騙局玩家─美國政府.

 

這是一部由Warren Buffett贊助拍攝的影片, I.O.U本來是借據的意思 (I Owe You),透過IOU和USA的結合, 巧妙地諭知美國人, 這個國家負債的嚴重情況。

原影片連結: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_TjBNjc9Bo

 

由於影片並無中文字幕, 因此我試著列出影片中的摘要和主要數字部份, 因為是依影片順序, 所以可能會有文意不通順之處. 此外, 由於影片中有提到部份美國的制度, 如Medicare 和 Medicaid, 因此我也在文章最後,補助說明.

 

================================================

YEAR 2007

Federal Debt: 8.7兆美元 (USD8,700,000,000,000)

GDP: 13.5兆美元 (USD13,500,000,000,000)

Federal Debt/GDP: 64.44%

 

如果這個數字再加上Social Security,  在9/20/2008 Federal Debt 會高達 53兆美元, 而且每年以2~3兆的數字在增加. 如果再加上近期的援救計劃, 則數字會上升的更快.

 

美國目前面臨著四大財政問題:

1. 預算赤字 2. 負儲蓄率 3. 貿易赤字 4. 領導力問題

 

    一、預算赤字: 

  • 1. 自美國獨立之初一直到1789年憲法通過, 聯邦赤字為750Million (七億五千萬) 佔當時GDP 40%, 自此之後, 聯邦赤字一路下滑到1835年終於回到零, 這也是美國歷史以來惟一聯邦赤字為零的

  • 2. 之後隨著南北戰爭(1861-1865的開始, 聯邦赤字再度上升, 首次突破10億美元, 之後隨著戰爭結束, 聯邦赤字再次下滑

  • 3. 到1913年, Federal Reserve成立負責貨幣政策和監管銀行, 同年現代的所得稅成立, 聯邦赤字降到佔GDP的7%

  • 4. 1917-1919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聯邦赤字再次上升到佔GDP 35%, 不過因為美國經濟的成長, 聯邦舉債能力也跟著提高, 接下來隨著戰後重建, 這個比率也跟著下降

  • 5. 1929-1939 美國經濟大蕭條, 政府採取了一連串的救市措施, 聯邦赤字佔GDP也回到了44% 

  • 6.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 美國聯邦赤字達到歷史新高, 佔GDP122%, 也首次突破了2000億美元, 之後同樣隨著戰爭結束, 赤字開始下降

  • 7. 1965, 越戰開始聯邦赤字再次上升到佔GDP 47%, 同年二項影響美國財政的重要法案, Medicare & Medicaid 生效

  • 8. 1980年共和黨的雷根上任, 開啟了供給面經濟學的時代(又稱雷根經濟學), 全面減稅 聯邦赤字佔GDP, 也從1980年的33% (9090億美元)一路上升, 到1988年雷根下台, 到了52%, 數字高達2.6兆美元, 接任雷根的老布希, 繼續雷根的減稅政策, 於是到他下台時(1992), 聯邦赤字己經高達4兆美元

  • 9. 1993年民主黨柯林頓上台, 開始採用平衡政府預算的方式, 量入為出, 縮減政府開支, 於是聯邦赤字佔GDP 下滑到57%, 並其中有五年出現財政盈餘

  • 10. 以2008年為例, 聯邦政府預算為2.9兆元 (分別為社會安全(SOCIAL SECURITY)佔6100億, Medicare 佔3300億, Medicaid佔2040億, 軍事費用佔6070億 以及2440億用以支付舉債利息), 而同年聯邦收入為2.5兆(分別為個人所得稅1兆2200億, 公司所得稅 3450億, 聯邦保險稅(FICA) 9100億, 其他收入460億), 差距有4100億的預算赤字.

  • 11. Baby Boomer (戰後嬰兒潮), 在過去幾年中這些人貢獻了大量的稅收和社會安全稅, 在這幾年這些人要開始大量退休(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4年), 並享用他們之前付出的保險給予的給付和醫療照顧, 這會使得美國的財政問題在未來更加惡化


 

 二、負儲蓄

影片中主要討論美國儲蓄率從1960年代的12.4%, 到1980年代的13.6%(p.s80年代前, 美國面臨經濟下滑), 1990年代6.7%, 一直到2000年代到-2.9%, 下滑的原因, 除了美國承平已久, 少了憂患意識, 也和美國這些年來, 容易取得信用(easy credit)、活在當下(Live Today)和以消費為導向的社會經濟 (Consumption-Oriented Society).

 

 三、貿易赤字:

  • 1. 在全球224個國家中, 貿易盈餘前五名國家分別為中國、德國、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和日本, 貿易赤字最後五名分別為美國、英國、歐盟、西班牙和印度

  • 2. 美國如何來平衡聯邦赤字? 當然是發行公債, 以美國聯邦赤字來看, 在1955年之前, 美國公債全數為美國人持有. 到了1965年, 由於美國預算赤字的上升、儲蓄率的下降和貿易赤字的增高, 在當年3220億的赤字中, 610億為信託基金持有, 其實公眾持有的2610億中, 有4.7%為外國人持有

  • 3. 到了1975年, 聯邦赤字到達5420億, 信託基金持有1470億, 公眾持有3950億, 其中有16.7%為外國人持有

  • 4. 到了1985年, 聯邦赤字到達1兆8000億, 信託基金持有3100億, 公眾持有1.5兆, 其中有14.8%為外國人持有

  • 5. 到了1995年, 聯邦赤字到達4.9兆, 信託基金持有1.3兆, 公眾持有3.6兆, 其中有22.2%為外國人持有

  • 6. 到了2007年, 聯邦赤字到達8.7兆, 信託基金持有3.8兆, 公眾持有4.9兆, 其中有44.5%為外國人持有

  • 7. 2007年持有美國國債前三名的國家分別為日本(6230億)、中國(4770億)和石油輸出國(1330億)

  • 8. 影片中也舉蘇伊士運河危機為例, 說明如何運用債權作為武器, 迫使債務國屈服(請見附註)


 

 四、領導力

這部份主要談論小布希總統的能力問題, 從2000年上任時, 美國聯邦赤字為5.6兆, 到其任期內, 發生911事件, 先後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 三次的降稅, 簽訂Medicare-D法案以及Fed十二次的降息, 讓美國赤字上升到2006年的8.3兆

 

最後,影片討論到到底美國的赤字有多大? 以目前來說總合負債(美國國內其他的公共債務)約11兆美元, 社會安全準備(Social Security) 7兆美元, 接下來Medicare (A+B)為26兆美元, Medicare-D 為8兆, 再加上其他雜項負債1兆美元, 合計約為53兆美元, 約當於每位美國人負債17萬5千美元.預計到2040年時, 這項赤字數字會佔GDP的244%, 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的二倍. 到時美國政府除了縮減政府開支(關閉部份政府機關、減少對教育的開支...), 就是只能加稅, 預估所得稅平均稅率要從目前的20.2%, 上升到42%.

 ==================================================

註:

  • 1. Social Security 社會安全制度:創立於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 由雇主和員工定期從薪水中扣一筆社會安全捐(FICA)到這筆基金來, 社會安全局(SSA)再把錢運用到1. 老弱殘障和遺族的補助 2. 失業救濟金 3. 老弱殘障的醫療保險(Medicaid) 4. 兒童健康保險...等.但是隨著退休人數的日益增加以及壽命的不斷延長, 社會安全已經成為美國政府在未來幾年財政的重要負荷

  • 2. Medicare: 這是社會安全的一部份, 由聯邦政府負責, 主要是針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 或是65歲以下但是有殘障人士.主要包括三部份


Medicare-A: 住院給付

Medicare-B: 醫療保險給付

Medicare-D: 處方葯的給付

  • 3. Medicaid:和Medicare一樣屬於社會安全一部份, 但不同的是, 這是由聯邦政府補助州政府進行, 主要針對的是負窮.是以家庭收入和資產來認定受補助的對象.

  • 4. 經濟學家亞瑟‧拉佛(Arthur Laffer)坐在華盛頓的一家餐廳裡,在一張餐巾紙上,畫出一條曲線說明稅率和稅收的關係。一般的想法是,稅率越高,稅收應是越多才對,但是拉佛認為稅率和稅收的關係並不是直線性的,而是隨著稅率的提高,稅收起先會跟著增加,但是當稅率上升到一定水準之後,稅收不但不會增加,反而隨之減少!這條曲線稱之為拉佛曲線(Laffer curve)。拉佛認為美國當時的情形,應該處於拉佛曲線向下遞減的部分。(p.s 這個就是之前台灣電視一直打廣告要求減稅的那條線, 本影片中也有出現)


拉佛曲線引起雷根的注意。有鑑於此,雷根於一九八○年競選總統時,以減稅為主要政見之一,他認為當時美國稅率過高,影響工作意願,因此降低租稅可以提高工作誘因,所得與稅收收入將會隨之增加。因此,拉佛與雷根的觀點,被稱為供給面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

5. 蘇伊士運河危機: 又稱為第二次中東戰爭, 發生於1956年, 埃及宣佈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回有, 於是英、法和以色列三國聯合入侵埃及, 當時持有大量英國債權的美國不認同這項軍事行動, 於是在國際間大量拋售英鎊, 並且否決英國向IMF的貸款以及停止對英國的援助, 迫使英國最後撤軍

2009年2月14日 星期六

貶值救台灣經濟? 算了吧

貶值救台灣經濟? 算了吧

 

今天的經濟日報和工商時報, 不約而同都在第三版登出了央行總裁和經建會主委異口同聲對企業界要求以讓新台幣貶值方式來拯救經救作法不表贊同。貶值救經濟? 我想可能這些企業主如果不是睜眼說瞎話, 那就可能是太久沒深入基層了吧.

 

首先說明貶值的定義, 基本貨幣本身是不會貶(升)值的, 貶(升)值一定是相對於某一貨幣才會發生, 如果是貨幣相對於貨品, 那麼就是物價上揚(下跌).在台灣, 多數在講今天新台幣貶(升)值, 指的大都是相對於美元而言(請注意, 這世界不是只有一種貨幣)。

 

其次, 為什麼對美元貶值有利於出口? 很簡單, 因為同樣賺一美元, 在USD/NTD =1:30 時, 廠商等同於賺了30元新台幣, 但是如果貶到USD/NTD=1:40時, 廠商就賺了40元, 相對來說, 如果廠商只想賺30元NTD, 那他可以降低售價, 相對提高了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相反的, 貶值不利於進口, 因為 USD/NTD =1:30時, 進口商只要付30元NTD去買1USD的產品, 當貶到USD/NTD=1:40時, 進口商要付到40元, 毛利下降不說, 可能進口產品還要調高價格.

 

我可以理解, 為什麼這些企業主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主要是來自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南韓, 從今年的1/1 到今天約莫44天內, 韓圜一共對美元貶值了11% ( Jan.1 USD/KRW=1:1254 今天收盤是1:1404), 同期間USD/NTD 則是貶值了3.6% ( Jan.1 USD/NTD=1:32.82 今天是1:34.04), 這對一些處於標準化的商品, 如DRAM, 石化原料...等傷害最大.

 

但是為什麼我又說這些企業主昧於事實呢? 答案是, 如果十年前提出以上的說法, 或許還有幾分正確, 但今天卻不見得適用, 這主要和今天台灣的產業型態有關, 台灣本身幾乎不產什麼資源, 產業也是以加工模式為主, 今天如果新台幣對美元走貶, 對業主而言, 只有短暫的快樂 (因為還有未換成新台幣的外幣或是之前庫存的原料), 馬上他會面臨到成本增加, 這同樣會反映在他的售價上。

此外, 台灣多數的製造業多已外移到大陸去, 這些薪水都是要用人民幣支付 新台幣對美元的貶值, 相對也提高公司勞動力的成本. 簡單地說, 新台幣對美元升值, 公司原料和勞動成本下降, 但報價競爭力低, 相反地, 新台幣對美元貶值, 公司製造成本提高, 但報價競爭力上揚, 基本上沒有一方是絕對有利的.

 

相反的, 如果一旦新台幣對美元大幅貶值, 對企業利潤的增加有限, 但是全體老百姓卻要為此付出代價,所有進口的大宗物資都會上揚, 麵粉會上漲、石油會上漲、沙拉油...等都會上漲, 形成老百姓用血汗錢去補貼郭台銘、施崇棠的冏況.

 

另外, 從投資而言, 一旦新台幣長期走向對美元趨貶, 亦不利外資投資台灣, 很快地大家就會看到外資快速的流出台灣, 股市下挫.

 

那麼韓國為什麼會這麼作呢? 理由我個人推測有二

  • 1. 韓式的競爭文化: 就像倚天屠龍記裡的七傷拳一樣, 傷人十分先傷己七分,先把敵人拼倒了再說, 這是很標準韓國人作生意模式.

  • 2. 韓國實際的經濟情況要遠比檯面上顯示的數字更嚴重


 

不管韓國怎樣, 回到問題本身, 其實, 我個人認為這次經濟的問題, 在於需求的急速消失, 而不在於競爭. 特別是像台韓這樣生產中高品質、中間價位的產品, 除非台灣和韓國要把品質拉到和大陸、東南亞水準去競爭, 否則本身貨幣再怎麼貶值, 效果真的不大. 反而傷己更深. 相反地, 既然貶值無效, 或者說不管升貶值影響都不大 (因為台灣只是賺取製造成本和售價的加工費), 其實台灣應該反而可以考慮讓新台幣對其他貨幣大幅升值, 一方面可以降低百姓生活的負擔, 另方面有利提高台灣的購買力, 協助台灣產業進行整合或購併.

 

 新台幣貶值就可以救經濟? 算了吧, 我覺得升值救經濟還比較有可能!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CNY vs. USD

CNY vs. USD

 

 在最近大家把目光焦點投注在美國新的舒困法案會不會通過時, 大家或許沒有注意到另一場"貨幣戰爭"正在悄悄發生. 我們來看看最近的一些比較不受注意的新聞:

 

1.2008/12/25 中國國務院表示,將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雲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    

2. 2009/2/3 雲南省首開邊貿人民幣結算和試點, 並預計擴大到東協十國

3. 2008/12/17中國人行和南韓央行簽定貨幣互換協議

4. 2009/1/21 內地香港簽2000億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國際化"抵香港站

5. 2009/2/10 中國人行和馬來西亞央行簽定貨幣互換協議

 

接下來呢? 我個人猜測會有幾件事會在今年發生

1. 台灣和大陸簽定金融MOU, 討論兩岸交易直接用人民幣結算

2.澳門和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定, 然後更多東協國家比照馬來西亞模式和中國簽訂

3. 中國擴大對外援助, 直接使用人民幣, 並要求受援助國家以此向中國購入商品, 一舉解決人民幣國際性不足和國內出口不振的問 題

3. 以避免匯兌虧損為由, 要求對外融資一律要求用人民幣借貸和歸還

 

 自從布列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廢止金本位, 授與美元信用制後, 美國亂印美元, 早就不是新聞了. 但是美元仍是一支獨秀, 日元和歐元一直難纓其鋒, 除了美國國力強盛、本身居全球消費主力和相較於歐元區的政治穩定外, 國際間交易以美元為基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為此, 世界各國上至政府央行, 下到百姓都要儲備美元, 無形中大家都無息借錢給了美國政府. 這當中的利益(或者說損失)有多大? 我想很多國家都很清楚, 問題是無可奈何.在我去年最後一天寫下的 "黃金投資" 中, 曾有趣的討論了一下外匯存底前五大的國家, 中、日、俄、台、印, 到底誰會開這一槍? 我猜是中國或俄羅斯. 現在看起來, 答案已經慢慢要浮上檯面了, 或許有天我們回過頭來看, 這件事在歷史上的影響, 要大於本次的經濟恐慌。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談股票分析師

談股票分析師

 

  下面是一篇今天登於中時電子報, 譯自紐約時報的新聞, 評論不管前景多不看好, 多數分析師仍是向客戶叫進股票, 甚至根據統計有85%的分析報告就是作多後市的.

 

   在近幾年來, 由於外資的大舉進入股市, 影響力也相對大增, 相對的, 大家也開始愈來愈習慣於跟著外資"坐轎". 看看外資的每日買進賣出和買賣超金額來決定後續操作, 外資的研究報告喊進某一個股, 那麼就大漲, 反之, 則大跌。相較於過去那種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 外資付了高薪給這些研究員, 讓他們學有專精的分析產業和公司, 甚至進而能訪談高層, 得到一些一般人拿不到消息, 並透過全球綿密的產業網絡, 精準分析上下游, 想也知道, 外資的分析才是"有所本"。

 

   的確, 美國股市都是這樣的運作的, 這是基於美國認定自己的市場已經達到"效率市場", 所有市場訊息都已充份反映在股價上了, 因此, 有新的重要訊息會馬上引起股市的波動, 如財報或是等同於財報的"分析師報告".

 

   用簡單的話說, 在效率市場假說前提下, 分析師的功能就在幫我們(或公司及自己的客戶)在公司發表財報前, 透過他個人的判讀或公司的研究, 先預估出來公司"可能發表"的財報數字. 然後, 在美國有一家公司叫First Call, 他會匯整各分析師的預估數找出平均價, 形成預期, 最後當公司正式財報出來後, 如果高於"預期"則公司大漲, 反之, 則大跌.

 

   這其實是我從作美股開始, 就一直無法理解的地方, 因為不管高於預期或低於預期, 這其實只代表一件事, 分析師不準. 如果你是公司會計, 作出的數字一直不準, 那你會受罰, 如果你是學生, 你的數學數字和答案不同, 你會拿零分, 只有分析師, 如果不準, 還可以拿公司表現高(低)於預期這樣的藉口,為自己開脫.結果市場怪罪的, 居然是公司, 而不是分析師。 理論上, First Call不是應該順便公告一下, 誤差最大的幾個分析師以及統計一下年度誤差最大分析師嗎? 答案是不會, 因為第一, 在美式的商業理論中, 這種事公司自然會處理, 第二, 你會發現其實各家分析師的數字差異都不大.

 

 進一歩去"分析"分析師這種行業, 與其說他們擅長數字和產業, 不如說他們更擅長心理學, 舉例來說, 如果有五家追蹤台積電的分析師, 其中有四家發表了強烈買進(Strong Buy)的報告, 但是你不那麼看好, 你會怎麼作? A. 依自己的意思 給了賣出 (Sell)的評等, B. 閉著眼睛, 先評Strong Buy 再寫理由 C.採取一個中性的評等, 如Buy or Neutral (中性)?

 

  更多人或許會考量後果, 如果你給的是Sell, 但台積電的財報真的非常好, 那你馬上成為最不準的分析師 而且公司內部和你的客戶─台積電會非常不喜歡你. 相反的, 你和大家一樣給了Strong Buy, 結果台積電財報非常的差, 結果會是, 台積電"低於市場預期", 你只不過和大家一樣都"看走了眼"。如果是你, 你會怎麼作? 同樣的道理也用運用在EPS的預估上, 這是我前面所說, 各家預估的數字都會相去不遠的主因.

 

  事實上, 分析師這個工作和公司簽証會計師一樣存在利益衝突, 理論上, 會計師是受股東所託, 監督公司是否符合會計制度的公正第三人, 問題是決定雇用哪一家會計師的, 卻是公司的經營者。同樣的道理, 理論上分析師是公正的評估者, 問題是, 會計師事務所至少理論上還是獨立的公司, 分析師背後是大型的券商或投資銀行, 相較於研究報告服務客戶和自營部, 他們和這些受評價公司間, 還有更多生意的往來, 投資顧問、IPO & SPO、M&A...等, 所以你就不難了解為什麼多數的投資報告都是買進了, 甚至在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破產案(應該說詐欺案)─ENRON(安隆), 發生前還有一堆分析師是叫進的.

 

  很多人都能了解, 第四台那些每天都精準預知哪支股票會漲的"老師", 如果他們真的那麼準, 就自己做就好了, 何必出來"救世"? 對照一下這些分析師, 如果真的那麼準, 那他們應該可就預估到自己的公司都不保了, 不是嗎?

 

======================================
 紐約時報週一報導,即使在經濟衰退惡化與股市不斷下跌之際,華爾街分析師依然持續建議投資人買進,而這種一面倒的看多不看空心態,已引發外界爭議。

 報導指出,在去年11月信用急凍、經濟停滯不前與金融市場跌落10年來谷底時,少見分析師建議賣出。而在上月道瓊與標普500指數出現史上最慘澹的元月行情後,只有5.9%股票評等被分析師列為賣出。然而這種一路看多的態度也引發投資人的質疑。

 雖然這些分析師樂觀辯稱,跌落低點的股票有朝一日將會反彈,但由於過去分析師多次預測失準,因此投資人對他們的建議也大打折扣。

 2000與2001年股市泡沫時,外界歸咎分析師是煽動網路股價膨脹的元兇。這次經濟危機,雖然信用評等機構、房貸公司被指責是罪魁禍首,但分析師也被視為這波經濟危機的幫兇。

 代表投資人興訟的證券律師桑曼斯基責怪分析師「再度錯估形勢」,沒有提早警告投資人要脫身或是減碼。

 First Coverage執行長凱斯曾估算過,不論是在牛市、熊市或持平市場,研究報告總有高達95%要投資人買進。當去年10月初國會與財政部決定協助銀行紓困,以安撫驚恐不安的市場時,花旗集團一名分析師卻調高美國銀行股價評等至「買進」。但自此之後,美銀股價直瀉77%。

2009年2月7日 星期六

漫談軍公教优惠存款18%

漫談軍公教优惠存款18%

 

這篇文章同樣源自於台大PTT股票版中一位版友提及, 只要取消掉18% 大安區房價就會掉下來.我是出反駁意見而來. 和過往一樣, 大家都很喜歡以新聞媒體報導政治人物的談話來作為事實, 再加以這個題目和我最近有興趣的政府財政問題相關, 因此, 就以本文來向大家解釋這項引起爭議的18%事件.

 

首先要了解18%是怎麼訂出來的, 這是因為當初政府在訂定退休金時, 是以台灣銀行二年期定存而來,(是的, 當初的利率就是這麼高) 最大的問題是, 當初並沒有想到有一天利率會降到1%左右. 因此在法條上是以18%這個數字列述而不是以台灣銀行二年期定存, 在低利率的今天, 自然造成人人稱羨或是攻擊的目標.。以目前實際的運作而言, 是符合條件者把錢存在台灣銀行帳戶內, 再由國庫補貼利差, 換言之, 當利率愈低, 國庫要支出的數字愈大, 以去年來看, 一年國庫要為此支出約400~500億左右.

註: 此部份經網友修正, 引用退撫部長張哲琛的說法, 由於近年退休人數大幅增加以及利率的急速下滑, 預定國庫今年要支出約700億, 未來可能達到1000 億

 

這個問題, 或許大家以為是去年立委選舉才被提出, 其實這是一個陳年舊案了, 早在民國80年時, 當時民進黨為了主打老國代、老立委的退職金時, 意外發現許多單位都有類似的預算, 於是經過朝野的協商, 最後決定, 民國84年後的年資一律不適用18%优惠存款. 簡單的說, 如果你是民國84年之後進入公家體系, 那你和這18%根本無緣, 如果你是83年進公家體系, 你退休年資中也只有1年可以計入18%. 並非大家所講的所有公務人員一體適用.

 

那麼有哪些人可以領到? 從預算書上看, 高居首位的是退除役官兵优惠存款 (別以為這是老芋頭才能領, 現役軍人只要服役六年以上就算榮民即具有資格), 其次是公務員退休金优惠存款, 第三是軍人儲蓄利息補貼, 第四是教職員退休金補貼. 由上不難了解, 其實軍人所佔比例最高, 特別是早年為了備戰, 國家養了很多軍人, 而近年來因為裁軍, 強迫大量軍官退休, 造成國庫的負擔最大.

 

至於公教人員部份, 之所以引起很多的爭議, 無非是因為現今經濟困難, 軍公教的本俸早已高於社會一般薪資, 因而引發抗議. 事實上, 台灣軍公教薪資大幅的揚升, 主要在於民國79年調高12%, 80年調高13%而所致, 在此之前者, 其實退休金可以達200萬的寥寥無幾.因此, 就算可以領到18%, 他們每月實質所得並沒有預期的高, 而在此之後的, 由於可享用年資有限, 只有79~84年, 所以數字影響尚稱還好, 況且是原本職位低薪水低或是退休早的人, 他們可以領到的錢其實可能甚至不足以養老 (別忘了20年前月薪可能是幾千元), 因此在18%中, 軍人相對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但這其實也和台灣早期的特殊背景相關聯.

 

在84年後, 軍公教可以選擇一次退或月退方式, 符合18%部份, 只有一次退的可以領18%, 上限是200萬元, 而月退則可以領8成薪.

 

心得

  • 1. 會引發大家對18%的撻伐, 主要因為低利率時代的到來, 但是別忘了, 造成低利率的是政府, 而不是軍公教退休人員. 今天因為定存1%, 因而責怪軍公教, 如果有人利率漲到20%時, 到時想必是超級通貨膨脹, 那麼政府是否也要調高退休金利率呢?

  • 2. 請注意, 並非所有軍公教都可以享有18%, 事實上這早就是陳年舊案了, 就算是享有18%的退休人員, 也並非每個人都有200萬的退職金, 特別是早期的軍公教人員, 薪水低也造就了退休金低. 而這個數字基本上會隨著時間, 原退休人員凋零而日益減少

  • 3. 有人提到要修法去調整, 第一. 這件事早就調整過了, 否則不會84年後的不適用 第二, 法律修訂, 基本上是不溯及既往的, 因此政府無權再修法去把過去的合約再修改 第三, 軍公教基本上隸屬於考試院(公務員)、教育部(教師)和國防部(軍人) 要協調各單位不易.

  • 4. 一次退, 其中200萬可享18%和月退是政府現有配套, 只能二選一. 如果今天政府只因為零利率時代的到來, 就率爾片面調降利率, 不但有損政府誠信原則, 甚至違反了政府和員工間的工作契約

  • 5. 現行政府薪資制度中, 只有隨物價調薪機制, 而沒有隨物價減薪, 連帶退休金亦如此(軍公教加薪, 退休金同比例調升), 在經濟蕭條時容易引起爭議, 政府應研議出一套彈性調薪政策, 方能解決民眾在蕭條時的不滿.


 

最後, 請注意, 18%這是一個己經解決的問題, 會被一再拿出來, 其實只是政治人物的操弄, 甚至挾雜許多偏頗的意見, 因此造成社會的對立, 實在沒有必要. 大家應討論的, 是如何讓政府減少不必要的人員開支外, 另外需求建立一套更彈性更合理的薪資制度, 才是長久之道.

 

延伸閱讀: 再談18%优惠存款

立委薪水知多少?

立委薪水知多少?

談完了官員的薪水, 就順便談談立委諸公們的薪水, 作一個中華民國的立法委員到底可以領多少, 坦白說連立委自己可能都不清楚, 因為除了比照部長每個月領本薪89,760元和公費89,760元合計共179,520元外, 立委本身還有一大堆的福利津貼和補助, 如助理費、交通費補助、住宿補助等. 由於立法院的預算是自己編自己審, 所以是否圖利自己, 那就見仁見智了.

以下是我表列, 立委們可以領到的錢和補助



以上還不包括, 補助立委買手機, 手提電腦以及僑選立委每年往返僑居地的交通費.

我簡單作一下加總, 就上面表列的數字, 一位立委每年國庫要支付新台幣8,744,800元. 如果再乘以現有113位立委, 一年國庫一共支付立法委員9億8千 8百16萬元.請注意, 這是最簡單的估算, 不包括立委本身還有一些實報實銷的補助.

這些數字合不合理? 坦白說, 立法委員如果夠認真, 其實是偏低, 因為一位認真的立委, 其實要養活很多的助理作研究的工作, 但是台灣多數的立委身上, 我們卻完全看不到這筆錢被合理的運用, 除了問政不認真外, 很多助理就直接用老婆、兒女的名義去掛名, 等同於變相的詐領國庫.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出國考察這件事上, 立委每半年可以出國"考察"一次, 編列預算是16萬, 一年二次, 不少立委就藉此帶著一家妻小考察夏威夷和Las Vegas, 至於考察的心得是什麼? 沒有人敢問.

在本次立委選舉中, 台聯曾提出立委薪水減半的主張, 基本上, 我個人是很支持, 雖然台聯最後是全軍覆沒, 但其實我相信就算選上了, 立委諸公們也是選擇性忘記, 誰叫台灣百性都習慣於"今天公祭 明天忘記"呢. 與其要求立委減薪, 還不如期望立委大人們能在罵罵政府官員之余, 也多想想自己也是領不少人民的血汗錢, 好好為人民把關吧!

2009年2月6日 星期五

轉載新浪網-俄依稀重現98年金融危機

盧布保衛戰失利 俄依稀重現98年金融危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6日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本報記者 朱周良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週三宣佈,將俄羅斯的主權信貸評級下調至BBB,僅比垃圾級高兩檔。在此之前,為了對抗國際炒家對盧布的瘋狂"狙擊",俄羅斯最近幾個月的外匯儲備迅速縮水;同時,油價大跌等因素誘發的經濟基本面惡化,也促使資本大量出逃俄羅斯。

 

  面對嚴峻的形勢,俄羅斯政府正在積極調整政策,當局已經基本放棄捍衛本幣,以節省外儲資源;另一方面,政府已經將危機應對的重點轉向救助銀行業,而不是單個的工業企業。

 

  和俄羅斯一樣深陷"貨幣危機"的還有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等鄰邦。4日,力不從心的哈薩克斯坦政府無奈宣佈,將本幣一次性貶值25%。鑒於地區金融局勢迅速惡化,俄羅斯、白俄羅斯以及哈薩克斯坦等多國正在醞釀聯手渡過難關,一個規模為100億美元的區域"反危機基金"已提上議程。

 

  俄主權評級遭調降

 

  本週三,作為三大國際評級機構之一的惠譽宣佈,調降俄羅斯的主權信貸評級至BBB,僅比"垃圾"級別高出兩檔,並稱可能進一步下調。去年12月,另一評級巨頭標準普爾也宣佈下調俄羅斯的信貸評級,當時也是俄羅斯的信貸評級10年來首遭下調。

 

  惠譽表示,"降級"的主要考慮在於俄羅斯外匯儲備的迅速減少以及大幅增加的資本外流。"評級調降反映了俄羅斯遭受的負面影響,即商品價格下跌,全球資本市場動盪使得俄銀行和企業在對外債進行再融資時遭遇困難,而政府在重要宏觀政策調整上所面臨的困難,則對俄經濟產生了負面衝擊。"惠譽主權評級團隊新興歐洲部門主管派克說。

 

  分析師注意到,俄羅斯金融和經濟局勢陡然惡化的一個重要導火索在於盧布的持續貶值,後者則要歸因於油價大跌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等諸多因素。自去年夏末以來,盧布對美元已下跌約33%。上月22日,俄央行確定了新的匯率政策目標,即盧布兌美元不跌破36,對歐元和美元等組成的一籃子貨幣不跌破41。

 

  政府干預匯市力不從心

 

  儘管俄政府已多次宣佈擴大盧布的波動區間,且動用了大量外匯來干預匯市,但收效甚微。上周,盧布對一籃子貨幣創下紀錄新低。週四,盧布對一籃子貨幣的比價一度觸及41的下限。遠期市場的交易顯示,未來12個月盧布有可能進一步貶值20%。

 

  對於經歷過1998年金融危機的俄政府來說,任由盧布大幅貶值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不過,在屢屢干預無效的情況下,當局也不得不作出調整。

 

  大量干預帶來的後果,是俄羅斯外匯儲備的迅速枯竭。自去年8月以來,俄羅斯用於干預匯市的資金高達2000億美元,占該國外匯儲備的三分之一以上。外匯市場人士注意到,俄政府近日明顯減少了對匯市的干預。截至上周,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小幅增加了16億美元,至3881億美元,為三周以來首次。

 

  俄政府4日發出信號,暗示將改變其應對金融危機的政策。政府宣佈,將從為個別公司救急,轉為通過援助銀行業為經濟提供支持。俄財長庫德林4日說,政府將向國內銀行業再度注資400億美元,以加強金融業支持力度。政府還計畫大幅削減預算,以限制其財政赤字。

 

  東歐國家齊陷"貨幣危機"

 

  與俄羅斯"同病相憐"的還有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等鄰國。這些國家多數也實行有管理的匯率制度,並且也都耗費了大量外儲對抗近期本幣的持續暴跌。

 

  4日,哈薩克斯坦央行無奈宣佈,從即日起將哈薩克斯坦法定貨幣堅戈對美元貶值25%,以保證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和國家外匯儲備數量。從去年10月起,哈當局動用了約60億美元來維持堅戈對美元的匯率。

 

  美國紐約大學知名教授、人稱"新末日博士"的魯比尼4日警告說,俄羅斯等東歐新興經濟體正在醞釀新的金融"災難"。他表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以及一些波羅的海國家正面臨嚴重的貨幣危機,其現狀看起來就像十年前的東亞和拉美,而銀行業負擔著大量外債的哈薩克斯坦則"像是又一個冰島"。

 

  面對可能爆發的地區金融危機,以俄羅斯為首的新興歐洲經濟體已在積極採取行動。由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組成的歐亞經濟共同體本周宣佈,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各國將共同出資建立規模為100億美元的反危機基金。

轉載SINA網─美國第二輪金融救助面臨艱難抉擇

美國第二輪金融救助面臨艱難抉擇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6日 01:08  21世紀經濟報導

  特派記者 吳曉鵬

 

  2月9日,美國財長蓋特納將公佈第二輪金融救助計畫的內容大綱。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員Douglas Elliott 認為,第二輪救助計畫"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採取何種措施支援金融系統,其中有三種方案最受關注,即'擔保有毒資產','成立壞銀行(Bad Bank)', 和'國有化'"。

 

  在金融業救助方面,布希政府去年10月從美國國會要來的7000億美元或許也遠遠不夠。

 

  Elliott日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表示,"很明顯,7000億美元的金融救助計畫不足以讓美國金融系統恢復健康。"

 

  布希政府去年通過向銀行注資已經使用了其中的3500億美元。Elliott認為,這3500億美元主要是防止了美國的金融系統徹底崩潰,但並沒有扭轉金融系統不斷惡化的趨勢。

 

  一項跟蹤美國銀行業的KBW銀行指數自2008年下跌50%以後,在今年1月份又下跌了35%。投資者擔心最終政府不得不將銀行國有化,屆時所有銀行股東將被清掃出局。

 

  隨著銀行股價的直線下跌,要求政府採取全面干預措施的呼聲高漲。Elliott表示,新一屆政府和國會很快就會討論第二部分的3500億美元如何使用,以及是否需要額外資金。

 

  但與此同時,另一種"停止救助華爾街"的呼聲也在逐漸增強。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士抱怨:投資銀行的模式已經死亡,然而,美國的決策者們似乎有意讓它繼續生存下去,華爾街高層們的行為方式也好像他們的業務並未發生任何變化一樣。

 

  如何看待這三種救助方案?本報記者採訪了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Simon Johnson以及知名財經博客Baseline Scenario的創辦人James Kwak,請他們對美國政府三種可能的金融救助方案進行解讀。

 

  5.7兆美元有毒資產

 

  目前,美國政府面臨的最基本問題是,銀行手中持有大量的有毒資產,並且他們對自己這些資產的定價遠遠高於其他投資者願意支付的價格。

 

  在本報記者獲得的一份高盛的研究報告中,預計美國金融機構有毒資產的總量為5.7兆美元。

 

  而IMF去年10月份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認為,全球銀行去杠杆資產總規模為10兆美元。《華爾街日報》預計,美國之外有毒資產的規模約為4兆美元。也就是說,美國銀行的有毒資產規模約6兆美元。

 

  Kwak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情況,有一家銀行對自己手中某種債券的計價為97美分,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認為該金融產品的價值為87美分,如果情況惡化可能會下跌至53美分,而在市場上,該債券的交易價格僅為38美分。

 

  如果該銀行按照市價對這一部分資產進行重新計價,將會帶來新的損失。為避免報出巨額虧損,銀行唯一的辦法就是將這些有毒資產一直握在自己的手中。

 

  這佔據了銀行系統大量的資本金,同時吞噬著整個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整體經濟由此陷入停滯。

 

  蓋特納的前任保爾森一直希望解決這一問題,但他的救市方案多次轉向,招致諸多批評。

 

  為平息公眾的不滿,安撫"停止救助華爾街"的呼聲,新一屆政府官員表示,將進行更嚴格的監管。奧巴馬和蓋特納本週三(2月4日)宣佈了一項限薪措施,規定獲得政府注資的金融機構高層年薪將不得超過50萬美元。

 

  但國會共和黨議員期望新財長能對下一步的政策方向進行更明確的說明。

 

  國會少數黨領袖Joh Boehner在本週三給蓋特納的一封公開信中表示:"對TARP(問題資產救助計畫)的執行已經讓很多人擔心,當市場在絕望中尋找方向感的時候,(政府政策不明)是否進一步增加了市場的不確定性。"

 

壞銀行成本高昂

 

  蓋特納1月份在美國國會的一場聽證會上列出了保持銀行國有化的一套組合方案,設立一個"聚合銀行"(即壞銀行)來購買銀行的有毒資產,同時政府擔保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有毒資產。

 

  最近幾周,華盛頓官員一直在與華爾街密切接觸,看金融機構有多大意願參與壞銀行的方案,以及如何設立定價模型的問題。

 

  但該方案中最重要一環是以何種價格購買有毒資產。Kwak說,如果以市價購買,很多銀行需要進行進一步資產減記,將重新變成資不抵債,所以沒有銀行願意買。而如果買價過高,將是再一次用納稅人的錢補貼銀行股東和債權人。

 

  Simon Johnson也建議,將銀行分成"好銀行"和 "壞銀行"。政府購買有毒資產,將有利於價格發現,同時將幫助銀行去杠杆,重回健康狀態,銀行將重新發揮其應有的借貸功能。

 

  但這一方案成本高昂,Johnson做出預計,如果設立壞銀行,"政府可能要投入3兆-4兆美元的運營資本"。

 

  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主席拜爾上周一直在積極推動由FDIC來運作這個壞銀行。該機構在以前的金融危機中也曾有過類似的動作。

 

  1989年國會批准創立了重組信託公司(RTC)來收拾儲蓄與貸款行業崩塌後的亂局。最初立法者批准了500億美元。但在隨後的6年時間裡,隨著該行業形勢不斷惡化,國會不得不對RTC追加三次注資,最後共花去1240億美元。

 

  依據FDIC的研究報告,當時RTC解決了747家機構共3940億美元的資產問題,納稅人在這一救助方案的最終損失為31%。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表示,目前最好的辦法是按照1980年代政府處理儲蓄與貸款危機的辦法,接管失去功效的銀行,將其股東清掃出局。

 

  擔保有毒資產未能穩定信心

 

  本週三,頗有影響的紐約州民主黨參議舒默對壞銀行方案提出了尖銳批評,他表示,歐巴馬政府應擔保銀行的有毒資產,而不是設立一家壞銀行來收購這些資產。

 

  舒默的理由有兩點,一是壞銀行方案成本"非常高昂";第二,給這類資產進行估值,"價格可能會定得過低,以至於其他銀行都將破產"。

 

  採取擔保措施,政府基本不需要支付先期費用。舒默表示,擔保金融機構有毒資產是最容易執行的方案,並且目前已經佔據了上風。

 

  他的言論或許代表了一種轉變,即華盛頓討論的主題已經從購買有毒資產轉移到了擔保有毒資產。

 

  美國政府此前救助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即採取了這一模式。去年11月23日,美國政府對花旗集團的306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進行了擔保。今年1月16日,美國政府又擔保了美國銀行的1180億美元問題資產。

 

  在這兩個案例中,花旗和美國銀行都將承擔最先發生的虧損,花旗為300億美元,美國銀行100億美元,餘下部分的損失90%將由美國政府來承擔。

 

  即便有了政府的擔保,這兩家金融機構並未因此穩定下來,其股價持續在歷史最低價位附近交易了數月。

 

  從政府擔保這兩家公司之日算起,目前花旗下跌了約10%,美國銀行則下跌了近40%。投資者依然信心不足,因為不知道政府在何種價位擔保了這些銀行的哪一類資產。

 

  Elliott說,壞銀行方案的弊端在於,這種政府開放式的承諾依然沒有解決資產估值的問題。只要有毒資產還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就無法去杠杆至健康狀態。這會造成銀行仍然不願意借貸。

 

  另外的弊端是,那家銀行持有什麼資產依然不透明,納稅人的錢可能會持續對銀行股東和債權人予以補貼。

 

  7000億美元或許遠遠不夠

 

  目前來說,美國政府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將銀行國有化。但如果情況危急,政府必須要採取行動,保爾森因為沒有拯救雷曼兄弟後來被認為是重大失誤。

 

  在雷曼兄弟倒閉之後的幾個星期,美國金融市場凍結,引發全球金融危機,並波及實體經濟,使世界經濟陷入衰退。所以,政府再不允許有任何金融機構倒閉引發金融海嘯。

 

  Elliott對國有化這一舉措的利弊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國有化的有利之處在於,它將金融機構和納稅人的激勵與利益統一起來,不再用納稅人的錢補貼股東,因為股東將被清除出局,而公司原有管理層也會解散。

 

  國有化也需要處理有毒資產。各家銀行將對有毒資產按市價進行減記。同時淘汰沒有價值的銀行,為有價值的銀行重新融資。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最終銀行系統將重回健康狀態。

 

  但是,Elliott認為,現在的問題是,政府並沒有準備好自己來運作商業銀行;同時,國有化很可能會要求政府預先支付一大筆先期的費用;另外,如何處理與債權人的關係也是一大麻煩和難題。

 

  Johnson預計,金融體系救助方案最終將花去納稅人的淨成本為1萬億-2萬億美元,這與過去銀行業危機救助經驗相似,即救助成本為GDP的5%-10%。

 

  持有這種觀點的不止Johnson,早在去年11月份,FBR資本的銀行業分析師Paul Miller就預測,僅八大金融機構就還需要1兆美元的新鮮資本。

 

  美國副總統拜登上周日在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一檔節目中表示,新財政部長蓋特納將做出評估,剩下的7000億美元是否能夠讓金融體系止血。

 

  奧巴馬的經濟顧問,全國經濟委員會主席薩默斯以及國會發言人佩洛希上個月也都曾做出暗示,7000億美元之外可能需要更多的金融救助資金。

 

  Elliott提議,將擔保有毒資產與適度國有化結合起來,特別是對境況最糟糕的銀行進行大膽的接管。

 

  "我們沒有好的方案,只能是選擇最不壞的方案。"Elliott說。

活動─龍潭元宵迎財神

活動─龍潭元宵迎財神

SORRY, 剛剛才知道 這活動是在2/7號(六)晚上六點舉行!

 

幾年前, 我的朋友方先生送我一張名叫"Secret"的DVD, 我想很多人一定不陌生, 這是暢銷排行榜前幾名的書, 裡面主要在講, 宇宙最神祕的力量, 就是只要你內心不停呼喊你最想要的東西, 那麼你的願望就會實現. 我想, 是不是因為我以前在縱橫標案市場時, 每每看到很多案子都出在龍潭常常覺得扼腕, 才會讓我最後搬到龍潭來。

 

當初搬到龍潭, 只是純綷為了離開都市的吵雜和擁擠, 沒想到真的住下來後, 才慢慢品味到這個小鎮特有的味道.

 

龍潭是客家人的大本營之一, 在這裡, 鄉公所叫號的語言不是我們習慣的國語和台語, 而是國語和客語. 白斬雞沾的不是醬油, 而是桔子醬. 在去年青菜飛漲的時候, 這裡的青菜永遠是3把50元. 客家包子、板條、仙草..隨處可見. 或許是靠近山胞為主的復興鄉, 水果和高山蔬菜、香菇也是市場裡的常客.

 

龍潭市區很小, 但是該有的東西都有, 85度C, 白甘蔗涮涮鍋、Gordano, Net, 爭鮮旋轉壽司, 二輪電影院, 甚至還包括我太太視為罪惡的電玩店. 同時, 這裡也有著我看過全台灣最認真的路邊停車查費員, 我試過n次, 開單的時間幾乎都在我停完車後1分鐘左右.

 

這裡的人很和善, 你很少聽到馬路上亂按喇叭, 或是有人大聲叫罵的. 這裡的自行車歩道, 是我目前騎過最舒服的一段, 沿途有稻田、花海和小湖泊.

 

去年的元宵節, 龍潭鄉第一次舉辦了迎財神活動, 這是一個從晚上7點左右開始的活動, 基本上, 就是一個地方團體配合財神遊行的活動. 很碰巧, 我去年剛好在街上遇上了這次活動, 更有意思的是, 去年遊行中, 財神居然主動跑來和我握手, 讓我受寵若驚 (後來才發現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他誤以為我是他的朋友), 或許也是巧合, 我本來以為去年的操作情況不佳的, 結果結算還比預期的要好. 這不知道是不是財神之功了. 哈!

 

說上面這段, 倒不是要去誤導大家來迎財神就會投資順利. 只是作為龍潭鄉民的一份子, 很熱誠歡迎大家有空可以到龍潭來.今年的元宵節(下週一)同樣有著迎財神的遊行, 目前龍潭街上都掛起灯了, 如果不忙, 大家可以有空過來走走.

官員薪水知多少

官員薪水知多少

前一陣子為了國務機要費、特別費案, 大家開始稍微了解了一下台灣政府官員薪水結構, 原來除了薪水之外, 官員們還有一堆私房錢. 呼應之前寫的總預算審查, 這些錢其實立法委員應該要幫人民把關的, 但是或受限於本身的能力不夠, 看不懂預算書, 或受因於政黨間的影響, 每次總預算總是在最後一刻呼嚨過去。我就利用這一篇來向大家說明目前政府薪資結構和不合理之處.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經濟危機沒靈丹 回歸基本面

經濟危機沒靈丹 回歸基本面

這是一篇登於今天經濟日報的專欄文章. 作者所提的, 正是我一直想說的, 科技的進步, 讓我們都習慣於吃葯的文化.什麼病打個針吃個葯就該好了, 經濟也是一樣啊? 經濟不好, 那就是政府沒有拿出強而有力的政策啊!就是政府無能啊. 過去中醫那一套, 調養身體, 改善體質, 誰有時間啊?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

房地產之我見

房地產之我見

(註:這是一篇我從去年底就開始寫的文章, 拖了很久, 所以文中會有一些前後文不一致的地方, 請見諒!)

在上一篇"我對2009年景氣的看法(上)"發表後, 版友和ptt同時有人希望我討論一下房地產, 我都以我對房地產不了解, 簡單回絕了. 不過一時技癢, 就讓我來試著分析一下吧.

在分析之前, 要先讓大家知道我在房地產的"成績". 我目前有三棟房子, 最早的一棟買了十年左右了(大樓1+2+3的店面), 另外二棟買的時間分別為二年前(套房)和一年前(透天厝). 至於投資績效呢? 哈, 這三棟沒有一棟是賺錢的.或許, 這可以作為以下分析"有力的支撐"(如果我寫的太爛的話).